登陆注册
3783300000012

第12章 黑格尔的概念论(4)

在具体论述“目的性”的时候,黑格尔主要区分了两种“目的性”:

第一种“目的性”是指“单纯存在于意识内,以主观观念的方式出现的一种目的。”黑格尔认为,真正的客观事物本身并没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目的与存在的使命。它们现实的使命,“只是被使用或被利用拿来作为工具。”例如我们用木头来做家具,用棉花来做衣服,用粮食来充饥。这些客观对象的“目的性”就只是“被利用拿来作为工具”,只是“一般的实用的观点”,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性质之真切的识见”。由于这种“目的性”是在事物自身之外的,所以,黑格尔又把它称为“外在的目的性”。

第二种“目的性”是相对于第一种在事物自身之外的“外在的目的性”而言的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那么,什么是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呢?我们不妨再回到上面的那几个例子中去,“我们用树木来做家具,用棉花来做衣服,用小麦来充饥。”我们之所以说例子中所言的这些客观事物的“目的性”是外在的,是因为它们的“目的性”不是针对它们自身而言的。“用树木来做家具,用棉花来做衣服,用小麦来充饥”都不是木头、棉花、粮食本来的目的,把树木做成家具,把棉花做成衣服,用小麦来充饥,这些“目的”本身是外在于树木、棉花和小麦的。从树木、棉花和小麦自身的目的看来,它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家具、衣服或者为人类充饥,它们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树木、棉花和小麦。在这里,黑格尔认为,类似于“树木、棉花和小麦让自己成为树木、棉花和小麦”的目的,就是在事物自身之内的“内在的目的性”。与事物的“外在的目的性”相比较,事物的“内在的目的性”的意义在于,只有通过事物的“内在的目的性”,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黑格尔认为,概念是事物的核心和本质,也是事物的“内在目的”。

黑格尔认为,“目的性”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主观的目的。黑格尔认为,主观目的就是自为存在的概念,它本身就是一个全体,包含着概念发展的各个环节:(1)它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尚无区别的普遍性;(2)它是第一个环节的特殊化,也就是说,第一个环节在这里有了特殊化的内容;(3)普遍性最终回到自身,自己与自己相结合的环节。“目的”在主观性里的这三个环节决定了目的最终必然会过渡到客观。例如,我们在具有某一目的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会接受某一决定而放弃另外的决定,这本身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目的性”最终是会由主观过渡到客观的。因为目的性本身意味着去成就某个目标,而这里所讲的某个“目标”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不管怎样,黑格尔认为,在主观的目的的阶段,概念同客体尚处于对立地位,概念只是客体追求的理想。

2、“工具”或者“手段”。“工具”或者“手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是目的性从“主观”到完全实现自己的桥梁。黑格尔认为,主观的目的要最终实现自己,过渡到“实现了的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会经历一个“有目的性的活动过程”。黑格尔认为,支配主观的目的要最终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力量就是概念或目的本身。也就是说,在“工具”或者“手段”阶段,目的是支配对象的力量,是“内在的活动力量”,是使对象(客体)成为完成目的自身的“工具”。黑格尔又把这个阶段称为“有目的性的活动过程”的阶段。

3、“实现了的目的”。“目的性”的实现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实现了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实现了的目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显著的统一,是“主观的目的”通过“工具”或者“手段”实现自己的最终结果。在具体论述“实现了的目的”的时候,黑格尔谈到了一个著名的论点——“理性的狡计”:“概念”为了使自己作为目的实现于客观事物之中,总是装作不参与客观事物的样子,而实际上却躲藏在事物的内部,把事物当作工具,让不同的事物按自己的性格与要求各行其是,互相冲突,互相抵消,其结果,却不是实现了各个事物自己的要求,而正好是完成了“概念”自身的目的。这就叫做“概念的狡计”或“理性的狡计”。总而言之,实现了的目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目的与对立的客体的统一。但是,在“实现了的目的”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里,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片面性最终都会被扬弃,最终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主观性。这是因为“目的的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客观性为主观性所克服的过程。当然,任何有限目的的实现都具有偶然性,最终都是要消逝的,但“实现的目的”又会成为达到别的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从机械性、化学性以及目的性的逻辑关系来看,主观的要求、计划、理想都是目的,目的代表主观方面;工具表示与主观对立的客观方面;机械性、化学性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机械性和化学性最终的归宿;概念发展到“实现了的目的”的阶段,就真正达到了概念辩证的发展阶段。

最后,黑格尔在客观性部分里的论述,尤其是关于目的性的论述是非常唯心的。但是,黑格尔在论述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关系、由主观性过渡到客观性以及理性的技巧等问题时,里面所贯穿的“辩证思想”是值得重视的。

“理念”

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理性就是“理念”。黑格尔认为,“理念”等于理性,并且是永恒的理性。理念在通过“手段”或者“工具”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参与具体事物的活动,让具体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另一方面,“理念”的参与是潜在的参与,“理念”悄悄地把自己隐藏在具体事物的后面,并不直接参与具体事物的互相影响、互相扬弃的活动,只是让具体事物自身来实现“目的”。总而言之,黑格尔认为,理念的统一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即是全部的具体的真理的展现和认识的过程。具体来讲,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三个阶段。

在讲“实现了的目的”的时候,黑格尔讲了“理性的狡计”。也就是说,“概念”为了使自己作为目的实现于客观事物之中,总是装作不参与客观事物的样子,而实际上却躲藏在事物的内部,把事物当作工具,让不同的事物按自己的性格与要求各行其是,互相冲突,互相抵消,其结果,却不是实现了各个事物自己的要求,而正好是完成了“概念”自身的目的。“理性的狡计”最终使主观达到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目的。

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理性就是“理念”。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等于理性,并且是永恒的理性。实际上,在具体讲理念通过“工具”和“手段”实现自己的过程中,黑格尔从某种意义上是把理念人格化了。理念在通过“手段”或者“工具”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参与具体事物的活动,让具体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另一方面,“理念”的参与是潜在的参与,“理念”悄悄地把自己隐藏在具体事物的后面,并不直接参与具体事物的互相影响、互相扬弃的活动,只是让具体事物自身来实现“目的”,当然,这个“目的”并不是直接“实现目的活动的事物自身的”目的,而是隐藏在具体事物之后间接参与“实现目的活动”的理念的目的。

正如黑格尔所说得那样,“理念是合适的概念,是客观性的东西,或真理的东西本身”。深究黑格尔在“理念”这一概念所讲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就是一种“真理观”。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真理呢?在黑格尔看来,真理实际上就是客体符合自身概念的状态,或者说就是概念与客体的统一,即:凡是具有真理性的东西,都是因为它的“实在性”,都是因为它们符合它们自身的概念,真实的存在——“是如此”符合概念中的存在——“应如此”。相对地,不真的东西,不具有真理性的东西,就是它们的实在性不符合它们的概念;就是概念与客体的没有达到一定的统一;就是真实的存在——“是如此”不符合概念中的存在——“应如此”。黑格尔认为,不真的东西最终都要毁灭。

另外,黑格尔认为,理念的内容应该包括概念的所有规定。说到底,理念应该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反映自己,自己返回到自己。针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来讲,理念是客观实际的真正的内容;一切的客观存在都是以理念作为存在基础或者实体,受理念支配的。

黑格尔说,理念等于真理。也就是说,一切现实的事实,只要符合理念,那么它就是真理。相对来讲,一切真理性的现实事物都是因为它自身的理念。但是黑格尔在具体论述真理的时候却是很不严谨的。例如黑格尔举例子说,某朋友之所以为朋友,是因为该朋友符合一般所理解的朋友的概念;某国家之所以为国家,是因为该国家具有“国家”这一概念应该具有的所有属性;一件艺术品之所以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是因为它具备了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所有属性。也即:朋友、国家以及艺术品只有符合它们相应的概念的内容才能是真的朋友、国家或者艺术品,才是“真理”意义上的朋友、国家或者艺术品,否则就将是符合其他概念内容的事物。

表面上看,黑格尔所论述的“理念等于真理”这一论点很有道理。实际上,在唯物论观看来,黑格尔在这里掉进了一个“本末倒置”的泥淖之中。试想一下,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朋友、国家以及艺术品,甚至家庭、苹果、桌子等客观事物的概念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从现实事物(朋友、国家、艺术品、家庭、苹果、桌子等客观事物)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它们只是反映了现实事物的真实本质(这是唯物论的观点)。所以说,唯物论认为,衡量事物的真实性的标准并不是根据概念,而是根据现实事物的真实本质。真理只能是思想概念符合于客观事物,而不是客观事物符合于思想概念。所以说,黑格尔的“真理观”,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黑格尔所讲的真理观实际上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概念或者理念的混淆。为什么这样讲呢?试想一下,黑格尔一方面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对概念的符合,另一方面又认为真理就是理念,就是概念。

最后,黑格尔还着重把“形式的真理”和“较深意义的真理”区分开来,认为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应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具体认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有哲学家否定对事物的普遍性与规律性的认识,认为只有对简单事实的认识才是真理。而黑格尔在这一点上作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具体论述这一点的时候,黑格尔认为,理念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切思想范畴发展的最后成果。但是,理念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辩证法,是自身发展的成果。一般来讲,“有”、“本质”、“概念”、“客体”等哲学概念都是把理念当作目的的,当作内在的发展动力的。当然,从范畴发展的角度来讲,“有”、“本质”、“概念”、“客体”等哲学概念在把理念当作目的的时候,又是从一定意义上构成理念自身矛盾发展的阶段,构成自己内部的有机的范畴。

总而言之,黑格尔认为,理念的统一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是全部的具体的真理展现和认识的过程。由此,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三个阶段。

生命

黑格尔认为,“生命”是“理念”的“直接性形式”,即生物有机体的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生命作为“理念”的第一个阶段,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直接同一”——既是灵魂又是肉体。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而当灵魂与肉体分开之后,生命也就走向了死亡。黑格尔根据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与分离的过程,把生命区分成为有生命的“活的个体”、“生命的过程”和“族类”三个小阶段。“活的个体”所指的就是有生命的个体、单个的有机体,即是生命的主体。“生命的过程”是有机体和无机体的斗争过程。“族类”是指同类有机体间的共性。关于族类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生理意义、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黑格尔将“生命”理解为“理念”的“直接性形式”。即生物有机体的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作为“理念”的第一阶段的“生命”,就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直接同一”——既是灵魂又是肉体。生物体在它的这一思维领域中最终完成了个体化与生命化的统一。

毫无疑问,生命在黑格尔的诠释下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他的思想中,灵魂是作为“概念”存在的,而肉体则是它的实现形式。黑格尔就这样在他的学说中把灵魂和肉体完美地结合成了一个统一体,而不再去继续做“关于灵魂是否独立存在”的无休止的争论。这也体现了他的理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因为按照黑格尔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生命就是由个体自身内部的运动和联系开始发展,继而达到个体与外部自然的联系,从而取得实体的普遍性,最终达到“内”与“外”的统一。黑格尔将这种“内”与“外”的统一称为“族类”。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黑格尔为什么会将“生命”理解为“理念”的“直接性形式”。当“灵魂”以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肉体中,即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也就是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人单纯的肉体表现出各种不同,但这种表现只是外在的,也即被否定的。只有作为概念存在的灵魂与其结合后,才会显示出其真正的、真实的差别。正如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所阐述的:“凡是始终都只是肯定的东西,就会始终都没有生命。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黑格尔认为,人的肉体最终还是要摒弃其外在的客观性,而回归到其内在的主观性去的。

生命的直接性形式即是“灵肉的结合体”。人的生命也就存在于灵魂与肉体的这种矛盾发展中。这种辩证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自身与自身结合的过程。这里所讲的“结合”既包括作为肉体内各器官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结合,也包括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任何生命都不能离开其直接存在——即个体的现实存在。但这种单纯的存在却不能称其为生命,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活生生的,只有与灵魂相结合,才能算得上是鲜活的存在。这种存在与理念的直接性密切相连,是理念的直接性的特殊化,引发了一个生命个体的开始;理念的直接性的扬弃,又导致了一个生命个体的结束。生命即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灵魂与肉体结合与分离的过程。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灵魂和肉体始终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存在。而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生命和肉体才会真正分离成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死亡。

同类推荐
  •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为入世,而且也是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家。他们既是卓越的说客和谋士,又是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纵横之术”,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跻身于庙堂之中影响众多国家的治国方略。这种能清洗掉诸侯列国国家机器的斑斑锈迹,让其越转越强力的现实是诸子中极为少见的。纵横家又是时代的推进器,他们将“春秋无义战”的无序纳入或“纵”或“横”有序的轨道,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虽然,纵横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他们活动的舞台后世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游说技巧却总是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发掘效仿,并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关注。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王阳明创立了解决一切心灵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穿越时空,让我们与这位圣哲对话,聆听王阳明的思想,以此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塑造成功心理与高尚人格。
  • 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孔子和《论语》的108个趣味问题

    本书以问答加链接的特殊形式,讲述了孔子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孔子的生活与追求、孔子的思想魅力、孔子的教学奥妙及孔子的深远影响力等知识。
  • 中华家训(第二卷)

    中华家训(第二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热门推荐
  • 嗜血龙修

    嗜血龙修

    一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就能铸就一段嗜血如麻的人生。一场坎坷的命运,就能用感情来弥补。在这,一条死去的生命也能用一颗黑暗的心重新唤起。他是一个半龙人,是一个违背了天道规则所生的厄运儿。同时,他也是个嗜血的恶魔,人见人惧的幽灵使者。只有他自己披上一道为了活着找借口的使命,追寻着那些仅剩的感情。谁成了谁的羁绊,谁又毁了谁的人生,这是命中注定,还是人为设局。如果人为定局的,那他的人生又能突生何等奇迹。他又是否能改变嗜血的冲动,从黑暗的血时代中走出来,摆脱这场困境。
  • 异世末日录

    异世末日录

    一个诡异的游戏广告将林大力带入了一个莫名的世界,这个世界正遭受着无尽的灾难。硝烟弥漫,丧尸横行,身为兵王的林大力的出现给幸存者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当太阳再一次升起时,是胜利的微笑还是惊恐的哭泣?本文将展现一个未知的末世世界,没有现代武器,没有魔法斗气。有的只是一把滴着血滴的断刃而已!!!!
  • 万剑之王

    万剑之王

    重生在阿拉德大陆,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鬼剑士,在这个强者如云的世界,雷蒙想的不是称霸天下,而是,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除了我自己,没有任何人能掌控我的命运!”阿甘左,西岚,布万加,巴恩,四大剑魂,传说中的神之剑士,索德罗斯,鬼泣吉格,当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早已经成为了传奇的时候,雷蒙却说,我的目标,并不是成为他们。“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唯有变得比任何人都要强!”龙大人书友交流群167776076(不限VIP)
  • 四分律比丘戒本

    四分律比丘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戴口罩的鱼

    戴口罩的鱼

    本书分为三寸金莲、县长的字、鸟人三辑,主要收录了戴口罩的鱼、三寸金莲、做了一回劫匪、两个担架工、面试、买蛋、母子碑、马局长家的碗等作品。《戴口罩的鱼》结构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注重理论阐述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艺术创意与表现技法的结合,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
  • 阳光心态之末路狂欢

    阳光心态之末路狂欢

    原本只是一个平凡的执跨子弟,却因家中突逢巨变,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仇恨的种子已经深深的埋在了他的心里,为此他必须要魔功盖世,必须要权倾天下。只是走的太远了,甚至忘记了起点和终点。末日的恐慌似乎也已经降临。看他如何只身逆天下,如何末世建王朝吧。
  • 影响你一生的小毛病

    影响你一生的小毛病

    活都是由琐碎的片段组成,机会蕴藏在无数的小事之中,那些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小毛病,实际上却在不断地阻碍着我们获得迈向成功的机会,日子久了,不知不觉间,成功便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 所知录

    所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教主很张狂

    教主很张狂

    纵横神傲的“教主级”人物流落民间。被昔日的同学校友嘲讽讥笑。神话般的人物不甘堕落,携一把自制兵器重登神坛再造神话!
  • 同林鸟

    同林鸟

    小说从一对70后年轻夫妇面临婚变潮·爱拯救中的失同步化危机入手,讲述他们结婚十年里浓情渐淡、婚姻战争、婚变、爱拯救、心灵成长、重生或新生的婚姻病愈过程。从彼此亲爱彼此关怀,到彼此折磨彼此伤害,最终走过了十年婚姻中最艰难的磨合期,在背叛和温存中,渐渐衡量出了自己可以承担的幸福,他们代表了大多数70后男女已经、正在和即将经历的普遍而典型的20、30、40“婚姻成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