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标就成不了气候
犹太人认为,人生短暂,必须珍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人在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奋斗目标。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怀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能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和力量去集中攻克一个目标,不至于分散力量,所以成功率比别人高。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很难获得成功。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者没有选准目标,因此与成功失之交臂。
犹太人经商,首先注重经商目标,在确立目标时,能切合个人实际和环境影响,决不会把自己的目标定得遥不可及。其次,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而终至成功,他们决不会半途而废,随意中止奋斗。
英国的犹太人大卫·布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的发迹过程,就是他确立目标后用一生去实现的过程。他出生于1904年,父亲经营一间小型齿轮制造厂,几十年一直惨淡经营,仅仅赚取一点生活费。
尽管如此,布朗的父亲还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总结出自己没有选好奋斗目标的教训,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此,一方面严格要求布朗勤于学习和读书;另一方面,每逢假日就差他到自己的齿轮厂去参加劳动,与工人们一样艰苦工作,绝无特殊照顾。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在工厂里磨炼了较长时间,养成了艰苦奋斗精神,熟悉了工业技术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布朗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在齿轮厂,而是利用自己在齿轮业务上积累的经验,往赛车生产这个目标奋斗。
他通过观察发现,当时人们对汽车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预感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娱乐。就这样,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立了大卫布朗公司,不惜重金投入,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搞设计,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布朗生产的“马丁”牌赛车一举夺魁,大卫布朗公司因此一举成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布朗从此走上发迹之路。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赋予生命的方向。奋斗目标是一个人的动力核心,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决策模式和行为方式,进而赋予行动以力量。
强调道德和善行
在农业社会时期,犹太人就已遵从简单的商业道德,体现犹太人重视公平和讲道理的交易标准。
在《塔木德》中,商业交易成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交易就是交易,而不是为交易而交易。教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商人,而不是作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交易强调的是道德和善行。犹太人认为:买者的权利,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所有保证,买者仍然有权要求他买的东西必须是品质优良、毫无缺陷。即使卖者打出“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招牌,买方若事后发现东西有疵,也有权要求退换。但是,卖方若事先声明货物有缺陷,而买者愿买,买后便不可退换,这是契约,双方必须要遵守。自愿吃亏与上当受骗是两回事,《塔木德》坚持原则是保护买方利益。
买方可在购买到东西一天到一星期之内,拿着所买东西去请教别人,因为买主不一定对所买东西很了解,由懂行者作判断,然后决定是否退换,这都是允许的。在那时,犹太人就有监督买卖度量的官员,夏天和冬天丈量土地的绳子不一样长,因为天气变化,绳子伸缩有度。出卖液体瓮底的以前的残渣,便被视为不公平,官员有权过问。
《塔木德》时代,商品没有统一价格。价钱由卖方张口要,但若买主付出超过一般行情的1/6时,这次交易可以被视作无效,货、款各退回本人手中,这是《塔木德》所订的规律。它不光保护买方利益,同时也保护卖方利益。当买方没有购买诚意时,就不可以进行商谈;如有人表示愿意购买某商品,他人就不可争购。
可以这样说,犹太商人是最具商业道德的买卖人,犹太人之所以能够摘取“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与此是分不开的。
以善为本的经营策略
众多犹太巨商在发财致富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举措——注重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俄国银行家金兹堡家族,从1840年创立第一家银行起,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俄国开设了多家分行,并与西欧金融界建立了广泛的业务关系,发展成为俄国最大的金融集团,其家族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富豪。金兹堡家族像其他犹太富豪一样,在其发迹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他在获得俄国沙皇的同意下,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二家犹太会堂,1863年,他又出资建立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用他在俄国南部的庄园收入建立犹太农村定居点。金兹堡家族第二代继续把慈善工作做了下去,曾把其拥有的欧洲最大图书馆捐赠给耶路撒冷犹太公共图书馆。
美国犹太商人施特劳斯,他从商店记账员开始,步步升迁,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的总经理,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富。在他事业成功过程中,也做了大量的慈善活动。除了关心公司职工的福利外,他曾多次到纽约贫民窟察访,捐资兴建牛奶消毒站,并先后在美国36个城市给婴幼儿分发消毒牛奶。到1920年止,他共捐资在美国和国外设立了297个施奶站,他还资助建设公共卫生事业,1909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建立了第一个儿童结核病防治所。1911年,他到巴勒斯坦访问,决定将他1/3的资产用于该地兴建牛奶站、医院、学校和工厂,为犹太移民提供各项服务。
事实上,犹太商人做善事业的同时,也策划出“以善为本”的生意经。他们大量的捐资为所在地兴办公益事业,赢得了当地政府的好感,对他们开展各种经营十分有利。有些犹太富商由于对所在国的公益事业有重大义举,获得了国王的封爵,如罗思柴尔德家族有人被英王授予勋爵爵位。有些犹太人还获得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条件,开发房地产、矿山、修建铁路等,从而拓宽了赚钱的路子。
归根到底来说,犹太人热心捐钱办公益事业是一种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为企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博取消费者的好感起到了重大作用,对企业巩固已占有市场及今后扩大市场占有率会产生重大的作用。
此外,犹太商人把“以善为本”作为一项重要的经营策略,除了与其民族的历史背景有关外,也是一种促销好办法。犹太人认为,人是群居性动物,人与人关系的运用,对事业的影响很大。政治家因得人而昌,失人而亡;企业家因为供应的商品或服务,需要人民的欢迎才能发财。显而易见,与人为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是犹太人经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犹太人认为,人类的内心都有希望被人注目、受人重视、被人容纳的愿望。所以,犹太商人为了充分利用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他们用善意的、亲切的、温和的态度与人交往。此外,犹太人还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必须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容纳别人缺点和短处的雅量。
时刻防范交易风险
在犹太人之间无论有无契约,只要他们口头答应,就可以相互信任。这里有个关于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的故事。
在19世纪初,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定居密沙比,他们无意中发现密沙比是一片含铁丰富的矿区。于是,他们用积攒起来的钱,秘密地大量购进土地,并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后来也知道了,但由于晚到了一步,只好在一旁垂涎三尺,等待时机。
1837年,机会终于来了。由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特里兄弟陷入了窘境。
一天,矿上来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本地牧师,梅特里兄弟赶紧把他迎进家中,待作上宾。
聊天中,梅特里兄弟的话题不免从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了自己的困境,牧师听到这里,连忙接过话题,热情地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呢?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啊!”
走投无路的梅特里兄弟大喜过望,忙问:“您有什么办法?”
牧师说:“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大财主,看在我的情面上,他肯定会答应借给你们一笔款子。你们需要多少?”
“有42万就行。可是,你真的有把握吗?”
“放心吧,一切由我来办。”
梅特里兄弟问:“利息多少?”梅特里兄弟原本认为肯定是高息,而且他们也准备认了。
谁知牧师道:“我怎么能要你们的利息呢?”
“不,利息还是要的,你能帮我们借到钱,我们已经非常感谢了,哪能不付利息呢?”
“那好吧,就算低息,比银行的利率低2厘,怎么样?”
两兄弟以为是在梦中,一时呆住了。
于是,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个借据:“今有梅特里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据为证。”
梅特里兄弟又把字据念了一遍,觉得一切无误,就高高兴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名。
事过半年,牧师再次来到了梅特里兄弟的家里,他就对梅特里兄弟说:“我的那个朋友是洛克菲勒,今天早上他来了一封电报,要求马上索回那笔借款。”
梅特里兄弟早已把钱用在了矿上,一时间毫无还债的能力,于是被洛克菲勒无可奈何地送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洛克菲勒的律师说:“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被告借的是考尔贷款。在这里我有必要说明一下考尔贷款的性质,考尔贷款是一种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低于一般贷款利息。按照美国的法律,对这种贷款,一旦贷款人要求还款,借款人要么立即还款,要么宣布破产,二者必居其一。”
于是,梅特里兄弟只好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几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钢铁业内部竞争也激烈起来,洛克菲勒以1941万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卖给了摩根,而摩根还觉得做了一笔便宜生意。
也许有人会说洛克菲勒不守商业道德,但是洛克菲勒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的行为完全是合法的、正当的。况且商业经营的最高目的是赚钱,其游戏规则是不受道德限制的。
犹太商人这种对待精明的坦然心态,是作为一种传统代代相传,在早期教育中就培养成的。
洛克菲勒的父亲叫威廉,他曾经说过:“我希望我的儿子们能成为精明的人,所以,一有机会我就欺骗他们,我和儿子们做生意,而且每次只要有机会诈骗和打败他们,我就绝不留情。”
洛克菲勒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父亲让他从高椅子上往父亲怀里跳,第一次父亲将小约翰接住了。可是当小约翰第二次纵身跳下时,父亲却突然抽回双手,让小约翰扑在地上。威廉无疑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儿子:世界是复杂的,不要轻信任何人,每个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敌人。
犹太人在经商时,视商场为战场,视他人为假想敌,心里高度警惕,永不放弃戒备心。纵然是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也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从不轻易信任,这也是犹太人防范交易风险的智慧之举。
研究顾客消费心理
要使某种商品流行起来,一般分为两种渠道——普通老百姓和富人。发源于普通老百姓的东西一般会来势凶猛,而且流行面广,但维持的时间却很短。另一种发源于富人,此流行趋势虽然发展较慢,但持续时间却很长。一般从富人普及到老百姓至少需两年的时间,而这两年内一旦把握住流行趋势,就可以达到财务成功。
一般人都羡慕上流社会,而且愿与上流社会的人交往,上流社会中流行的衣饰、风格无疑会让一般人产生很大的模仿心理,从而使许多人趋之若骛。
于是,藤田先生在经营过程中,首先把对象放在上流社会有钱人的流行趋势上,无论是钻石的花样、服饰的色彩,还是手提包的样式都是按照有钱人的喜好特制的。结果,他的生意不仅畅销,而且从未发生过“流血大拍卖”的事情。
当然,藤田先生之所以能战胜竞争对手,还在于他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绝不跟风购选在欧美最风行的服饰。因为欧美的服饰只适合那些金发碧眼、身材修长的欧美姑娘,而日本妇女由于黄皮肤、黑头发、个子矮小,跟那些服饰很难和谐。有钱的人,即使钱再多,也不会拿钱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商人们,虽然片面地赶上了有钱人的时髦,但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还是免不了亏本。
犹太人认为,商场瞬息万变,能够把握一种流行趋势实属不易。因此,每一个生意人在作出任何一项决策前必须仔细研究分析市场,既要能赶上潮流,还要超前于潮流。因为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市场也在不断变化,今天畅销的产品,也许明天就无人问津了。灵活地动用“向上看”的经商技巧,成功就在你眼前。
逆境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人的一生中,决不会顺利地走向巅峰,遭遇挫折或失败在所难免。逆境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越过逆境这座分水领,人生必然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境界。否则,只能是平庸一生,默默逝去。下面这则寓言可略窥对待逆境的心态,心态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有3只蛤蟆不小心掉进了鲜奶桶里。
第一只蛤蟆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它盘起后腿,等待着。
第二只蛤蟆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了。”于是,它被淹没了。
第三只蛤蟆说:“尽管掉到鲜奶桶里,可我的后腿还能动。”于是,它奋力地往上跳。它一边在奶里划,一边跳,慢慢地,它觉得自己的后腿碰上了硬硬的东西,原来是鲜奶在蛤蟆后腿的搅拌下,渐渐地变成奶油了。凭着奶油的支撑,这只蛤蟆跳出了奶桶。
近两千年漂泊流离的生活,犹太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一方面,他们把逆境视若寻常,任凭风吹浪打,而且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等待,坚信一切很快就会过去,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的智慧。另一方面,把逆境看做是一种对人生的挑战,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精神抖擞地在逆境中崛起。犹太人把这种智慧运用到商业操作中,就形成了在逆境中发财的生意经。
犹太实业家路德维希·蒙德,学生时代曾在海德堡大学同着名的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他移居英国,在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意同他合作开发此技术的公司,结果证明此项技术的经济价值非常高,于是蒙德萌发了开办化工企业的想法。
不久,蒙德买下了一种利用氨水的作用使盐转化为碳酸氢钠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他一起参与发明的,但当时还不很成熟。于是蒙德在柴郡的温宁顿一边买下一块地建造厂房,一边继续实验,以完善这种方法。尽管实验屡屡失败,但蒙德从未放弃,夜以继日地研究开发。经过反复而复杂的实验,他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1874年厂房建成,起初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连续几年,企业完全亏损。同时,当地居民由于担心大型化工企业会破坏生态平衡,拒绝与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