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1400000022

第22章 顾宪成教育文论选读(1)

《小心斋札记》(节选惟知性,然后可与言学;惟知学,然后可与言性。

伊川先生言,西铭原道之宗祖。愚窃以为太极图说又西铭之宗祖也。盖西铭止推到生万物之父母,太极图说直推到生天生地之父母。学者须于此立脚,方有个究竟处。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其训精矣。

愚窃惟,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耳之为物本自聪,只依他去听。目之为物本自明,只依他去视。是即所谓效也。故曰,归而求之有余师。

认得一“性”字亲切,即欲一毫自弃而有所不敢也。故曰,惟知性,然后可与言学。认得一“学”字亲切,即欲一毫自用,而有所不敢也。故曰:惟知学,然后可与言性。

好名一念,上之有碍于天理,是故在善中为恶。下之有碍于人欲,是故在恶中为善。世之学者莫不曰,声色货利正何足论?须拔去名根,乃是第一义耳。信乎其第一义也,吾焉得而讹之。虽然,彼其所为深疾夫名根者,果以其有碍于天理乎?抑以其有碍于人欲乎?以其有碍于天理而思去之,则大善也。以其有碍于人欲而思去之,则大恶也。于此含糊而漫为高论也。夫谁欺,欺天乎?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也;困而知之,又其次也,不知而作,则妄人而已矣。盖世间有一种人,自负聪明,说得去,做得来,便尔前无往古,后无来今。以为吾性本灵,不消些子依;吾性本足,不消些子帮添。只就个中流出,纵横阖辟,头头是道矣。岂不甚伟?由圣人观之,却只是个不知而作,俗所谓杜撰是也。此等人,看那多闻而择,多见而识的直笑,以为支离琐碎不足道。由圣人观之,生知而下,便须数着他,谓之次。正见其可追随而上,非有判然悬绝之等。故曰及其成功一也。就两人较,一边师心自用,偃然处己于生知之列,究竟反不如多闻而择,多见而识的,还得为知之次。一边视古人无不胜似我,去多闻中参取;视今人无不胜似我,去多见中参取。歉然处己于庸众之下。究竟却与生知的殊途而同归。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或问;说者云,“夫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此言良知在我,随感随应,自无不知。若乃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然否?”曰:“此为专求诸见闻之末者言,诚顶门一针。然而体察孔子当时口气,似乎不类。何者?孔子自谓无不知而作。今如所云,是孔子自谓无不知也。自谓无不知而作,其辞平,其意虚;自谓无不知、其辞矜,其意满矣。且多闻而择,能择者谁?所择者何物?多见而识,能识者谁?所识者何物?易言“多识往行以畜其德”,正是这个工夫。若专求诸见闻之末,则程子所诃玩物丧志者耳!是乃知之蠹也,何但落第二义而已乎?”

或问:“不学而能良能也,学而能非良矣;不虑而知良知也,虑而知非良矣。吾侪须从不学、不虑起手,方是入圣真路头。若去学且虑,便成胡越也。如何?”曰:“此处须要善看,语有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委如所言,孔子非欤?”曰:“然则孟子何以云尔?”曰:“试检孟子七篇之中,原自说得明白,何必擒定“不学不虑”四字?聊举其略: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仁也。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也,岂不在在圆满?孟子却又与他拈个“‘充’字出来。谓之充,即不免学且虑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义也。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者也,岂不在在分晓?孟子却又与他拈个‘辨’字出来。谓之辨,即不免学且虑矣。若然者孰为良能,孰非良能邪?孰为良知,孰非良知邪?”曰:“然则良能有不能乎?而待学乎?

良知有不知乎?而待虑乎?何其说之自相矛盾也?”曰:“非也。良能不学而能,良知不虑而知,天命之谓性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率性之谓道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修道之谓教也。夫如是,何矛盾之有?且君之言曰:‘从不学不虑起手’,试味‘起手’二字,莫便是学否?莫便是虑否?还以质诸‘不学不虑’四字,莫便自相矛盾否?夫如是,又何疑于孟子哉”?

或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最能拨动人,又有不学不虑之说,何也?诚不学不虑,又何为?焉得无悖欤?敢请”。曰:“两下各有个意思,须各就本文推详,不须东牵西引。孟子不云乎?‘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又曰:‘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是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盖当战国时,道术陵夷,人心陷溺,其庸庸者无论已,即其自负为聪明才辨者,亦惟是相与日夜驰骤于功名富贵之中,曾不省自家性命为何物?语及仁义,或见以为奇特,或见以为玄妙,或见以为高远,或见以为繁难。逡巡四顾,且疑且惮,莫敢承当,甚可怪也。于是孟子特为他标个良能良知出来。若曰,你看孩提之童,他何尝晓得所谓学,所谓虑也,却没一个不晓得爱亲。及其长也。他亦何尝晓得所谓学,所谓虑也,却没一个不晓得敬兄。这爱亲、敬兄是什么?即你向来以为极奇特,极玄妙,极高远、极繁难,且疑、且惮,莫敢承当之仁义也。却何等平常,何等实落,何等卑近,何等易简。你将谓学也不能,原来不学自能;你将谓虑也不知,原来不虑自知。于此转个念头,必有为之欢然而踊跃者矣。既不学自能,尚安得曰学且不能?既不虑自知,尚安得曰虑且不知?于此又转个念头,必有为之翻然而振起者矣。夫如是,纵欲自暴、自弃、自贼,如之何其自暴、自弃、自贼?此以歆人之必为尧、舜也。这是一个意思。”曰:“然则言必称尧、舜宜也,舍而取证于孩提,何也?”曰:“尧、舜是两个大圣人,人闻了他的名,便惊起来。即去劝他做尧、做舜,他且笑以为迂,置而不理。即去嗔他不如尧、不如舜,他且诧以为苛,受而不惭。于是孟子又特为标个孩提出来。

若曰,你莫认得圣人太高,自己太低,就如世间孩提,那一个不是尧、舜,尧、舜爱亲,孩提也晓得爱亲;尧、舜敬兄,孩提也晓得敬兄。尧、舜之爱亲、敬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孩提之爱亲、敬兄,也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你还于此分别得,孰为圣人,孰为凡人否?我说你原是个尧、舜,你定推让。

我说你原是个孩提,你还推让否?我将你与尧、舜较量,你便甘心认个不如。我将你与孩提较量,你还肯认个不如否?

夫如是,纵欲自暴、自弃、自贼,如之何其自暴、自弃、自贼?

此以激人之必为尧、舜也。这又是一个意思。乃知‘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看个‘为’字,委是表工夫;看个‘可’字,却是表本体。不学不虑之说,正代‘可’字发明,代‘为’字从臾总之,多方设法提掇他上这条路耳。有何悖乎?”

知谓识其事之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朱子生平,极不喜人说个“悟”字。盖有惩于禅门虚头汉耳,到这里,又未尝讳言悟也。

朱子释“心”字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释“知”字曰:“知者,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最为亲切。若以意念为心,照察为知,未免落第二义矣。

孟子以不学而能为良能。吾以为不能而学亦良能也。

何也?微良能,彼其有不能也。安于不能己耳,孰牖之而使学也?孟子以不虑而知为良知,吾以为不知而虑亦良知也。

何也?微良知,彼其有不知也。安于不知已耳,孰启之而使虑也?又曰:孟子以不学而能为良能,吾以为学而能亦良能也。何也?能之入处异,而能之究竟处同,非学不学之所得而歧也。孟子以不虑而知为良知,吾以为虑而知亦良知也。

何也?知之人处异,而知之究竟处同,非虑不虑之所得而歧也。

良能不学而能,概以不学而能为良能,又不得;良知不虑而知,概以不虑而知为良知,又不得。何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兄也。是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乃孩提之童,无不知甘食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悦色也。是亦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二者几无以异矣。

然而自爱亲、敬长,充之则为圣、为贤,至于与天地同流。自甘食、悦色,充之则为愚、为不肖,至于违禽兽不远。其究有霄壤之判焉。夫岂得一一而良之况乎?知诱、物化,日增一日,则甘食、悦色,日熟一日。向之所谓不学、不虑者,非惟无益而反有害。甘食、悦色,日熟一日,则爱亲、敬长,日生一日。向之所谓不学不虑者,绝不见分毫之足恃也。今欲转生为熟,转熟为生,将必由学而入耶?抑亦可以安然无所用力而致耶?将必由虑而入耶?抑亦可以漠然无所用心而致耶?有志者愿细参之。

或问:“世之论者,有谓学当重悟,有谓学当重修,孰是?”曰:“学不重悟则已,如重悟,未有可以修为轻者也。何也?舍修无由悟也。学不重修则已,如重修,未有可以悟为轻者,何也?舍悟无由修也。”曰:“然则悟、修双提可乎?”

曰:“悟而不落于无,谓之修;修而不落于有,谓之悟。”曰:

“吾闻诸尔瞻邹子之言曰:‘无故提一悟字,已属谜语,又提一修字,亦属疑情’。如何?”曰:“此是活语,不可作死语看。作死语看,依旧是谜语。依旧是谜语,更无转身处矣。

如禅门说个即心即佛,已而又说个非心非佛。最后又言,凭他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这是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须自家有个分晓,莫被他瞒过也。”

选自顾文端公遗书札记,卷一——卷六。光绪丁丑重刻泾里宗祠藏版。

《东林会约》

(按语)愚所条具,大都就白鹿洞规引而伸之耳,非能有以益之也。退而思之,更发深感。追惟黾山先生之自洛而归也,程公目送之曰:“吾道南矣。”自是一传得豫章,再传得延平,三传得考亭,而其学遂大显,皆南产也。公之言,庶几其知命乎?黾山先生游吾锡,乐而安之,至历十有八年不舍,其眷眷如是。

蕞尔东林,屡废屡兴,即已大半落为僧区。幸其旧地可复,于是得以严饬庙貌,奉罗、胡七君子左右以从而又于其旁辟讲堂,筑学舍,群同志相与切磨其间,意亦天之所留以惠我后人欤?夫安知不在向者道南谶中也耶?然则今日之会,乃一最胜机缘也。且自先生迄于今,已四百余岁矣。顷者有事东林,请诸当道。当道惠然许可,相与一意表章,传诸大众。大众翕然踊跃,相与交口赞叹。非夫东林为灵也,先生也。先生上承濂、洛,下启考亭,四先生之精神,直与天地相始终。而先生之精神,又与四先生相始终。宜其有触而即应,不戒而自孚也。是故必有先生之精神,而后可以通四先生之精神;必有四先生之精神,而后可以通天下万世之精神。所为维道脉,系人心,俾兴者勿废,废者复兴,垂之弥久而弥新也。皆自我方寸间握其枢耳。

然则今日之会,乃一最重担子也。如此机缘不可辜负,宜作何酬答?如此担子不易肩荷、宜作何承当?因复缀其说,与吾党共商焉。

同上书,东林会约。

《与李见罗先生书》

宪不敏。窃闻海内有见罗先生久矣。昨日从李令君、罗茂才游,受明公之书而读之,益深向往,思为执鞭而不可得。何意门下不遗浅薄,俨然赐问。若以宪为可与语,欲援而纳诸道者,即而今而往,得以依归下风,与于暴濯之末,少窥万一,皆明公之贶矣,何其幸也!

窃惟明公表章圣学,揭正时趋,距葀放淫,功齐兼抑。

天下不可无此人,万世不可无此论,斯已伟矣。独自嫌其异于阳明先生也,而曰“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此阳明先生语也。若曰:如是则何嫌之有?其亦可也。虽然,修身为本,非明公之言也,孔、曾之言也,异不异尚何计焉。乃阳明此两言者,宪犹然疑之,未能了也。私以为阳明得力处在此,而其未尽处亦在此矣。请略陈之,而门下裁焉。

今夫人之一心,浑然天理。其是,天下之真是也;其非,天下之真非也。然而能全之者几何?惟圣人而已矣。自此以下,或偏焉,或驳焉,遂乃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欲一一而得其真,吾见其难也。老之无,佛之虚,杨、墨之仁义,彼非不求诸心也,其浑然者,未能尽与圣人合,是以谬也。故阳明此两言者,其为圣人设乎?则圣人之心,虽千百载而上下,冥合符契,可以考不谬,俟不惑,恐无有求之而不得者。

其为学者设乎?则学者之去圣人远矣,其求之或得或不得,宜也。于此正应沈潜玩味,虚衷以俟,更为质诸先觉,考诸古训,退而益加培养,洗心宥密,俾其浑然者,果无愧于圣人。如是而犹不得,然后徐断其是非,未晚也。苟不能然,而徒以阳明此两言横于胸中,得则是,不得则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与否,亦无问焉。其势必至自专自用,凭恃聪明,轻侮先圣,注脚六经,高谈阔论,无复忌惮,不亦豧乎!

自宋、程、朱既没,儒者大都牵制训诂,以耳目帮衬,以口舌支吾,穷年,无益于得,弊也久矣。阳明为提出一“心”字,可谓对病之药。然心是活物,最难把捉,若不察其偏全纯驳何如,而一切听之,其失滋甚。即如阳明颖悟绝人,本领最高,及其论学,率多杜撰,若“明”、“亲”、“格”、“致”、“博”、“约”诸义,虽非本色,尚自半合半离,可以推之而通。甚而谓“性无善无恶”,谓“三教无异”,谓“朱子等于杨、墨,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是何识见?只缘自信太过,主张太勇,忘其浑然者之尚异于圣人,而惟据在我之得不得,为是非的然之公案。是故理不必天地之所有,而言不必圣人之所敢,纵横上下,无之而不可也。

阳明尝曰:“心即理也”,宪何敢非之,然而言何容易?

孔子七十从心不逾矩,始可以言心即理,七十以前,尚不知何如也。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始可以言心即理,三月以后尚不知何如也。言何容易?漫曰“心即理也”,吾问其心之得不得而已。此乃无星之称,无寸之尺,其于轻重长短,几何不颠倒而失措哉!

然则阳明此两言者,却又是发病之药。故曰阳明得力处在此,而其未尽处亦在此也。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语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详味数言,而阳明之得失亦略可睹矣。不识门下以为然否?

同类推荐
  •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互联课堂引领教学革命:基于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的研究

    当下,信息化教育已成气候,尤其在上海这样一个领全国教育风气之先的信息化都市。然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仍显不足,且一直以来因平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屡受诟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书立足于嘉定区实验小学“互联课堂”项目的成功推进,分学科介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应用案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意义,其所授经验,足资借鉴。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近代卷(中国传播思想史)

    晚清时期乾嘉学派把中国的“小学”传播推向空前的繁荣,但这只是钻在故纸堆里封闭式的诠释传播。也曾产生直面社会的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通俗文学传播,但是在末日王朝的封建统治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传播和民主思想传播始终受到严格的控制。在这時代,西方的学术和文学艺术急速袭击而來。新的传播形式和内容,使早先只埋头于古典书籍的文人头脑清醒。
热门推荐
  • 半张脸

    半张脸

    小说刻画了一群追求精致生活的新贵族,他(她)们无依无靠,飘荡在大大的北京城,物质上的充裕依然不能免除精神上的苦闷。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读者诠释了一种物质以外的困惑。同性之爱 跨国姻缘,迷醉的酒吧街,上演几多悲欢离合。
  • 恋情

    恋情

    我想诗情一点,可是你不在是身边;我想绝情一点,可是你有是我今生唯一心动的女人
  • 嫁之初,吾本善

    嫁之初,吾本善

    我将萧棠之拦在床帏内,挑眉正色道:“春宫有言曰,扑倒夫君的娘子方是好娘子。萧棠之嘴角一勾,蓦地伸手将我拉过,天旋地覆,却不想,扑倒不成反被调戏。想来夫人是愿意记起了,为夫甚是欢喜。”我面色一讪,顺势将头埋了埋,天作证,失忆非我愿,我是真想做个善良妻子的。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九壹归尘

    九壹归尘

    封神一役道统从此衰落,西游一行佛法东传至此佛道昌盛,佛兴道衰?大劫一起,佛道再起争端,域外教派乘虚而入,且看英雄逐鹿,鹿死那家之手?
  • 最强武帝

    最强武帝

    冷雨自幼修蛮不被祖灵认可,十次被废修为,偶遇灵狐得神秘灵珠,破除诅咒,神魔双修。万千界面,强者如云,且看冷雨口吞太古神兽,枪破诸天大道。混沌三千界,谁与争锋!万界美女,尽拥怀中!
  • 天地返古之诸雄并起

    天地返古之诸雄并起

    当地球走到末法时代的终点,天地返古,元气复苏,陆地海洋无限扩大,妖族、魔怪再现人间。地府的大门重新打开,不灭的英魂轮回转生,大混乱的诸雄时代来临!
  • 再一世仙缘

    再一世仙缘

    我齐楚在南门岛庸碌一生,本已经放弃了修仙之梦。而今却机缘巧合明白了体内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么。人生至此有憾。如能重活,必圆此憾!
  • 穿越之康熙德妃传

    穿越之康熙德妃传

    现代宅女故宫一游穿越成康熙年间护军参领威武之女乌雅氏,成为了身份卑微的包衣之后。由于选秀进宫成了一名宫女,无意间巧遇康熙。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从一名包衣奴才麻雀变凤凰……
  • 双姝夺嫡:江山俏红颜

    双姝夺嫡:江山俏红颜

    MyGod!人家本是美娇娥为什么会被迫女扮男装cosplay变态太子?!What?!王妃才是真太子?!想我樱夜雪顶着太子殿下的名号,在宫廷中步步为营,机关算尽,竟然差点被识破女儿身!哇啊啊——这可怎么办才好呀!王妃你因何要害我!爱她的男人不惜为她身染龙阳,而她却无法告诉他自己的真正身份;她爱的男人看似对她百般温柔,却实则心有所属。一篇兼俱恶搞与宫斗的虐文,究竟谁才是谁的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国民老公,军少难撩!

    国民老公,军少难撩!

    (爽文女扮男装男强女强身心干净一对一军不一样的军事文)啊军人是多么热血某绫大喊某人嘴角抽搐当初也没有咋看出来你很爱军人这个职业只知道当着军人调戏兵小哥哥(正如确定过眼神当初瞎了)某一天某绫问某人:我杀人你救人?某人心里憋屈:当然是递刀某绫摸摸某人头:乖“少爷,少奶奶把神界换帝王了”某人抬抬眼:没事,换一个新气象“少爷不好了,少奶奶把妖王的胡子烧了”某人宠溺摆手:再给妖王长一把某绫怀着娃带着家产出逃逍遥自在“少爷大事不好了,少奶奶带着孩子家产出逃了”某人不淡定了,某个属下感觉一阵风吹过:少奶奶,您饶了属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