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怀疑则会大大地破坏人的功效。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一个人必须首先相信他能做这件事。如果他怀疑,他就做不成这件事。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受到崇高的信念和高尚的志向的支持,如果他发现自己不成功就不会满意安心,那他肯定能创造奇迹,肯定能成就大业。无论他身处什么样的恶劣环境,都不可能阻挡住他前进的步伐。
你对做成某一件事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暗示着你有能力做成这件事。不断地肯定你自己能够有所成就和将来一定能有所成就,往往使得你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无论你梦想能做什么,无论你认为你能做什么,或者,无论你相信你能做什么,你将来就能做成这些事。
信心是所有伟大品格的基石。因而,对自身的使命有着不可战胜的坚强信心的人,对他自己、对自己伟大的内在力量有着不可征服的信心的人,肯定会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地位。
无论一个人是否与我们相一致,只要他有极大的信心,我们就会相信他,因为信心能产生力量、恒心和品格。我们对一个人的信任程度与他坚持原则的程度,与他对完成使命的信心程度是成正比的。那种对人生、对工作都马马虎虎的人,那种轻易改变人生目标的人是不会成为伟大人物的。
我认识的许多成功人士大都有奋力向前、永不回头的习惯。无论前景多么暗淡或多么令人沮丧,他们都坚信最终的结果会是十分的美好。这种即使前途未卜仍然满怀希望的习惯,往往能使我们取得渴望已久的成功。
我们的能力往往只有贯彻了命令才会开展工作,它们往往只会按我们所期望的样子去做。如果我们对它们多一点希望,如果我们对它们多作一点要求,如果我们坚持要求它们帮助我们实现抱负,那么,人的各种能力就会拧成一股绳并不断地帮助我们。相反,如果我们不能信心十足地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动摇或怀疑,那么,我们的能力就会失去勇气,它们就不会很努力,就会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最后往往没有什么成效。
人的各种心理力量非常依赖于其主人的勇气和信心。在主宰它们的坚强意志面前,它们贡献一切能力。但是,如果它们的主人动摇、犹豫,那它们也会犹豫、动摇。同样,自信和勇气也并非是与其他心理能力互不相关的品质。自信也是所有心理力量的一部分,当自信心薄弱时,这些心理力量就会相应地缺乏功效。
我知道,总是希冀面对最好的情况而非最糟糕的情况,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无论干什么都会取得成功这种有益的思维习惯,往往能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巨大的益处。
许多人之所以招致失败,之所以只能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将那些隐隐呈现的障碍和困难看得过于严重和危险了,甚至于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信心。情绪极度低落和沮丧,这种心态对成功而言是致命的,因为它使得人们思想消极,毫无创造力。是自信和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激发了人们的才能,是自信和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大大增强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建设力量。
总是不停地想着困难并夸大这些困难,这种习惯会削弱一个人的力量,并能严重地破坏一个人的创造力,使他不敢去大刀阔斧地干一番事业。成就斐然的人总是那些目光远大并能蔑视困难和障碍的人。
如果拿破仑与他的参谋们一样,把阿尔卑斯山视为永远无法翻越的险途,那么,他绝不可能在隆冬季节率领法国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
最后赢得胜利或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坚信自己必定会实现既定目标的人,往往是那些渺视困难、绝对不愿看到失败的人,往往是那些坚信自己会胜利、会成功的人。
许多成功者都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他所从事的事业,正是这种思想的鼓舞使得他们做成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百折不回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人若想在拿破仑确立目标之后再使他偏离既定方向或改变他的决定,那他最好还是先去试着撼动直布罗陀的岩石。
当前途一片灰暗、问题成堆难以解决的时候,信心会出来支持我们,会使我们重新肯定自己。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犹如指南针之于暴风雨中的海员。当他看不到有任何进展时,他仍然不灰心、不失望,因为他的罗盘或指南针正指向他的目标。
要使一发巨大的炮弹穿透一艘轮船的钢板,必须要用大炮来发射,必须要使它以光速般的速度击向钢板,这样就极易击穿轮船的钢板。但如果是慢慢地去推压这颗炮弹,那是决计无法击透钢板的。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会为力量开辟道路,会为那些目标明确、精力充沛的人开辟道路。那些使优柔寡断者、犹豫不决者和意志薄弱者翻船的事情,一遇到精力充沛者、积极进取者和刚毅果敢者时,往往只会灰溜溜地逃跑。要知道困难是大还是小,与你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密切相关的。对一个人来说,如同赫然耸立的不可逾越的高山一般的困难,对另外一个人而言,则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害怕艰难险阻,在困难障碍面前畏畏缩缩的仅仅是那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因为他们缺乏排除万难的精神动力。
要敢于要求你自己成就大事。你绝不会想到会有神奇的力量会来帮助你。“相信你自己,每颗心都会随着那根弦跳动。”
这种希望自己成就大业的习惯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大展宏图。这种习惯往往能唤醒我们身上正在沉睡的力量。如果不是我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不是我们更高声地呼喊,这些力量可能会沉睡不醒。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吉人天相或幸运常伴,那么,你发现这会使你深受鼓舞。形成一种特定的思维习惯——期待每种人生经历都会有好运,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美好名声给西奥多·罗斯福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西奥多·罗斯福以“成功的组织者”着称,他期盼能成就一番大事。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他对什么产生兴趣,他都相信自己将会成功。因而,他能神奇地使人们充满乐观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而不是使人们受到怀疑、恐惧思想的妨碍和束缚。他能激起人们心中的那种易于感染的善意,因为他有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信心。他相信自己生来就是要成就事业、要获得成功的,正是他的这种自信激发了整个民族的信心,正是他的这种自信给他赢得了伟大的盛名。而又正是他这种伟大的盛名,使他赢得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成就。事实上,这种伟大的盛名从一开始就能确保他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
许多人直到遭到了引以为耻的惨败之时,才会开始惊醒过来。这种惊醒能使他们接触到内心深处的力量源泉,能释放出他们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他们获得了不起的成就。一个人一旦明白了蕴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卓越品质,那么,即使他犯了错误,即使他贫病交迫,即使他看到老朋友都把他视作一个失败者并称他为“过时的人”,他也会下定决心要把自己从这种羞辱中拯救出来。在这个人身上有某种重要的东西,有某种伟大的东西。他的举止风度仿佛在说:“当我遇到下一次滑铁卢时,我不再是拿破仑,而是威灵顿。”
五、心理健康的秘诀在哪里——丢掉过于贬低自己的坏习惯
体验是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他制约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过于贬低自己就是自卑,自卑感是一种不良的体验,它常常是情绪不愉快的根源。
心理健康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一位女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来自穷乡僻壤,是那么无能,很少有高兴的时刻。只有当寝友们都痛苦时,我才感到片刻快慰……”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位女学生错误的自我观念和错误的情绪体验。你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真的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心理健康吗?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同样一件衣服,穿她人身上好像一朵“花”,穿在自己身上好似一块“疤”;同样一颗痣,放人家脸上是“画龙点睛”的美人痣,放自己身上却是“画蛇添足”……这种人习惯拿一根长矛,矛头总是对着自己,很少有愉快的体验,主动把“痛苦”留给自己。
另有些人则相反,过高地评估自己,认为自己“鹤立鸡群”,无所不能,但一遇挫折,情绪就一落千丈。往往从自大开始,以自卑告终,最后还是把“矛头”对准自己。
不良的自我体验难以产生愉快的心情,而长期痛苦的心情又会加重自卑感,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许许多多心理咨询者的困惑所在。
因此,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随时调控心情,审时度势地选择好自己前进的坐标:升学就业,经商下海,成家立业……敢于直面人生,不为失败所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富贵所淫,不为生理缺陷所惑,只为心情愉快。一份愉快的心情,能增添十分的妩媚;一份痛苦的心情,会影响一家人的生活安宁。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操作机能
操作机能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者是讲究效能的,他们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像力,颇具创造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效率较高,人际关系和谐。他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协调,个人的内在心理需要和外在的社会规范协调。
睡眠效率反映着人的心理功能。一位失眠这样申诉:“总是睡不着觉,下午6点钟就上床,胡思乱想,至次日凌晨才能勉强睡1~2小时。”
胡思乱想,尽管联想的速度很快,但没有效率。睡眠不安只是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也许是面临考试?求职应聘在即?遭到领导批评?人际关系不和?……若规劝他“少胡思乱想,一心一意睡觉!”会有什么作用?等于白说。心理医师是不会采用这种家长式的劝说,而是建议当事人采纳这样的处方:白天多活动,多兴奋,夜间尽量晚一些就寝。人总会有生理极限,今晚睡不着,明晚睡不好,到后天不用他人劝,自然就会呼呼大睡一觉。当然,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问题还是要“对因处理”。
不少学生抱怨自己的学习效率不高,眼睛盯着书本2小时竟未翻一页。显然脑海正云游四方,浮想联翩。与其这样阅读,不如合上书本,去打一场球,下一盘棋,再回头翻开书本,也许只要两三分钟就能背诵书中要旨了。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功能的重要指标。有的人长年闭门造车,与人老死不相往来,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不受欢迎,使人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另有一些人费了不少功夫,揣摸他人的习性,察言观色,阿谀逢迎,看上去八面玲珑,实质令人生厌。有位找心理医生咨询的人沮丧地说:“平时我对大家都不错,但自己一生病,竟无一人来看我!”这种结果显然在告诉我们:对大家“不错”还远远不够,必须与人真诚相待。交朋友若只是萍水往来或互相利用,往往不会产生“挚”交。
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任务,也可以说是人的终生追求目标。只要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善于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扬长避短,就能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调适过程
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标准。可以肯定地说,绝对、永远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处在健康与不健康的边缘状态,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
社会医学家的观点是:“90%的就医者可能没有病,或是无病呻吟,或以病人的角色换取他人的同情与关注;而90%的正常人也许有病,他们正遭受现代社会的各种应激压力,如升学,就业,求职,下岗……他们随时会成为病人。”这种观点辩证地阐明了健康的相对性。
人生活在大干世界中,社会在进步,人也得变化。保持心理健康将是一个动态过程。五六十年代,人们吃饱饭就够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书读就满足了;90年代乃至下一世纪,人们会面临更大的应激压力,会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尊严与成就,这些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心理调试与。自身的不懈努力。
心理的调适还要遵循人的年龄发展特征。若一位成熟的女性连买双什么样的鞋都拿不定主意,非要母亲裁决,说明其心理的成熟度太幼稚,心理调适能力太不够。反之,一位5岁的幼儿请知世态炎凉,把自己喜爱的食品让给父母吃,这种“早熟”同样令人心酸。
现代社会人口增多,环境恶化,竞争激烈,人人都会面临痛苦。痛苦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调适。有所不满,有所追求——这正是心理健康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