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52600000039

第39章 农村现代化道路(5)

记者:随着各地的乡镇企业纷纷向小城镇集中,以及各级政府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之优惠政策的贯彻,近几年来各地的小城镇确实发展得很快,现已基本形成一个分门别类、功能较全、具有一定层次的体系。

陆:与乡镇企业相比,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保留和发扬了乡镇企业对农村现代化的积极作用,而且又弥补和矫正了它的不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足,完善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小城镇不仅是农村工业化的基地,而且能综合地提高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因为它不但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内涵,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为农民创造了各种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走出传统,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技能、素质方面渐渐地向现代演变、发展。小城镇还是农村与外部联系的桥梁,有助于打破农村的封闭性,使整个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小城镇有助于消除农村宗族、亲属关系的消极影响,建立起更加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现代社会关系。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的转移,有助于降低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使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提高现代化水平。

记者:如此来看,小城镇建设确实又将中国农村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不失为一条在中国二元城乡格局仍占重要地位以及大城市人口超负荷的情况下,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陆:从发展的眼光看,现在的小城镇建设以及小城镇自身也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总的来说,改革以来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是只从农村地区自身的发展角度来做规划的,而忽略了它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建设,所以一些农村地区虽建了一些小城镇,但并没有因此带动周围农村的发展。

当然,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全,其辐射能力相当有限,它不像大中城市那样能带动周围很大一片农村地区发展商品农业、服务业甚至农村工业。因此,这说明小城镇建设不能不考虑它与大中城市的关系,如果失去了大中城市的依托,那么小城镇就难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现代化。

苏南地区的发展为此提供了经验。苏南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并能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依傍上海、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在那里,已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规模层次分明、空间布置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构成的城市化体系,即城市带。

这样的城市带有一个最大优势,那就是功能互补、互相促进,一方面大中城市能通过小城镇的沟通,将其规模效应辐射到本区域内所有的农村,即将各种信息和技术播放到农村,使农民能更快地更新观念、获取知识和技术;同时大中城市分布密度如此之大,意味着它们对周围农村的需求也就很大,农村因此就能加快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并向大中城市转移一定的剩余劳动力。

此外,由于大中城市技术和工业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些对城市企业来说不合算但又是社会需要的行业将从大中城市中转移出来,工厂技术管理人员退休后能就近转移到农村工厂去发挥作用,因而这些地区周围的农村就能迅速发展起乡镇企业。与苏南的情形相类似的,还有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可以说,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正是借助于大中城市分布密度高、辐射力强以及辐射范围大等条件,发展乡镇企业,并以此进行小城镇建设,才基本上实现了城乡发展同步进行的要求,并逐渐使城乡趋向一体化、区域走向现代化。

记者:像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出现的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现代化趋势,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恐怕还是很遥远的事。

陆:遥远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我认为,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先行者,代表的是一种目标,其他地区也将先后分阶段地走上这一步。因此,在以后的规划中,特别是对中西部农村发展进行规划时,一定要从区域角度出发,考虑到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功能、作用及空间距离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布局,以更快地促进农村区域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到来。如果我国中西部农村也能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展到现在沿海农村的水平,那时就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现代化就基本实现了。

记者: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四步曲无疑是诱人而美好的。但要实现它所蕴含的宏伟目标,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前进路上还将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中国农民必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视困难,坚定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去迎接现代化的明天!

(199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8亿农民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将向何处去等问题,已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与中国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可归属为中国农村现代化问题之列,在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泱泱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如果忽略了农村现代化,那么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思议的,中国想通过现代化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林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这么说,农村现代化如何,则是中国现代化前途所系,反过来也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现代化,其难点也在农村现代化。

从现代化角度来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必须就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农村现代化,既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开放的现代全球体系中行进的,对于西方现代化中的合理因素和做法、经验并不全然排斥,实际上也不能排斥。应做到一方面既能了解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能深刻地把握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农村情况,才能知彼知己,防止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然照搬或排斥西方现代化模式而带来的灾难性结局。我们将在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借鉴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结合于研究中,积极地吸收他人的并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做法,更快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西方现代化所付出的发展代价,即伴随西方发展而来的各种社会弊病,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就世界各国而言,任何国家都有其特殊性,既有历史的特殊性,又有现实的特殊性,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的农村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人多地少”这一最显着的中国国情就集中体现在农村,中国农村和农业人口之众,是举世无双的。迄今为止,还有8.6亿农民,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当今世界3个农民中有1个是中国农民。其次,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特征也是世界罕见的,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既有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先进的现代文明城市,又有相当落后的还是传统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农村,彼此长期共存,而且在这样的二元格局情况下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并运转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现在正在改革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种情况不但在西方国家不曾有过,而且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仅有的。再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在相当大一部分的农村社区仍然生息不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也很有特色。最后,与农村相对应的许多城市面临着人口严重超载、基础设施跟不上要求、体制转轨困难重重等问题,对中国农村发展的辐射作用大受限制。这些方面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的特殊性。

一中国农村现代化历史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实际上两者在一定意义上是一致的。因为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主要方面,就其整体而言,并不存在两者的分野,单独研究某一方面都没有什么意义,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与中国现代化同时出现的,从这个意义说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一般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始。不过,在我们看来,这一看法带有一定的西式现代化模式色彩。即使按广为接受的现代化理论来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始于洋务运动,因为它开辟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历史。当然,这些分歧不是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不管怎样,中国现代化始于清末。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化分为三个基本的历史时期或阶段。第一阶段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第二阶段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第三阶段始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迄今仍在进行之中。

第一阶段是一个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社会系统和体制不断解体,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得以兴起,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近现代价值观念得以传播并伴随内忧外患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有这样几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很大:

第一个运动就是洋务运动,有人将其称为“器物层次的现代化”,其主要内容就是“开铁矿、制船炮”,以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其对现代化的贡献就是中国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工业,使中国开始走出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社会,走上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第二个运动就是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虽没成功,但从思想、观念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第一次冲击波,并比洋务运动走上了更高的现代化层次,即“制度现代化”,表明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现代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认识。第三个运动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它结束了封建帝制,使中国现代化在政治形态上有了一次质的突破和创新。第四个运动则是新文化运动,主张中国真正要走上现代化之路,非从改变民众思想上下功夫不可,这是中国观念现代化的第二次冲击波。第五个运动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推倒了三座大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涉及面很广,从经济、政治、国家独立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中国农村现代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农村现代化,即使传统的农业和封建的农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变,使中国在农业经济之外形成了一个与之对应的城市经济。不过,这几个阶段的现代化过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虽然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但与此同时其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从这个过程也说明中国走西式现代化道路是走不通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即以完全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这是一条前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虽然取得了功不可没的成就,比如在这一阶段中建立了粗具规模、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国民经济体系,保持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实现了一部分城市由前现代化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任务,履行并创就了社会、行政组织。但它的代价过于沉重,而且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和弊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病是它将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决然隔离开来,也就是说这个时期中国现代化实际上就只是搞城市工业化,即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于城市,农村人口很少被城市吸纳,农村经济仍以农业为本,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十分不发达,结果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使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严重脱节,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了现代化特别是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步入比较正常的现代化道路还是始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而今还在进行之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现代化被提上议事日程,但这方面的困难很多,真可说是步履维艰,这也是因为第二阶段现代化不完善的结果所致的。

二中国农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开始都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只是这些代价以及支付方式因国家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开始都是从农村取得大量的资金、农产品,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以支持工业的发展,支持城市的发展,待工业和城市发展起来以后,再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反哺农村,使农村现代化。从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情况中也可以看到,农村和农民为中国现代化牺牲了很多的利益,做出巨大贡献。大量农村资金和农产品被用于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发展,按******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同志测算,年间农民大致贡献了约6000亿元资金,这样使农村和农民难以通过积累发展自己,改善生活。相反工业在这样的支援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到1978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63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4237亿元,占75.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6.6倍,而农业总产值1397亿元,只占24.8%,比1952年只增长2倍。同期农村人口,由50319万人增加到79014万人,纯增28695万人,增加57%。

不但如此,城市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农村仍维持以农业为单一产业的传统经济,农民不能向其他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自60年代初期以后,国家又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户籍制度,这样,在大量农产品、农业资金进入工业和城市的同时,农村劳动力、农业人口不能向其他产业转移,也不能迁移到城市中去。所以,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析到了1978年,全国96259万人口,农村人口就有79104万,占82.1%,城市人口17245万,只占17.9%。由此可见,中国还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国家。根据现代化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农村和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不可能是现代化国家;只要农村人口仍然只从事农业生产,那么他们就不会富裕,谈不上实现农村的现代化。

同类推荐
  • 儿子娃娃

    儿子娃娃

    本书是作者在援疆三年半的一个散文集,主要记述了作者三年半作为一个农委干部,下基层、访农户,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记录,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歌颂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描绘了祖国边疆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 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近代以来, 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 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对政党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进行规定, 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于小事,安全问题大于天。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保障,更决定着大到事业、小到每件事情的成败!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对于集体,还是对于个人,安全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事关安全的“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才可能最大程序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只有真正认识到“安全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认真实践,所有的工作才能有保障地得以实现。
  • 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古代出使中国的高丽、朝鲜使节以及他们的随行人员,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文字。这些书统称《燕行录》。《燕行录》的写作持续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外国文人记录中国的超大型文库。金允植的《阴晴史》是最后一批《燕行录》,也是朝鲜封建文人的千古绝唱。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本书对汉、唐、宋、明、清诸代的政府组织,考试选举监察制度,财经赋税制度,军事与兵役制度,民族、宗教制度与政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对每一制度进行了利弊得失分析,对每一朝代的政治进行了评述。
热门推荐
  • 仙路凡茫斩妖孽:妖行天下

    仙路凡茫斩妖孽:妖行天下

    【本文属于聊斋系列】百年孽缘,今世还,不入轮回,忆不甘。红尘烟云,生死茫茫两相望。世间俗事,人情冷暖苦秉持。菩萨座下,紫藤凡心未泯,得临人世斩妖除魔体悟疾苦,再踏修仙路。窥看浮生三两怨魂幽女恋事,说人间七八情欲断肠语,笑谈还是愁肠人心自知……    
  • 无良王爷的败家丑妃

    无良王爷的败家丑妃

    沧栗国宰相老来得女,宰相千金自小娇纵,饮食无度,肥胖无比,且胸无点墨,目中无人,经常把府里的人和老爹折腾的死去活来。与京城三大美女打赌,势必要嫁给沧栗第一美男当朝七王爷——白锦玉。娘家势力强大,又深得龙心,终如愿以偿...然后嘿嘿,败家女摊上无良王爷,肥女大战腹黑男!什么!你居然还给老娘找小三,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我要跟你离婚!
  • 美女董事长的神级夫婿

    美女董事长的神级夫婿

    天地集团董事长黎浩阁临去世前,将整个天地集团交给女儿黎丹妃。他对黎丹妃唯一的要求就是嫁给屌丝一枚的任毅。而她这位夫婿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坐在热闹的街道栏杆上,猥琐的看着来往的美女,甚至一次在她眼皮底下被人家的男友追打了几条街。真是丢人啊!就在美丽性感的董事长和她这位神级夫婿打闹中,一场针对天地集团的阴谋却在秘密进行……
  • 剑道星河

    剑道星河

    大道三千,剑道何为?太皇世界,有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练剑小子,闪耀的眸子,脑海里璀璨的星辰,一吞一吐,便是一道剑气倒挂银河。一剑便是一道星辰,一道星辰便能闪耀三千大世界。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奈何云不知

    奈何云不知

    女主央蜜遇见了男主林亦逢,从此深深被吸迷住。天生呆萌的她只知道死缠烂打,无奈,男主性格高洁,总是一次又一次无视女主的示好,又被六界所阻挠。其实男主早已在暗地对女主生了情愫,自己却并未察觉。经历了太多太多沧桑,女主开始变得孤傲,结局亦是悲凉。女主引火自焚,男主独守在女主坟前,不老不死。
  • 索长生

    索长生

    为道,搏击苍天为情,可堕九幽为你,倾尽芳华人生若浮梦转轮回逆红尘临绝顶索长生且看一个从零开始的少年败天下英雄一步步走上巅
  •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是一篇5万字左右的小说,它并不是大肆宣扬刻骨铭心爱情或者友情的文,而是讲述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来祭奠我们青春这条路上迷茫或走失的自己。你是否遇见挫折低下了头,你又是否看不清你未来的路。一切都会好的。这是女二(初一)遇见女主(蒋若)的第一句话,也是贯穿全文的索引线。文章前期高潮较少,后期高潮迭起,主要还是围绕两位女主的爱情及其两个人的友情关系展开的,文章结局是留悬念型,让读者自己想象。
  • 论势

    论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