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古人有言日:“兄弟谗阋,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周语中·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要义】
阋(Xi),争吵、争斗。百里,比喻关系比较疏远的人,这里暗指狄人。
墙,指内墙,借指自己内部的人。败亲,指损害到亲人。这段话的大意是:
古人曾说过:“兄弟之间受谗言挑拨而争吵,但是仍然要团结一致防御外人的欺侮。”周文公在《诗经-小雅·棠棣》中也说过:“兄弟在家里争吵,但是却能共同抵御外人的欺侮。”这就是说,兄弟之间的争吵是内部不和,虽然有争吵,但是不能损害兄弟手足之情。
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年),郑国举兵讨伐滑国。周襄王派游孙伯大夫去郑国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但不听,还拘留了使者。襄王大怒,想借用狄人的军队讨伐郑国。大夫富辰对其进行了劝谏,认为郑国与周朝就像是兄弟,虽有小怨,但不应伤及手足之情;而狄人乃是外族人,所以周襄王不应该借外人的力量来打击自己的兄弟。
富辰的内外有别论是受当时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宗法观念限制的。如果撇开这种局限性,他的“内外有别”思想也有一定的意义。
【故事】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停地进行着兼并战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一心想要使赵国屈服。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他耍了个花招,请赵国的惠文王到渑池会盟。赵惠文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就会被秦国看不起。在他们的劝说下,赵惠文王决定冒险去一趟。他叫蔺相如陪他一起去,让廉颇留守,辅助太子。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跟随,相国平原君带领几万人随后接应。
到了预定的会盟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在宴会中,秦昭襄王借着酒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你弹得一手好瑟,请你弹个曲子,给大家助助兴吧。”说罢,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赵惠文王不敢推辞,只好勉强弹了一曲。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件事记下来,并且当众宣读:“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给秦王弹瑟以助兴。”赵惠文王听了脸都气得发紫了,这分明是在侮辱自己,把自己比做秦王的侍从。这时,蔺相如拿起一个瓦盆,跪在秦昭襄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弹奏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一个瓦盆,请大王给赵王弹个曲子吧。”秦王勃然变色,拒绝弹奏。蔺相如愤怒地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吧。秦国虽然兵力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自己的血溅到大王身上。”说罢摆出一副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姿态。秦昭襄王见他这种势头,也只好接过瓦盆,胡乱地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叫赵国的史官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盆以助兴。”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伤了秦王的体面,就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个城池给秦王,以为秦王祝寿。”蔺相如接着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以为赵王祝寿。”
秦王一看这种局面非常紧张,而且他也听说赵国已派大军驻扎在临近的地方,恐怕动起手来自己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便呵斥秦国的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聚的日子,不要多说伤和气的话。”这样,两国的会盟总算圆满结束。
回到赵国,蔺相如因出使不辱赵国的国威,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他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的大将,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的头上来了。
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去了,蔺相如就装病不上朝,不与廉颇碰面,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出去,真是冤家路窄,迎头看见廉颇的车马过来,他赶紧让自己的车夫把车子退到小巷里去躲避,让廉颇的车马先过。
蔺相如的门客都很生气,他们责备蔺相如不该这么胆小怕事。蔺相如说:
“你们看廉颇将军和秦王哪一个势力更大?”众人都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可是当日会盟,我为保住赵国的国威,都敢当面责备秦王,我怎么会怕廉颇将军呢?我是这样想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齐心协力;如果我们内部做相国的和做将军的不和,秦国知道了,肯定会发兵来侵犯我们。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我宁愿忍让他一些。”
有人把蔺相如的话传给廉颇,廉颇听了十分惭愧,他想自己应该去给蔺相如请罪。别人给他出了个“负荆请罪”的主意。他就****着上身,背负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见了蔺相如,他跪倒在地说:“我是个粗鲁的人,见识少,气量窄,谁知道您竟然这么容让我,我真是没脸见您,您责打我吧!”蔺相如连忙扶起他来,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两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这则名言和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