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吓得面如土色,耸身长跪向唐雎求饶,说正因为有唐雎先生在,安陵50里地还能存在。
像唐雎一样,在一些场会如果碰到说话不讲理的人,或者冥顽不化,死皮赖脸之徒,不辩不行,辩又难以理喻,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以硬碰硬,迫使对方就范,特别有时你越争辩他便越是胡搅蛮缠,你越难为情,他便越是傲气十足。
譬如,早晨上班时,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的脚被踩了一下,你自然会叫一声:“哎哟!小心点,踩着我的脚了!”
想不到一个粗野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来:
“嗬,娇贵!你坐小轿车去呀,坐小车就不会被人踩着,谁叫你坐公共汽车来着?”
如果他稍一点头表示歉意,事情也就过去了,可是,踩了人还自以为有道理,还挖苦别人,便是过分了。
你可以回答:“那倒好,你把全车的人的脚都踩过,大家都得去坐轿车,只剩你一人坐这辆最大的轿车了!”
这样的针锋相对,当然是不为快的,但有时实在惹得人生气。不妨来个以硬碰硬。当然,回答的话,不要太冲,不要带不文明的字跟,以免引起更大的争吵。要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看准机会,在关键时给一记回去。
不管怎么样,你要有制服对方的把握,这方法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一次回报,切勿滥用。
41.投其所好
懂得历史的人对东方朔一定不陌生,他曾凭着他机智、滑稽的语言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留下不少关于他的“正传”。
据说有一年夏天祭拜天地之后,汉武帝来了兴致,下旨把肉分给参加活动的诸位大臣。但是下旨的大臣迟迟不来,东方朔实在等不及了,便自己拔剑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并且对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员说:
“各位,请自便吧!”
传旨的大臣把这件事奏报汉武帝,武帝一听,动了肝火——这还了得!你东方朔眼中还有我皇帝吗?这按律当斩啊!心想东方朔是个聪明之人,怎不知这规矩,便叫人传来东方朔责问:
“昨天赐肉于你们,为何不等传旨就擅自割肉?东方朔,你该当何罪!”
东方朔也不申辩,只一味地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武帝见此,怒气已平三分。也许是看到平素的情分上,便没有再问他死罪,只是叫他自我反省:
“东方朔,寡人暂不问你死罪,你应在群臣面前自我检讨!”
东方朔一听,赶忙叩谢龙恩,而后站起来,拱手向大臣们请罪,做了自我检讨:
“东方朔呵东方朔!你竟然受赐却不待圣旨,是多么的无礼!你能自己拔剑砍下肉,又是多么的勇敢!并且所割下的肉不多,又是多么的廉洁!剩下的肉留给其他的人,又是多么的公平仁慈啊!”
武帝一听,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无可奈何地说:
“叫你自我检讨,你却自我表扬起来了!”
结果,武帝不但不杀东方朔,又赏给东方朔好酒十斤,好肉一担,把其他大臣的眼都给看红了。
这便是东方朔的应变绝招之一“投其所好”。东方朔作为汉武帝的亲密随从,汉武帝的性情可是一清二楚。汉武帝的为人,一是好大喜功,特别自尊;二是喜欢神仙,酷爱诙谐。东方朔不待他的圣旨出自割肉,这冒犯了他的自尊,自然他会愤怒,所以东方朔在被责问时,只好连连叩头请罪。而当汉武帝火气渐消,要东方朔自责时,东方朔又乘机抓住了一个大好机会,投其所好,在自责时亦嘲亦解,使怒气冲冲的武帝对他的诙谐语言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投其所好”是一个应变的手段,我们应与“拍马”、“溜须”等不良的言行严加区分。
42.化拙为巧
在日常生活中因种种原因,或失言,或举动不慎而使对方的心理受到刺激,这是常有的事。这时,如果处理不好,会因此产生不愉快。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过失后,要不动声色地采取补充修正。“心理补修”法就是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主动纠正自己的过失,运用语言手段使对方受伤害的心理得到平衡。
清朝礼部尚书纪昀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一个夏天,他正光着膀子伏案工作。突然门外传来“皇上来了”的声音,来不及穿衣却又不能光膀子见皇上。情急之中,忙钻到桌子底下藏起来。
后来听不到皇上说话的声音了,他估计皇上已走远,便问:
“老头子走了没有?”
不料,皇上却仍在那坐着,一听这话,立即板起脸孔:
“纪昀,你给我出来,敢叫我‘老头子’!是何意思,今天你一定要说清楚!”
纪昀一听知道皇上还未走,心里叫了声“糟了”,使索性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忙伏跪在地上叩头,口称“死罪,死罪”。
皇上说:“叩多少个头也没有用,快讲‘老头子’是什么意思?”
这时的纪昀急中生智,慢条斯理地向皇上解释:
“万岁不要发怒,奴才之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对您的尊称。‘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皇上称为‘天子’,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短短一席话,皇上听了可是心花怒放,纪昀的罪也就赦免。
在这个例子里,纪昀巧妙地运用文字的寓意解释来使皇上已受刺激的心理得到补偿。
43.阳奉阴违
“心理补偿”法侧重对人心理变化的调节,它利用妙语创造了一种婉转曲折、变幻莫测的新奇意境,时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时而点石为金,化拙成巧。真可谓是藏锋处鬼神莫测其渊,露锐处天下莫挡其势。它使失衡的心理得到恰当的安慰和补偿。
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亲生儿子,曹丕更年长,但才气远比不上曹植有名。曹植才高八斗,史称“建安之杰”。据说,曹操生前十分喜爱曹植,欲立曹植为太子。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当了魏文帝。两人因此而结怨。
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十分嫉恨曹植的才能,总是想找借口杀掉他。后来有一次,曹丕宴请诸位大臣,恰好曹植也在座。曹丕一见,心又生恨,认为杀机到了。便心生一计——让曹植当面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并且诗要以“兄弟”为题。要表现兄弟关系,却不允许出现“兄弟”二字,如果做不出,就当处死。
在座的大臣心中都明白,曹丕变法子想除掉曹植,一个个都担着一把汗为曹植担心。
曹植一眼识破哥哥的心计,但却又表现得极其的镇静,略为思索,便满含悲愤吟诵起来: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葺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还未走完限定的七步,曹植果然为一真才子!在座的大臣惊叹地看了看龙位上的曹丕,曹丕低头半晌无语。
曹丕,曹植,两人同为曹操之子,曹丕屡害曹植,这也是两兄弟的背景。曹植趁此机会以“阳奉阴违”的讽刺艺术,表面遵旨做诗,而暗自喻为:“釜中泣”之“豆”。喻曹丕为“釜下燃”之“葺”,愤怒地谴责了其兄曹丕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无义行为。使曹丕陷害不成,反受批判。
正因为“七步诗”有“阳奉阴违”的双生绝妙,所以曹丕的阴谋失败了,曹植获得自救。
少年夏完淳虽不能吟诗自救,但其“阳奉阴违”巧讽洪承畴的技巧也一样让人惊叹。
少年英雄夏完淳被明朝叛徒官员洪承畴俘虏之后,洪承畴想尽办法让其归降,都被其拒绝。这一次他决定亲自审讯。他以假惺惺的口气说:“你这小子,懂得什么造反,还不是被那些叛乱之徒所骗了,如果你归降于我,包你前途无量!”
夏完淳知此人便是洪承畴,便灵机一动,决定嘲弄一下这个叛徒。他说:“人各有志,我虽年轻,但我决心象洪承畴那样做一个英雄。焉能向你们这些满清王朝的爪牙屈服?”
洪不知是计,心中乐了,问道:“这么说,你很仰慕洪承畴?”
夏完淳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洪先生是一位民族大英雄,先生在关外血战清兵,直至最后一刻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当他噩耗传来,全朝人为之涕泪。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这时的洪承畴只听得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旁边的随从连忙喝道:“你不要胡言乱语,堂上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一听,立即声色俱厉地指着洪大骂:“胡说!洪先生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叛徒、爪牙敢冒充洪先生!像你们这些叛徒和败类,认贼作父,投降清廷,早该千刀万剐,人人得而诛之!”
阳奉阴违,任你洪承畴再老奸巨猾,也无可奈何,在夏完淳的臭骂声中只好草草收场。
44.曲用典故
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后,琅邪王司马睿仓皇南逃建立了东晋政权,做了晋元帝。但又常因无力恢复故晋失地而十分的悲伤。一次,情不自禁地向将军顾荣吐了自己的心声:
“寄人国土,心常怀惭。”
意思自己本来根据地在中原和江北,现在江南建都纯属无奈之举,心中愧对臣民。顾荣深知司马睿的心情,于是劝他:
“我听说当皇帝的人都以天下四海为家,所以先人有殷祖乙迁都耿,盘庚迁都毫,以及周武王迁九邑到洛阳的典故,希望陛下不要为迁都之事而悲伤。”
司马睿既想安居江南,又怕老百姓责怪其无能的矛盾心理,顾荣早已摸透,所以他先以“王者以天下为家”劝慰司马睿要有古圣人天下为家的心怀,而后又引用了历史上迁都的典故。使司马睿建都建康有了历史依据。这番劝慰表面上看来十分贴切和自然。然而,这仅是给司马睿找一个理由而已,顾荣其实曲用了历史典故,殷代的祖乙、盘庚、周武王确实迁过都,但都不是被异族所打败,而是为了求取国家的发展而迁都,与司马睿迁都有天差之别。但是顾荣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对典故的曲用,确实起到了独其匠心的实际效用,尽管它是故作逢迎。
下面却是个有积极意义的“曲用典故”故事。
永乐皇帝闲来无事,便传旨到江西吉安,想去游山玩水。这事情被解缙知道后,他想皇帝的每次巡游都给百姓增加负担和灾难,这次一定要设法劝阻,于是,他连夜写了奏折,次日上前,面奏皇上。
皇上一见奏文大怒:“天子出游,乃施恩泽于民间,你却阻挠,真乃狗胆包天!”
解缙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息怒,解缙上疏,实为龙体之安!皇上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称。那里山高无路,惟有从水路走,水急浪大,岂不惊了圣驾?”
皇上说:“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岂有镇不住‘急水’之理!”
解缙笑道:“纵然有巨舟,却难过峡江县,江西俗话‘峡江峡江,压断手掌’,那里江窄暗礁多,莫说巨舟,就是连竹排也难通过。”说着,解缙叫一个宫女捧一条扁鱼。解缙呈上,说:“皇上请看,此鱼产于峡江,由于江窄,久而久之,连鱼身子也压扁了。”皇上一看信以为真,便取消了游吉州的打算。
如以好言相劝,解缙必败。而他对吉州典故的解释颇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但又借事以明,因而恰当妙切犹如“水中着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曲用典故”要求在平时就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便能“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具有随机应变的效力。
45.借花献佛
公元265年秋,司马炎软硬兼施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后,得意非凡地坐上了龙位。然而,不久他就担忧自己的皇帝还能当多久,于是请来算命天师占了一卦,结果探测得到‘一’字。司马炎见了,龙颜不悦,大发脾气,而朝中大臣见此更是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说什么好。良久,侍中郎裴楷挺身而出,说了短短的一段话:
“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司马炎听这一解释,顿时多云转晴,喜形于色,而诸臣更是随声附和,大呼“万岁!万万岁!”因为,在裴楷的话中,“一”预示晋王朝将天长地久,不是表示晋朝只有一年的天数。
其实,裴楷只不过是引用了(老子)中的文句而已,并非独到妙语。但他善用“借花献佛”之术,及时地迎合了司马炎的担忧心理,扫除了司马炎对“一”的恐惧。应该肯定,他的引用极其巧妙。
“借花献佛”实际上是借古论今或引前人妙语为己用,以应变各场合。如果运用得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就能产生奇效。而如果运用诸如成语、俗语、谚语等,更能增加感染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谈话中对国民党提出严重的警告,便大量使用了成语。
“我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但他们必须也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忠告。如果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这段话里,毛泽东用“祸起萧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爱莫能助”、“亡羊补牢”、“怙恶不悛”、“忍无可忍”等成语,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想像力,同时加大语气,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回四川,他的学生等为他饯行。梅兰芳也在场作陪。宴会间,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愣住了。梅先生也不解其意。这时张大干笑着解释:“‘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此语一出。宴会的气氛便活跃起来。
张大千的祝酒辞妙在他巧妙地“借花献佛”,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与任何的事物须有度一样,引用要恰如其分,否则“借花献佛”便无“诚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