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隐藏在硝烟中的可怕历史
硝烟之下,一切都在掩藏。硝烟散去,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上帝之鞭”折于钓鱼岛之谜
在东方的麦加城,“上帝之鞭”折断,令人叹息不已。
1258年2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御营亲兵10万,分三路进攻四川,连克南宋许多州县,兵临钓鱼城下。蒙哥宣称:“不出一月,我将踏平钓鱼城。”可是,从1259年2月起,蒙哥亲自指挥蒙古军数次进攻,损兵折将,蒙哥这位横扫欧亚无敌手、使欧洲人闻之哆嗦的“上帝之鞭”也折于城下。钓鱼城也因之而被各国史学家称为“东方的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由于史料对蒙哥死因记载不明,所以,蒙哥的死因引起了史学家的诸多猜测。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溺水身亡
口授而成的《海屯纪年》说蒙哥是在进攻宋军时,乘坐的战船被宋军潜水者凿穿船底,落水而死。
2为炮风震伤而死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钓鱼城记》一文中说蒙哥是在架设望楼窥视钓鱼城时,遭到城内宋军的炮石轰击,蒙哥为“炮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过金剑山温汤峡(今四川重庆北碚北温泉)而殁”。1484年,明朝四川巡按谢士元在《游钓鱼山诗序》里也说蒙哥是遭“炮风致疾”而死。民国时张森楷先生主持编修的《合川县志》也有相同记载,并说蒙哥中炮风的地方就是今钓鱼城嘉陵江对岸的东山(现称炮台山)。1980年出版的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的《钓鱼城史实考察》一书采纳了《钓鱼城记》的观点。还说合州知州王坚在蒙哥中炮风之后,又命人把从钓鱼城天池里捞起来的30多斤重的大鱼和几百个面饼送到蒙哥营中,并附书一封,告诉蒙哥把鱼煎了和面饼吃,并说城里粮食和水都很充足,蒙哥再有10年也攻不破钓鱼城。重伤中的蒙哥见到物和信,又羞又气,退兵温汤峡而亡。
3被宋军射死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蜀捷》诗里说:“吠南初谓予堪侮,折北俄闻彼不支,挞览果歼强弩下。”叙利亚阿部耳法剌底编着的《世界史节本》,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张传玺、李培浩编着的《中国通史讲授纲要》对蒙哥之死都持飞矢射死的观点。现存于四川省合川县钓鱼城旧址钓鱼山忠义祠内,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碑文也说蒙哥是“中飞矢而死”。
4炮石所伤致死
刘译华、冯尔康编着的《中国古代史》及邱树森着的《元朝史话》均采纳此种观点,认为蒙哥在率军攻城时,被宋军所发炮石击中,因伤势过重而死。
5生病医治无效而死
波斯政治家和文学家剌施特哀丁编着的《史集》中说,蒙哥好饮酒,时天气炎热,蒙哥军中流行痢疾,蒙哥亦染疾而死。清人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也持这种说法。
然而,虽然众说纷纭,“上帝之鞭”究竟如何断折,仍然没有定论。
李自成兵败后的生死之谜
处于乱世之中,虽然苟活,也是小心翼翼。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的统治。但是山海关一战,农民军遭吴三桂部和清兵的夹击,大败而归,李自成匆匆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随即放火焚烧明宫并撤出北京。1645年行军至湖北九宫山时,遭地方乡兵袭击,李自成不知所踪,留给人们一个谜团。
关于李自成的行踪,历史学家有两种看法:
1李自成死于九宫山
阿齐格向清廷的奏报写道:“反兵逃窜至九宫山中,我军随后搜遍全山,不见李自成,李自成身边的随从共20人,被困,自缢而死。派遣一见过李自成者,前往辨认,但尸体已腐烂,不能够看清,是生是死,继续追查。”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奏报则说:“在九宫山已将李自成斩首,首级不慎丢失。”以后这两封奏报成了多数史学研究人士的根据。
据《明史》、《小腆纪年》、《南疆逸史》等史籍记载,李自成到九宫山后,队伍散去,李自成本人被程九百等乡民所杀。同治《通山悬志》、嘉庆《湖北通志》都赞成此说。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通山县新发现的《朱氏宗谱》、《程氏宗谱》为“九宫山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曾掀起一场关于李自成葬身何地的争论,最终李文治撰文考证李自成葬身之地为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郭沫若赞成此说法,学术界对这一结论也基本认可。
但是,不仅“尸朽莫辨”令人怀疑,而且上呈奏报的阿齐格和何腾蛟两人当时并未在九宫山,是从手下将士嘴里听到消息的。
2老死于灵泉寺
清朝湖南澧州知州何所作《书李自成传后》一文记载,李自成在九宫山并未死去,而是制造的假象,以迷惑追兵从而摆脱清军。在从湖北公安逃到湖南澧州的过程中,大多数部下见闯王大势已去,便纷纷另谋生路。到安福县境内,闯王甩开随从十余人,单独来到夹山灵泉寺削发为僧,也就是夹山灵泉寺的祖师“奉天大和尚”,法号“奉天玉”。李自成曾经称自己为“奉天倡议大元帅”,其中“奉天玉”隐含“奉天王”之义。奉天玉和尚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死于灵泉寺中。何亲自见到了曾伺候过奉天玉和尚的老僧,据老僧讲,奉天玉和尚在顺治初年来到灵泉寺,说话带有陕西口音。寺内还收藏有奉天玉和尚的画像,与《明史》记载相符。留在澧州的起义军余部一直没有推举新的首领,也是由于李自成还健在的缘故。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赞同这种说法,并亲自到澧州进行过实地考察,发现李自成夹山隐居时,曾作诗百首来赞赏梅花。在澧州发现建有奉天玉和尚的墓地并有骨灰坛出土。20世纪50年代在奉天玉断碑上发现有“子门徒已数千指中兴”等句,完全是一派将领的豪言壮语。重修夹山寺时,又发现刻有《梅花百韵》诗的残版,上面残留九首诗歌;同时还发掘到“永昌通宝”铜币(永昌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年号),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竹制扇骨、铜制熏炉等。据史学家称,奉天玉和尚墓出土的符碑上面,刻有四句四言偈语,十分接近于李自成的家乡米脂的传统随葬符碑,其中有三句和在米脂地区出土的一块符碑上的三句完全相同,这与石门的传统发葬习俗有明显区别。
解开最终的谜底,仍有待时日。
真假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仅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城市,还是一座确实存在过的“失落之城”呢?
特洛伊也称“伊利昂”,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端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东南,公元前16世纪前后由古希腊人所建。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十年未能如愿。最后英雄奥德赛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做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酣歌畅饮欢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
正是这场战争引出了两大史诗,从而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那么,这场战争是真是假呢? 在那样一个人神界限特别模糊、人类很像神灵而神灵身上又表现出太多人性的时代,特洛伊成为这一时代人神之中最伟大者交锋的场所。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这是历史事实,并真正发生在希沙立克。但是,自从18世纪开始,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质疑。许多人怀疑特洛伊曾经发生过战争,甚至更有一些人怀疑荷马的存在,至少怀疑荷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人而非一系列诗人的存在。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只有极少数学者相信荷马史诗是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的记录。而相信特洛伊——假如它真的存在过的话——在希沙立克的人则更少。然而,还是有人相信特洛伊的存在,这其中包括业余考古学家弗兰克?卡尔弗特——美国驻这一地区的领事。19世纪60年代中期,卡尔弗特与其合作者德国富翁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希沙立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古典时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来,曾做过谢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费尔德继续进行他未完成的事业。德普费尔德发现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望塔、300码长的城墙。
德普费尔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40年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在卡尔?布利根的带领下来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认为,特洛伊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希腊人入侵造成的。因为城墙的一部分地基发生了移动,而其他部分则似乎彻底坍塌了。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能是人为的,可能是一场地震导致如此。
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究竟是真是假,这一切都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古罗马起义将领斯巴达克为何率军南下
一名将领的决策力,往往决定千千万万人的生死,一旦决策失误,即刻血流成河。
公元前71年春,斯巴达克领导的起义军与罗马奴隶主的官军举行了一场最后的决战。双方在阿普里亚境内展开激战,斯巴达克和6万名部下英勇战死,官军把被俘的6000名起义军全部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大道两边的十字架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人们在分析斯巴达克失败的原因时,一直不明白斯巴达克曾一度制订北上出境计划,如果认真施行这个计划,他们离开罗马返回色雷斯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么,他放弃北上计划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领导奴隶起义,反对罗马奴隶主统治,起义很快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当斯巴达克起义军将克劳狄乌斯和瓦利尼乌斯的围剿接连粉碎后,斯巴达克曾拟订了一个北上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重获自由,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副将克里克苏对斯巴达克提出的这个计划坚决反对。随后,克里克苏率领2万人愤然出走,不幸被官军消灭。斯巴达克率军继续北上,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前堵后追挫败,义军一度攻打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但斯巴达克此时突然放弃北上计划,率领全军调头南下。
罗马元老院害怕起义军会攻打罗马城,立即派独裁官克拉苏带领8个军团前往镇压奴隶起义。克拉苏采用古老的《十一抽杀律》:凡战败或临阵脱逃者,10人当中抽签选出1人处死。如此严明的军纪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被赶到意大利半岛南端的布鲁提翁的起义军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失败了。克拉苏下令在半岛最南端挖了一条两端通海的大壕沟,企图将起义军的退路截断,将起义军就地歼灭。起义军尽管奇迹般地冲过封锁,但损失巨大,不久就陷入困境。罗马元老院又在此时命令鲁库鲁斯从马其顿、庞培从西班牙回师,会同克拉苏从东、北、南三面包围起义军。
在这个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不同意撤离意大利半岛,带领1.2万起义军离开队伍,结果很快被克拉苏消灭。
南下义军的最终失败,很大原因是由于起义军内部始终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这与起义军来源有很大的关系:斯巴达克等人是来自色雷斯的角斗士,有很强的乡土意识,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归故土色雷斯。而另外一些起义军过去是罗马破产农民,不愿意离开罗马。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使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意识不到真正的危险而团结起来。当初他们放弃北上计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阿尔卑斯山的恶劣条件改变了起义军北上翻越山岭的计划。阿尔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欧洲最高的山峰,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千变万化。12万起义将士到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身上的单衣无法御寒,再加上起义军给养不足,只好取消了北上计划。
还有人认为,斯巴达克计划的改变缘于客观形势的变化。起义之初,敌强我弱,斯巴达克感到很难对付罗马官军,不宜久留罗马,所以他拟订北上计划,先在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北部地区发展自己,争取早点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起义军将罗马执政官克劳狄乌斯、名将楞图鲁斯和盖利乌斯的围剿接连挫败之后,声势大振,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一些变化。起义军因此变得自信起来,觉得可以留在罗马“一搏”。
如果斯巴达克继续北上,并且成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返回了色雷斯,将会是什么结局呢?罗马官军是想把斯巴达克逐出本土,还是想将其一网打尽呢? 这些问题有待后人进一步去解答。
古罗马远征安息的大军流落何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一群6000人的军队却无声无息地失踪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公元前53年,古罗马帝国纠集七个军团,在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执政官克拉苏的带领下,发动了对安息(今伊朗一带)的侵略战争。罗马军队在卡尔莱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拼死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古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影踪。他们去了哪里?这是2000年来留给人们的一个难解之谜。
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与安息签订和约。当时,罗马帝国要求遣返33年前卡尔莱战役中被俘的战俘,并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然而,时过境迁,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余部早已无影无踪。
史海茫茫,中外学者一直探究着这批罗马军的去向。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府将领甘延寿、陈汤率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陈汤等遇上了一支奇特的军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交锋后,西汉军队“以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而告胜。这种用圆形质牌连成鱼鳞形状进行防御的阵式以及修“重木城”的作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据此,学者们认为,这支军队极可能是在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并已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残部。
学者们进一步研读史料时发现:几乎是在古罗马向安息要求遣返罗马战俘的同期,中国西汉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被命名为骊皅的县。它设置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城之南,从《汉书》到《隋书》,都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个县的存在。
当时,中国多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国,或称黎皅、骊皅、力干等名。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罗马帝国称作黎皅。西汉何以设置以骊皅命名的县?《后汉书》载:“汉初设骊皅县,取国名为县。”清代学者惠栋在《后汉书补注》中说:骊皅县“本以骊皅降人置”。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推断这支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东征部队的残部。当年他们从帕提亚的卡雷突围之后,辗转各地。后来又突破安息东部防线,进入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在公元前36年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他还根据材料推断,骊城旧址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境内。
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骊县就是现在的焦家庄乡者来寨。
但是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否定戴维?哈里斯的推断。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而且《左传》中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当时其正式名称叫“鱼丽阵”。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的确曾到过此地,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多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恐怕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
古罗马远征军究竟有没有到中国,如果没有,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拿破仑滑铁卢惨败之谜
痔疮引起的蝴蝶效应,导致了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战争的惨败?
历史牢牢记住了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之战不仅终结了一个英雄的梦想,也终结了一个王朝的梦想。拿破仑,这位曾给予很多法兰西人以光明、自由和希望的天之骄子,从此被流放到圣海轮岛。然而,人们对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一直没有放弃推测,但是也一直是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
1元帅指挥不力
内伊元帅尽管在滑铁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但其指挥是不力的。在里尼迂回时,不分主次,与2万英军纠缠,致使8万普军被歼灭。
格鲁希元帅更是昏庸,他在滑铁卢有34万兵力,无所事事。听到滑铁卢炮声却以没接到命令为由不回援。其部下4军团司令吉拉尔将军一再力谏,都被其拒绝。
而作为总参谋长的苏尔特元帅,也是不称职的。第一次担任此职的苏尔特,尽管于18日晨及时提醒了拿破仑调回格鲁希部,也有一些好的建议,但其参谋部千疮百孔。法军在里尼、滑铁卢一再不知敌情。在里尼,参谋部竟不知普军右翼远处有2万英军,在内伊被牵制时,也没有及时命令其以主力投入主战场。而6军团竟因驻地远,调动迟,而未能赶到。在滑铁卢,参谋部既不知普军来援,也不知格鲁西的去向。
2军队仓促组建,素质差
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致格鲁西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
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
3兵力分散,调动不及
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奇怪的是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6月16日,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拿破仑也没有在16日黄昏组织追击普军,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希元帅率34万人追击。但为时已晚,格鲁西根本没有找到普军,反而浪费了大量兵力,使普军最后与英军会合。
然而最近,又有学者表示,拿破仑的滑铁卢惨败是由于他的痔疮所导致。
理查德德?扎克斯曾在《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叙述说,拿破仑的痔疮实际困扰他一生,“在他极其焦虑的常见姿势中,他经常搔自己的身体,经常搔得疮口出血为止。他经常说:‘我只在皮肤上感觉到活着。’可是,经常困扰他的,并不仅仅是他脸上的皮肤。滑铁卢战争期间,他的痔疮经常恶性发作,这使拿破仑这位极聪明的进攻型战略家,无法骑马外出视察军队,也无法与战地军官们商讨战争局势。特别是在最后两天,当时那场战争仍然是有希望打赢的。有好几种来源证实,在很多时间他是用止痛的鸦片在帐篷里抽得飘飘然。”据可靠史料记载,由于连年征战,拿破仑可谓身心疲惫,并且患上了日益严重的痔疮和膀胱炎。滑铁卢之战的前一天,正逢暴雨如注,年近50的拿破仑面临决战,不得不连续骑马奔波于泥泞之中,终于导致痔疮复发以致肛裂。所以,第二天决战之时,这位伟大的战略家再也无法看战况和部队,更无法亲自带领士兵冲锋陷阵。痔疮,就这样无情而又坚决地控制了拿破仑,使他欲哭无泪,也使法军失去了一个个瞬间反攻的大好时机,从而彻底埋葬了拿破仑天才般的机动指挥才能。但历史并没有突出拿破仑的这一隐痛。
理查德德?扎克斯如此说:“因为要强调人性的一面,历史上一些粗俗的小事情会使一些教科书的编著者十分不安。历史不再是按照逻辑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哪怕这些逻辑就像教室的钟摆一样,滴滴答答催你入睡。”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最幸运的舰队,不可击败的舰队,没想到却是一战而败。
英国与西班牙原来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友好的关系。可是在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一段婚外恋情却在两国之间埋下了祸根。到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以后,两国因争夺一个叫尼德兰的地方,使矛盾达到极致。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英国则成为海上霸权国,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呢?
对此,学者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噩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第二种说法认为,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制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第三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西班牙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腓力二世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是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焉有不败之理?
无论是什么原因,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都给军事家以深刻的反省。
纳粹战犯赫斯之谜
一个纳粹分子,身上隐藏了多少秘密,为什么有人要杀他?
在施潘道监狱度过了将近半世囚徒生涯的鲁道夫?赫斯突然自杀身亡。赫斯到底死于自杀还是他杀?你也许会问,赫斯是谁?人们对他为什么如此之关注?
赫斯是德国纳粹党的第二号人物——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德?赫斯,作为一个纳粹的创始人,在德国右翼分子当中的影响力非比寻常。1946年9月下旬,法庭继续对赫斯进行审讯。当赫斯否认自己有罪时,一位美国律师站起来,展示了一张纳粹组织的系统表,这张表表明:希特勒的指定接班人首先是赫斯,然后才是戈林。
1941年5月10日晚11时左右,一架德国空军的Me110战斗机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坠毁,机上一名身穿尉官服的德国人成功跳伞,他就是纳粹副元首赫斯。在英国落地后,成为英军俘虏的赫斯声称,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向英国国王以及渴望和平的英国民众转达希特勒停战的愿望:赫斯的出走使当时处在战争僵局的英德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处境。尽管英国一再淡化此事,但苏、美政界和新闻媒体都纷纷猜测英、德两国在秘密媾和,法国抵抗人士更是直言不讳地指责英国的“背叛”行为。而意大利、日本政府对赫斯的惊人举动则迷惑不解,怀疑希特勒对它们三心二意。1946年10月,赫斯作为纳粹战犯被军事法庭宣判赫斯无期徒刑。
赫斯所在的施潘道监狱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各指派1名监狱长共同管理,各组织30名卫兵轮流看守。有关的经费全部由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承担。垂暮之年的赫斯体弱多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经常要送入医院就医。美、英、法三国政府多次以人道主义为由,提出将赫斯假释出狱,但均遭苏联方面的拒绝。
为了让赫斯能够在狱中“安享晚年”,各国政府还特别为他在施潘道军事监狱的花园里盖了一间小的避暑别墅。屋子里的陈设很简单:几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张用来睡觉的木质长凳还有一盏可供赫斯读报纸的油灯。
每天都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士来给他做身体检查。由于那时的赫斯已经是高龄了,医生们还为他制订了一个代码为“自相矛盾”的应急方案。也就是在赫斯病危或遇到不测之时,就会启动这套方案,对他进行特别护理。
赫斯所在的施潘道监狱由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美、苏、英、法四国士兵轮流看守。1987年8月是美国士兵的执勤月,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平静如往昔。8月17日这一天,赫斯吃过午饭后,要求看守他的狱卒让他到别墅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但没过一会儿便独自进了他的小屋。然而,大概在下午3点的时候,监狱警报突然拉响,“自相矛盾”应急方案也真的派上了用场。
在1997年底之时,施潘道监狱的前狱长尤金-伯德同俄罗斯新闻报记者和当年执行“自相矛盾”应急方案主要的护士阿卜杜拉赫进行了一次会面。
阿卜杜拉赫回忆说:“那天,我接到了提前安置好的应急电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赫斯出事了。然后,我急忙奔向了施潘道监狱,那时的施潘道监狱门口已乱作一团。开始的时候,尽管看守的士兵都认识我,也知道我是经过授权可以自由进入那里,他们却不让我进去。经过一番争执,他们终于把我放进去了,那时的我已经来不及同他们生气,飞一般地向赫斯的别墅跑去。当我推开门时,发现看守赫斯的士兵约旦在赫斯身上按来按去,动作非常的奇怪,明显那不是在为赫斯做心脏按摩。于是,我急忙把约旦推开,但那时的赫斯已经停止了呼吸,只见一根绳子像一条蛇一样紧紧地缠绕在他的脖子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只要病人有一线生机,我都不会放弃。所以,我把绳子从赫斯脖子上解开之后,一边按照‘自相矛盾’应急方案对他进行抢救,一边喊身旁的约旦来帮我。但是他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只是向我喊道:‘没有用了,这个老鬼已经完了’。结果,‘自相矛盾’应急方案以失败而告终。没过一会儿,赫斯的尸体便被人抬到了英国军事医院。”
赫斯死后,他的家人便要求律师让施潘道监狱将所有赫斯的私人物品交出来,其中包括赫斯的笔记本。然而,施潘道监狱和赫斯待过的小别墅早已被夷为平地,赫斯所有的私人物品也跟着消失的无影无踪。据当时掌权的部门称,他们是为了防止纳粹势力余孽借机兴风作浪才把它们拆除的,赫斯的家人可以带走赫斯的尸体。在对赫斯进行公开验尸时,英国法医詹姆士-卡梅隆证实了赫斯用电缆上吊自杀的说法。
赫斯的家人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赫斯的儿子强烈地要求对赫斯进行第二次验尸,慕尼黑法医学院在1987年8月21日对赫斯进行了第二次验尸。专家发现,死者脖子上有绳索多次缠绕过的迹象,勒痕呈平行状,没有任何自杀痕迹,实属谋杀。
赫斯的儿子沃尔夫-赫斯说:“我对第二次的验尸结果深信不疑。因为这年,父亲可能被特赦出狱。在1987年春天的时候,父亲曾告诉我:‘苏联人准备放我出去,但英国人却准备杀死我。’”确实,1987年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承诺赫斯即将迎来自由的人生。
报道称,即使赫斯已患有软骨病,手无缚鸡之力,甚至连扣衣扣、系鞋带都要别人帮忙,根本不可能将自己吊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拉断一根粗长的电缆,再把它打结,把它套到自己的脖子上去呢?
慕尼黑法医学院的病理学教授沃尔夫冈-史潘曾说:“如果死者是上吊死亡的,那么绳子在拉紧之后,脖子上的勒痕的方向一定是朝上的,但我们发现死者脖子上的勒痕却呈平行状。我敢打赌,死者绝不是因自杀而死亡。”
赫斯是死了,然而他留下的谜团却一直没有解开。
希特勒血洗冲锋队之谜
当利益的天平发生倾斜时,希特勒会做出怎样决定呢?
1936 年6 月30 日凌晨,法西斯魔王希特勒在戈培尔及大批随行陪同下,乘一长列汽车由慕尼黑抵达维西,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一天之内,包括参谋长罗姆在内的数百名冲锋队要人、干将惨遭杀戮,随后又宣布解散冲锋队,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血洗冲锋队事件。杀人狂草菅无辜原不足怪,然而希特勒这次竟然对他的患难老友开刀,并解散为其上台立下汗马功劳的冲锋队。这就要使人发问: 希特勒为什么要这样干呢?
1冲锋队自己惹火烧身
冲锋队的成员主要是退役军人、破产者、失业者和获释罪犯。这些社会下层寄希望于纳粹掌权后给他们带来好处,但希特勒政权完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冲锋队里有一种抱怨希特勒“背叛了他们”的情绪。罗姆便利用这种情绪叫嚣所谓“二次革命”,其用意只是向希特勒施加压力,为冲锋队争取某种利益。但冲锋队的这种鼓噪,以及他们肆意捕人、迫害犹太人、攻击教会等暴行既使德国资产阶级感到恐惧,又为纳粹政权招惹了许多麻烦和攻击。所以,希特勒便以冲锋队阴谋“二次革命”为口实,顺水推舟将取悦资产阶级和除掉惹是生非的冲锋队这两个目的在政治清洗中“毕其功于一役”。
2希特勒与罗姆的矛盾激化
罗姆是希特勒较早的政治伙伴,曾一起搞过政治阴谋,事情败露后又同蹲一个监狱,可谓是患难之交。但同时两人又有分歧,罗姆是冲锋队的实际创始人,而希特勒起初并未让他领导冲锋队。1925 年冲锋队重建时,罗姆主张冲锋队独立,反对搞党务者插手,企图把冲锋队建成变相的军队。而希特勒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政治舆论工具,为纳粹上台提供必要的暴力和恐怖,无意把它建成一支常备武装力量。因此,两人只好暂告分手。1929 年希特勒重新启用罗姆,委以参谋长之职,让他领导冲锋队。罗姆掌权后仍然按其原先设想大力扩充冲锋队,积极推进军事化,力图将来取代国防军。希特勒上台后,罗姆不仅加紧发展冲锋队,而且叫嚣进行“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纳粹政权难以容忍,希特勒便考虑解决冲锋队的问题。正因为两人是生死之交,所以希特勒在最后解决之前曾和罗姆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密谈,以图达成谅解;而且在血洗冲锋队之时,希特勒还吩咐手下把一支手枪留在罗姆的桌上。
3 希姆莱借刀杀人
成立于1925 年的党卫队 (黑衫党) 最初是冲锋队的下属组织,在冲锋队膨胀的同时,作为希特勒铁杆卫队的党卫队亦迅速发展壮大。这两支政治力量在争权取宠的竞争中难免发生矛盾冲突,尤其自1929 年希姆莱出任党卫队全国领袖后,双方的矛盾日趋激化。1930年,党卫队基本从冲锋队独立出来,其组织机构日益完善。加上党卫队纪律严明,组织性极强,又受希特勒偏爱,尽管只有几万队员,但仍成为冲锋队的强大对手。正当希特勒在解决冲锋队问题上犹豫不决之际,是希姆莱促成希特勒相信“罗姆要发动政变”,从而最后采取了过激措施。党卫队在血洗过程中亦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
4权力制衡的牺牲品
一战后德国军队受到限制。陆军方面在冲锋队成立之初出于重新武装德国的目的,对冲锋队采取了扶持态度,把它看成后备军。但随着罗姆取代国防军的企图日渐暴露,军界感到其特权受到了威胁。特别是在1934年 年初罗姆表现出要作武装力量总指挥的野心,人数已达三百多万的冲锋队又要求承担东部边防任务,军官团便不能容忍了。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强烈要求希特勒限制冲锋队,将其排斥于武装部队之外,只承认国防军为“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希特勒在决定二者取舍的考虑过程中,按理说应偏袒他的发迹资本冲锋队,但这样做有两大难题不好处理。一则保留庞大的冲锋队使他难以对欧洲各国作出恰当解释,使其外交陷于难堪境地;二则得罪了国防军就难以达到继承命在旦夕的兴登堡总统职位的野心。所以,希特勒权衡再三,最后决定牺牲冲锋队,顺从国防军。事实上,希特勒在血洗冲锋队之前已得到了军界支持他继任总统的承诺。这样,同年8 月2 日兴登堡死后,希特勒政府便宣布总统的职务已与总理的职务合并为一,希特勒顺利地成为元首兼德国总理。国防军随即宣誓效忠于元首。
点点滴滴的答案都有其合理的解释,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真正促成希特勒最后下决心的呢? 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晨星之子卡斯特的最后一击
一场战争可以成就一名将军,也可以毁灭一个将军,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乔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晨星之子,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在南北战争中受到林肯青睐的骁勇善战的年轻将军,被派到西部去镇压印第安人,却在小比格奥战役中全军覆没,惨死在印第安人手中。
1874年,在达科达州的黑山地区发现了金矿。消息迅速传开,涌入达科达州的淘金客快速增加。
然而,黑山地区对许多部落来说是不可侵犯的圣山。在1868年美国政府和苏族及夏安族所订定的协议当中明订“白人不可在黑山地区定居或是占地,也不可以在未经印第安人许可之下擅入”。印第安人则被要求不可反对在邻近地区进行铁路建设、也不可骚扰新移民。
但是利益高于一切,1876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无视1868年的条约,指令印第安人搬进美国政府划定的“印第安保留区”,否则就是美国的敌人。
但许多印第安人不但没有听从如此恫吓,反而组织起来离开保留区,驻扎在黄石河谷,和当地新移民之间的冲突也屡屡发生。美国政府下令惩罚这些不遵守命令、不肯去保留区的印第安人,决定从不同方向同时发动攻击。
阿尔弗雷德?特里派遣卡斯特将军和第七骑兵团往西南行,到山上去,而他自己的部队则带着大炮与步兵从侧边逼近。他的战略是包围印第安人,并且以全军之力在小巨角河击溃他们。
三天后,卡斯特将军和他的骑兵团接近搭建在小巨角河河畔的巨大印第安人营帐。当时印第安的军力,有4000到5000人,当中包括约 2500位战士,卡斯特将军不理会特里叫他先按兵不动等待会合的命令,准备立刻发动攻击。他将自己所率领的骑兵团分成三路,两路从侧面进攻,他自己则带领 211名骑兵从正面进攻。在蒙大那州小比格霍恩河附近的山谷里,他们遭到了印第安人的伏击。面对绰号“疯马”的印第安酋长所率领的3500名印第安战士的攻击,卡斯特率领部下进行了浴血抵抗。然而不到三个小时内,他本人就和手下的所有人马一起被斩尽杀绝,惨死在印第安人手中。
战役之后,印第安人检视这些尸体,将尸体身上的衣服剥光,并毁坏穿着军装的尸体。因为他们相信尸体遭受毁坏的亡魂将无法抵达幽冥世界,也就不用在死后还得跟敌人碰面。为了某些原因,他们把卡斯特将军身上的衣服剥光,但让他的尸体保留完整。最早期的美方说法是因为印第安人崇敬他的战斗精神。后来慢慢出现因为卡斯特将军当时没有穿军装,所以让印第安人以为他不是兵士,以及因为卡斯特将军在当时已经开始头发稀疏,让印第安人觉得这样的头颅不值得当成战利品等说法,众说纷纭。
在小巨角之役后,印第安人四散而去。他们的确击败了卡斯特将军,但是他们也了解到印第安的时代已经过去,也知道他们无法再继续抵抗这些白人。美国政府方面以伟大的南北战争英雄竟然在建国百周年时遭到杀害,必须剿灭印第安人以告慰这位英雄为名,数千人的骑兵部队陆续被派到这个区域作战,在往后一年中,他们毫不留情地追赶在此役后四散的印第安人,逼迫一位位的酋长俯首称臣。卡斯特的最后堡垒同时也是苏族人的最后堡垒。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的苦肉计吗
战争让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充当炮灰,因为一切以大局为重。
1941年12月6日晚,在美国白宫,美海军部长诺克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商务部长霍普金斯少见地聚在一起,他们在等待。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特混舰队长途奔袭,以舰载机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美军被击沉和受重创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1艘,损毁飞机270架,伤亡3400余人。次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大厦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战争咨文,正式对日宣战。
白宫历史性的一幕是由当时在场的海军部长诺克斯对其密友詹姆斯?斯泰尔曼透露的。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美国知道日本要偷袭珍珠港吗?
1935年,美国陆军重新组建由密码专家威廉?弗里德曼领导的监听机关——信号情报处。它与随后成立的海军通信保密科被冠以“魔术”的代号。
至1941年,“魔术”已能截获并破译出绝大多数日本人用九七式打字机发出的“紫色密码”外交电报。1941年年底,他们破译的秘密外交电报平均每周多达200页。这其中包括许多有关珍珠港的情报:1941年9月24日,日本海军通过外务省致电檀香山总领事馆,要求了解美军太平洋舰队军舰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11月15日,日本外务省要求驻檀香山总领事馆每周至少报告两次珍珠港美军军舰的动向;11月18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向外务省汇报了美军军舰进珍珠港后航向变化角度和从港口到达停泊点的时间;11月28日,日本外务省要求檀香山总领事馆销毁密码和密码机;12月2日,日本驻檀香山总领事馆用低级密码继续报告美军的一举一动……
“魔术”将最重要的情报由特别信使及时递交给总统、陆军部和海军部的部长、作战部长、情报局长、国务卿等军政首脑,而其他人极少能接触到这些情报。但华盛顿并没有将上述与珍珠港密切相关的情报通知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上将和夏威夷基地司令肖特陆军中将。金梅尔将军后来在接受调查时直言不讳:“海军部扣下了珍珠港将可能遭受袭击的有关情报,太平洋舰队被剥夺了一次战斗机会,导致1941年12月7日的灾难性局面。”对于这种反常的行为,斯塔克解释道:“我不希望通知金梅尔司令,因为这样会泄密。”他怕泄露的究竟是日本人的秘密还是华盛顿的秘密?
即使美国高层害怕泄密,也应该在大战即将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加强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事实上在1941年年初,太平洋舰队包括1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在内1/4的作战力量被调拨给了大西洋舰队。此外,海军部还把舰队中素质最好的指挥官和水兵也成批调往大西洋舰队。为此,金梅尔曾多次向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陈述加强太平洋舰队实力的重要性。他在1941年9月12日写给斯塔克的信中言语恳切地说:“一支强大的太平洋舰队,无疑是对日本的威慑,而弱小的舰队也许会引来日本人……在我们能够保持足够对付日本舰队的兵力之前,我们在太平洋是不安全的。”但海军部丝毫不理会金梅尔的呼吁。更奇怪的是,当日本飞机对珍珠港狂轰滥炸时,太平洋舰队的主力——3艘航空母舰恰巧全部外出(“萨拉托加”号停在圣迭戈检修,“列克星敦”号正在行驶途中,“企业”号在珍珠港以西200海里的归途中),它们因此逃过劫难。
1995年9月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收到一名名叫海伦?哈曼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称她的父亲史密斯曾向她讲述过一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惊人内幕,在二战时她父亲任美军后勤部副主管。她父亲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不久,罗斯福总统紧急召开了一个由极少数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总统在会议上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高层已经预见到日本海军将要偷袭珍珠港,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命令与会者尽快准备将一批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集结到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港口,随时待命启运。罗斯福总统特别强调禁止将会议内容向外透露,包括珍珠港的军事指挥官和红十字会的官员。面对与会官员的惊讶与不解,罗斯福解释说,只有当美国本土遭到攻击时,犹豫不决的美国民众才会同意他宣布投入战争。这封信引起了很大轰动,但哈曼不是当事人,而她父亲史密斯又已于1990年去世,人们无法从中得到更加详尽和更有说服力的材料。
克林顿收到信后不久,美国红十字会夏威夷分会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该会1941年至1942年财政年度报告的影印件和有关国家档案时,意外发现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军后勤医疗部队在珍珠港事件前一两个月曾进行过非常规的人员和储备物资紧急调动。例如,在那段时间里,夏威夷分会通过正常渠道从国家红十字会总部得到价值2.5万美元的医疗急救物品,同时还通过秘密渠道接收到价值5万美元的药品和物资。
这批额外补给,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的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11月的美国红十字会总部的月度报告也显示,那个月夏威夷分会共接收了2534名医护人员,其中1505名是被秘密调去的临时人员。有关人员还从夏威夷红十字分会会长阿尔弗雷德?卡瑟尔的弟弟威廉?卡瑟尔的日记中发现:12月6日,夏威夷分会的全体人员奉命战备值班。
美国史专家查尔斯?比尔德和著名作家约翰?托兰等人分析认为:面对国内浓厚的孤立主义情绪,具有远见卓识的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高级幕僚们为了使美国在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欧亚大陆之前投入战争,上演了这出“苦肉计”。同时,为了减少损失,他又将3艘航空母舰调出了珍珠港,并通过秘密渠道不露声色地运去大批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
但由于人们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证据,有关“苦肉计”之说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