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的雪松
加拿大魁北克一条南北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松树、女贞、柏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东坡雪很大,雪松枝比较柔软,当雪在树上积累到一定重量时它就弯曲了,令雪滑落下来。而女贞、柏树的枝杈却不能弯曲,它们被雪压断了。
一对情侣在决定分手前的最后一次旅行中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他们重归于好了。
即使再锐利,如果轻易就断掉,那也是毫无用处的。人固然需要刀片般的锋利,也需要柳条一样的柔韧。在这个世界上,要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方里见圆,圆中显方,才会活得自由自在。
在风中,小草容易弯曲,参天大树则巍然挺立,不摆不动。一阵狂风可以把大树连根拔起,可是,不管风有多大,也不能把在狂风面前弯倒在地的小草连根拔起。
能屈能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屈者,比坚者有更大的柔韧性,具备更大的耐心和承受力,其处世能力也更炉火纯青,当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弯腰侧身的学问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它建院历史悠久,拥有灿烂辉煌的建筑,还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
还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是,所有进入过这里的人,当他再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细节使他们顿悟,正是这个细节让他们受益无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只是人们都没有在意: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学会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正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
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着壮观的大门,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
这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佛学院的教师告诉他们的学生,佛家的哲学就在这道小门里。
其实,人生的哲学何尝不在这道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
神秘之结
公元前330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
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流传着一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
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大多数人只是看看而已,从没有一个人静下心来想方设法解开这个难解之结。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始终连绳头都找不着,亚历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亚斯王。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规则来解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亚历山大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地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实践是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行动,也只有行动,才是医治“行动恐惧症”的唯一良方。
给予+给予的方式=真正的给予
旅行者在茫茫的沙漠中迷了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没有饮水,他饥渴难忍,死亡在时刻向他逼近。
他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水!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找到水源。
凭着一股强烈的求生本能,他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着。找啊找啊,他终于发现了一块小石板。在小石板旁边,他又发现了一个汲水机。
他迫不及待,使劲儿地抽水,却怎么也抽不上来。
正在他心灰意冷、懊丧不已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旁边还有一只水壶,壶上盖着塞。当他拿起水壶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看到了上面写着这样几行字:“旅行者,在你发现这个水壶时,它也许只剩下半壶水了。你把这半壶水灌进汲水机中,井里才能打出水来。记住,走之前把水壶灌满。”
他小心地拔开塞子,果然看到半壶清水。望着水,他犹豫起来,是马上倒进干渴的喉咙?还是照纸上所写倒进汲水机?如果倒进汲水机而打不出来水,自己岂不渴死?
最终,他果断地拿起水壶,将水倒进了汲水机。然后,他果然打出了清冽的泉水。
旅行者痛快地喝了个够,一种由衷的幸福从心里洋溢开来。
休息了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盖上塞子。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得半壶水,才能打出满壶的水来。
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是啊,舍与得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
给予和接受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所有内容中。给予产生接受,接受又产生给予。上升之物必会降落,输出的也必定会回归。
每一颗种子都蕴涵着千木成林的诺言,但是不能把种子储存起来,必须还之于肥沃的土地。你给予越多,你获得越丰。
黑夜里挑一盏灯笼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僧人看见巷子深处有盏小灯笼在晃动,身旁的人说:“瞎子过来了。”
僧人百思不得其解,问那个盲人:“既然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人说:“黑夜里,满世界的人都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
僧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呀!”
盲人却说:“不,也是为我自己。虽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在黑暗中碰撞我了。”
给予了别人,自己同样有所获得。只想“借光”,而不挑灯,那么,你的人生将永远在黑暗中穿行。
因此,如果你需要快乐,就给予别人快乐;如果你需要爱,学会付出爱;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关注和欣赏,就先学会对别人关注和欣赏;如果你想物质上富有,就先帮助别人富有起来。
坦言失败的魅力
1928年,大作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沈从文时年才26岁,学历只是小学毕业,闯入上海文坛的时间虽不长,但以充满灵气的飘逸散文而令人刮目相看,可谓大器早成,颇有名气。
名气毕竟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了原班的学生之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也很多。面对台下座无虚席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慢慢平静下来,并开始讲课。可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仅仅在10分钟内就讲完了。
同学们自然纳闷:这离下课时间还早呢,剩下的时间该怎么办?
很有自知之明的沈从文,没有天南海北信口开河来硬撑“面子”,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这句老实可爱的“坦言失败”的话刚刚写完,立刻引起同学们一阵善意和原谅的欢笑和掌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无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
坦言失败的真诚,当然不是随机应变的智慧,但它具有比智慧更加诱人的魅力。有些凭借随机应变的智慧难以收场的局面,坦言失败的真诚,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其画上都能接受的句号。
被锤开的大石
在山上有一个采石场,一个采石工正抡起大锤用力地击向一块大石。一个放羊的小孩在一边看着。这块大石似乎无比坚硬,采石工已经锤击了一百多下,可它还是纹丝不动。
采石工停下喘了口气,继续一锤一锤地击打着石头,又接连锤了一百多下,石头还是老样子。采石工头上就像被雨淋过似的,身上的衬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他脱了下来扔在一边。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采石工再次抡起大锤。
“哗啦”一声,石头终于在采石工有力的一锤下一分为二。放羊的小孩在一旁笑了。他告诉采石工一共用了561锤才锤开这块大石,他在一旁一锤一锤的数着。
“你锤了那么多下,怎么知道这块石头能被锤开呢?”小孩又问采石工。
采石工告诉小孩:“没有锤不开的石头,只要你坚持不停地锤下去。我每一锤下去,石头的内部都要受到损伤,只不过看不到而已。”
“没有锤不开的石头,只要你坚持不停地锤下去。我每一锤下去,石头的内部都要受到损伤,只不过看不到而已。”这句话体现了量变积累到某一程度就必然会引起质变的原理。虽然有一些量变可能微小到人们几乎觉察不到的程度,但它对引起质变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就像一滴水滴在一块石头上,或许不会瞬间产生明显的变化,但长年累月的坚持,却可以滴穿石头,即所谓的“水滴石穿”。我们要成就伟业,就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并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必有成功之日。
搁浅的游艇
有两个人驾驶一艘小游艇出海游玩。途中他们发现一个美丽的小岛,便将游艇靠近小岛停下,然后两人兴高采烈地上了小岛。
两人一直玩到傍晚退潮的时候,到了岛边他们才发现糟糕了,游艇搁浅了,动弹不得。两人中的一个急得要命,想尽各种法子都无法使游艇重新入水。而另一个人却躺在沙滩上,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倒是过来帮帮忙啊,难道你一点也不担心吗?”着急的人喊道。
躺着的人回答:“现在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着急有什么用?等再过一会儿,涨潮了,游艇也就自然回到了水里。”
“欲速则不达”。很多事情操之过急并不能成功,只有耐心地等待时机。到时机成熟时,再稍微努力就能水到渠成。我们要正确地做某事,就必须选择正确的时间,也即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情。瓜熟蒂落之时,才是我们收瓜的时候;而与此相反的则是:“早摘的瓜子不甜”。
险滩与深水
有一个旅客首次乘搭客轮,饶有兴致地靠在船舷边观赏岸上的景色。正好船长也来到了甲板上,他便同船长聊了起来:“船长先生,您一直往来于这条河里,那么您对河中每一处险滩,一定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船长说:“我对河中的险滩并不全部清楚。”
旅客惊讶地说:“您不知道哪里有险滩,那怎么开船呢?”
船长说:“呵呵,为什么要在险滩之间摸索呢?我知道深水在哪里,不就够了吗?”
人生的路途上难免有各种坎坷和险滩,但如果你知道并已经行驶在一条安全、平坦的人生大道上时,又何必再去顾及那些无谓的歧途呢?
没有痛苦哪来自由
印度有一个青年名叫萨丹,他很小就染上了麻风病。幸运的是,他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家乡马德拉斯传教行医的传教士医生保罗·布兰迪,两人成了忘年交,从此,好心的布兰迪医生便把萨丹带在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几年后的一个夏天,萨丹想回家过个周末,一是探望家人,二是想看看自己独立生活的可能性。由于麻风病的原因,萨丹的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刺激没有感觉,无法感觉到疼痛,临行前,布兰迪医生告诫他对陌生环境中的危险要格外小心。一切准备就绪,萨丹登上了开往家乡马德拉斯的火车。
星期六晚上,和亲戚朋友尽兴而散的萨丹,回到自己曾住过的房间,一头倒在草铺上,沉沉地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萨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检查全身,因为永远无法感知痛苦,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他唯一可以判断危险、保护自己的办法,多年来萨丹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
检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萨丹发现自己左手的食指血肉模糊。原来他熟睡时,有只老鼠从墙洞里钻进来,竟然把他的手指当成夜宵。但由于感觉不到疼痛,萨丹连一只小老鼠都抵御不了。
周日晚上,萨丹不敢掉以轻心。他整夜盘腿坐在草铺上,背靠着墙,借着油灯的光看书。破晓时分,他的眼皮越来越沉重,终于再也抵挡不住疲倦,萨丹头一歪睡着了。几小时后,萨丹被家人的叫声惊醒,原来萨丹的右手滑到了盛灯油的碗里,手背上的皮肉都被烧焦了,幸亏油灯的油所剩不多,又被家人及时发现,否则连他本人也会葬身火海。
看到这一切,萨丹失意地告别了亲人,双手缠着绷带离开了马德拉斯。
布兰迪医生在回忆录中写道:“萨丹回来后,我为他清理伤口,我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为没有感知痛苦的能力,萨丹最渴望的自由被剥夺了。”
布兰迪医生在回忆录的最后写道:“当你在痛苦中挣扎,抱怨上苍不公时,我希望你会想起萨丹的故事。”
没有痛苦,就无法知道危险的存在;没有进退的尺度,就无法判断做的是对还是错;无法保护自己,就永远担惊受怕,没有自由。
废物与宝贝
也许是上天的玩笑,多米尼加人马斯达弗从背部多长出一只手。这就使得他难以从事哪怕很一般的职业。当他的经纪人寄给他一张飞往首都的机票和一套棒球队的特殊制服时,马斯达弗的职业才有了着落。他说:“球队使我穿上了背上有第三只袖子的制服,它是为我的第三只手特制的。球队没有限制不许戴第三只手套,因此,我比戴两只手套的球员实力更强。”
马斯达弗比常人多出一只手,在常人眼里,这只多出的手是废物,但马斯达弗利用了它,并因此而超越了常人,成了棒球奇才。
法国巴黎有一位姑娘,叫卡芙莲,天生四只手臂。她的父亲曾为此而忧虑,担心女儿的前途会因身体畸形而受到影响。但后来这位姑娘成为了一名排球健将。在比赛中,她利用她四只灵活的手臂,左推右挡,攻守自如,连连扣杀,令观众刮目相看。
看来,特殊的“废物”其实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也许在哪一天,能凭借其不同凡响的能量,爆发出灿烂的光芒。
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换言之:废物放对了地方便是宝贝。当我们发现自身的缺陷的时候,不妨给它换一个位置,缺陷就变成了优势。
痛感与生命
一位妇人,她几乎经历了一个普通女人所能经历的所有不幸:幼年时候父母先后病逝,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又因不同意做厂里某领导人的儿媳而被挤出厂门。嫁了个当兵的丈夫,婆婆却对她十分苛刻,婆婆过世后丈夫又因外遇弃她而去。现在,她领着女儿独自度日,日子过得十分平静。
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她的朋友去她家闲坐,女儿在一边玩耍。她们边聊天边和小姑娘逗笑,不经意间触动了往事。朋友赞叹她遭遇这么多挫折却活得如此坚强平和,她笑笑,给朋友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老裁缝去非洲打猎,路上碰到一头狮子,其中一个裁缝被狮子咬伤了,没被咬伤的那位问他:“疼吗?”受伤的裁缝说:“当我笑的时候才感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