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0700000015

第15章 节日·节气(1)

001“元旦”的来历

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元旦。元旦年年要过,可又有几人知道元旦这个节日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元旦”是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个象形字,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合在一起就表示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了。

据说“元旦”这一名称,最早出自颛顼时期,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一直沿用未改。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正式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写入了相关的文件,便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

我国从三国以来,就有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是什么?

《通雅·植物》中说:“屠苏,阔叶草也。”那么,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浸的酒了?其实不然。屠苏酒是一种酒名,古人以为饮用可健身体。陈延之《小品方》中说:“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苏东坡《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本草纲目》中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多饮此水,一世无病。”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当然是夸大其辞,“东向”饮酒,也有其迷信色彩,但如果作为一种防疫病酒,就不可与迷信一概而论了。

002过“春节”源于何时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古代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逆”、“元朝”、“正元”、“新正”、“朔日”。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并且还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过“春节”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

据史料记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年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活动,与过年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被保留了下来,并一直沿用,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就演化为“春节”的习俗了。

又由于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而又称“三元”,俗称“年初一”、“大年初一”。

趣味链接:为什么过春节也称过年?

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历来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可是过春节为什么称为过年呢?

“年”字的出现始于中国古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当时的年并没有现在说的过年的意思。因为当时社会很不稳定,人民的生活条件也非常差,都还没有过年的概念。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在这之前“年”有收成之意,也可通“稔”字讲,有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等,凡此种种。

也许有人认为“年”作为节日名在秦朝就开始了。其实不然,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也就是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老百姓才有了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勉强能过着较为稳定的日子。在年终收成之余,劳累的身体也该放松了,百姓们就适当地进补,并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庆祝。而此时恰好就是秋去冬来,立春前的一段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文历法的进步,后来就把过年定在一年的岁首。而这个时候也恰好能遵循二十四节气,顺应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0世纪初,中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亦采用阳历,并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俗称的阳历年,也叫过小年。20世纪40年代后,采用公历(阳历),但是阴历同时存在,因为阴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顺应“农时”,所以废止不得。因此把农历年的一月一日定为春节,一直延续至今。

003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的夜间,人们通宵不睡,说是叫“守岁”。有守岁之说,自然就有“踩岁”。所谓踩岁,就是指除夕夜将芝麻秸铺在大门的过道上或院子里供人踩踏。因芝麻开花节节高,且芝麻粒多,此习俗含有“寿高多福”之意。现代人将花生壳、瓜子丢在地上,踏上去啪啦作响,亦有“踩岁”之意。

除夕之夜在古时有“扔愁帽”的习俗。夜深人静之际,人们将自己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街上。此习俗含有“扔掉一年的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之意。

除夕之夜,将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床畔,谓之“压岁果子”。“橘”、“荔”取其谐音,含有“吉利”之意。唯压岁果当夜不食,需等到大年初一时才取而食之。

新春到亲友家贺年时,有的地区要带上柑子,谓之“贺年柑”。“柑”又称“大橘”,取其谐音,有“大吉”之意。主人收下大橘后,又以自家的大橘回赠,意为“互相吉利”。

除夕这天夜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大家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古时候吃年夜饭时,桌上会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古人用餐时,在平时是男女不同席的,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的意思。

趣味链接: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没有鞭炮就感觉年味不足。虽然全国一些大城市曾有一段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之后又逐渐解禁,可见鞭炮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放爆竹贺新春的历史,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有关爆竹的文字资料,被认为最早的是《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把竹竿放到大火里烧,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就会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声响,这也就是“爆竹”的由来。那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呢?

据说在古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一种叫做山魈的怪物到人间来捣乱,老百姓为了驱逐它,就“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所以说鞭炮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据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魈恶鬼。”

到了唐代,爆竹仍以竹着火爆响,又称为爆竿。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此燃竹驱山魈的习惯就逐渐被火药取代了。《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怪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出现了用纸卷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早晨人们为了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满地红纸屑,红的颜色让人感到喜气和喜庆,人们称之为“满堂红”。后来,人们还把爆竹用到庆贺婚礼、开业典礼,以及其他的一些重大活动上,也是一种喜庆的表示。

004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写着祝福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惯。春联也叫对联、春贴、对子。据说春联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桃符”。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长条状木板(也有做成剑状的,称为桃木剑),谓之桃符,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所题内容不过是一些压邪话和符咒,比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

直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剑上题写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据说这句话就是最早的春联。此后,过年时有写联语的,有挂桃符的,还有贴门神的。

到宋代时,对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题桃符开始流行起来。据说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对联”名称真正出现是在明代,1368年,明太祖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

当时明太祖所题之联,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题给大才子陶安的,他这样写:“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题给民间某杀猪匠的,他这样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以看出,此时联语已经艺术化了。从此春联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如今贴对联不再是为了驱鬼避邪,而被看做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趣味链接:夜贴对联的王羲之

过新年,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了。有一年,着名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欢他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走,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上联成“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成“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005除夕的由来

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我国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等。

趣味链接:除夕吃团圆饭的由来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古代人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团聚在一起,所以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这天的饭菜也很讲究,而且含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方说一定要有一盘鱼,因“鱼”和“余”谐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叫“富永”之类的糕点,象征着永远富裕。

古人用餐时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

006吃年夜饭要关门的由来

在我国江南一带,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相传,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到吃年夜饭时,这户人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就这样,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趣味链接: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合起来就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关于守岁的由来,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他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007“除夕不空锅”的来历

“除夕不空锅”说的是除夕夜里(也有说从除夕夜起连续三天),人们要在饭锅里放上些干粮或其他食品(一般放在箅子上面),称为“压锅”。表示去年的余粮能够存放到今年,意为年年有余,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十分穷苦,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除夕之夜,朱家又没有了过年的食物,老母亲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不由心生一计,不妨拉下脸来偷点东西回来吃。朱元璋想,村子里的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认识脸儿,不好下手,于是他走了三里地,好不容易才摸进了一家人的厨房。在厨房里找了半天,却很失望地发现,锅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那口空锅揭下来扛走了。

朱元璋扛着锅走到半路上,转念一想,我把人家的锅偷走了,人家怎样做饭呢?再说现在是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我这锅怎么卖呢?想来想去,朱元璋决定抄原路给人家送回去。

同类推荐
  • 民风民俗知识(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

    民风民俗知识(青少年文化修养提升手册)

    本书主要内容为:亚洲风俗,元宵节的来由,寒食节的来由,端阳节的来由。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文化概要

    保安族的精神文化具有理想信念与务实相复合的总体特征,更具有复合屡次性的特点。这种特色民族精神文化既来自于保安族的发展历程,反过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指导、激励着一代代保安族人努力奋发,终将和其他民族一同走向兴旺发达。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宁夏灯谜:1973—2012

    宁夏灯谜:1973—2012

    灯谜发展到现在,从内容、形式到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各地的灯谜创作、灯谜猜射和各种形式的灯谜活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发展和创新。
热门推荐
  • 师父在上我在下

    师父在上我在下

    秦悦好伤心好担心,自己不就是没有背!闺!训!怎么就把师父给气吐血了?师父昏倒在地,她把师父扶上床,熬药喂药脱衣撒药缠绷带,恩,晚上还是睡在师父床上方便照顾
  • 龍组

    龍组

    五千年前,秦始皇追寻长生失败,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年的古武传承!古有太平监察史,今有龍组震乾坤!
  • 重生之若你爱我如珍宝

    重生之若你爱我如珍宝

    衣食无忧的她竟然重生了!此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全家好好过日子。可是,老天不要开玩笑好不好?曾经那么希望爱情,现在,爱情靠边站了,为什么偏偏招惹上这么多美男啊!
  • 特工女票复仇记

    特工女票复仇记

    本文讲述一名平凡的少女苏樱,因遭遇亲人离世以及胜似亲人的叔叔背叛,走上复仇的道路,剧情颠沛流离扣人心弦,男主与女主的虐恋引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好戏后头,高能预警。
  • 华山论剑

    华山论剑

    纵观金庸小说,天下第一剑美誉莫过于六脉神剑,本故事绝对不严谨地深入分析了许多武学,分门别类,一锅而炖,小生不敢私藏,送上以娱大家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倾覆年华:摄政王的倾城妃

    倾覆年华:摄政王的倾城妃

    鸢尾的花语是想念你,这便是一个盛开在鸢尾里的故事。陈国公主重生前世,这一世她不会再活在世人的言语与脸色中。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却甘愿为她受尽一切。他是神秘莫测的冥王,耗尽千年的修为只为默默的守护着她。
  • 江山美人谋之念念成空

    江山美人谋之念念成空

    她是大将军的遗腹子,是先皇的谋士,更是新皇的老师。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谈笑风生间杀人于无形,她是一个优秀的女儿,忠实的朋友,亲切的老师,但对新皇来说,她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世间存在。她从不期盼魂梦君同的爱情传奇,却妄图想塑造一阙一醉的盛极狂欢。对她来说,友情比爱情更璀璨。一念繁华一念灰,她是岁月慈悲的产物,从兵荒马乱里承遗诏辅佐,连同一路风霜,却只能是梦寐不忘终渐行渐远。(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驯魂门

    驯魂门

    “愔愔,愔愔……”宠溺的声音,若隐若现的传入她的耳,挥之不散,弃之不离……“是谁啊?”雨打青瓷的声音,幽幽的响起,她睡眼惺忪,不满的撅着唇……“愔愔,此生,定不弃不离!”他狂傲的语气,让她的俏脸上绽开一抹笑意……好不容易找到你,怎么能落入别人的手中呢?此生,你只会是我的……
  • 复仇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复仇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三个6岁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亲抛弃,然后被一个爷爷收养,最后强势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