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1000000007

第7章 民俗·礼仪(6)

魏晋南北朝时,正式官服多袭汉冠制度,但人们戴冠帽的习惯却有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宋代的礼服中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则多戴幞头,帽形平直,辽、宋、元、金的首级大多沿用旧制。明代公服中的乌纱帽就是从前代的幞头演变而来的。而清代的冠帽,民间大体沿用明的旧制而稍有变更,官服之帽则废明代旧制,换上凉帽、暖帽。

022“笄礼”,古代女子的成人礼

笄礼,是汉族女孩的成人礼。笄礼的古义,是女子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所行的礼,是对人生责任、社会角色的提醒。

笄,为盘头发用的簪子。所谓笄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用笄簪上。

礼经中关于笄礼并无象冠礼一样的详细记载。《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可见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表字”,故《仪礼·士昏礼》言:“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另外,《礼记·杂记》还载:“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意思是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笄礼的仪式大体依据男子冠礼演变而来,不过,主持者是女性家长,负责加笄的是女宾。南朝梁代礼学家贺埸说,笄礼是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宋史.·礼志》对公主笄礼有较详叙述,可让今人得识公主笄礼实况:

笄礼在宫中殿庭举行,皇帝亲临。笄礼始加冠笄,再加为冠梁,二加为九翚四凤冠。祝辞及取字之辞也多套用男子冠礼。礼毕,公主拜见君父,聆听训辞:“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然后,笄者再接受皇后、妃嫔的祝贺。

至明代,笄礼即废而不用。在民间,笄礼逐渐消泯或与其他礼仪合并,如后世婚礼便有了成年礼仪的涵义,婚典前的“修眉”、“开脸”,就标示了这一点。且大婚之礼本身就宣告了当事者的成人。

趣味链接:因笄礼而衍生的名词有哪些?

古语常说“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由笄礼而衍生的名词有如下几个:

笄年: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就要束发插簪。

笄字: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龄。字,指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可以命字。

及笄:古代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故后世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加笄:古代女子于十五岁时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

弱笄:古代女子于十五岁时即束发加簪,称为“弱笄”,表示成年之意。

023古人的生日与祝寿有哪些讲究

人们往往在诞辰之日举行贺诞祝寿的活动。古时,生日又称生辰,祝寿也叫贺寿或拜寿。年轻人庆祝生辰,只能称“过生日”、“做生日”,不能称“做寿”,因为“寿”是年龄长久之称:年满六十或以上者庆祝生辰,才可称为“祝寿”、“做寿”。

我国古代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是不过生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祝寿也不是在生日那天进行。直到殷商时代,人们才有了生日的概念。不过,生日只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父母用小孩出生之日的干支为孩子起名,没有庆贺生日的活动。

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的。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庆贺小孩周岁的习俗。

成人过生日则见于唐代的记载,当时以做生日煎饼为贺。到两宋时期,有了做寿的习俗。当时,朝政腐败,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水浒传》一书中,就有一段“送生辰纲”的故事。

除祝寿外,民间还有借寿之俗。过去,人们以为人的寿命由天定,但也可以像物品一样借用。一般是因人病入膏肓,又希望延寿,于是亲友中的一些人,自愿借寿一岁,自愿借寿的人择一吉日,斋戒沐浴,到宗庙虔心拜祝,告诉阎王自愿借寿给病人。此俗曾在江苏淮安地区很流行。

024古人的饮酒习俗是怎样的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趣味链接:儒家的“酒德”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025为何用“磕头”礼来表示尊敬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人就以磕头跪拜来表示礼貌尊敬了。现在,虽然用得少了,但在祭祀,拜神,或是婚丧大礼的时候,仍经常看到磕头的礼节。磕头是怎么来的呢?

在东汉之前,是没有椅凳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下至贫民百姓,上至豪门贵族甚至万人之上的帝王,一律坐在地上。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坐垫,何类坐垫而已。当时,人们坐于地时,为了方便站立起来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湿和寒气,人们习惯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自己两腿和脚跟上,有点相当于现在日本人的坐姿。

这样坐时,当有客人或长辈到来,或谈话中要表示感谢时,很自然地就会从跪坐变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来,变成只小腿着地的跪姿,接着俯身曲背双手撑地表示恭敬,跪拜礼由此形成。再后,发展成多次俯身即是磕头礼了。

汉代后,有了凳子、椅子,出现了双手抱拳的作揖礼,以及再后的点头鞠躬礼。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时,人们仍沿用下跪磕头的习俗,直到现在。

026“跪拜”礼是怎么出现的

在我国古代,跪拜礼是最常见的一种礼节。“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着地为拜。”

跪拜礼的出现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人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坐着的人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然后俯身向下,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跪拜礼。

桌椅发明后,行跪拜礼愈发显得不便,但对于受礼人却更有意义,一是更能体现尊卑之别,二是由于施礼人两膝着地,以头着地,难有攻击性动作,对于受礼者比较安全。因此,这一礼节就作为觐见上级的“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虽历经王朝百代,却依旧盛行不衰。

027“九拜”是说连续拜九次吗

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真是这样子吗?

《周礼·春官·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原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问的礼节。九拜当中,前三种属于正拜,后几种依附“正拜”演化而来,又称“附拜”。

稽首。“稽”就是留的意思。是臣拜君,子拜父,弟子拜老师,新人拜天地以及祭祀上坟等场合的隆重大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地,手在膝盖前,且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后头缓缓地伏在手前面的地上,并停留较长的一段时间。

顿首。这种礼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拜时头手触地,触后即起。由于头触地面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叫“顿首”。这种礼同现在的鞠躬礼近似。

空首。空首也叫拜手,或简称拜。是古代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行礼时拜跪在地上,先以两手拱至地,然后行头至手。

振动。振动也叫振董。由于《周礼》无明文说明,所以后世多猜测之词,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吉拜。吉拜是一种丧拜,是非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种丧拜。拜时先空首,后顿首。拱手时男尚左手,女尚右手,即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

凶拜。凶拜也是一种丧拜,是三年之服者所行的一种丧拜。拜时一般先顿首,后空首。拱手时男尚右手,女尚左手。其程序与左右手的位置和吉拜刚好相反,是一种重于吉拜的丧拜。

奇拜。奇拜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朝时称为雅拜的一种拜礼,拜时先屈一膝,然后再空首拜。一种认为奇是奇偶之奇,即只拜一拜的拜礼。

褒拜。褒拜指拜两次以上的拜礼,是一种表示恭敬的跪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再拜三拜都是用来表示恭敬的意思的。“褒”是大的意思。

肃拜。肃拜也叫手拜,在几种礼节中,肃拜为最轻的跪拜礼,在军中使用。由于兵士甲胄在身,所以只直身肃容,微微下手以拜即可。肃拜也是女子常用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膝跪地,手至地面而头不下垂。

在各色拜礼中,常礼为两拜稽首,有时也为三拜稽首。三跪九叩首为大礼。

趣味链接:打千

在清代,打千是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施礼者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

打千,又称打千儿,是满族旧时特有的敬礼。满族虾个很注重礼节的民族,在满族人中,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即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

“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清朝统一中国后,这种满族特有的礼节开始渗入到汉族礼仪之中,在北方尤其盛行。相见时,男女都是一足跪,一足着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演变为男子屈膝口称给某人请安;女子则蹲身以为礼。

028“拱手”的姿势为何与带手枷的奴隶相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交往礼节,也叫捧手。这种礼节在现在见面或答谢时还经常用到。施礼者两手合抱于胸前,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但是如遇凶丧,则应该反过来。

拱手礼在周朝时已经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也有子路遇丈人“拱而立”的记载。从这些记载看,拱手礼主要用来表示对长者的敬意。

据考证,拱手的姿势最初是双手抱拳,模仿前面带手枷的奴隶,意思是愿为对方作奴仆,供其驱使。古人的自谦语中有一个“仆”字,“仆”就是奴隶、奴仆,似乎也正是一个佐证。《尔雅·释诂》释“拱”为“执也”,《甲骨文编》收“执”字32个,均为枷住人双手之状。看来拱手礼就是用这种与戴手枷的奴隶相似的形状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的。

趣味链接:击掌的动作为何表示盟誓?

击掌起初并不是约誓的动作,而是一种舞蹈形式。随乐起舞时,舞者得意忘形,不由地手舞足蹈,不住地随着音乐节奏来回击掌活跃气氛,增强效果。新疆克孜尔石窟就存有古人舞蹈时击掌的壁画。估计后来兴起的鼓掌,便是从观看舞蹈的贵族配合舞蹈的节奏而击掌,演变为击掌助兴的。

古人情绪激昂之时也常常不住击掌,借此宣泄某种情绪。由于手掌在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后来便以击掌表示交换掌印,郑重地代表盟誓。明清时期,击掌成为盟誓时经常使用的动作。如《三侠五义》中的展昭与白玉堂便是彼此击掌约定比赛事宜,《聊斋志异·胡四娘》中的丫鬟们也是击掌为誓。

029“作揖”有哪些讲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见礼仪。作揖时,两手抱拳于前,轻微晃动,身体略弯,以此向人表示问候、致谢、邀请或讨教等意思。行礼时还常伴以敬词或谦词,并因对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时揖、天揖、长揖和高揖的种种区别。

土揖是对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稍稍往下,俯身。

时揖是对有姻亲关系的异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平推,俯身。

天揖是对同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微微向上推举,俯身。

长揖是对尊长者所行的揖礼。行礼时身体站直略折,两手合抱拱手高举,然后自上而下缓缓移动。

高揖多为平辈间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高高拱起,不需弯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为基本姿势而辅以上下动作的一种礼节。行拱手礼时双手是不动的,而作揖则双手须有相应的动作,两者原先是不相同的两种礼节。但后人在行此礼时,多分不清它们的区别而逐渐混为一礼了,所以常连名称之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

030“长跪”有些什么讲究

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这个动作就叫“长跪”,也叫跽。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古汉语中,坐、跪、跽这三个词的动作姿势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膝盖都是着地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臀部是否靠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上。

坐为臀部靠着脚后跟的姿势,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安稳舒适的姿势。

跪为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这种跪姿与坐相比显得较为谦恭有礼。《觳梁传·僖公十年》:“君将食,丽姬跪而请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由于跪姿臀部悬浮,不太安稳,所以又称“危坐”。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矍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吕延济注曰:“危坐,敬之也。”

跽为臀部离开脚后跟且耸身直腰的姿势。《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秦王向冯谖请教时,为表示自己对他的敬意而跽。但跽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心情急切或紧张的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对樊哙的突然闯入,心中有所戒备而“跽”了。

由于跽是在跪的基础上耸身直腰的,腰挺直以后,身体似乎有所加长,所以就有了长跪的说法。《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长跪多为晚辈对长辈表示敬意的姿势。

在先秦的古文中,“作”有时也是长跪的意思。如《论语·先进·侍坐章》写孔子问各弟子的志向,问到曾皙时,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里的“作”就是起,也就是长跪。这是当时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必须有的礼节,就像现在的起立回答问题一样。

031古代男子见面怎样“唱喏”

唱喏,古代男子见面礼节之一。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在见尊长时,以口中之“喏”声来表达问候、敬意和祝颂等意思。所谓“唱”,就是将口中的“喏”声拉成长音。

起初,东晋时王氏子弟用唱诺为礼,当时人颇以为异。但后来却又逐渐风行开来。《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开茶坊的王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

唱喏还有种种不同。声音洪亮而且拖得较长的唱喏称肥喏或大喏;众人同声唱喏的则叫众喏。古人唱喏时,一般还常伴有作揖的动作,边作揖边唱喏。如果只是作揖不唱喏,那就叫作哑揖了。

032“投刺”就是投递名片吗

古时候把名片叫做“名刺”,明清两代,社会交往特别盛行用名片。那时士人出门拜客,先行“投刺”之礼。就是先将自己的名片递上,让主人知道是谁来拜访。

同类推荐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北京老照片的故事

    有人说:任何东西,只要泛黄了,也就温暖了。在弥眼的黑、白、灰和暗黄色中,在一派古旧、沉静和悠然的格调里,刘鹏的老照片让我们领悟到感伤的温情。当老北京的味道变得愈来愈淡,巷子中“锯盆儿、锯碗儿、锯大缸”的吆喝声开始绝迹,挑着货担子走街串巷的商贩成为历史,那些陪伴着我们长大的娱乐场所、城池街巷被拆迁和改造得面目全非……我们脑海中许多原汁原味的记忆却也愈加深刻。于是,怀旧便成了我们的通病,像老照片这样的影像资料,则变成了医治我们的灵丹妙药,给予心灵些许慰藉和温暖。
  • 瑜珈史诗

    瑜珈史诗

    这本书以古印度哈拉帕文化为时代背景,作者以自己多年瑜伽修行的领悟,为人物故事注入了血液和灵性,文学性地虚构出了一个包罗人性多面和人生百味的故事,在物欲、情欲和生死面前,不管消失的古文明,还是现在辉煌着的新人类文明,人的愚、痴、贪,依然存在,如何参透虚妄、看清本真呢?作者也在叩问这个可谓永恒的命题。
  • 走近古都

    走近古都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古都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
  •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等文章。
热门推荐
  • 绝品宠妻

    绝品宠妻

    一夜之间,野种升级为富家大小姐。莫名多了两个把她宠翻天的极品哥哥,一个冰山,一个炽热。GOD!醉酒后,她意外爬错了床……当一切真相大白,解释苍白无力。前妻来袭,看着肚子里的孩子被他亲手摧毁,她发誓,绝对要让他后悔!!那所谓的宠,后来竟成了最深的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惹火萌妻:老公轻点宠

    惹火萌妻:老公轻点宠

    他是只手遮天,冷酷绝情的豪门总裁,却偏偏对她宠到无可救药。然而一朝捡回记忆,她才惊觉原来是两人之前竟是那种关系。她惊,她怒,她逃离,却始终挣不脱两样最可怕的东西:褚随意,和关灯后的褚随意。
  • 谁能解花语

    谁能解花语

    描述了四个年轻人——公主二代蓝百合、翩翩公子杨建业、少年侠二代白真卿和刁蛮小姐苏明萌的爱情、亲情、友情故事。杨、白二人不是兄弟,却从小像兄弟一样长大,后共遇单纯涉世未深公主,三人又将有何反应?又将会牵扯出上一代哪些恩恩怨怨?真卿的身世又到底是是这样?传说中那两把神奇的宝剑又在哪里,又将掀起江湖上怎样的腥风血雨?再加上神秘妖美得蓝心公主,百合之父,昔日状元王汉月,又和真卿父母有什么关系?白真卿将走上仕途还是走上侠义之路?当兄弟两一起爱上同一个女人,做哥哥的会如何选择,弟弟又该如何面对呢?从小就丧父母的真卿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会武功,找回自己的身世?几个年轻人的寻爱之旅,也是奇幻之旅,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 这一切你得慢慢来

    这一切你得慢慢来

    生活一味向前,幸好我会长大。可是尾姨却像奶奶一样,慢慢老去。她会离开,很久很久。我也一样。
  • 寂灭仙魔

    寂灭仙魔

    仙,凌云苍穹之巅,俯视苍生。魔,在九幽中沉浮,冷眼凡尘生灭。无尽岁月以来,三界并立,万世轮回。凡尘的命运被一次次更改,天地重开又灭于尘埃。当纪元重启,凡尘之中,一位神秘少年,踏遍三界,游历仙魔。立志让历史重改,让仙魔成为传说,让人界独尊。寂归峰上,故事在这里开始……
  •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本书主要讲解了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律、声画运用的基本原理、新闻和文艺节目、产品的市场营销、传播伦理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路径,帮助读者拥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媒介背景知识基础。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的经验撰写而成,是一本非常适合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使用的教材。
  • 石之宝物之神奇戒指

    石之宝物之神奇戒指

    学校组织外出实习,她不过就是把一个好看的戒指从石缝里抠出来罢了,为什么会穿越到异时空,无奈拜了个师父,待回到自己所在的时空时,她已不再是原来的她。奉师命找到自己的师兄,怎料师兄的身份竟是京都太子爷?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妾室

    妾室

    好吧,只是个小妾,我认了。夫君不喜欢?我也认了。夫君娶了红颜知己?我还是认了。可是,该我得到的银子一分也不能少,该我拥有的股份一点也不能退让,该我自己维护的尊严,任谁也不能践踏。且看大学生许悠扬重生在明月王朝,怎样由小妾成为当家家主,叱咤商界,富甲一方。
  • 婚前日记

    婚前日记

    不知是在回味着发生在男女同学之间那些事情的寓意,还是在想着我们自己的处境,我和惠莹差不多有一、二十分钟没有言语。这中间,我曾经几次用余光望着惠莹,而惠莹的目光始终在注视着桌上的座钟。初春的夜晚静得让人感到有些恐慌,并不寒冷的天气竟使我感到身上有些发抖。我的身子开始慢慢地往惠莹那边靠拢,我已经真切地闻到了惠莹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这香味对于我来说已经非常熟悉,这香味能让我想起女人和爱情,这香味能给我大胆追求真爱的勇气。“
  • 一纸繁荒

    一纸繁荒

    有一段时光,叫做青葱岁月;有一段记忆,叫做懵懂无知;有一些人,叫做有缘无分;这些构成了女孩子青涩的青春,青绿色的,渐渐,走向成熟的妩媚的红色。悄无声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