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李健熙在中国惠州投资建厂。此后,他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使三星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韩国投资企业之一。作为和韩国一衣带水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与韩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现代的李健熙带着他的三星集团来到了中国,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的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家在管理经验方面带来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启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理念与实践的外国企业家之一。
以“质”打天下
李健熙在三星集团做了几件让世人佩服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他追回有质量问题的15万部手机,并当众将其烧毁。或许有些人觉得他的行为太过夸张,完全没必要,甚至可以说是浪费资源。可是,他高度地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精神是每个渴望获得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学习的。
接手以前的三星在产品上面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这在李健熙看来是非常要命的。用他的话来说:“量是百分之零,质是百分之百!”尤其对于电子产品而言,质量才是关键。电子产品追求质量,就是追求核心技术,并不断地进步。
李健熙对产品质量的追求来源于他自身对电子技术的热爱。传闻说,李健熙在自己家的地下室建造了一家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放满了世界上各种最新的高科技产品。三星电子开发出来的所有新产品,甚至全球企业生产出来的最新产品都会被送到他的“实验室”里。这位技术狂热者经常要在里面待上半天时间,一个人面对着一堆高科技的产品独自玩弄,研究这些产品的内部构成和外部设计,从而发现和三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改进三星电子产品的质量。
李健熙在三星集团曾经说:“忽视研发,就像农夫因为肚子饿而吃掉种子一样危险。”在他看来,忽视技术上的研发,企业就会失去发展的根本。在李健熙对电子产品核心技术的特别关照下,三星集团每年都会将销售额的8%投入到产品技术的研发上,并且在一些核心产品上面的研发投入还超过了销售额的10%。三星集团在产品技术研发上的大手笔必然会换来高质量的产品。
而在中国,企业对产品在技术上面的研发程度却远远达不到李健熙对三星集团的要求。
美的集团是中国一家以家电制造为主,涉足照明电器、房地产、物流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2013年,美的被评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然而,实力远不能和三星相比的美的集团每年在技术研发上面的投入基本上也只是其销售额的3%~5%。一个大而强的企业都如此重视产品,重视产品技术的研发,一个不如它的企业反而投入得不如它多,这该怎么完成竞争与超越?作为国内领先的家电企业在技术研发上面的投入尚且如此,那其他中小企业呢?
多数中国企业的可悲之处在于,目标很大,可是投入却很少。很多企业都忽视产品的质量,不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长期纠缠于所谓的价格大战、品牌炒作,将精力和金钱都花在这些外在方面,自然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企业家要想做大做强,就应该像李健熙一样,从质量取悦消费者。
重视品牌的再创造
2005年美国的《商业周刊》发布了新的“年度品牌价值排行榜”。在榜单中,三星首次超过索尼,以14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05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第20位,三星品牌在全球赢得广泛关注。
三星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欧美国家眼中的二三流公司。而李健熙接管后,正是其重视品牌的再创造,才打造出一流的三星品牌。
为了重塑品牌,李健熙改变了三星集团的Logo。新Logo的设计让三星集团充满活力。
随后,李健熙重新定位三星产品,果断地停止了一些销售量高但是低端的产品,把消费群定位在时尚的年轻一代身上,赋予三星品牌“数字技术的领先者、高价值和时尚”的内涵。重新获得定位的三星品牌在设计上面更加用心,双屏、滑盖等在设计上面的首创,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成为“时尚、高端、技术领先、e化”的国际品牌。
李健熙在品牌的营销策略上也别有用心。1996年李健熙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他就充分使用了“体育营销”这一策略。韩国媒体评价说:自从李健熙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三星就穿上了“尖端数字企业”的新衣。通过这种营销,李健熙把三星推向了世界,手机Anycall的品牌印满了全世界。
相比较三星品牌,中国的企业对产品品牌力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企业在品牌的定位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企业家盲目地认为市场目标定得越大,成功的几率就越大。他们对市场目标定位得不合理,对消费者的需求又不清楚。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品牌难以形成应有的竞争力。
关于品牌宣传方面,三星还注重公众的力量。如三星中国集团就在中国17所重点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从2003年7月开始,北京地区的全体员工分成6个组,每周六都要到北京人民最喜欢去的香山进行捡垃圾活动。三星集团通过公益活动将品牌深入到广大的消费者心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中国的有些企业品牌虽然创立起来,但却忽视了对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关活动的参与,使得一个品牌无法长久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美誉度,最后自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落。
李健熙对企业人才的重视,自成一套的管理方法,独特的营销手段,这些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综观中国本土企业,曾经名噪一时的企业却有可能在一夜之间繁华不再,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一些企业做得声势浩大,但却脆弱不堪。当年一代央视广告标王因为兑酒事件消失不见,中国最大的保健品企业三株集团也一夜崩塌。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
近年来,三星集团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一些企业纷纷表示要把三星作为学习的对象,把李健熙作为学习的对象,打造“中国的三星”。
可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达到李健熙这样的高度,还真是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