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07300000008

第8章 消费秘密:摸大鱼(1)

姚明的广告合同

在进入NBA两年后,姚明身上就背了不下9家广告合同,包括中国联通、搜狐、苹果电脑、佳得乐、麦当劳、UPPERDECK球星卡、索伦特公司的手机游戏等。其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锐步和百事可乐。据估计,他目前的税前广告收入在1300万美元以上。

众所周知,广告是体育明星收入的基石。拍广告片的为什么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不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为什么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呢?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着作都不愁销售,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知名人士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使人不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为什么那些迷信权威的人,即使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话就会全盘接受?

为什么外表漂亮的人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青睐呢?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用心理学上所谓的“光环效应”解释: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被赋予其他良好的品质。

由于光环效应可以增加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得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达到“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效果。

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他的身上会出现积极的、美妙的甚至是理想的光环。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不仅对方外貌、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甚至连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你都感觉很不错。

中国俗话“情人眼中出西施”,也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一位青年男子十分迷恋一位少女,以至认为她脸上的雀斑也好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这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前提是已经在心中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热恋情人。沉醉于爱河之中的男男女女,都执着于自己的恋爱对象,并对某一些美的方面特别专注、迷恋和欣赏。这种积极的主观态度,会使这些美的方面在恋爱者心目中显得特别突出,并因此产生光环效应,即由此而推及对方的其他方面,对对方的各方面都产生美的感觉,甚至会把对方的缺陷也当成优点去欣赏。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容易使人产生光环效应的两个因素是外貌和权威。

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是最容易导致光环效应的因素。即使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地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加以模仿。

因此,在名人的光环下,产生“注意力经济”也是自然而然的了。这使得那些明星们身价大增。那些嗅觉敏锐的商业“猎手”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包装明星们,代表他们同有意做广告的厂商谈判。

在经纪人一整套严密的运筹帷幄之下,运动员的身价倍增。拳王泰森经过拳击经纪人唐·金的策划,一场比赛的出场费高达几千万美元;篮球飞人乔丹依靠经纪人一年的薪金达到3000万美元。

虽说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那些小人物做广告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人人都有无意识迎合光环效应的习惯。假如某位明星突然出现到你面前时,你会不自觉地找他签名;当你和朋友谈论成功人士时,你会自然提出某位名人作比较。大多数人则更多地会迎合权威,用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而放弃自我的主张与观点。

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他的营销学着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虽然它们其实并无直接的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让一位演讲者在某大学两个班级分别作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其亲密攀谈,而乙班学生对其则冷淡回避。同一个人作同样的演讲,为何效果会如此不同?原来演讲前凯利曾对甲班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而对乙班学生则说,演讲者是如何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学生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期望看到的。

经济学家笔记

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根据已有的了解来推测他的其他方面。我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评价。这也是商家找明星、名人做广告,宣传商品的原因所在。

汽车降价的背后

进入2004年夏季,中国的车市出现了一个怪现象。6月,北京国际车展异常火爆,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峰,然而,车展过后,车市却一下子由前几年的大热跌入了冷清。尽管各厂家纷纷采取降价措施,可是在车价大面积降低后市场仍无起色,一些汽车厂商甚至有了恐慌情绪。

而且,这次车市风云还有两个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车市愈来愈像股市。“买涨不买跌”本是股市语,如今已广泛用于车市。百姓天天盼着汽车降价,但买了车又担心降价,而每次担心又常常应验,结果是大家反倒紧捂口袋,不敢买车。据调查公司所做的调查表明,“降价”居然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两大理由之一。那么“探底”这个股市专用词同样适用于车市。所有人——消费者、汽车厂商、汽车经销商都在问:中国的汽车价格何时能“探底”?降价要降到什么时候?

怪现象之二:降价不再一降就灵。每当车市停滞,产品积压,新品推出,或对手产品下线,汽车厂商只要使出降价这个杀手锏,就会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效果百分百。今年真是邪门,降价了,消费者口袋捂得更紧,经销商脸上没有笑容,汽车厂商战战兢兢。市场,对降价这味药,不仅有了“抗药性”,还有了副作用。

有人认为车市冷清就是让汽车降价闹的,“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连续不断的大幅度降价过程中被严重摧毁”了。刚买辆车,光荣迈入有车一族,兴奋了一个星期,再看表情就变成苦哈哈的了。为啥呢?“扑通”一声,车价掉下去了,消费者近万元钱算是打了水漂。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经济学着名的“囚徒困境”:两个共犯的囚徒被捕,分开审讯,条件是这样的,如果两个人都不说,那么两个人都无罪,如果两个人都说,两个人都会被判坐牢5年,如果一个人说了,另外一个人不说,那么不说的那个因为拒绝交待问题被判坐10年牢,而交待的那个将从轻处罚被判坐5年的牢。无疑,两个人都不说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在双方无法互通信息的情况下,双方都害怕成为拒绝交待的那个人,在这样的困境下,最优的选择就是主动交待问题,争取小点的处罚。

那么中国汽车厂商这些个“囚徒”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被称为“汽车疯子”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汽车价格是一种畸形,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虽然汽车厂商们说汽车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价,但他们心知肚明,那是蒙人的。为了共享暴利,大家都憋住不说,他们的攻守同盟本来坚持得不错,消费者知道不应该是这样,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证据,看着厂商那众口一词信誓旦旦,一些善良者就当了真,他们非常容易地就把人民币从口袋里掏了出来。眼看就要让“犯人”逃脱惩罚,还好终于一个“囚犯”憋不住了:“我交待!!”

这一交代,就露了底了。暴利,正是他们背后极力掩盖的秘密!

中国汽车业的暴利是人所共知。有人说:“暴利”就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在国外,汽车行业的利润是5%~7%。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以全球最赢利的福特汽车公司来看,1999年福特全年赢利72.4亿美元,其中汽车业务赢利57.21亿美元,占总赢利额的79%。以当年销售汽车722万辆计算,每辆车赢利不到800美元,约合人民币6000至7000元。从一个区域来看,当年福特在欧洲销售汽车196万辆,销售额300亿美元,结果只赢利2800万美元,平均每辆车赢利不到15美元,约合人民币120元左右。

而我们国内呢?“国内汽车业有着30%以上甚至高达35%的利润率”。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为1515亿元,实现利润431亿元,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而这仅仅是行业的数据,整个汽车产业包括利润空间更大的售后服务、汽车信贷和保险等,2002年的总产值为8000亿元,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整个产业的利润是多少,没有答案,但至少比国际通行的5%~7%高得多。

经济学家笔记

车市冷清,车价一降再降,将使汽车泡沫被点破,使汽车暴利开始走向终结。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是幸事。我们将会欣喜地看到,今后汽车降价将是常态,不再是新闻。

打折中的“水分”

如今,商品打折已经成了一种“商业风气”,正在整个商业系统中迅速地蔓延开来。许多商店也把打折当作是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你走在哪个大街小巷,你总会看到商店的门口贴着“大甩卖”、“跳楼价”、“大放血”等字样。而且,商店里还贴着“恕不讲价”的牌子。老板还在不停地摇头叹气,一副“失血过多”的样子。

而商场里,“买一送一”、“买二送一”等广告也随处可见。许多商场都把一周年、五周年、十周年店庆当作是“答谢新老客户关爱”的最佳时刻。“全场商品一律5折”、“满200送100”的口号也喊得倍儿响。而且,本来只有一天的“店庆”,被他一开就是几个星期,一两个月。就像一些小店,每天都喊着“最后一天大甩卖”一样,也不知道哪天才是最后一天。

总之,整个儿的打折气氛,让人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充满了“便宜”的世界里,似乎只要你稍稍打开你的口袋,就能够把无穷的便宜带回家。

谁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为了赚钱。而如果他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有哪个商家的体魄如此“健壮”啊?虽然,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些商店,由于路面拆迁、生意转行、急需资金、商品换季、清理库存等等许多的原因而被迫降价甩卖。而且,许多商品打折后,价格确实比原来要低了。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多的,这正是商家使用的“薄利多销”促销手段。尤其是那些“回报新老客户”之类的“店庆”,这样的目的更是明显。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人,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揽顾客,赚取高额利润。

让我们来看看商家打折的秘密。

我们知道,一定数量的产品,不管你要生产1万件,还是只生产1件,有些投资是必须做的。比如厂房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而且,这些投资在短期内是不能及时改变的。我们把这种短期内在数量上不能改变的投资成本称为“不变成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劳动力,如果你想生产1万件,就多用几个工人,如果只想生产l件,那就少用几个工人。这些可以随时改变数量的投资,称为“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就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总成本。

如果把一段时间内生成出来的产品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把生产这些产品所耗费的成本(包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平均地分摊到每一件产品上,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每一件产品中包含了多少的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于是得到了“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不变成本”的概念,两者之和又可以称为“平均总成本”。而如果我们把厂家卖商品的价格看做是他从每一件商品中获得的收益,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价格和以上几个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厂商愿意生产商品的最高数量和愿意出卖商品的最低价格。

一种情况是,商品价格比平均总成本还高,说明厂商从每件商品中都能获得一定的利润。而且这个利润是扣除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后的超额利润。由于生产是有利可图的,而且,在短期内他根本不能够预计商品价格会发生变化。所以厂商还会继续生产,扩大商品供给,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但是,随着商品供给的不断扩大,商品价格会逐渐下降。

于是,第二种情况是,商品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但还是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因为平均总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所以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厂商的销售收入已经不能弥补所耗费的所有成本了。但是总收益除了补偿工人工资、自己的劳动投入等这些可变成本外,还有一部分剩余来弥补不变的机器和厂房折旧成本。由于这些折旧成本是必然的,即使你不生产,它也会发生折旧。所以,对厂商来说,这时候生产比不生产好。因为生产了,至少还有一部分收入来弥补机器的折旧损失。于是,他会继续扩大生产。随着商品供给的进一步扩大,商品价格也会继续下降。

第三种情况是,商品价格低于商品生产中的可变成本了。这时候,商品的销售收入连工人工资都不够了,更不用说弥补机器的折旧费用。所以,这时候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厂商出卖商品的最低价格是他生产该商品的平均可变成本。这是他继续生产的最低标准。如果价格低于这个底线,厂商就不会再生产了。

再来看商场里的商品。很容易理解,由于商场到工厂进货、讨价还价的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商场铺面租金、环境布置、员工工资等等许多方面,多付出了成本,于是肯定会把价格提高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说,商场里的商品,出卖的最低价格应该比生产该商品需要的可变成本更高一些,只有这样,商场才能获得收益。于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场出卖商品也是有一个底价的。低于这个底价,他就会亏本。除非在前边说的路面拆迁、生意转行、急需资金、商品换季、清理库存等等许多的原因,否则他是不会干亏本买卖的。所以,所谓的“为了答谢新老客户”而“大放血”的伎俩,是一定不可轻易相信的。

同类推荐
  • 实话实说谈保险:人寿保险

    实话实说谈保险:人寿保险

    本书介绍了各种保险的功能、用途、特点和好处,内容着重在于人寿保险,对象是未买保险的人、已买保险的人和卖保险的人。
  •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经济面向

    梁启超的著述非常多,所涵盖的题材相当宽广,但有一个面向是至今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那就是他的经济论述。在梁启超的全集里,经济论述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是作为他议论众多时事的一环;但他对某些经济问题曾下功夫深入研究过,尤其关注币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梁启超的文笔犀利活泼,老少咸宜;他所论述的主题,大都具有时事性与政策建议的意涵,很能引起当时读者的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项特性也是负面的:环境一变、时间一过,这些问题的意义就随风而逝(“能动人”但“不能留人”)。一个世纪之后,本书作者重读梁启超的经济论著,得到三个观感:文笔方面情绪高张,内容方面动人听闻,手法方面自我矛盾。
  • 中国入世: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中国入世: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

    本书提出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体制问题,并分析了中国入世后,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以及应对全球竞争的策略。
  • 回看一百七十年:重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回看一百七十年:重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百年兴衰全景,百年兴衰,沧海桑田中国近现代百年,是光辉与黑暗并存、荣耀和屈辱共生的百年在这段时期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了那么多战争的创伤却又有那么多成功的豪迈;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付出那么多代价终赢得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
  • 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最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热门推荐
  • 转世以后

    转世以后

    狐仙,转世,前世。前世的记忆,意外的遭遇中,能否被唤起;前世的爱与恨,转世后,记忆中,到底会有多少残留?那些未了恩怨情仇,会像荒草一样,在三世的长河中,丛生不休!?江山美人情多愁,尝尽忧伤,又怎能!今生的你,是前世的谁,看转世以后。想知道,今生的我,是不是前世的他,看转世以后。想知道,今生的她,是前世的谁,看转世以后。转世,古老而神秘的话题,演绎着,前世今生,未了的恩怨情仇;也让人类这条历史长河,有了一条不会间断的、亮丽的链条。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拥有一种速度,可以像《转世以后》里那样穿越空间!看到前世今生
  • 诛心诀

    诛心诀

    江湖坊间传闻,得诛心者,一统江湖,没有人知道,诛心,其实是个女人,一个倾国倾城又心狠手辣的女人,见过她的真面目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人,还有一种,是她的良人
  • 仙魔奇缘之杨天

    仙魔奇缘之杨天

    我欲乘风破万里,三界神魔奈我何!一个苦命的少年却要背负起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一个绝世的少女为何又要那样苦恋着那位少年郎。而魔界众妖魔能否再一次进军人间呢
  • 神之奇葩

    神之奇葩

    千百年前,神魔大战,硝烟弥漫,六界之内无一幸免。女娲大神与众神众佛合力施展封魔大法将魔妖合力封印与魔界内派六人守护魔界的六处,因太白金星的疏忽使人间的封印开了个口魔尊和妖王和心腹逃了,玉帝大怒将太白金星问罪,众神求情玉帝才让之将功赎罪,寻人间四方神二十八星将魔王缉拿归案。‘玉帝,四方神不是千百年前被魔王一击打散了魂魄,还没死啊’太白金星。‘你个逗比,我是什么,玉帝,当然预料到了今日之事,早已将四方神等魂魄护住已将之转入轮回,今日你只需找到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低过了’玉帝。‘额,那为什么不我们直接去消灭他们呢?’太白金星。‘唉,最近的电视不怎么好看,开发点新剧情’玉帝。‘。。。’太白金星。
  • 崩坏妖帝

    崩坏妖帝

    前世杀手兼职盗贼的叶千偷了一把刀结果却穿越了,借尸还魂的对象还是自己的亲弟弟,这是何等的卧槽,且看天资一等的崩坏少年是如何一步步登临天帝.....
  • 冥王太子不好惹

    冥王太子不好惹

    我是冥界太子冥言溪,有些原因离家出走。不知道去哪里在我迷茫遇见我师父。。。师父跟我说言儿你已经十五岁了吧。应该下山锻炼自己,我开始在人间生活。无间遗弃婴儿看了一眼,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女孩死活不放要跟我走。那个尹梦雪不要跑
  • 重回我的少女时代

    重回我的少女时代

    一场车祸让苏依一重回到高一那年,一切都历历在目,苏依一尝试改变曾经的一切,最后却发现。。。。。。
  • 重识朱元璋

    重识朱元璋

    因为犯罪被抓的我,被派了一个艰巨的任务,而这个倒霉的任务居然是帮助朱重八。玩穿越啊,尺度大啊……留在这个倒霉的时代,据说到处是战争,没有汽车,没有美酒,美女估计有,但两个时代的人怎么沟通啊?
  • 晚霞破晓

    晚霞破晓

    修炼一途艰辛万分,修炼之极,不为长生!动,何为动?——一动之间,生死定;一念之间,天地明!生何为生?死又是什么死!大丈夫立天地之间,不为外物所动!翻手间,握生死;覆手时,定乾坤!回首前三十年的狂傲,那才是男儿的本色!瞻顾后半生的光景,废生死,破乾坤!观其所由,寻其所归!……且看一个身负血海深仇的人怎么一步步报仇雪恨,一步步踏上巅峰。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受食日月皇华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受食日月皇华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