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战争落下帷幕,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战争在1856年就已经结束,剩下的其实的占领问题,不过按照惯例,1857年中国和俄罗斯正式缔结了和平条约,中国也表示了一下庆贺,同时中国也有心情做一些其他事情了,人们的目光开始向其他方向转移。
1857年12月,在和平之后,中国和俄罗斯又开始对被中国扣押的二十万战俘进行协商,中国人的意思很简单:还你人可以,用钱换人,对于中国的无赖做法俄罗斯也没有办法,俄罗斯国内革命问题严重,俄罗斯的沙皇统治岌岌可危,俄罗斯人还指望着中国把这二十万的战俘放回去平乱呢!
所以只能在中国大爷面前陪着小心:“俄罗斯很困难啊!”“俄罗斯穷啊!”“要不减一点怎么样?”之类的。
中国人的回答更简单:“你还穷,你穷还能派五十万军队来打我!”
对中国来说,养着二十万的战俘也没有用,反正奕詝正计划着样修建铁路贯穿整个远东,用来加强中国对远东的控制,正需要人手呢。因为今年来,中国的生活日渐的好起来,要想请中国人来修建铁路,首先路费,工资,住所都要不错才行,不然谁愿意到着环境恶劣的北方呢?所以奕詝不急,正要求工部的大臣赶着这些战俘修铁路呢——两个字:便宜!
同时也是1857年的12月,中国的使节团走俄罗斯境内访问奥地利,对这个在中俄远东战争时期对中国的友善表达谢意,同时还有来自中国的一百四十名陆军军官,这是奥地利的要求的,中国人陆军的战斗力已经令世界侧目了,暂时排名仅仅在法国之下,而奥地利和法国关系向来不要,所以就请了中国的陆军军官。
至于借俄罗斯的国境,奕詝打了一个招呼就直接派人过去了,沙皇虽然气得牙痒痒,但是也没有办法,一则中国手上还有二十万俄罗斯战俘,二则中国的实力也确实远在俄罗斯之上,对中国的行为俄罗斯也只有忍耐。
******
1857年10月,随着中俄远东战争的落幕,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级的强国,正如同原来历史上的:普鲁士踩着法国人,日本踩着中国人,中国人把凭借一己之力把俄罗斯揍趴下了,于是中国成世界强国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同时中国正式颁布中国第一部教育法:《通学令》!
教育一直是奕詝关心的重要问题,过去是中国太穷了,而中国的周边环境又实在太险恶,奕詝也只能暂时把教育问题放在一边,现在奕詝的国库里面有钱了,终于可以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了。
义务教育——这个在中国绝对新鲜的词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耳朵。
《通学令》规定每一个满十八岁前的中国人都必须参加国家投资的教育工程,教育免费,书本免费,提供午餐,如果有任何人敢不参加,其父母就要被处罚,无父母者处罚家族,无家族者处罚当地父母官。
必须接受的教育需要三年的时间,分为文,武两科,文科教育基本做人的道理,基本的识字,基本的法律常识,武科教导基本武术,同时搀杂爱国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全部是免费的。
在奕詝本来的想法中是想要进行五年的义务教育的,但是在粗略的评估了中国的财政实力后,奕詝只能无奈的放弃,因为如果真的进行五年义务教育,那么中国财政超过一半全部都要投入其中,即便是现在这种政策,其投入也超过了中国财政的三分之一了。
教育的投入主要在人员投入,中国人口超过5亿,适合入学的人超过六千万,即便是一个老师教育200个学生,那么需要的老师也超过三十万人,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数字。
而且投入教育势必影响国家对陆军,海军的投入,但是奕詝在考虑了许久之后还是毅然绝对——必须干!
陆军,海军投入也许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国家强大,但是只有教育才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中国,奕詝是下了决心——即便是砸锅卖铁也一定要对教育进行投入。
教育是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讨论的,无论是平民还是地主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皇帝的决定表示了不满,只有少数开阔了视野的中国人才能真正理解奕詝的心意,可惜这样的人虽然不少,但是搁在有五亿人的中国实在是太少了。
这次奕詝凭借自己的权威强行推行《通学令》,任何反对的声音在奕詝的意志面前全部都失去作用,奕詝是皇帝,而且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对国内的改革,奕詝证明自己是一个绝对的名君,虽然奕詝的决定让老百姓有点不满,主要是当时的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孩子没有读书的必要,不过幸好只有三年时间,而且只需要在6岁-15岁任何一个时间去学习就可以了,所以也不是影响太大。
不过这还不是最麻烦的,真正麻烦的却是女孩子,奕詝的规定是没有男女限制的——也就是女孩子同样要接受教育,不少的农民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学校,对此,奕詝一律使用高压政策——狠狠的处罚了不送女孩子去学校的家庭,不过因为近年来国家强大了,农民的日子还算好过,真正抵触的还是比较少数,而且即便不满,中国老百姓却已经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了,毕竟过去朝不保夕的生活过去不过才几年时间,人们还是对奕詝的统治非常支持的。
但是真正的困难来自中国的地主阶级,奕詝的教育改革等于直接把地主阶级对官场的统治权给剥夺了,在过去,虽然有面向社会的科举考试,但是实际上这还是富人的天下,别的不说,一个农民即便饱读诗书,他很可能来京城赶靠的费用都出不起,所以虽然寒门才子不是没有,但是绝大多数的还是出身地主阶级。
可惜的是地主阶级虽然不满,但是奕詝掌管着全国的军权,个人威望也几乎超过了清朝开国时候的几个名君,所以这种不满也只能咽在肚子里,当然奕詝也不愿意和地主阶级直接决裂,他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比如建设高级学府,这种学府是收取费用的,只有基础学府中成绩非常优秀的才能获得到高级学习的机会,而除了推荐的学生外,基本上就是剩下地主阶级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