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21600000336

第336章 驻跸瓦桥关(下)

“玉米?这个名字倒也贴切。”柴荣看了看放在盘中的这种新粮食轻轻的说了一句。不过,考虑到自己此前不要说没吃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这种东西。对这东西到底该吃哪里、怎么吃,那是一窍不通。若是吃错了,岂不是要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吃,依然会丢大周朝廷的面子——堂堂大周朝廷,居然连一种民间的粮食都不知道怎么吃,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因此,柴荣一边佯装欣赏盘中玉米那晶莹剔透的样子,一边看似随意的环顾了一下左右的文臣武将,向众人暗示,希望能有一名臣子能勇敢的站出来,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作为本地的地方长官,姚内斌自然是第一个被柴荣注视的。而姚内斌本人作为一名新近才归降大周的原辽国官员,从内心来说也是非常想为自己的新主子解决眼前这个难题。可惜的是,姚内斌虽然身为瓦桥关守将,但其日常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关城的守御情况、治下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这种农桑方面的事情通常都是由手下的官吏去做,他本人对这些那是一窍不通的,对这种叫做“玉米”的新农作物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此,不管他多想在柴荣面前表现一下,其最终除了满脸歉然的回视柴荣一眼外,却是什么也做不了。

姚内斌这个本地长官都不了解“玉米”这种东西,大周朝廷的其他文臣武将就更说不上个所以然来了。而作为除那名进献玉米的本地百姓之外,唯一知道“玉米”这种东西来龙去脉的徐绍安,此时却正在琢磨着这进献玉米之事到底是穿越团队那边有意安排的,还是这位代农业部管理本地田庄——抑或是流民安置地点——的管事自作主张的行为,并没有注意柴荣投送过来的询问的眼神。如此一来,校阅台上再次出现了比较尴尬的情景——面对本地乡望品尝玉米的邀请,大周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文臣武将,无一人回应。

这种场面自然是有损大周朝廷的威仪,身为臣子的肯定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因此,在极短暂的沉静之后,身为朝廷重臣的赵匡胤决定出面以“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解围。他非常自然的把话题一转,对那名胖管事说道:“这位管事,不知你家主人是谁,可在这校阅场之内?”——从对方方才表示玉米是其东家从海外带来这一点上,赵匡胤推断此人应是大户人家的管事,是以以管事相称。

那胖管事闻言不敢怠慢,连忙向赵匡胤行礼道:“禀将军,小人的东家乃是‘清园’兄弟中的赵民安赵老爷。他老人家现在良乡县的‘凉园’居住,并未在此地。”

胖管事那句“‘清园’兄弟中的赵民安”等几个字一出,在场除徐绍安以外的所有大周朝臣乃至天子柴荣的脸上都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而柴荣在微微点了一下头后,转身问离他不远的徐绍安道:“徐爱卿,这位管事所言可属实,这所谓的‘玉米’真是汝等兄弟从海外带回来的吗?”

柴荣出言相问,无论徐绍安想没想明白那胖管事进献玉米的动机、无论徐绍安愿不愿意将穿越团队所掌控的土地和人力资源情况向柴荣说明,他都不得不出班应答,给对方一个可以接受的说辞。于是,徐绍安上前一步,躬身施礼道:“启禀陛下,这位管事所言确是实情。赵民安赵兄弟确为吾等兄弟中专管田产、稼穑之人,吾等兄弟在这瓦桥关左近确实置有一份田产,而这‘玉米’也确实是赵民安赵兄弟从海外岛国历尽千辛万苦才带回中土来的。”

说着,徐绍安就势走上前,并在暗中瞪了那胖管事一眼后,来到放有各种吃食的御案旁边,拿起盘子中的玉米,放在嘴里咬了一口,这才继续解释道:“此种粮食其实也并非海外岛国原产,而是数百年前,岛国上的百姓漂洋过海,在距离岛国八千多里远的另一座大岛之上发现并带回岛国种植的。因其味道甘甜,所以岛国之民有不少人都很喜欢食用。”

柴荣听完徐绍安的解说,先是小声自言自语了一句“想不到天下竟然有如此广阔”,然后走上前,一边拿起一支玉米学着徐绍安的样子品尝,一边又问道:“不知这玉米在海外岛国价值几何,与麦、稻、粟等食粮相比,贵还是贱?”

徐绍安答道:“禀陛下,海外之民虽喜食玉米,但因长期以玉米为主食而不辅以其他食粮,容易得一种唤作‘糙皮病’的病症,非常难受。且玉米喜旱而不喜湿,而海外岛国与我中土一样北方多旱地而南方多水田。所以这玉米在海外岛国通常只在北方种植,其种植面积亦不如麦、稻、粟等食粮。不过,因其产量较其他几种食粮为大,故而其市价较之其他几种食粮虽略高一些,普通百姓却也消受得起。”

“噢!其产量比麦、稻、粟为大?”柴荣闻言来了精神道,“这玉米每亩可产多少石?”

“禀陛下,这玉米在海外岛国普通旱地每亩所产若磨成面粉,大约可出四至五石。若是精耕细作,产量还可提高两、三成。”徐绍安答道——作为前世北方农民出身的军人,徐绍安对玉米这种常见作物的许多特性还是非常了解的,而亩产四、五石(五、六百斤)的数据则是他根据麦、稻等农作物前世与这个时代产量的差异,按照前世玉米一千到两千斤的亩产推算出来的。

“一亩地可以打四、五石!”听到这一数字,不单是柴荣,在场的其他文臣武将也无不惊讶万分。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北方旱田的亩产一般在一石半到两石,南方水田因能做到一年两熟,其产量方能达到三至四石。这也就是说,如果在北方种植玉米,那么在一年只一熟的情况下,就可达到南方水田的粮食产量。而这还只是玉米最一般的产量,若能仔细耕作,每亩出产六石也不是不可能的。

惊讶之余,柴荣连忙又问道:“既然这玉米有如此高的出产,想必在爱卿及爱卿兄弟们的田庄之中一定是多有种植?”

柴荣这个问题问得很自然也很正常,因此徐绍安听了并没有多想,下意识的便将日常通过电报得到的一些团队农业部的信息拿来用,回答道:“禀陛下,玉米虽然出产较多,但正如臣之前所讲,以其为主食容易得‘糙皮病’,所以吾等兄弟名下近百万亩田产中,用来住玉米的尚不到十分之一。”

尽管徐绍安回答得很随意,但听在柴荣耳朵里却令其不由得心中一动。一方面,柴荣惊讶于“清园”兄弟的能力与实力。其在短短几年之间便从一无所有,变成现在坐拥百万亩田产,以及大量的商铺、酒楼,“清园”兄弟的能力与实力着实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虽说这百万亩田产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种玉米,但即使是按每亩出产五百斤来算,一年也有近五千万斤的产出。可是,与供应充足的麦、粟等常见粮食相比,在“清园”兄弟名下几乎遍布幽云十六州各地的粮米店中,却从未见到过有玉米出售。就算“清园”兄弟都喜欢吃这种东西,其府中的家丁仆役甚至是其手下的那四五千私兵也都以玉米为主食,一年所能消耗的玉米也依然与五千万斤的产出相去甚远。

出现这种情形通常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徐绍安夸大了玉米的产量,令计算出现了误差。然而作为一名朝廷重臣,天子身边的红人,徐绍安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做这种欺君罔上,对其自身又没什么好处的事情。另一种则是“清园”兄弟手下的私兵远超张永德手下探子打探到的四五千人之数。其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养兵,而不是像种植麦、粟那样为了用于出售赚钱——玉米的高产出可以使其在不影响粮米店生意、不引起旁人注意的情况下养兵。至于他们为何要养这许多私兵,为何要隐瞒自己豢养如此众多私兵的实情,那可就要仔细思之了。

想到这里,柴荣因为校阅三军而带来的好心情几乎是被一扫而空,金黄晶莹的玉米在口中也没有了刚才那种甘甜的味道。而且,随着柴荣从满心欢喜变成了疑虑重重,原本并不让人讨厌的淅漓细雨此时也渐渐变成了令人反感的倾盆大雨。在雨势加大的同时,风力也渐渐变强。阵阵冷风吹得柴荣很不舒服,只觉得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寒意,使得他下意识的裹紧了身上的裘皮大氅。

同类推荐
  • 炎帝与民族复兴

    炎帝与民族复兴

    本书是2005年在宝鸡召开“炎帝与汉民族复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文集,论文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多层面、多角度地对炎帝与宝鸡、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姜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姜炎文化与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 盛唐悲歌

    盛唐悲歌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当中,盛世大唐一直是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这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也是文学大家井喷的黄金时期。多少后来人都怀揣梦回大唐的憧憬,想去感受一下盛世大唐的绚丽多彩。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唐代历史上地位和影响力,唯一能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的一代英主。他不仅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而且他与杨贵妃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更是至今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开元年间的繁荣,歌舞升平的盛世的景象让唐玄宗有些目眩神迷。耳边歌功颂德的声音也让唐玄宗彻底迷失了自己。改国号为天宝以后一些列昏庸的举措,更是直接导致了盛唐的由繁盛到衰落。盛世大唐从唐玄宗的开元之治达到顶峰,又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变得一蹶不振,衰败萧条。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 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

    在历史的下降线行走

    历史有时候前进,有时则会退后,有上升,则有下降。细碎处的故事,空白处的讲述,才能真正反映历史的原貌。这本书,充斥了这样的故事和讲述。诸如“当牛记者碰到强人的时候”、“戴大头巾状如印度兵的中国士兵”、“懂兵法的和会打仗的”、“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都是重大历史事件中被正史省略的故事,但正是这些正史瞧不上的鸡零狗碎一样的故事,让你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它的血与肉,并带你看到纷扰世界中另一番景致。
  •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

    《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共分为七章,第一至五章按照编年顺序,依次记叙晚清时期、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文物事业;第六章记叙台湾、伪满洲国、华北、华中等沦陷区的文物事业;第七章记叙中国近代文物商业亦即古玩业的发展简史。此外,《中国近代文物事业简史》附录还原文辑选了1912年至1949年民国政府、日伪政权和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的主要文物事业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42件,以方便读者研究参考。
热门推荐
  • 新生代功夫宗师

    新生代功夫宗师

    一快来着未来的陨石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娱乐圈即将诞生新一代功夫巨星。
  • 剑的故事

    剑的故事

    一部你从未读过的魔界故事。一部你读完后回味无穷的成长经历。跟着我,一起铸造属于王者的那把剑,剑之所向,无可披靡。
  • TFBOYS我只偏爱你

    TFBOYS我只偏爱你

    本人四叶草一枚,第一次写小说,不喜勿愤,欢迎家人,黑粉勿入
  • 唯魔

    唯魔

    仙,如何?魔,又如何?你们这群高高在上的仙,到底懂不懂什么是爱?爱一个人有错吗?告诉我,爱一个人有错吗?你们一个个都觉得仙族的血统高贵,我的存在是你们的耻辱。那我便逆仙唯魔,斩了你们这群无情无爱的仙!
  • 大帅秘史

    大帅秘史

    书说的是北洋军阀“大帅”们殃民的故事,北洋军阀各位“大帅”,最先以袁世凯为头目,后分化成段祺瑞的皖系、冯国璋的直系和张作霖的奉系。构成一幅光怪陆离的群丑图。书中主角张兆坤虽是向壁虚构,但也以几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刻画而成。列位看官,百姓含辛茹苦养活这帮“大帅”,本意是让他们保国卫民。不料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大帅”们,荒淫无耻,穷奢极欲,过着颓废糜烂的生活。他们拼命维护自己的私利,整日里枪林弹雨,混战不休,焚溺、杀戮、劫掠、搜刮、奸淫,无所不用其极,干尽殃民的勾当。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中,冤屈难诉。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十余年,殃民丑恶暴行罄竹难书。书中故事大多来自珍贵史料,世所罕见,甚至于闻所未闻。
  • 重剑伐仙

    重剑伐仙

    一个大商朝边境小城中走出的肉铺少年,前往朝歌城内剑宗修行,斩大皇子殷郊,被逼无奈强行破天飞升仙界。朝歌城内起风云,仙界之内舞重剑。兵发西岐屠仙妖,东临城内好儿郎。对于少年来说修行还是杀人都如同卖肉一样,不能缺斤少两。不一样的商朝,不一样的纣王,一样的妲己,不一样的少年郎。
  • tfboys之有你的十年

    tfboys之有你的十年

    简家千金如愿来到南开,后来小三只同时爱上了简雨梦,可是,简雨梦既然是当红明星上官雨沫?英国女王接见雨沫,只是为了看表演?诶呀,你说,辣么多男神喜欢雨沫,真是心有不甘呢!
  • 书阎罗

    书阎罗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吧?至少认识现在我现在的师傅以前是个普通人。
  • 两不相欠

    两不相欠

    向瑞东只愿自己今生都不要再遇见那个叫顾恩笑的女子,因为只要不相见,他就没有烦恼,可,人生何处不相逢?
  • BH校园:占卜恶女

    BH校园:占卜恶女

    作为一个特殊使命的都市世家之女,未来守护一切的继承人她不会女子礼仪,因为她向来用拳头说话;她不会温声细语,因为她一向是一言不合就动手;她从不考虑社交,因为没人敢跟她撕破脸……她最烦恼的就是:该怎么样让那些老家伙们打消往她床上塞人的念头!一朝醒来被人夺去贞操,碰上了渣男,啧,出手教训一顿就当被狗咬了吧!不过,你怎么还来纠缠啊!我不想对你负责啊!!这是一个大叔【伪】和一个未成年【伪】的故事,一个JQ与捉J进行时的故事【PS:途中神鬼乱入,纯属娱乐~】请周一、周五移步《BH校园:腹黑契约》请周四、周日移步《BH校园:占卜恶女》请周二移步《BH校园:美女驯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