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
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轻视别人
礼仪不良的两种表现,一种是羞怯忸怩;另一种是傲慢自大。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要谨守下面这条原则:不要轻视自己,也不要轻视别人。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因而把自己的价值估计过高;不应该因为自己具备了一些长处而别人没有就自以为具有优势,做到不轻视自己。不轻视自己的意思不是和谦逊相反,而是与无耻相反。我们只可以安守本分,谦逊地接受别人给予我们的评价,不必急于表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理当拿出行动,别人也期待我们走上前去,那时我们就要自信,无论在谁面前都应当从容地表现,不要惊慌失措,对别人要按照身份和地位的具体情况给予尊敬和保持适当的距离。有些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生人或长辈面前表现出一种羞怯态度,他们的神情完全失态,在慌乱中把持不住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来,就算做了也做的不优雅,不自然。医治这种不良礼仪的毛病,就要使他们养成优雅自信的习惯,多交朋友。
对孩子礼仪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种习惯:
1.天生粗暴的性情令一个人对别人没有一种尊重的优雅态度,不尊重别人的气质倾向和社会地位。
2.轻视别人,或者缺乏应有的敬意,会从言辞、神情或者姿态上表现出来,不管对什么人表示轻蔑,总会使对方极不舒服。
3.非难别人,老是看别人的短处,揶揄和当面反驳对方,这是和礼仪完全相背的。
4.刁难别人也是和礼仪背道而驰的一种过失,因为他不仅时常伴随着冲动和令人生气的言语举止,而且更因为当我们对别人感到恼怒时,施加给对方的一种无言的责备。
5.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喜欢在别人正在说话的时候去插嘴,去反驳别人,打断别人说话。这种方式只会让听者感到厌烦,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
孩子需要最起码的尊重
误区:任意安排孩子的生活
我们常看到父母抱着孩子向别人展示,自己满面笑容,孩子却不高兴,因为他可能想睡觉或者想自己去玩,而我们成人却往往凭自己的兴趣任意安排他的生活。
父母认为应该出去散步了,即使这时孩子正在高兴地玩耍,父母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硬是打断他的活动,把孩子打扮一番就带他出去了;孩子正在从事一项工作,例如把小石子装到桶里去,这时,母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她,于是,母亲要求孩子立即把散乱一地的石子收拾起来,然后孩子被带到客厅见客人。
孩子也需要起码的尊重
人与人之间应该存在起码的尊重,这种尊重表现出来就是双方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哪怕是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孩子中间也应该存在平等。
洛克认为,对孩子尊重的一个最起码的表现就是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因为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否则怎样能平等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应当受到尊重。
父母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们,并且不跟他们商量就操纵他们的生活。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父母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
要克服这种现象,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要因为自己的关心而过度频繁地打断孩子玩耍的兴趣,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这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在孩子反对时仍坚持成人的立场,完全无视孩子的权利,这样必然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和孩子是可以建立起朋友式的平等关系的,这种与未成年的、尚未独立生活的,但却几乎成熟了的孩子们的亲密融洽关系,是共同生活的理想方式,而它的形成,要靠双方的努力。
如果我们要做出一项与孩子有关的决定时,持公平公正态度的父母会尽量遵循或者至少要考虑到孩子的意见,他们会充分与孩子进行讨论和交流,听取孩子的想法,然后谨慎地作出决定。
一个孩子的话值得我们记取:“我时常能感觉到父母尊重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尽管很清楚最后到底谁说了算数--他们说的算数,但他们仍然让我们感觉到我们的意见是有价值的。”
洛克指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讨论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必须说明理由。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是“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逼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性。如果孩子很小,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说的话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求孩子们绝对服从的态度。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是强者对弱者的威逼的结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在和逐渐长大成人的孩子的交往中,父母必须学会宽容,容忍孩子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某些幼稚,将一种与我们的视角完全不同的、追求平等的视角置于和我们同样的地位,像对待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个体那样对待孩子,努力公平公正的对待他们。
父母要建立这样的意识:孩子年幼无知,毫无经验,体小力弱,需要自己的保护。家长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并不表示有权利指挥孩子。尊重孩子,也是尊重你做父母的权利。
上梁不正下梁歪
误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我们现在有些家长就不注意这些方面的影响!一些坏习惯在其子女面前表现出来!使得他们效仿,坏习惯的得以延续!有句俗语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从另一面也印证了洛克思想的正确性!
现在很多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其实也不完全是青少年的罪过,做父母的也应该检讨。例如父母说谎,却叫儿女诚实;父母自私悭吝,却叫儿女要服务奉献,儿女怎肯听话呢?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铅笔,老师认为这种偷盗的行为很不好,就向家长反应。家长即刻给儿子两个耳光,指着儿子骂道:“你真是莫明奇妙!你要铅笔,我可以从办公室带回一打给你,为什么你要偷同学的。”像这样子的教育,怎么能教出行为正派的儿女呢?
孩子在睁大眼睛看着你
洛克还十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认为在“教导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使儿童“懂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并说“没有什么事情能象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因而,洛克要求父母和导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树立威信,同时还必须精心为儿童选择好“导师”和“伴侣”,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你不愿他仿效的事,你自己决不可在他面前做。”“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象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做好子女的表率
要想子女在思想、行为都表现的好的父母,在家一定要为子女作好表率作用。(剪贴稿1)
学习的目的在于打开心智
洛克认为,学问对于德行和智慧都是有帮助的,可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第一位的,智育居第二位。洛克提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要使年轻人精通任何一门科学”或“扩大心智所有知识”,而是“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增加心智能力。”洛克认为应着重培养孩子热爱知识,尊重知识的态度,发展孩子的能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为孩子选择真正实用的知识
误区:为了美丽忘记实质
现在的很多教育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父母根本不关心孩子学习的知识是有用还是无用,孩子能不能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父母也同样不关心,在这些家长眼中,只要学习成绩够好就一切都好。家长和孩子的追求也是装饰先于实用。一个中学生“必须硬背古文和英文,也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语文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如果不能使劲背诵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很多人把受人称赞的知识总是放在第一位,而那些增进个人福利的知识倒放在第二位。
选择真正实用的科目
为了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绅士,洛克为儿童选择了包含大量实用知识在内的科目,如自然、地理、天文、算术、舞蹈、音乐等等。
洛克认为,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它可以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
作为父母,要尽可能带着孩子到郊外去,利用实物向孩子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所有的科学领域。
洛克认为开始应该先学地理,因为去了解地球的形状、世界几大洲的位置和分界,以及某些国家的位置和国界,是一种视觉和记忆相结合的训练,孩子肯定会高高兴兴地去学、去记住的。他还认为孩子学习历史时应该和地理同时学。
在记住了地球仪上的各个自然部分之后,就应该开始学算术了。洛克所说的地球仪上的各个自然部分,是指在各种国别规定下的海陆的部位,不包括那些人为想像的,为方便地理科学研究而设置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