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本领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得到。多数人理财只有“赚钱”这一个目的,但现在请你再加一个目的——磨炼“赚钱的本领”。
学会做一个最懂得花钱的人
2004年2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比尔·盖茨以其名下的净资产466亿美元,仍排名世界富翁的首位。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为这点“小钱”,如此斤斤计较,他是不是吝啬鬼?
可另一面的事实显示,比尔·盖茨并不是那种悭吝的守财奴———比如,微软员工的收入都相当高;比如,为公益和慈善事业一次次捐出大笔善款,他还表示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95%的财产捐出去……
比尔·盖茨可能是世界上最懂花钱的人。盖茨在消费上从不故意低调,他耗巨资建了豪宅,里面装备着他自己喜欢的高科技产品。他还常常大宴宾客,高朋满座。但人们关注更多的还是他的基金会。2008年6月,盖茨正式从微软退休,淡出日常管理工作,将绝大多数时间留给自己与妻子建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自己的绝大多数财产捐给了该基金会。
盖茨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依靠和平、合法、道德的手段从一个普通平民的孩子成为世界首富;二是把赚来的钱捐出去,还吸引了巴菲特的加入,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盖茨建基金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包括父亲老盖茨、太太、巴菲特等。基金会成立之初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收到过很多五花八门的捐助申请,从希望清空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熔浆,到资助交谊舞频道……但后来一篇文章引起了盖茨夫妇和老盖茨的注意,文章中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正死于一些对发达国家儿童来说威胁并不大的疾病,如腹泻、麻疹、疟疾等。基于此,基金会逐渐确立了主要目标:全球健康、全球发展和改善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盖茨家乡的现状。基金会运作极为高效,并不是把钱捐出去就完事,只有符合初期预定并通过检查的目标,才能获得下一笔资金;有时还要求政府或其他组织拿出同样金额的配套资金。
盖茨已将企业做到了极致,再继续做下去也只是“独孤求败”,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了。但他现在却从基金会里找到了很大的快乐,他在年度报告中说:“把既聪明又富创造力的人聚集成团队,并在他们遭遇挑战时给予资源和指导,实在是很有成就感!”盖茨如果还能有第三件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把基金会建设得最高效和最富信任感,成为慈善机构中的“微软”。
提到盖茨,就必须提到巴菲特。巴菲特对盖茨的影响很深,经过多年交往和仔细观察,确认盖茨在能力、品格和热情方面都符合要求后,他决定以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形式把绝大部分资产逐步捐给盖茨基金会。但出于职业投资人的习惯,巴菲特也设立了三个附带条件:
第一,盖茨夫妇两位中至少有一位必须在世并参与盖茨基金会的决策和管理。
第二,基金会(或其代理机构)必须继续符合法定条件,以使巴菲特的捐赠用于慈善并免于捐赠税或其他税项。
第三,每年巴菲特的捐赠必须捐赠出去,并需要基金会保证每年支出额不少于其净资产的5%,但头两年不适用。
盖茨和巴菲特通过这种方式达成一种伟大的“利用”关系。盖茨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功影响别人,通过巴菲特的捐赠使自己的基金事业迅速扩大,为自己事业找到了第二个出资人。而巴菲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通过找到盖茨这个比自己小25岁的人,让他把钱按自己的意愿和原则花出去,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花钱师”。
所以两人都很会花钱。
盖茨很懂得通过花钱让自己快乐。首先,无论是兴建豪宅还是成立基金会,钱都是在自己开心的目的下花掉的。如果看盖茨的照片,可以发现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平静的快乐。其次,盖茨的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花的。盖茨夫妇也有离开世界的一天,如果孩子不能保证成为杰出的人,那给他们留1000万美元和100亿美元并没有区别,与其留给子女,最后毫无效率地慢慢消耗殆尽,不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钱花得更有意义。再次,盖茨夫妇鼓励别人也按自己的价值观来花钱,除了巴菲特的巨额捐款外,盖茨在世界各地的项目通常需要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配套资金,并对结果予以监督。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花钱方向功德无量,超越国家、宗教、种族、肤色,取之于全人类,用之于全人类。
而巴菲特,首先,他找到了最有能力的“花钱师”,因为盖茨最好的历史业绩就是创建和管理微软,有这样的管理经验的人应该有能力管好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其次,虽然他和盖茨夫妇是朋友,但还是用制度来约束人情,通过设立三个捐赠附带条件,把财产置于较小的风险之下,对盖茨夫妇形成约束,确保自己的资产真正被用于捐赠。再次,他的钱花得很有效率,他要求捐赠避税,因为如果缴纳巨额税收,那么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会被相对低效的政府机构花出去,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最后,以伯克希尔股票的形式进行捐赠,对自己公司形象和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把花钱变成财富增值的途径。国外很多富人捐赠时喜欢以自己或家人的名字来命名慈善基金会,以求名垂青史。但是巴菲特却选择了把钱交给盖茨基金会,放弃了留名机会。尽管总有人对他说三道四,但这种淡然是不多见的。
卡耐基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种耻辱。”如果说美国有个领先于世界的方面,那就是公益。美国富人向社会回馈财富的机制,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但这样的成熟,不是上天赐予,而是靠卡耐基、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和无数普通民众的代代努力而推动的。从观念层面来看,众多富豪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规定捐赠可以免税,以资鼓励;从操作层面来看,有众多机构和普通人的参与,慈善机构效率很高,甚至旧衣服都可以用于捐赠。
保险没赔付之前永远都是贵的
说起保险,经常有人会说:“保费好多呀,您看我年年都交那么多,也没见用上一次,这钱白花了。”如果一直没用上,那得大大恭喜了,因为一切平安。
没用上是不是就等于那些保费白花了呢?大家稍微一想就知道了,大楼没着火难道就说用于购置消防设施的钱是浪费的吗?显然不是。但有些人在保险这个问题上就是拧不过这个劲。
如果是消费型保险,正常一年也就几百块钱,没出事的话这钱就当做消费掉了,跟吃顿饭花掉了没差别,俗话说“花钱消灾”,就是这道理。如果是储蓄型保险、返还型保险,就当是给自己存钱了,强制储蓄呗。
一说到储蓄型保险,有人就更看不上了,别说比买基金、股票了,就连定期存款的利率收益都比不上,有钱还不如买房子投基金呢,谁去买保险呀。这话初一听没错,理论上看,保险收益可能比银行存款略高,但跟多数投资品种一比,要逊色很多。其实这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保险公司拿着投保人所有的保费去做高风险的投资,什么能赚钱搞什么,什么能多赚钱就多买什么,如股票、期货、期权、私募股权等,这样的保险公司您还敢买它的保险吗?说不定哪天就关门大吉了。
保险资金是在稳健的基础上拿一部分保费从事高风险、权益类投资,这样的风格决定了它的整体收益不会太高,给被保险人的所谓“回报”注定也不会太高。那么是否就因此不去买保险了呢?有一次,一位嘉宾的一句话让我在节目现场一个激灵,之后一直记在心里:“保险在没赔付之前永远都是贵的!”
不要拿保障型保险与基金股票比,就像西红柿和牛肉您说哪个更好吃?保险这种特殊的金融产品跟基金、股票、存款不同,除了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以外,“以小保大,应对不时之需”的特征更为重要!
保险是家庭必备的理财品种,买它就是看中它的保障功能,又没让您把所有的钱都买成保险,它不过是家庭理财的一个品种,其他还有存款、房产、基金、股票呢。如果要让您的钱增值,可选择的理财品种多的是。想买双鞋,既能赴约、开会又能逛街爬山,这事儿好像真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