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超前意识赚大钱
战国时的范蠡是个在各方面都很有才能的人,他是越王勾践的辅政大臣,在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携西施及家人一起来到齐国的海边上,以打渔晒盐营生,很快便积累起千金,这里的人看他很有能耐,便把他推荐给齐国的国君,让他当国相,但范蠡无意于从政,便从齐国的海边上携家人搬迁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县)地,打算在这里隐姓埋名,再以经商致富。
但来到陶地后,范蠡并没有马上开店设铺,而是来到郊外的村子和家人一起身着粗衣,在地里耕种。
范蠡的仆人们对此都议论纷纷,大家都说:“咱家主公明明还有一些贵重珍宝,怎么不去陶邑买大房子,再买些奴隶来种地?”范蠡听到这些唠叨后无动于衷,后来范蠡的二儿子也忍不住了,去田间问父亲:“父亲,下人们多议论,我和大哥也商量了,咱们致富恐怕不能全凭苦力气耕田。你不是早说过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好,适宜经商,可为什么不去城中,偏在这乡下下苦力种田呢?”
范蠡说:“孩子!我们初来乍到,人地两生,致富快了,反遭祸殃!今年是卯年,种谷必定收成好,我们一边种谷,一边收谷、贩谷,不起眼地干,富了也不引人注意,慢慢地将生意做大,万不可性急浮躁!不然就容易招祸患的。”二儿子听后半信半疑地走了。
到了秋天,果然是大丰收。全家人都开心地聚在一起庆祝丰收。范蠡却将两个儿子和管家召集在一起,说:“是我们行动的时候了。将多余之粮先卖一些,以遮人耳目。然后再收购附近几十里的粮食,我们要开始囤粮。”
众人不解地问:“今年大丰收,为什么我们又要囤粮?”
范蠡说:“再过两年就是巳年,‘岁在巳’,属火,必是个歉收年。那时我们再卖,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利润。”
果然,到了第三年,陶邑的谷价从每石二十钱的价格上涨到每石九十钱,范蠡靠着囤粮一下就赚了千金。
思想要超前,行动要稳健
范蠡在生活中能够注意观察气候的变化,适时投资,给自己带来了富有的生活,这也正是超前思维的威力所在。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以超前的意识、想法、计划来指导行动,如果你能坚持这么做的话,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
人们都说隔行如隔山,但福建商界名人陈发树,这几年来涉足了不少行业却左右逢源。陈发树从卖杂货起家,到现在进行黄金开发,参股旅游,身为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紫金矿业的董事,生意越做越大,这都与他具有思想超前意识是离不开的,而其行事却甚为低调。
陈发树在1987年盘下一家杂货店。经过几年的经营,他在1995年开了现在的“新华都”,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第一个民营企业成员。此后,陈发树旗下的火车站新华都商城、厦门湖里区商场、五四路新华都购物广场等相继成立。
新华都在1997年将属下的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改制重组,诞生了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都实业以百货业为主,同时投资工程机械、酒店等行业。
陈发树在1999年率先引进“一站式大型仓储超市”这一国外最新零售业新兴业态,以低价买下一楼盘创建新华都购物广场,以备战加入世贸后本土零售业将要面临的变革。
2003年,福建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这是国内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黄金企业,而上市后,陈发树成了最大的自然人股东。他的过人胆量和超前思想,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经过数年的稳健发展,陈发树创办的企业开始进入高速扩张期,并进军房地产业。陈发树称,进军房地产,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与商场百货业形成互补,共同发展。
此外,陈发树又先人一步,进入旅游业。2003年11月成立福建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陈发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凡事能看得更远,思想更超前,并做到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也才好有所作为。
观史悟道
古代先哲有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杰出的战略家总是善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总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久远大计而思谋划策,运筹帷幄。我们做事情也一样,为长久计,唯有能登高望远。
公孙鞅赏罚分明行变法
战国初期时,位处中原西面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人们常说的商鞅)的卫国人。本来在魏国做个小官,因为觉得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这样朝廷就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公孙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觉得君位坐稳了,就拜公孙鞅为左庶长,并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公孙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宣布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公孙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壮着胆子跑出来说:“我来试试。”说完便小心翼翼地把木头扛到北门去了。
公孙鞅便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子,一分也没少。大家看了既羡慕又吃惊,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言出必行啊。”
公孙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公孙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增强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公孙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规模很大,引起贵族们和他激烈地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公孙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也不得不割让河西的土地给秦国,并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有赏有罚,诚信做事
任何一个社会、集体或组织,其管理要想做得好,就要能在对人的奖励和惩罚上做得好。奖励可促进人积极工作,为组织发展加倍努力,对先进者进行表彰,吸引更多后进者努力;惩罚则可警示和监督大家不要做对企业不利的事情,对个别违反者加以适当处罚,以儆效尤,使欲犯者止步或避免重蹈覆辙。
而奖罚得当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正是要表明组织者在管理上是很守信用的。
在上面的故事中,公孙鞅是如何把秦国的变法改革开展起来的呢?正是靠讲信用。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林肯也说:“一个人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欺骗某一个人或者所有的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我们要想顺利地做事业,交朋友,就必须讲信用。
时常失信于他人的人,内心还能坦然信任他人吗?还能取信他人吗?也是不能的!一家宾馆的总经理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个做销售很成功的经理应聘我们宾馆的营销部经理,他对我说他可以把他现就职宾馆的客户档案、合同资料都带过来,但我认为他心地不良,是‘为人谋而不忠’,能力虽强却言而无信。我最后没有聘他。因为这人既然能出卖原先的公司,一旦受到某种诱惑,怎么能让人相信这个人不会出卖现在的公司呢?人犯点错误不要紧,但如果心地坏了,就没救了。”
《春秋谷粱传》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个视信誉为生命的人会不折不扣地履行他的诺言,会诚心地与人合作,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这样的人,谁又会不喜欢呢?
某宾馆有位员工曾经因事先未搞清楚租车的费用,承诺了一个比市场低60%的价格,因为承诺在先,于是该员工贴钱践诺,而这位客人知道后非常感动,成为了这家宾馆最忠实的客户。宾馆知道这件事后,主动报销了该员工贴上的钱,还另外奖励了这位员工。
社会是由众多的人和组织组成的,我们身处一个组织之中,一个谎言会失去上司、同事、下属、客户对你的尊重;一次失信也会失去他们对你的信任。因此,要想拥有诚信的信誉,自己首先就要不做任何欺诈和虚假行为,而应努力在公司内外赢得信誉以加强自己的诚信素质,这样才能赢得职场胜利。因为只有那些不造假、不行骗、讲信誉并且视信誉为生命的人,人们才敬重他,公司才愿意聘用他,别人也才能与他精诚合作,并且这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和成功。
观史悟道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一切的虚假和伪装,因为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的人总想占便宜,占一切人的便宜,占规则的便宜,结果往往是把自己的活动空间搞得越来越狭小,为了小小的眼前利益而丢失了长远的利益,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周亚夫治军严整得重用
西汉建立初期,中原一带因受了秦末战乱的影响,生产力没有恢复,人口也不够多,战力不够强盛,便经常受到北方匈奴游牧民族的欺凌,汉朝廷只好采取对匈奴和亲的政策,双方倒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到了汉文帝时期,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但北方的匈奴人仍然一直骚扰汉朝北方地区,汉文帝觉得军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来去无踪的骑兵争强,只好仍然采取和亲政策。而这时匈奴人的胃口却被养得越来越大,他们羡慕汉朝的富足,便更加频繁地攻打汉朝边境。
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军臣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治所在今西榆林东南)和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两地,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朝边境的烽火台都放起烽火来报警,远远近近的火光,连长安也望得见。
汉文帝听到匈奴入侵的消息后,连忙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扎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灞上,徐厉驻扎在棘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周亚夫驻扎在细柳(今咸阳市西南)。
有一次,汉文帝亲自到这些地方去慰劳军队,顺便也去视察一下军风军纪。他先到灞上,刘礼和他部下将士一见皇帝驾到,都纷纷骑着马来迎接。汉文帝的车驾闯进军营,一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汉文帝慰劳了一阵走了,将士们忙不迭欢送。接着,他又来到棘门,受到的迎送仪式也是一样隆重。最后,汉文帝来到细柳。周亚夫军营的前哨一见远远有一彪人马过来,立刻报告周亚夫。将士们披甲上马,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准备战斗的样子。
汉文帝的先遣队到达了营门。守营的岗哨立刻拦住,不让进去。先遣的官员威严地吆喝了一声,说:“皇上马上驾到!”营门的守将毫不慌张地回答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军令。将军没有下令,不能放你们进去。”
官员正要同守将争执,文帝的车驾已经到了,守营的将士照样挡住。汉文帝只好命令侍从拿出皇帝的符节,派人给周亚夫传话说:“我要进营来劳军。”
周亚夫下命令打开营门,让汉文帝的车驾进来。护送文帝的人马一进营门,守营的官员又郑重地告诉他们:“军中有规定:军营内不许车马奔驰。”
侍从的官员都很生气。汉文帝却吩咐大家放松缰绳,缓缓地前进。到了中营,只见周亚夫披戴着全身盔甲,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地站在汉文帝面前,拱拱手作个揖,说:“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请允许按照军礼参见。”
汉文帝听了,大为震动,也扶着车前的横木欠了欠身,向周亚夫表示答礼。接着,又派人向全军将士传达他的慰问。慰问结束后,汉文帝离开细柳,在回长安的路上,汉文帝的侍从人员都愤愤不平,认为周亚夫对皇帝太无礼了。
但是,汉文帝却赞不绝口,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灞上和棘门两个地方的军队,松松垮垮,就跟孩子们闹着玩儿一样。如果敌人来偷袭,不做俘虏才怪呢,像周亚夫这样治军,敌人怎敢侵犯他啊!”
过了一个多月,前锋汉军开到北方,匈奴退了兵。防卫长安的三路军队也撤了。
汉文帝在这一次视察中,认定周亚夫是个军事人才,就把他提升为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军事长官)。
第二年,汉文帝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他把太子刘启叫到跟前,特地嘱咐说:“如果将来国家发生战乱,叫周亚夫统率军队,准错不了。”
汉文帝死后,刘启即位,他就是汉景帝。景帝年间,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景帝派周亚夫平叛,周亚夫以奇兵制胜,只用了三个月,便彻底平定了叛乱。
团队纪律不可少,和谐发展得共赢
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必定有铁一般的纪律;一个合格的士兵,也一定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对团队而言,如何执行是一门大学问,但纪律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所以,纪律的严明更应该体现在服从与执行上面:下级服从上级、部门服从公司、公司服从集团,对上级布置的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参与某个团队之中,而一个团队如果没有纪律,就不能称其为团队。任何一支伟大的团队,必然拥有严明的纪律和一群非常遵守纪律的成员。其实,每个团队建立之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明确的纪律规范。纪律,才是团队文化的精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