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2200000009

第9章 岁时部(分)

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

二月朔:二月初一。

中和节:唐德宗时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

(子鱼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正月,唐德宗下诏说:“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已,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从此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便被中和节所代替。)

(子鱼注:农历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代中叶时才出现的节日。它的出现很有趣。唐中叶以前,人们重视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九月二日下诏,以“方今边隅无事,烝庶小康”为由,定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令节”。每逢三令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宴会,皇帝与百官同乐。到贞元五年【789年】,德宗又决定另置新的节日。据《李蘩邺侯家传》记载:贞元五年的一天,德宗对宰相李泌说:“以往上巳和重阳都有宴会,但上巳往往与寒食节的时间相近,而春季没有节日可以宴饮一番,想在二月创置一节,哪天合适呢?”李泌回答道:“二月十五日以后,虽然春暖花开,但与寒食节相近。二月初一桃李花开,又与晦日相近。晦日,名字不佳,不宜为节。所以,我请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德宗十分赞成,下诏以二月初一日为中和节,取代晦日,内外官员休假一日,并举行宴会。“三令节”改由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重阳节组成。为祝贺德宗皇帝御置中和节,皇帝在曲江池大摆宴席,宴请百官。席间,君臣饮酒赋诗,同庆佳节。)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中和节》载:“唐李泌以二月朔为中和节,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酿宜春酒,祭句芒神,百官进农书。”

(子鱼注:明代的中和节,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或龙头节。节日期间,宫廷民间除要祭祀太阳神和土地神外,还有吃供太阳糕、煎饼和熏虫的习尚。《宛署杂记·民风》条云:“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帝京景物略》卷二:“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大兴县志·岁时》:“二月二,因荐菲之余,家各为荤素饼啖,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儿’。”宫廷也过二月二节,刘若愚《酌中志》二十云:“二月初二日,各宫门撤出所安彩妆,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从这些记载看,中和节过后,春暖花开,大地复苏,草木复生,各种虫子也复活了,值此之际,上至宫廷官府,下至庶民百姓,之所以热衷于引龙回,这一与我国自古就有的龙信仰有关,二与龙王主雨水的传说密切联系。而中国又是以农业立国的泱泱大国,所以据专家研究认为:引龙回不外乎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播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精,龙来了,百虫也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同时也看到,为了农业丰收,不仅需要充足的阳光,需要肥沃的土地,同时需要充沛的雨水,因此祈求雨水,成为中和节的重要内容和由来已久的风俗。)

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位三月三日,仍称为上巳节。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上巳》载:“洛阳上巳日,妇女以荠花蘸油,祝而洒之水上,若成龙凤花卉之状则吉,曰油花卜。”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踏青》:“三月上巳日,官民皆祓禊(祓禊,起于汉成帝。)于东流水上。禊者,洁也,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止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又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侍臣于是日进踏青履。王通臾诗:‘结伴踏青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梦梁录·卷二》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了上巳节踏青的情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子鱼注:提起三月三,人们自然会想到水边祓除和曲水流觞。的确,这个习俗早在先秦时便已形成。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节日有两个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此节日时间确定在三月三日。魏晋南北朝以前,这个节日叫“上巳”,意思是在三月中第一个逢巳的日子。自从曹魏以后,人们便把它固定在三日,不管它是否是第一个巳日了。第二是这个节日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魏晋南北朝以前,人们于上巳日至水边,主要目的是为了祓除灾气。但到魏晋南北朝时,三月三水边祓除灾气的意义便不那么重要了。

三月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从时间上讲,三国至隋初,整个400多年内,关于三月三的记载绵延不绝。从地域上讲,无论南方或北方,都过此节日。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祓禊:祓,fu,二声,古代为了除灾求福而进行的一种活动。禊,xi,四声,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详的祭祀。

《通典·礼典》:“后汉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滌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子鱼注:到魏晋南北朝时,三月三水边祓除灾气的意义便不那么重要了。《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晋武帝向尚书郎挚虞问起三月三的来历,挚虞答说:“在东汉章帝时,有个叫徐肇的人,他三月初生三个女儿,至三日全都死去。村里人深以为怪,纷纷来到河边盥洗,以除灾气。在盥洗时,人们还把酒杯漂浮在水上,借着流水传递酒杯。曲水流觞之意起于此事。”晋武帝听了很不高兴,说:“照此说来,三月三曲水流觞便不是什么好事。”另一个叫束皙的人见此情马上奏道:“挚虞年轻,知识不够,请让我述说三月曲水的来源。过去周公营建洛邑时,曾借流水来泛酒,所以古诗有‘羽觞随波‘之句。后来秦昭王曾在三月三日这天在河边泛酒,忽有一金人持水心剑出来,对秦昭王说:‘持此剑可据有西夏之地。’后来秦国称霸,为了感激神的帮助,便在金人出现处立曲水祠。此俗被两汉相承,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晋武帝很满意束皙的解释,便赐其金50斤。又把挚虞贬为阳城县令。反对三月上巳水边洗滌灾气之说的还有南朝梁人刘昭,他认为汉时一日死三女之说实在虚无荒诞。上巳曲水流觞为了祓除灾气的说法之所以受到人们反对,其原因之一,就是节日意义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曲水流觞,意在娱心悦目,临水作乐,王羲之著名的《兰亭序》充分地反映了这点。文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吟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上层社会中许多人受老庄影响,或放情山水,或隐归自然。三月三日,正值季春,百草茂盛,天清气朗,正是游山玩水的好季节。此时若过重强调修禊祓除,势必影响游目骋怀的心绪。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戊:戊为天干的第五位。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立春五戊: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岁时广记》载,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社: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节日。

《孝经纬》:“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祀,故立稷神以祭之。”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春社:社为土地之神。春社即春季祭社神的日子,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对土地神十分崇敬。每年春耕将至都要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帝王则要行亲耕礼,以为天下农人之先。春社的时间自宋代起订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明清两代,每年在全国春耕开始之前,皇帝都要祭先农坛,行亲耕礼。清代亲耕始于康熙朝。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社无定期》载:“一云春分后戊日为春社,秋分后戊日为秋社。春社燕来,秋社燕去。一云立春立秋后第五戊为社日。”

(子鱼注:周代的社祭是国家宗教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社祭的原始意义,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古老的农业崇拜。

周代定制,一年春、秋、冬祭社三次。祭日为每季的第一个甲日,祭法为血祀。春天,人们在社稷坛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上帝保祐风调雨顺;秋天,人们又带着丰收的果实载歌载舞于社神面前,感谢大地的恩赐。《诗·小雅·甫田》以文学笔触对春社的盛况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写:“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在太社【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或曰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祭社则是民间重要的节庆礼仪。祭社之时,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热闹非凡。《老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春台是春社的另一种说法。民众参加春社,除了祈祷和感恩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精神调剂功能。中国古代的春社有点像西方的狂欢节,先民的青年男女可以在此时自由恋爱和发生性关系。《周官·地官》提到古代春社有一种高媒仪式,“媒氏..以仲春之月,会合男女。于此时也,奔者不禁”。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寒食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介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子鱼注:“介子推”,或作“介之推”,亦称介推,名推,氏介,字然。晋文公未即位前流亡时的侍臣,追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隐居不出。春秋时,晋文公出国流亡19年,结束流亡登上君位后,赏赐随从人员,未及于介子推,他便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后晋文公寻找而不获,将绵上作为其封田,《史记·晋世家》云:“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故后人以“介”或“介山”称呼他,又称“介子”、“介推”、“介山子推”。

相传晋文公几次请介子推,他都不出来,文公便纵火烧山逼他出来,谁知介子推却抱树焚死。晋国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在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晋文公还用介子推抱着的那棵树制成木屐,以作纪念,并常常看着脚下的木屐感叹:悲乎,足下!后来“足下”多用于书信中对朋友的敬称。)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子鱼注:晋文公赏赐曾跟随他一起流亡的人,介子推没有主动提及自己想要什么官职,晋文公也忘了授予他。介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在世了。晋惠公、晋怀公无人亲附,所以国内国外都离弃了他们。但上天没有使晋国的命脉断绝,晋国必定会有君主出现主持国政。能够主掌晋国国政的人【“主晋祀”,主持晋国祭祀,意即为国君执掌国政。通常只有国君才有资格主持国家的祭祀大典。】不是晋文公还能是谁呢?是上天在保佑着晋文公,而他们几位却认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窃取别人的财物,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呢?下面的臣子把贪上天之功当成是合理的,君主却也对这种欺骗加以赏赐,上上下下相互欺骗,实在是难以和他们相处。”介子推母亲说:“你为何不也去求个一官半职,不然即便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介子推说:“知道那样做是不对的却还去效仿他们,这是罪加一等。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就不能再食国君的俸禄了。”介子推的母亲说:“那起码让国君知道事情的原委,怎么样?”介子推说:“言语就好比是人身上的装饰,身体都要隐藏起来了,还要这些装饰做什么呢?说了未免有邀官求显得意味。”介子推的母亲说:“你能做到那样吗?如果能,我和你一起去隐居。”于是介子推一直到死也没有再露面。后来晋文公到处找也没有找到他,于是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禄田,说:“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同时也用来表彰善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釂上山中,於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子鱼注:介子推的追随着很同情他,于是在宫门之上挂了一条字幅,上面写着:“龙想飞上天去,有五条大蛇作为它的佐辅。现在龙已经飞上了天去,四条蛇也已经各得其所,惟有被遗忘的一条蛇身怀怨怼,始终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晋文公有次出门的时候看见了那条字幅,说:“这是说的介子推呀!我一直在忙着周王室的事,没来得及报答他的功劳。”于是派人召见介子推,可介子推此时早已经走了。于是晋文公派人打听介子推的隐身之处,听说他去了绵上山中,于是晋文公下令围着绵上山的中心区域修筑封疆,以此来作为介子推的封地,称之为介山,“以此来记录我的过失,同时表彰善人。”)

《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晋文公返国,介子推无爵,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求之不得,乃焚其山,推遂不出而焚死。”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春·寒食》载:“冬至后一百六日谓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晋文公禁火而志痛也。”

(子鱼注: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106天,正值清明前夕。每年此时,人们都要禁火寒食。禁火的习俗,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据《周礼·司烜氏》记载:周代司烜氏为掌火之官,每年春季第二个月,他都在国中巡行使国人遵循禁火之令。因为第三个月,火星将出现在昴宿之南,在此之前禁火,就可以减弱火星的盛气。至西汉后,这种习俗与介子推的传说相结合,从而使寒食禁火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人,曾和晋公子重耳一起流亡。重耳返国登王位后,介子推不去请赏,而是离开晋文公到绵山隐居。晋文公请他出山,遭到拒绝,便放火烧山,想以此来逼迫介子推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不从,最后被烧死在山中。此山就是今山西介休县东南的介山。东汉时,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内已有介子推神庙,百姓早已形成禁火寒食一个月的习俗。周举任并州刺史时,曾至介子推庙中说:“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此后,寒食之俗不但未被限制,反而有所发展。

寒食节三日不得举火。在此期间,人们一般以干粥、醴酪作为食品。干粥又称干饭,把米或大麦炒熟,然后碾碎,可随时食用。醴酪做法,将粳米或大麦煮熬成酪状,放入捣碎的杏仁。孙楚《祭子推文》说“黍饭一盘,醴酪二盂。”黍饭即干饭,可以用盘盛;醴酪稀湿,所以盛于盂。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子鱼注:唐代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千秋节、中和节等。此外,将元宵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就变成了礼俗。

扫墓祭坟是寒食、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活动。虽然这种扫墓风俗起源甚早,但在寒食、清明节时进行扫墓则开始于唐代。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年【732年】四月二十九日,唐玄宗鉴于当时“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的现状,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自此,寒食扫墓用诏令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列入五礼中。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已逐渐合二为一,所以,在这两个节日都有扫墓的活动,到宋代时,扫墓主要在清明节里进行。

唐代的扫墓之风很盛。每逢寒食、清明节到来,“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远在他乡的人,时遇寒食也要想办法赶回家乡为祖辈扫墓。

唐代在扫墓上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同时也表明当时扫墓已有制纸钱和烧纸钱的习俗,这种纸钱是特制的,又叫“冥钱”或“瘗钱”,是送给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间使用的。先秦时代多用实际流通的帛布,到汉代则用按流通钱币铸制的“瘗钱”,到唐代才开始有剪纸为钱的习俗。《旧唐书·王屿传》说:“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后俚俗稍以纸剪钱为鬼事。”唐代出现的烧纸钱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清明扫墓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纸钱风俗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事死如生的观念。

隋唐五代时期,清明踏青郊游的风气十分盛行,城中的士庶倾城出游,流连于桃红柳绿的春色中,有的则干脆留宿野外。《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长安妇女郊野春游,遇名花便在草地上设位,挂红裙于树枝,以为野餐的帷幔。唐诗中也有描绘清明踏青盛况的诗句。杜甫《清明》诗:“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诗:“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五代时,踏青之风仍然流行。后蜀诗人卢延让《樊川寒食二首》诗说:“寒食权豪尽出行,一川如画雨初晴。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生动地描写了当地寒食节时景色和踏春出游的热闹情景。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子鱼注:清明扫墓修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真实地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情景和氛围。清明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内容是祭祖、扫墓和修坟。

扫墓修坟的习俗,大约开始于春秋时期。此前,人们纪念列祖列宗,一般都是在家中立庙,实行庙祭,而不实行墓祭。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在墓上修坟、植树,坟墓隆起,有了辨认的标识,随之也逐渐到墓上祭祀。到春秋晚期,伴随着修坟的普及而兴起的墓祭,已蔚然成风。《周礼》一书中就有祭墓一说。而孟子所说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位齐人无所事事,每天外出,都到城外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残菜剩饭,吃得饭饱酒足后,回家骗其妻妾说有达官贵人宴请他。

秦汉以后,祭扫坟墓的习俗延续了下来,但是,最初却与清明节无关,而与另一个重要节日“寒食”有关。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节日,开始时只是禁烟火、吃冷食,后来增加了扫墓和郊游两项内容。到了唐代,寒食节上坟扫墓之风甚盛,以至于朝廷下令将其编入礼典。据《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唐开元二十年(732年)敕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105天,离清明节甚近,往往在清明节前几天,汉代规定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三天,唐朝规定在清明节前两天。由于寒食节在唐朝成为法定节日,朝廷规定寒食节放假,往往将两个节日并在一起,假期从最初四天,改为五天,最后增加到七天。此后,寒食节、清明节虽然并行,但由于两个节日靠得太近,渐渐有合并的趋势,清明节慢慢反客为主,成为祭祖、扫墓修坟的主要节日,以至于到了今天,人们似乎忘记了寒食节。

清明节扫墓修坟,传统的做法是:带着祭品前往祖先和亲人的墓前,为坟墓除草、添土,修整好坟头,压上纸钱;然后,将带来的祭品陈设在坟前,焚香烧纸,进行祭奠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祭扫坟墓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伏:节令名,即阴历六月的三伏。以前无伏,秦德公二年始作伏。“伏”即阳历六月三伏之节。设伏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盛暑带来的瘟疫。所以《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引《汉旧仪》云:“伏者,万鬼行日,故闭不干求也。”《秦本纪》张守节《正义》云:“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子鱼注:秦汉时期的伏日之祭叫“伏祠”。蛊,gu。三声,字从皿、虫会意,原指食物在器皿中腐败生虫,引申为一切毒害人而不易为人所知之物,如疫病、淫惑、诅咒等,这里指伏日传播疫病的暑气。以御蛊,是指在城郭四门杀狗,消除暑热毒气。古人认为杀狗张挂于城门,可以禳除其害。这一禳灾仪式于伏日举行。在城郭四门杀狗御灾的风俗汉代还很盛行。

大意:秦德公二年,开始设伏祭,杀狗禳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名。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

唐·吕才《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旬。”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夏·三伏》曰:“立春、立夏、立冬皆以相生而代。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盖庚者金也。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

《夜航船·天文部·时令·五行分旺》曰:“南方居离而司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日丙丁。丙丁属火,火旺于夏,其色赤,故夏曰赤帝。西方当兑而司秋,其帝少昊,其神蓐收,其日庚辛。庚辛属金,金旺于秋,其色白,故秋曰白帝。”

(子鱼注: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夏季属火,秋季属金,因此以秋代夏即是以金代火。

立春、立夏、立冬都是相生相代的。立春属木,立夏属火,立秋属金,立冬属水。到了立秋的时候,属于金代替火。金畏惧火,所以到了庚日必然畏伏。原因是庚日那天是属金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庚:天干第七位。

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麦秋:麦子在四月成熟,故曰麦秋。蔡邕章句曰:“百谷各以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夏为秋。

蒲节:端午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避瘟疫,故端午又称蒲节。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夏·天中节》载:“《提要录》‘端午为天中节。’又曰蒲节,以是日用菖蒲泛酒故耳。”

(子鱼注:五月五日这天,人们还有避瘟禳毒的习俗,他们将采来的艾草做成人形,悬挂在门上,认为这样能够排除毒气的侵袭,或者把菖蒲草泡在酒中,饮菖蒲酒来解毒。古人认为苦栋树叶和五色丝可以吓走蛟龙,所以,人们除去将它们扎在粽子上,还将栋树叶戴在头上,将五色丝系在臂上,称之为“长命缕”,认为这样可以避邪去病。——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号天中。

贶:kuang,四声,赐,赏赐。

《左传·成公十二年》:“君不忘先君之好,施及下臣,贶之以大礼,重之以备乐,如天之福,两君相见,何以代此?”

《左传·昭公六年》:“小国之事大国也,苟免于讨,不敢求贶。”

天贶节:又称六月六、虫王节等。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有藏水、晒衣、晒书、人畜洗浴、祭祀神先、祈求晴天的习俗。据考,天贶节的来历,认为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的日子,宋代以天书降于这天,命名为天贶(赐)节。宋真宗时利用天赐书的传说,假称梦见神人,将降天书。又搞出一个上天赐书的事件,伪称神人降《大中祥符》三篇,并郑重其事地写入《宋史》中,还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宋史·礼志七》:“先是,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北宋真宗)帝谓辅臣曰:‘朕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方就寝,忽室中光耀,见神人星冠、绛衣,告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将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悚然起对,已复无见,命笔识之。自十二月朔,即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以佇神贶。适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曳鸱尾上,帛长二丈许,缄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道,封处有字隐隐,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

明·张岱《夜航船·天文部·夏·天贶节》:“宋真宗祥符四年,诏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为天贶节。”

《道教大辞典·天贶节》:“夏历六月六日也,宋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

(子鱼注: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畏敌如虎的宋真宗总算松了一口气。他回到开封,在奸猾狡诈的王钦若的离间挑拨下,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免去寇准平章事【宰相】职务,改任陕州知州,这样,为主和派扫除了一大障碍。在宋辽对峙下,宋朝如何维持自己的政权呢?王钦若欺骗宋真宗说:“戎狄之性,畏天而信鬼神,今天不如大搞符瑞,借天命以自重,戎狄就不敢轻视宋朝了。”他建议宋真宗“封禅”,说这是“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大功业”,而且指明,“封禅”所需的“天瑞”,可以由人主【皇帝】自造,这就是自古以来圣人以神道设教的好办法。王钦若的骗术,正中真宗的心意。在朝中主要大臣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的怂恿、支持下,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竟然说,他去年十一月一天正要睡觉,忽然看见室内生光,神人降临,告诉他下月要做一个月的道场来迎接天书,他按天神的指示已经做了,果然今天天降二丈长的黄帛,这就是天书降临人世。王旦等大臣闻言,纷纷下跪以表祝贺。宋真宗下诏改元大中祥符,设宴庆祝,群臣又被加官晋爵。宋真宗导演的一场迷信骗局就这样开演了。

“天书”已经制造出来了,紧接着就是宰相王旦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僧侣、道士上表请真宗到泰山“封禅”。从大中祥符元年三月起,政府沿途修建行宫,征调大批物资,紧张准备了半年。宋真宗于十月初四从京城出发,以“天书”为先导,经十七天,到达泰山。在泰山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封禅“仪典,大宴群臣,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十一月又到曲阜县,拜谒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祭以隆重大典,赐给孔庙钱三十万,帛三百匹。到十一月二十日才返回京城。许多官员因为“封禅”有功而得到封赏。

就在满朝官员颂贺“封禅”时,有的大臣就劝告真宗说:“徐州、衮州水灾,江、淮、无为等地风灾,金陵也遇大火,这是上天的劝告,要求皇帝节省开支,勤于政事。”但真宗不听劝阻,尽管当时大旱,京师近郊谷价踊贵,还执意于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率领文武百官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汾阴祀后土。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说,他又梦见玉皇大帝授予天书。于是在延恩殿大设道场,在京师建景灵宫,供奉玉皇大帝。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真宗下诏决定到亳州【今安徽亳县】拜谒太清宫,命王旦兼大礼使,丁谓兼奉祀经度制置使。二月,真宗率大队人马奔赴亳州,亲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真宗一再制造“天书”骗局,主要精力全用在祭祀天地鬼神的迷信活动上,不过问朝政,朝政大事多由皇后刘氏决断。王钦若、丁谓、陈彭年、刘承珪和林特等积极参与制造迷信骗局,受到真宗的宠信。这五个人勾结在一起,搅乱朝政,时称“五鬼”。

皇帝热衷于“天书”、“符瑞”,地方官也纷纷效尤。许多地方官员争相报告中央本地出现的“符瑞”,以珍禽异兽作为祥瑞献给朝廷。一时间,朝廷内外迷信猖獗、乌烟瘴气。——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天中:天中节,即端午节。

同类推荐
  • 欧陆之从零开始

    欧陆之从零开始

    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我们凭什么为人鱼肉?在这个绝望的时代里没有饭吃,没有家回,没有尊严和人格的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生或死不过是一瞬之间,但是想要真正的活着就要在重大难关前鼓起勇气做出选择!你们究竟是想要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就这样猪狗不如的直到死去的那一刻还要背负着后代的蔑视和诅咒。又或者是此时此刻随我一起向大海对面的世界发起进攻!夺取属于我们的荣耀!让我们吃饱穿暖不再任由外人欺辱!敌人不过是区区10:1的差距,不过是一个国家VS十三个联盟国而已!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跟随在我的身后,吾等的荣耀蔷薇旗必定是插在罗马城上的最后一杆旗帜!现在让我们进军!向世界的每一片角落前进!BY:神圣荣耀大不列颠帝国皇帝对欧七国联盟,于巴黎会议结束后在伦敦城动员演讲。
  • 读史记全集

    读史记全集

    本书以作者的视角,描述了史记中记载的人物、故事等,让读者了解得更真切。本书给我们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使读者站在一个高塔之上,俯瞰着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笔触生动严谨、平和之中又不乏活泼,就如读小说一样有趣。而且该书以独特、新颖的角度,纠正你对“历史书”的种种偏见。相信本书会给你无尽的启发!
  •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熟悉历史,其中有一段是东周列国,也就是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到秦始皇这段悠久的故事。六经皆史。他从小就读古书,有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凡先秦诸家著作,无所不读。
  • 我来剥历史的皮

    我来剥历史的皮

    时间是历史的遮羞布,越久远的事情越被包裹得严密。而石不易的《我来剥历史的皮》便是将其历史一一剥开的书籍。《我来剥历史的皮》直面历史,强势祭出五把锐利无比的刀子——命运的刀子、智慧的刀子、生存的刀子、写实的刀子、虚幻的刀子,剥开被时间裹住的严密的外皮,用绝对的理性,以“庖丁解牛”般的手法,从五个角度解剖历史,将历史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人看,让善于思考的人们从细微处发现历史的鲜辣,与可爱。
  •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近代十一位国学大师讲国史

    就人类社会而言,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由近到远,模糊了它的真实面孔。还原历史真相、正确解读历史,是每一位历史学家最基本的治学态度。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精彩纷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说:“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出整个社会的变化活动。”本书集中了十一位国学大师智慧的结晶,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讲述得跌宕起伏。
热门推荐
  • 校花的近身特工

    校花的近身特工

    金牌特工陈雄,为了执行任务他重回校园成为了一名超龄大学生,贴身保护美女校花。他擅长杀人,出手狠辣,毫不留情,让敌人闻风丧胆!他擅长救人,医术诡异,神鬼莫测,阎王都惧他三分!他擅长美人,任何气质,各种类型,都敢上前撩一撩!他擅长踩人,世家纨绔、权贵二代,踩不死你算你牛!
  • 核潜艇科技知识(下)

    核潜艇科技知识(下)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联盟欢乐颂:萌物二货太腹黑

    联盟欢乐颂:萌物二货太腹黑

    季念冷是一个不知不扣的二货,没有之一;安筱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货,没有之一;左夜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拽货,没有之一;作为一个资深二货的季念冷,腹黑是必不可少的属性之一,然而,左夜宸这个拽货的属性是不是突变了,安筱若身上的傻又啥时候变成傻白甜属性了她怎么不知道?二货归来,和其他两人又将会演绎一场怎样的校园青春剧?
  • 明日开始爱恋:超能少女

    明日开始爱恋:超能少女

    时值3月正春,芳龄16的月季升入市中的青阳学院,本以为平常的高中生活无所事事,会如水面一样平静……然而,在这风平浪静的世界之下,吸血鬼与超能力者以及天使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都如阴影一样潜藏在每一个角落。
  • 欧赫贝的秘密2

    欧赫贝的秘密2

    席雅拉在一个海港上方的山村长大,从小向往那片一望无际的海洋。十五岁那年,她意外成为岗妲湾舰队的大统帅,展开乘风破浪的海上生活。然而,她注定要创造更大的奇迹!当一次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她被迫流离远方,遇上从陆路行来的科尔内留斯,两条迥异的人生轨迹交会,不可思议的冒险传奇才真正开始……他们将一起航向世界尽头的欧赫贝大岛!那里有无尽的神秘物种:面具麋鹿,无首族、章鱼象……而当横渡薄雾之河的科尔内留斯在内陆大地坠入绝境,席雅拉才发现,解开奥秘的神秘钥匙原来在她的手中。她必须制作出一生中最动人的地图,用她的梦想、生命,还有灵魂……
  • 少年游之江山志

    少年游之江山志

    赤萱会华未忧、金兰会夏有容叱咤江湖、笑傲武林,演绎一段“试看天下是一家”、“原来天下是一家”的风云际会。
  • 神秘天使

    神秘天使

    各大深山老林高手如云的老怪们,纷纷派出自己的得意弟子出山抢夺权力的,维护江山设计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一涌而至的出没,弄得整个天下一片浑浊。在当政两个最高头领,义侠汇光老祖和神威总领华塌碑束手无策之际。奇魔山老怪尽启猿厉三尸派出得意弟子,左临析横空出世,动用了一切的非常规手段,精力了千辛万苦的努力,最终平息的这个不堪设想的乱局。
  • 缘起天玄

    缘起天玄

    人、妖自古不能共处,缘何人是正、妖是邪当一个少年踏上修仙之旅时,面对他的是种种谜团,他与妖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千古之恋。且看少年如何面对修仙大道,如何转变自身的观念,去与天斗、与妖斗、与人斗,捍卫自己的真情,走自己的仙路,创出修仙新局面。
  • 雪球专刊第031期:信用卡,该这么用!

    雪球专刊第031期:信用卡,该这么用!

    在不同的人手里,信用卡有不同的作用。有人套现来做生意,有人套积分来获得各种常客的福利,有人拿它享受出行贵宾服务和保险……当我们试图站在旁观者角度,来筛选、评判一些卡片时,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我们识别真正优质的卡片特性。
  • 战魔神将

    战魔神将

    魔尊的女儿水玉从昏迷中苏醒之后,失去了法力与记忆。为了恢复法力,水玉即将前往人界修行并且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