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3100000024

第24章 第五讲 会意(1)

在赏析的众多因素中,会意可以说是最活跃的因素。识字、知人、论世、诗法,目的在于对诗歌的客观意义予以确解;而会意,则是运用读者自身经验,对诗意能动地加以阐发。前者可以使我们读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后者则可以成立我们自己的哈姆雷特。所以,虽然莎翁笔下只有一个丹麦王子,却不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是读者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万变不离其宗,即不离莎翁笔下的那个哈姆雷特。张中行《红楼点滴三》一文提到一位北大教授林公铎,自视很高,喜欢立异。上课常常发牢骚,说题外话。譬如讲诗,一学期不见得能讲几首;就是几首,有时也喜欢随口乱说,以表示与众不同。他讲杜甫《赠卫八处士》,结论说,卫八处士不够朋友,用黄米饭招待朋友,杜公当然不满,所以诗中说:“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意思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到胡适兼任系主任、动手整顿的时候,他就被解聘了。

讲诗者应引以为戒。

1.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说:“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常言道:“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好的文艺作品,必然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其好坏程度,也有赖于此种体验的深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正由于诗人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故他虽不是鱼,却知鱼在水中之乐(《庄子·秋水》);虽不是鸭,却能发“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高论。

创作过程,简言之,是由生活到诗;而欣赏的过程恰好相反,读者须从作品的文字、声音开始,而最终感受作者激情,看到一段生活。其所凭借的,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这种以读者的情志与经验,去追溯诗中表现和反映的情志与生活内容的心理活动,就是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简称会意。会意到佳处,每觉古人先获我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一个“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情节,写的是黛玉在和宝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分手后,正欲回房,走到梨香院角,忽听见那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关于“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须作一点解释。林语堂说,艺术不表现人的欲望则成何意味!“良辰美景”若不加“奈何天”三字神化之,则缺乏诗味。“盖人不加以欷歔惋叹则辰不良而景不美也。世上岂有辰自良而景自美乎?”(《我的话》)然而全句到底作何解呢?按《诗经·唐风·绸缪》云:“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良辰美景”即相当于“今夕何夕”,“奈何天”则相当于“如此粲者何”,语译之即:面对如此良辰美景,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颇能传达出一种心动神驰的微妙情绪来。如果黛玉没有与杜丽娘类似的幽闺自怜的经历和潜伏的春心,特别是与宝玉谈论《西厢记》的情事,未必对那“偶然”听到的几句戏文“心动神驰”。如果她没有那份学养,又如何能连类而及地将许多诗词一并记起,伤痛得不可开交?这便是“会意”的作用了。唐代诗僧景云《画松》一诗便是对“会意”的形象描述: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诗中写到读“画”者是怎样由“画”见“真”,即联系个人生活经验去联想,玩味,把握画境,而终于与作者的意图猝然相逢,得到一种发现的乐趣。这一过程在赏析诗词,也是十分近似的。

文艺创作表现情态和反映生活,又绝不像镜子那样简单和确定,诗歌创作尤其如此。在实用文体中,作者总是将字词的意义在运用中尽量固定,即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原则;而诗人恰恰相反,他往往要利用结构的特质,赋予字词以更多的意义,使诗变成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结构,这就从客观上具备了一种可能,即读者反复阅读一部作品,总可温故而知新。这种知新,并不是指发现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东西。王昌龄《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沈德潜)。其所以如此,就在于高明的诗人没有简单地说“誓不还”,而运用了一个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体味,从而具有多义性的“终”字。同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施补华)。古代诗词杰作又往往具有哲理的深度,诗人往往通过审美的形式,把某种宁静淡远的情感、意绪、心境引向去融合、触及或领悟宇宙人生奥秘,从王维的五绝《鹿柴》到张若虚的长篇《春江花月夜》,不同的读者往往各各得到不同层次的审美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柳宗元),见浅者从中体会到自然的真趣,见深者谓其深契禅机。诗歌创作自身规律和诗词作品审美属性的复杂性,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欣赏的主观方面。欣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力的等差,而欣赏力的等差是由读者的性分、学养、经历和心境诸多因素决定的。人的性分取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的培养,性分不同,审美趣味大相径庭。古人所谓“观听殊好,爱憎难同”(葛洪《抱朴子》),拉丁谚语所谓“趣味无可争辩”。“譬如放浪于形骸之外,视世界如浮云的人,他视法国高蹈派诗人,和我国的竹林七贤,必远出于《神曲》的作者和屈原之上。性喜自然的人,他见了自然的作品就不忍释手。”(郁达夫《文艺鉴赏之偏爱价值》)在文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李杜优劣问题,大都与个人性分所近有关,只不过不是人人乐于承认。倒是《浮生六记》中那位聪敏过人的女性,对自己偏爱太白诗有明智的剖白: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闺房记乐》)

今日的文艺大赛往往多人裁判,且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目的正在于去掉偏见,取得折中公允的评分。年龄、身份与学养也很有关系。对于同一棵松树,在一个画家、一个樵夫、一个行人、一个木匠的眼中,观感必然不同;同一部《红楼梦》,十七八岁的青年和四十开外的成人看来,意味也大相径庭,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黄庭坚跋陶诗云:“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同一个人,因年龄学养关系,对一部作品的观感尚不能始终如一,又怎么可能与另一个读者契合无间呢?

在欣赏中,读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相验证,而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验,读者各人的人生经验便不完全相同,赏析差异也就难免。如杜诗《羌村三首》中的两句: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读者在理解上就有争议,一说是“娇儿绕膝,以抛离之久,畏我复去耳”(吴见思《杜诗论文》),主此一说的还有金圣叹、杨伦及近人萧涤非;一说是“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主此一说的,有卢元昌、浦起龙等。诗人的用意当然不可得兼,只能是其中一种。但由于诗句本身导致歧义,而这两种解法,都包含着论者自身的生活体验,都是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辨明作者用心已十分困难,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聪明的办法还是各随所解。所以: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紧要、极精彩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这才了然起来。例如描写饥饿罢,富人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懂的,如果饿他几天,他就明白那好处。(鲁迅《致董永舒》)

没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便难产生相同的感应。杜甫的诗在经过抗战期间的人们读来特别亲切有味,而在今天的青年男女,则很少十分喜欢的。唐人绝句有这样一首:

虫思莎庭白露天,微风吹竹晓凄然。

朝来始悟朝回客,暗写归心向石泉。(羊士谔《台中寓直览壁画山水》)

一向都没有看出的画意,如何“朝来始悟”?其原因也就在观画者已有了仕途厌倦的经验,产生了新的感应。生活之树常青,人生经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故优秀的诗作,能调动读者经验,提示新的意义,历久弥新。

2.功夫在诗外

写作需要相当的生活功力,乃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作诗也不例外。有一种说法,谓创作小说须有相当的人生阅历,而作诗则“不必多阅世”(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似是而非。阅世作为一种创作积累,对诗人和小说家一般莫二。唐诗最早的选家之一唐人殷璠就讲到崔颢作诗因此长进的逸事:“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与鲍照并驱也。”(《河岳英灵集》)陆游晚年回忆自己的创作经历,教导儿子有两首诗,尤是现身说法: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读诗稿有感》)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稍悟,渐欲窥宏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陆游这里所谓诗外的功夫,便指生活功力了。

既然读者应有与作者相应的生活体验,才谈得上透彻的理解,可见诗词欣赏,也有赖于人生的功力,否则如不能识货者,难免买椟还珠,如入宝山空手而还。南宋吕祖谦论读史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读诗也须如此。《读杜心解》作者浦起龙说:“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益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所谓“心解”,亦得力“会意”。须知读诗应具一种生活的想象还原能力,即在审美对象的世界中找回生活。好诗往往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善读者阅读时也须“心有灵犀一点通”,觉“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金圣叹解诗每有发明,如《北征》中几个很平常的句子: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他却读出了兴味:“前回首凤翔,是去君已远而忽然重顾;此坡陀远望,是到家将近而忽然先望,都是一样奇笔。‘岩谷互出没’五字,便是一幅平远画,写得鄜州远已不远,近还未近,已是目力所及,尚非一蹴所至,妙绝。我已水涯,仆犹木末者,我心急步急,仆心宽步宽。仆本不自知其迟,然不因仆迟,我亦不自知其急也。看他用‘已’字、‘犹’字,都是心急中写出。”余解类多如此。他的《唐诗解》与《杜诗解》,虽短于知人论世,却是以会意见长的。他评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道:“喜极反泪,此亦人心之常,勿作文章顿跌****去了也。”可见其读诗善会意,善活参,难怪当时人就“叹为灵鬼转世”,而他也自负道:“此是王宰异样心力画出来,是先生(杜甫)异样心力看出来,是圣叹异样心力解出来。”这异样心力,即来自生活功底。

近年我去敦煌,乘大客车沿河西走廊往返七日,考察了武威(古凉州)、张掖(古甘州)、酒泉及敦煌。陇西之行最大的收获,就是亲历唐人出塞之路,认识了河西走廊和戈壁滩,对唐人边塞诗有所解会。从兰州乘车西行,不久就穿行于茫茫戈壁,左面是绵亘不断的祁连山脉,晴天可以看到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山那边便是青海。乃知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写的河西走廊南望的景色,“雪山”便是祁连山。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万仞山”,也便是祁连山。从而我相信王昌龄是来过陇右的,也许他走得没有岑参那么远,但至少到过凉州一带。因为如果没有实地的观察,对诗中写的地理方位不甚了了,何能写得如此扼要!祁连山脉在左构成一壁,万里长城在右则构成另一壁,有此二壁,则“走廊”的概念也就十分清晰了。

河西走廊上的每一座城都是一个居民点,一个绿化带,城中是驻军和市民,绕城有树木和田舍,从当年流行的《凉州》《甘州》一类歌曲可以想象这些古城在汉唐时的情景。从此城到彼城,中间隔着沙漠。正因为这样,才有岑参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之叹。也正因为这样,唐诗人才把这些边城称为“孤城”:“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唐后的诗人也沿用了这一语汇:“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几家同在一孤城”(吴兆骞)。戈壁并非流沙,而是荒滩,沙碛,地面全是粗沙碎石,间有耐旱的茅草丛,一望荒芜,难怪“碛”字从“石”,难怪“碎石”一词在岑诗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什么“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什么“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读这样的诗,得有点实地感受才成。王维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如真看到“长河落日”景象,那他一定还未到达洮河,离凉州还远着,因为一到河西,就不会再有“长河落日”景象了。同行有位先生说当大家打瞌睡时,他已经亲眼看到了“长河落日圆”的景色,那“河”完全是云霞形成的一种假象,但十分的逼真。他相信王维当年看到的,就是这种自然的奇观。

同类推荐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 宋辽金元文学

    宋辽金元文学

    本书采取文学史、作品选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一书在手,即可掌握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古代文学经典作家及作品。
  •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上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上部)

    本套书详细记录了1901年到2013年间的106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及作品。本书作者悉心研读每部作品后,采用经典原文结合解析、鉴赏的手法将原著内容在短篇幅内完美呈现,并且每篇获奖作品中还记述了获奖原因、名家点评、作者生平事迹等,使读者观后可获得对获奖作者及作品的全面详尽的了解。本套书制作精美、内容品质上乘,也是收藏馈赠的佳品。
  •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美国当代诗歌三十年

    本书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20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做解读和评论。全书以西方文艺理论及文化研究为工具,以当代美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研究和阐释诗歌中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意义,侧重于研究在国内尚未受到重视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诗歌领域极重要的诗人及作品。
  • 人艺情怀

    人艺情怀

    没有演出的剧本是“文学”;没有观众的演出是“彩排”;演出有了观众的喜欢并纷纷品头论足展开讨论,它的意义远非是一般的演出而是艺术活动了。子叶参与了人艺的艺术活动,并将她的感受记录下来、结集出版,这着实是对话剧的喜爱、对人艺的喜爱使然。感谢她的投入与参与,感谢她的辛勤笔耕。更应该向她学习!
热门推荐
  • 黑道强夺欢之孽恋

    黑道强夺欢之孽恋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会放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复仇!秘练自己,招兵买马杀死一切该死与不该死之人···当遇到自己真爱后,结果却···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人在江湖混,对内讲的就是一个义字;对外,拼的就是快,狠,毒,能活着的才是王者。而王者的爱却又那样无奈,无奈到要亲手弑杀。痛,无尽的痛蔓延在心中,只有拿起手中的武器指向对方时,才会让这痛释怀。
  • 亿万个为什么

    亿万个为什么

    山寨笔记本电脑变异了……--------------正在欣赏电影的张雷突然看到自己的山寨版笔记本电脑又进入蓝屏,忍无可忍的他满腔邪火,血气上涌。“噼里那个啪啦……!”双手咣咣在键盘上胡乱按了三十秒,张雷顺手抄起手边的水果刀“喀嚓!”一下插进了键盘的问号键,一股强大的电流冲水果刀上传来顿时把他电个假死。醒来后,他发现键盘还插着水果刀的电脑……屏幕竟然恢复正常,神奇的是,蓝屏前电影里面的女主角可怜兮兮地头上顶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成了一个快捷方式,并张开小口吐出一个字:疼!--------------------本文故事发生在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空间中,切勿与现实世界对照,谢谢!
  • 我的宝贝娇妻
  •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

    克服了忧虑,也就赢得了幸福与快乐……通过本书让可以学到:克服忧虑的准则;分析忧虑的基本技巧;如何培养消除忧虑的习惯;保持平安快乐的7大办法;不要为批评而烦恼;保持精力旺盛的6种方法。因此,这是改变你生活的健康快乐指南书。作为卡耐基三大经典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它就引导无数人消除内心焦虑,摆脱生活愁苦,过上了快乐幸福的日子。
  • 酒尽众生

    酒尽众生

    岁月杀星海逆从冰原走出的懵懂終有一日立于大道绝巅
  • 你说深深记住的莫小离

    你说深深记住的莫小离

    青春岁月的美好就在于尽管时过境迁,我们一旦想起就一发不可收拾,回忆的洪水激荡着我们早已与世俗相容的内心,漪涟一片,仿佛昨天就触手可及的日子却可以用五年前,十年前,二十年前等等这些时间来形容。我觉得可怕,因为时间他拦截不住,于是,在这场时间洪流中,我们别无选择。或许就在这忙碌的生活中,我早已想不起重来,又或者即便是另一种重来,青春也终将逝去,那是我们无法挽回的美好与遗憾。
  • 两心相望

    两心相望

    一个普通的女孩与心爱的男人来到了陌生的城市,却遇上了霸道总裁。一夜之间所有的都变了,只身一人何去何从?这位上市公司太子爷,为了她宁可不择手段,可是对方却依然冷眼相待。一边是热情大方的花蝴蝶,一边是不再会笑的她,他到底要怎样选择……
  • 幽洛彼岸花香

    幽洛彼岸花香

    人,死后到底去了哪儿?死亡,再重来。迷茫,惊恐,安宁。人活着,为了什么?死后,是否还应有牵挂?在幽洛,是否能寻找答案......
  • 凌云武魂

    凌云武魂

    乡下铁匠卫骑,误入天火遗地,从此开启一段新的神话一手长枪比青霜,腰间弯弓新月样踏破千军复万马,天下何人敢拦君
  • 魔仙奇谭

    魔仙奇谭

    俗话说,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以外,其余皆是碌碌之辈,没什么大的差别。南珂,守护族后人,天生仙骨,掌门首徒。此等具天地之灵根者,若是大仁者,应运而生,若是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成则王侯败则贼,且在此人一念之间!情与义势必不能两全,可我却都想要。成全了大义,舍了你,我不愿!选择了你,于天地苍生而不顾,我不能!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侠,什么是义?为何是我,做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