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的性质到底如何?在全世界的评价体系中褒贬不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做了更多的思考,那就是——战争真的能够解决美国精英集团的欲求吗?为什么小布什政府不能用一种建设性的谈判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一定诉之以战争呢?
美国为什么一直视萨达姆为眼中钉,实际就是萨达姆所秉持的战略构想和美国人的中东战略产生了强烈的对冲。美国人对于全世界和自己对抗的战略强人从不示弱和手软,只不过,解决萨达姆确实费了几代美国总统的心思。
很多的文学者将古代战争写得如史诗一般,实际上文人在做宏大叙事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利刃扎入身体的疼痛和惨叫,一个个鲜活的健康生命在相互搏杀中死去。微观战争时,会发现作为人类的悲哀,战争这个东西,何时才会远离人类?
每一个死去或者伤残的士兵,其背后都有妻儿老小,每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的平民百姓,都会给亲人带来一生的伤痛。战争的背后,施害者同样也会遭遇报应。美国精英统治集团的冷血战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
“使命已完成”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干涉别人的内政?美国人自己说,我们就是要在全球推广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原则是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自由,所有人都不会有自由。自由如豆大的灯火,非常非常的脆弱,所以维持自由,维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必须维持强大的武力,用价值观的软实力影响世界其他民族的心智,用一流的武力来维系这个世界的自由。
事实上美国从未完成他自己认定的使命,他们的理想主义一碰到实践,在全球推广民主的时候,理想主义就立即瘫痪了,取而代之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种种战争和颠覆的劣行。
美国是一个利益集团控制的国家,这个国家存在着理想主义,至少很多美国人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拯救世界,但是,当美国的精确制导炸弹落下的时候,这并不是在为美国理想主义埋单,而是在为世界的暴力埋单,为了自由,而使用暴力,实际上是在做南辕北辙的事情。美国很多的战争实践,都告诉世界一个答案:自由,有多少的罪恶借汝之名!
2003年4月19日的那一刻,华盛顿,美国白宫。
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认真地观看一群人动手把萨达姆·侯赛因的巨大雕像拉倒——在巴格达的解放广场上,一群“被解放”的伊拉克人,大约有一百五十名青壮年,聚集在那座巨型雕像前,电视的特写镜头使他们看起来就像一大群人。媒体武器是伴随美国人的又一个战略利器,通过媒体,美国人就可以随意裁剪自己的新闻,让新闻成为推广自己价值观的又一个看不见的军团。
推倒萨达姆雕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事情可以告诉全世界:跟美国作对的人,萨达姆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如此重大的时刻,小布什就不由得绷直了身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一历史性的画面:人群里一个年轻人爬上了雕像,将一条粗绳子系到了雕像的脖子上。年轻人很费劲地系完之后,人们发现绳子太短,谁也够不着。然后一个健硕的伊拉克人拿着一把大锤上来,开始砸雕像的底座。他把底座正面一层敲掉之后,发现下面的部分更硬,在上面连一个坑也砸不了。可见要想推翻萨达姆,哪怕只是一座雕像,光靠锤子这种原始的武器也是行不通的。
萨达姆太强硬了,他想成为泛阿拉伯地区的领袖,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和美国作对,妨害了美国整个中东战略和全球战略。在阿拉伯世界,一直有一种仇美的情绪,萨达姆的强硬确实也让周围亲美的阿拉伯兄弟害怕,但是,萨达姆不肯和美国妥协,不肯对自家的石油松一松口,拼了命也不愿放弃这个国家和人民而逃到国外避难,所以在一些伊拉克人心中萨达姆·侯赛因就是英雄。民族英雄在美国和它的盟友看来却是个十足的祸害者,必须予以铲除,阿拉伯世界不能团结起来,必须分而治之。萨达姆成为一个阿拉伯统一的精神领袖,这是美国人最深恶痛绝的。
在小布什和美国看来,他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撬掉解放广场的萨达姆雕像,就等于撬掉伊拉克人心中的旗帜和符号。所以必须全世界直播,必须让全球人知道,美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一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工程车开了过来,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名叫爱德华·金的下士爬上雕像,把一条笨重的铁链拴在了雕像的脖子上。然后,他发动引擎把“萨达姆”从底座上拉了下来。直到雕像倒下的那一刻,一切都很完美,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此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已经接到命令,不要在占领区升美国国旗,以免激怒阿拉伯世界的情绪。但是,下士爱德华·金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事后透露说,那面国旗就是“9·11”恐怖袭击时悬挂在五角大楼上的美国国旗,所以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自豪感,把它抽出来,蒙在了雕像的脸上。
白宫的电视机前,小布什看到了这一幕,他摇了摇头。果然,原本在广场上有一些伊拉克人与美国士兵一起欢呼,但在星条旗将萨达姆的头像蒙住后,周围伊拉克人的欢呼声停止了。因为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实在太明显。接着,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美国的星条旗被迅速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的黑白红三色国旗。
爱德华的这一举动经过电视画面播出后,还是在阿拉伯国家掀起了轩然大波。大量民众表示这一幕令人“非常愤怒”,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名黎巴嫩人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美军的这一行为表明了“入侵者”的身份。
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在宏大叙事之中,而是在一些历史的细节之中。爱德华作为一个士兵,他的战争观点就是打赢和占领,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征服。而在美国普通民众看来,拉倒萨达姆的塑像实际上就是解放了伊拉克人民。二者之间对于同一场战争理解的视角是如此不同,这就是美国天使和魔鬼形象并存的矛盾本源。
美国人占领了伊拉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美国年轻人的性命。为了美国未来几十年的中东战略资源,至少,美国精英集团觉得这是值得的。经济学家开始算账,说美国人打伊拉克吃了多大的亏,实际上小布什知道,账房先生的账是不能看的,因为面向全球的战略布局,只有短期吃亏,才能长期盈利。全球的战略布局不看短期利益,他需要为美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布下一盘大棋局。
尽管如此,小布什还需要给国内理想主义的美国人一个光辉的形象,胜利总是能够掩盖掉很多不漂亮的事情。于是,小布什和他的公关团队,对于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表演了一场“胜利秀”。
2003年5月1日,圣迭戈海岸大约四十八公里处。
“林肯”号航母,这个满载排水量十万两千吨、舰载机容量九十架的大家伙,刚从硝烟弥漫的波斯湾返回圣迭戈美国海军基地——在最初对伊拉克的轰炸和空袭行动中,它的战斗机队参与了约一万六千次的飞行架次,并投射了一百六十万磅弹药,这一光荣战绩使其第一时间受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接见——《华盛顿邮报》也评论说,在“林肯”号上,布什既可以慰劳参加伊战的美军官兵,又可以显示美军的实力,确实是个“高明的选择”。这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美国选民中的威望,因为他是一个胜利的总统。
在小布什乘坐的S—3B海盗喷气式飞机降落到甲板上之前,“林肯”号被指挥开到海中,在距圣迭戈海岸大约四十八公里处的海域停下来,这样媒体的镜头里就不会显示出背景中海军基地的轮廓线——白宫新闻办公室总是考虑得非常周到。美国民众会以为总统来到了战争的最前线,可以抬高小布什这样一个英雄总统的形象,美国国家公关系统人员真是为此事费尽了心机。
飞机徐徐地落在“林肯”号航母的甲板上,在众多官兵的欢呼中,身穿空军制服的小布什用左臂把头盔夹在腋下,露出微笑,走上了“林肯”号的甲板。随后,他换上西装,登上讲台,志得意满地宣告:“伊拉克主要战事已经结束。美国和我们的盟友们胜利了!”就在他身后,悬挂着一条醒目的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横幅,上面写着:“使命已完成。”
事实上,小布什的讲话是说给那些决策权之外的美国人听的,他想证明自己只用了微小的代价就打垮了萨达姆,获得了在整个中东的更大的主导权。美国人也在当时的胜利中找到了更加自信的兴奋点。小布什也是在告诉民众说,支持我,美国可以用军队去捍卫和霸取更多利益。
此刻,圣迭戈温暖的海风拂过脸颊,小布什舒畅地呼出一口气。演讲完毕,他用余光瞟了一眼那条高悬着“使命已完成”的横幅,不动声色。他知道这是白宫新闻办公室操办的“小把戏”,尽管在最初他们声称打出条幅是水手的主意,但是谁在乎呢?反正这场战争从头到尾,不知包含了多少欺骗和谎言,谁又在乎多这一个呢?
伊拉克已经成为小布什总统的囊中之物,此时总统春风得意,只有萨达姆还躲在伊拉克的某一个角落,或者已经偷着出境了。小布什问周边的将军,什么时候能抓住萨达姆·侯赛因。因为英雄是一个符号,必须清除掉,否则抵抗力量就会在他的旗帜下聚集起来,成为一个战争的噩梦。灭掉了伊拉克反抗领袖,也就灭掉了反抗力量。
“我们捉住他了”
萨达姆是一个政治符号,表明了伊拉克人民反对美国的抗争依然存在,所以不抓住萨达姆,伊拉克战争就不会结束。就像整个反恐战争打了十年一样,只要美国一天不从肉体上消灭掉本·****,那么全球的恐怖分子就会在这个符号感召之下继续进行恐怖活动。所以萨达姆必须被消灭,而且小布什下了一样的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美国为什么一直视萨达姆为自己的眼中钉,实际就是萨达姆所秉持的战略构想和美国人的中东战略产生了强烈的对冲。美国人对于全世界和自己对抗的战略强人从不示弱和手软,只不过,解决萨达姆确实费了几代美国总统的心思。
萨达姆作为一个中东强人,这种地区强人的出现,实际上干扰了美国的中东战略棋局,阿拉伯世界在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境地,不团结的民族在外敌面前往往不能做很好的协调,年轻的萨达姆实际上对于阿拉伯世界的散乱局面深感痛心,发誓要重振阿拉伯帝国的雄风,让阿拉伯兄弟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极。
1921年脱离英国殖民到1968年复兴党上台,伊拉克在三十年中换了四十五届内阁,平均七个半月一次;从1936年到1968年,伊拉克发生了近二十次军事政变;在其他领域,伊拉克是中东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没有工业,大部分人还生活在游牧民族时代,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在以色列人手中溃不成军。
1979年,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同时行使总理职权)、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阿拉伯复兴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等职。他上台之后,迅速结束了伊拉克这块美妙宝地长期以来的动荡不安——虽然伊拉克石油的质量、储量、产量长期稳居世界前茅。之前,亚述附近的油气田至少自燃了一万年,他们不知道这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东成为全球能源的心脏地区,自从石油成为战略资源之后,中东在美国人的战略体系之中,就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一个落后的国家拥有巨大的宝藏,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因为这个民族没有能力守卫自己的宝藏,就会引起强权的疯狂掠夺。
萨达姆觉得伊拉克人民拥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萨达姆提出依靠“建立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结构上的权力”,也就是个人铁腕独裁之下,消灭国内矛盾,重建国家自信,去实现“建设一个强大的伊拉克”的目标。
首先,萨达姆用暴力手段清除了复兴党内的反对派,在他成为伊拉克总统的第二天,萨达姆就清除了复兴党革命指挥委员会中的五名政敌,并清洗了党内另外的二十二名成员。这样也就落下了“暴君”的称谓。
萨达姆确实是个铁血的统治者,在这样的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人民也希望拥有代表他们一切的领袖。人民对领袖的期望也就造就了萨达姆。
萨达姆为自己拍的长达六小时的电影《长日》中记录了这段历史:
新领导人萨达姆走进房间,他对着政敌一声大喝,一个所谓的政变谋反者被哆哆嗦嗦带上来,在萨达姆严厉的目光下,谋反者开始说出一个个名字,说一个,底下的人就被带走一个,几十个异己分子被抓起来了……被杀了。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反对他。他把这一切都拍下来,放给全国人民看。因为这是他的胜利,是他的骄傲。
萨达姆下令必须全民学习认字,消除伊拉克的文盲现象,正是在这样的统治下,没有人敢违背萨达姆刚制定的法律:如果不让自己孩子识字,就要入狱三年。在这一政策下,伊拉克的文盲消灭率让世界震惊,并且因此获奖。
在巴格达,流传着很多关于萨达姆的轶事。自从伊拉克有了领袖,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似乎过去了,舆论开始一边倒地颂扬这个伟大的领袖。
1979年10月8日,亲自开车上班的萨达姆碰到一位要求搭车的小学生,萨达姆问小孩:“你是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者(萨达姆是复兴党的领袖)吗?”小孩说:“是的。”于是萨达姆一直把小孩送到亚提菲叶赫第二小学。又有一个早晨,萨达姆敲开一家房门:“萨达姆要吃早饭,吃你们平常吃的那种早饭。”“可平常我们没有鸡蛋呀!”不久,巴格达就有了充足的鸡蛋供应。
伊拉克是一个派系林立的国家,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伊拉克,萨达姆用暴力手段“调和”了国内******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教派冲突,并通过镇压北部库尔德人使其臣服新政府。他还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收归国有,依靠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出口石油,拉动国内相关石化、纺织、炼油等工业系统的建立与运转,使伊拉克迅速工业化。最后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它触到了美国精英统治集团的敏感神经。
总之,几剂猛药之后,从1979年到1988年,伊拉克在短短的十年中迅速在阿拉伯世界崛起。至1989年,伊拉克人口从1932年的三百三十万猛增到一千六百万,国民收入达到人均二千美元。
在萨达姆的治理下,伊拉克人从游牧部落状态一下子进入了欧洲标准的生活之中,现代化的巴格达成了当代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以及高速公路密布、绿树成荫、高楼遍布的现代化城市。伊拉克还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数以千计的伊拉克学生被政府派往西方国家求学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