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47900000036

第36章 人际关系心理常识(4)

但是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两眼,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这就是典故东施效颦的由来,东施模仿西施的形态,其结果不但不美,反而更丑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了解对方的长处而胡乱学样、生搬硬套的行为。

东施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的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行为的活动。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人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模仿。但我们这里说的是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行为的模仿。

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比我们好的条件或东西,我们就倾向于模仿别人。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想变得更好,那么比我们强的人,就成了我们模仿的榜样。其实,模仿的范围都很常见,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看见别人家里怎样装修,自己也怎样装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为差距太大,而显得可笑,比如东施对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个文学形象——“茹尔丹先生”。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就说“那么行啦”,就这样却不知别人会嘲笑他。

这个形象或许有点夸张,但他之所以成为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正是因为他来源于现实生活,非常有代表性。那么,让我们看看周围的“茹尔丹先生”吧。比如有的人看到邻居为孩子买了架钢琴,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架。听说朋友买了一辆新摩托车,觉得自己也应该买一辆。在他们看来:自己凭什么要比别人差呢?别人有的自己也该有。

就连小孩子都学会了攀比。孩子想买个游戏机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想买一个”,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差,就忍痛给孩子买东西。“妈妈给我买个随身听吧,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买了。”或者,“他们的手机都是多功能的!”这么说到底,我们今天的许多消费,没有多少一定是出于物质上的必需。很大程度倒是出于心理上的攀比。手机一定要那么高级的吗?其实许多功能我们都很少用,问题是要买个新潮的、高级的,不能比同事的那个差。手上戴着个几千元的戒指,有什么实际用途呢,不过是为了给人看,显示自己的“身价”而已。

看到别人结婚的排场,自己也不甘于落后,根本不考虑量入为出,即使勒紧裤腰带,甚至借债,也要办得大张旗鼓。

别的不说,就是现在的女孩子,在择偶方面也成攀比趋势,不但眼光过高,看到同事或同学的老公“身家”多少多少,自己觉得也不能差了。看到几十万的,觉得还有几百万的,要是幸运,找个几千万的才最理想的!基于这一点,至于人品、德性就全不顾了。还有的就这样一直相比较下去,结果一晃就错过了适婚年龄。

其实,完全避免攀比也许办不到,但攀比也应该适度。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当我们真正过上了别人的生活,可能也会发现许多不如意之处。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攀比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幸福才是真实的生活。

交往效应

心理卫生学家丁瓒先生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人际交往总是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欢乐与人分享,欢乐就增加了一倍;痛苦与人分担,痛苦就减轻了一半”。

人际关系融洽,就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心理也就容易保持健康。

人生在世,无论谁都不可能完全形单影孤形,孤芳自赏,不与其任何人联系。有人估计,人们除了八小时的睡眠之外,其余的16个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相互交往。

任何一种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那么,人为什么要与人交往?我们请看一组心理实验:

社会心理学界曾有一种假说,人们要求交往是出于和睦需要,解除恐惧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于1959年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加以验证。他将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为两组:告诉一组说,他们会受到一次强烈的电击;对另一组说,他们会受到一次轻微的电击,不会对他们有任何伤害。

同时又告诉全体志愿者,他们还要等几分钟才会受到电击。他们可以自己单独等候,也可以和别人在一起等候。对于第一组人来讲,有63%的人表示他们要和别人在一起等候,而第二组的人中,要求这样做的人却只有33%。

也就是说,非常害怕要受到强烈电击的人选择要和别人在一起,而对电击不那么害怕的人乐于自己单独等待,不与他人进行交往。一旦他们作出是单独还是与别人在一起的选择,实验便告结束,谁也没有受到电击。

这一实验的设计能掩盖实验的真正目的,诱使参加者作出真实的反应,在研究方法上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实验程序本身不利于参加者的心理健康,是我们应该反对的。

有句话说独木不能成林,一朵花开放算不上春天。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的一切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社会,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成才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一个人要想获得较好的成长和发展,必须与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得到周围众人的理解与支持。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若是没有与其他人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积极的人际交往将有助于增长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明确和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总得不到提拔和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人的幸福和才智来自人际交往,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也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所以,交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

羊群效应

有一次孔子出游,看到有一个捕鸟者从树林里走出来,手里面提的都是一些抓来的黄口小鸟。

孔子走上前去,很奇怪地问道:“你为什么没有捕到大鸟呢?”

捕鸟人笑了笑回答说:“大鸟一般都很警觉,而且眼睛也看得远,很不容易捕捉,可是这些黄口小鸟却十分贪食,只要在地上撒上一小片谷粒,它们看到后就会喜不自禁,低头就啄;也有一些开始时心存疑虑,只是远远地、小心翼翼地在边上挑着吃,吃着吃着胆子大起来,眼睛里就只剩下食物而看不到危险了,因此都很容易落网。”

孔子点点头:“原来如此。”

捕乌人接着又补充说:“但是,如果这些黄口小鸟跟随大鸟行动,一般来说也不容易捕到;可是反过来,如果大鸟跟随黄口小鸟,那么也能捕捉到一些大鸟。”

捕鸟人向孔子所描述的情形,对于我们现在的“股民”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有些人甚至有一些切身的感触。实际上,小鸟跟着大鸟觅食的模式,是每一位普通投资者跟随主力选股的形象比喻。

股票投资中有一个术语专门来描述这种现象。那就是“羊群效应”。

所谓羊群效应,就是说市场中的投资者像羊群一样,散乱地在一片草地上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更好的青草地。

投资者行为与此相类似,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学习与模仿别人,特别是主力的做法,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所谓的“主力”是消息灵通者,处以“头羊”的地位,他们闻风掉头时,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就会与他们有趋同性。比如恐慌性“跳水”现象的形成,一般是主力先知先觉借助加息或升值的传闻,大量疯狂抛售,散户也紧接着跟随抛售,导致瞬间沉重压积聚,价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形势往往不可阻拦。

由于每天的股票投资都以数据形式进行保留,因此“羊群效应”的特征非常明显。反观其他领域,也存在着羊群效应,但由于数据的匮乏,长期以来,这种效应只是为少数人所掌握。但是随着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数据开始逐渐积累,人们对此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说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多数企业的市场行为就经常表现出“羊群效应”的倾向。

一般来说,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中都会有一只或者几只头羊,被广大的羊群所注意,模仿这个头羊的一举一动,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里吃草。

对于众多的跟风者来说,羊群效应是一种减少研发和市场调研的策略,也叫做“复制原则”。当一个公司调研和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它们就可以轻易地复制而免去前期的研发成本,这是行业加剧竞争的一个因素,但同时也是市场热点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前提所在。

巴菲特在贝克夏·哈斯维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曾经用下面的故事来说明这种现象,并且启发自己的听众从中发现“真实的东西”。

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他的天堂走去,但圣彼得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作为石油商人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后,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上一句话。这对圣彼得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圣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走到门前,拢起嘴来向里面大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

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石油商人蜂拥而出。

圣彼得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

但是这位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这个谣言中可能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

但是。在一些产业周期相对比较长的行业里,羊群效应带来的则可能是一哄而上的项目,这些项目盲目上马,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前景十分模糊,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拿下一大批。

而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则揭示出一个很有益的生存发展之道。正如在开头的那个故事中,孔子最后对弟子们说:“人也是一样啊,如果能谨慎警觉,就可以远离祸害,如果只看到眼前利益,就会忘掉危险。再者,君子与人交往是很慎重的,与大人物相随,听取他们的意见,就可以保全自己;而与一些没有见识的小人在一起混,就会有身败名裂的危险。”

情感宣传定律

1952年,艾森豪威尔竞选美国总统,而尼克松则是竞选副总统的伙伴。有一天,《纽约时报》突然发表了尼克松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新闻,说得有鼻子有眼,使共和党大为紧张,怕影响到自己的形象。

于是共和党在电台上给尼克松安排了一次半个小时的讲话,来向全国听众澄清事实。

但是,在尼克松走进全国广播公司演播室之前,被告知,竞选高级顾问已决定要他在广播结束后提出辞呈!这说明共和党对他不抱什么希望,只准备舍车保帅了。气得尼克松一下子把发言提纲也忘了。

但惯经风浪的尼克松凭着老政治家的老练和镇静,很快把自己调整到正常状态。此时,他突发奇想,在演讲中采取了一个政治史上少见的行动——把自己的财务状况公开给选民。

他公布了自己的财产,并告诉大家他是怎样花掉每分钱的。这几乎是每天发生在民众身边的事,尼克松用真挚感人的语调娓娓道来:自己出身贫寒,年轻时在杂货店送货,补贴家用。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后,做律师进入政界,成家立业。他和夫人是一对贫贱夫妻,勤勤恳恳,节俭度日,自己的小儿子曾经因为经济拮据而买不起皮大衣和小狗……听起来非常真实可信,甚至让人鼻子发酸。

于是他的讲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演讲结束后,有一百万人打来了电话、电报或寄来了信件,他的支持者大大增加,他一下子成了一颗政治明星。

尼克松的演讲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其实,在那种情况下,选民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调查他的财务状况,如果尼克松喋喋不休地辩论自己没有受贿,恐怕浑身是嘴也一时说不清。而尼克松急中生智,没有进行理性的辩解,而是采取了情感攻势,把自己过日子的细节娓娓道来。他演讲的内容是他怎样过着和平民百姓一样的生活,怎样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节省每一分钱……这听起来不像是编的,因为细节那么贴近生活,和普通人的一样,这样轻而易举地使听众凭直觉相信了他。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人是理性的,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施加理性的宣传能使人心悦诚服;同时,人又是有感情的,有丰富的喜怒哀乐,富于感情色彩的宣传,能使人声泪俱下或欢呼雀跃,表现出激动万千的情态来。

那么在我们说服别人的时候,该用哪一种方式呢?它们各有什么效果呢?

其实,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待。如果时间比较紧,比如在选举、紧急决议中,想立刻见效的话,就以诉诸感情的效果为好。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紧要关头诉诸情感要比诉诸理性更快捷有效,因为只有情感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但是,在事情并不紧急、时间很充裕的情况下,理性宣传则显出它的优势。这是因为人们将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去从整体上考量。而诉诸情感毕竟是外加的、暂时的,只能激起一时的热情,效果难以持久。而理性的宣传,对事实和利弊进行充分的阐述,才使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并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

比如一种新产品刚上市,如果做短期的煽情广告,也许有效,但是从长期来看,人们还是要根据它的使用效果如何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但如果宣传对象不同,两种方式的效果也会有所区别。一般对于智力较高的人来说,理性宣传更有优势;而对分析能力低,对宣传问题不太关心的人来说,热情洋溢的宣传更有效果。

就实际而言,情感和理性宣传各有优势,如果能把两者都用上,会有最好的效果。当然,它们不能同时使用,因为人不能同时使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性。可以在宣传的开头,先从感情上进行渲染,调动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再进行合乎逻辑的论证,使人心服口服,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类推荐
  •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本书选取了管理心理学中的内容精华,在阐述方式上,把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还原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管理作了简单却经典的阐释,帮助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会激励与领导下属的心理策略,学会管人、用人的心理秘诀。
  •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这里有生活中最常见却最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里有围绕身边最多见却最荒诞的行为怪癖;这里揭秘不被人注意却普遍存在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里介绍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学趣味现象与常识;这里为你指出了健康身心、平衡心态的多种实用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去梯言—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基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理、怪诞行为现象、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常识等。这些心理学知识都是从我们生活出发,从自身出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神奇,却有着深刻的形成根源。
  •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希望我们精心策划和编辑的这本“人性指导书”,能为迷茫中的人在寻找存在意义的路上指明方向。更希望通过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为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提供参考。
  • 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

    弗洛伊德9:自我与本我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超越快乐原则》修正了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学说,第一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弗洛伊德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论著。
热门推荐
  • 仙到中年

    仙到中年

    李不易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十个年头,都说三十而立,可是他不但不立,还活的相当的糟糕。作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他以为自己的人生不过如此了,谁料想到的是,一张远古符箓的出现,却硬生生拉了他一把!“曾经命运弄人,如今造化弄人,而我选择重新做人!”
  • 猫眼鬼差

    猫眼鬼差

    新书《女鬼差》在文学网,大家多多支持。
  • 动漫祭之极致重生

    动漫祭之极致重生

    意外死去了李沫轩突然来到了火影世界,还成为了主角鸣人,为了完成六道留下的任务,他又会有怎样的行动,一切尽在火影之极致重生……不得不说的是,动漫祭才是主场哦。一起来看看吧
  • 降咒师

    降咒师

    奇怪死尸异现阴林,医院太平不再安宁。群尸成活大闯人城,群雄联手九死一生。《降咒师》谨遵赏看
  • 王牌军医

    王牌军医

    王牌特工许开光因秘密任务从前线回到家乡,离乡十载,他再不是当初那个傻小子。他无意处处留情,奈何美人多情,校花警花,姐妹母女蜂拥而至;他本淡泊名利,奈何富贵滚滚,高官巨贾争相追捧。小医医病,名医救人,无双神医妙手治国。王牌军医,王牌归来。
  • 重回中考

    重回中考

    一个狂热迷恋重生文的书迷重回到了2003年的中考考场,人家重生是改变“历史”,成为“天才宝贝”,语数英科,门门满分,她重生,悲剧,曾经的“数学女王”变成了“数学白痴”。人家重生,左右逢源,轻而易举的成为老师心目中的“三好学生”,她倒好,就得罪老师一二三四五。生活还在继续,重生之路不可逆转,一个素不相识的好友,一个毫无印象的哥哥,刘茜茜终于发现,重生,也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特别是重生到了一个平行空间。颓废,失望,纠结……统统一边去,只要努力,只要用心,还怕重生女不能活出一片精彩的天地?
  • 南诏图传

    南诏图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魔兽争霸:冰封王座

    魔兽争霸:冰封王座

    不死族的诞生,巫妖王的出世与霜之哀伤的落寞。(学生狗文笔不好,写的不咋滴勿喷)这本小说将会十分逗比任性,没办法,我任性我自豪!
  • 无冕人生:我的记者生涯

    无冕人生:我的记者生涯

    有一则短信段子曰,人生都是直播而没有彩排。华伟的“记者生涯”直播了,回首堪笑慰;“商海生涯”正在直播,相信会给大家更多的惊喜。
  • 仙气侧漏

    仙气侧漏

    作为一个小乞丐,她的梦想是,等乞丐爹死后,接任丐帮,成为大乞丐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一个会飞会打的乞丐好像更有成就感从此,有点叛逆的小乞丐越走越偏,渐渐成为乞丐界的奇葩最终,她打败了大BOSS,走上了人生巅峰***********这就是一个披着乞丐装的小呆瓜,一路调戏与被调戏的正经修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