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6500000026

第26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文学艺术观(4)

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基本的观点:曾国藩文学理论及其创作上的成败得失都很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条件--中国近代固有的水土气候所造成的特点;曾国藩在文学方面尤其是在诗、古文方面的影响,不仅在咸同时期,而且在曾氏死后数十年的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影响是如何存在的呢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拟作概括性的分析考察。

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角度来考察,桐城派的再度振兴的确与曾国藩的极力倡导有关。

桐城派形成于康熙、雍正时期,至乾隆、嘉庆而大盛。它的宗旨是高举宋明程朱理学和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旗帜,阐发由此二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义法”。这样的宗旨正是符合了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因为继清初武力统一中国之后,到了康熙时期,清王朝统治者就想文武兼用,以承袭中国历代所传的道统和文统,使自己处于承接中国固有文化的正统地位,从而让民心归服。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刘大概、姚鼐等人都对这个宗旨谨守不移,从而就使得自己的文派在封建道义上占据着正统的地位,并在政治上得到了清王朝的支持,在理论上也得以自成一家。这样一来,在清王朝的兴盛时期,桐城派被视为中国文坛的正宗,其“义法”也就成了“钦定”

的学说。譬如,《古文约选》在乾隆时期就曾作为义法示范,“诏赐各学官”。可是,历史进入近代以后,桐城派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地位开始急转直下。

众所周知,文学为时代精神的最高体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精神,故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离开它所处的时代,便失其生命,失其价值,而且,一代之文沿袭既久,诗文就不能发展,从而也就必然要发生变革。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外敌入侵、内政腐败、民族危亡的严酷现实,地主阶级改革派要求变革的思想形成了一股社会新思潮,它在较大程度上冲击着封建守旧的文化根基。在文艺领域内,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进步文论家倡导变革,冲破束缚,他们提出文随时变、经世致用、自然为文、直抒胸臆的理论,逐渐形成了浩大的声势。处于其对立面的桐城派首当其冲被加以否定和批判。桐城派文人在新的局势之下,提不出新的理论。虽然梅曾亮指出,“惟窃以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也主张变革。但梅氏等人却主张仅变其文章所记的官职、时事和词句,不变其固有的“义法”和“神气”。这就使桐城派不得不在地主阶级改革派文论家们的批判冲击下败下阵来。再加上太平天国的革命扫荡,更使它元气大伤。然而,随着农民革命转入低潮,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和好”关系也逐渐建立,清政府为了重新加强它的统治力量,对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更为严格。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曾国藩接过桐城派的基本义理,高举“礼(理)学经世”的旗帜,与其师友、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刘蓉、郭嵩焘、方宗诚等人组成了“桐城一湘乡派”,提出更适应封建统治者需要的文艺主张,使得桐城派能够再度振兴起来。

值得指出的是,曾国藩虽然接过了桐城派的旗帜,但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新的形势之下,对桐城派古文经过考察筛选,有区别、有选择、有目的地去接受,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桐城派文论的实质是文道结合,因文见道,文以道约,但其文空洞,不切实际。曾国藩认为,如果继续全面继承这种文论体系,就不能使桐城派文论再度振兴。所以,他很明智地作出决定院“曲折以求合桐城之辙。”既继承桐城派的基本宗旨,又“矫桐城末流虚车之饰”,使之“变化以臻于大”。从这个思想基础出发,曾氏倡导“文章与世变相应”之说,来矫正桐城派文论的空疏之弊。为了使“文章与世变相应”,他特地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这一纲领之中又加上“经济”这一内容,并且以“经济”为绳率。这里所说的“经济”二字,并非现代概念,而是明末清初由顾炎武等人提倡,在鸦片战争前后为魏源等人特别重视的经世致用之学。曾氏在这里加进“经济”一条,并以它为绳率,并不是要全面抛弃桐城派所谨守的“义理”,而是要弥补其“义理”中的空泛不实之处,通过具体实在的经世济民之学来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直接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以达到桐城派“义理”所追求的真正目的。正因为他重视“经济”--经世致用或经世济民的作用,并把它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他在把儒家的“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纳入“义理、考据、辞章”这一纲领时,就将“德行”、“政事”二科也都归入了“义理”的范畴之内。这样一来,桐城派所谨守的“义理”就有了具体、实际的内容,而不再是空华无实的了。从而,不管是从现实社会功效,还是从文学艺术观本身来看,曾氏对桐城派文论均有所创新。对此,胡适评论:“平心而论,古文学之中,自然要算‘古文,(自韩愈至曾国藩以下的古文)是最正当最有用的文体。……学桐城古文的人,大多数还可以做到一个‘通,字;再进一步的,还可以做到应用的文字。故桐城派的中兴,虽然没有什么大贡献,却也没有什么大害处。他们有时自命为‘卫道,的圣贤,如方东树的攻击汉学,如林纾的攻击新思潮,那就是中了‘文以载道,的毒,未免不知分量。但桐城派的影响,使古文做通顺了,为后来二三十年勉强应用的预备,这一点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有人认为,桐城一湘乡派赖以维系的根本是曾国藩本人的政治势力,叶易在《论近代文坛的桐城派》一文中也认为它是由“政治权势组成”的。这个论断,我认为并不全面。诚然,桐城一湘乡派的崛起,与曾国藩本人的政治地位和整个曾氏集团的强盛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湘乡派毕竟是一个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说,曾国藩首先是以“闳文系重望”而跻身上层,在爬上高位之前就颇负文名,特别是他以及他的师友、弟子乃至整个湘乡派的人物,在文学领域内如前所述,都提出了一套适合并反映时代环境和条件的新理论,并不是重复桐城派文论的空疏浅显之弊,而是在不少地方对桐城派作了改造。总之,曾国藩及其湘乡派,在中国近代文学体系方面,对总结、丰富和发展中国散文理论和创作方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是清咸同时期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固有特点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个特点所制约、促发的结果。

对于曾国藩在古文和诗歌理论与创作方面的成就,不管是他在世时还是在他死后一个多世纪里,人们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评价。人们在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曾国藩的文学艺术观尤其是古文和诗歌创作理论对时人和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就时人而言,尤以曾门四大弟子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

黎庶昌(1837-1897年),字莼斋,贵州遵义人。贡生出身。早年从着名学者郑珍和莫友芝治学,后有志于经世致用之学。1862年进京条陈时政见解,受左都御史李棠阶赏识,清廷亦嘉其言可用,赏其知县衔并发往曾国藩军营差委。1863年4月至安庆入曾幕,至1868年12月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前后跟随曾国藩达五年之久,受曾氏为人治事之学,特别是文学艺术观方面的影响相当深刻。黎自称未入曾幕前,读书识字,“虽欲抗志先哲而如幽乏烛”,入曾幕后学业日有长进,好“比回路之于仲尼”。他对于曾国藩在国势危难之际力挽桐城派古文之颓风的德行赞赏至极:“百余年来,流风相师,传嬗赓续,沿流而莫之止,遂有文敝道丧之患。至湘乡曾文正公出,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于一途,挈揽众长,轹归掩方,跨越百氏,将遂席两汉而返之三代,使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之文,绝而复续。岂非所谓豪杰之士,大雅不群者哉?盖自欧阳氏以来,一人而已。”正是在曾国藩这种不因循、不守旧,对各家学说博采众长、兼蓄并用的思想影响之下,黎庶昌相应提出了“因时适变”的文学观点。这是因为,他与曾国藩一样,最初亦主守“文以载道”的观点,讲究“气味”、“格律”、“声色”,后来他在曾国藩学术观的影响下,对桐城派文体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认识到文学与世道的密切关系,即作文与一个人的人生志趣以及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卫道”、“立言”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以曾国藩的文学理论和实践的社会功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道光末年,风气尔然颓放极矣,湘乡曾文正公始起而正之。……士从而与之游,稍稍得闻往圣昔贤修己治人平天下之大旨,而其幕府辟召,皆极一时英俊,朝夕论思,久之窥见本末,推阐智虑,各自发摅,风气至为一变。故其成就上者,经纶大业,翊赞中兴,次则谟谋帷幄。下亦不失为圭壁自饬、谨身寡过之士。”他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最终得出了“天地之运,积久必变”,“自古文章盛衰,与时高下”,文学应“因时适变”的结论。在曾国藩去世十七年后的1889年,他于出使日本期间编印了《续古文辞类纂曳一书。此书既是对姚鼐《古文辞类纂》的修订补充,又是对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中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在该书序言中他明确指出,之所以要将古文辞精华以新的面目展现出来,其目的主要是欲将桐城一湘乡派文论继续发扬光大,“循姚氏之说,屏弃六朝骈丽之习,以求所谓神理、气味、格律师声色者,法愈严而体愈尊;循曾氏之说,将尽取儒者之多只格物,博辩训诂,一纳诸雄奇万变之中,以矫桐城末车之饰。其道相资,无可偏废”。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学术上的师承关系。黎自成为曾的幕僚后,二人朝夕相处多年,建立了一种师生加父子般的深厚情意:“吾读书识字……无以辩于学之类歧,自遇公而始有师。……追随往复遂已十年及兹,分则僚属,而其饮食教诲不厌不倦,于我者视犹如子。”所以,黎庶昌在读书、治事、为人处世方面都谨“守曾国藩家法”,对曾氏文学观的继承自然无庸置疑。进而,因黎比曾晚死二十五年,其所处时代环境有了新变化,尤其是在出使西洋、日本诸国期间,他得以接触新知,这使得他对曾氏文学艺术观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所发展。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転,号庸庵,江苏无锡人。副贡生出身。幼时苦读经书,后因时势刺激,决意弃八股试帖之学而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1865年6月,曾国藩于北上“剿捻”途中张榜招贤,薛福成闻讯写下八大对策、洋洋万言之《上曾侯书》,往宝应附近曾氏座船献书。曾国藩读罢《上曾侯书》,击节称赞不已,遂延聘薛入幕。直至1871年,前后六年多时间里,薛一直跟随在曾国藩身边,成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他在1885年所作《寄龛文存序》一文中,对曾国藩古文观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作了总体评价:

自淮以南,上溯长江,西至洞庭、沅、沣之交,东尽会稽,南逾服岭,言古文者,必宗桐城,号桐城派。其渊源所渐远矣。厥后流衍益广,不能无窳弱之病。曾文正公出而振之。文正一代伟人,以理学经济发为文章,其阅历亲切,迥出诸先生上。早尝师义法于桐城,得其峻洁之诣。平时论文,必导源六经两汉,而所选《经史百这杂钞》,蒐罗极博;《文选》一书,甄录至百余首。故其为文,气清体闳,不名一家,足与方、姚诸公并峙。其尤蛲然者,几欲跨越前辈。

薛福成在这里,不仅指出曾国藩“以理学经济发为文章”,而且以《经史百家杂钞》和《文选》两书的特点来说明曾氏文学观的学术价值异常突出,既“足与方、姚诸公并峙”,又几乎超过了他的前辈,体现出特有的学术地位和明显的社会功效。

吴汝纶(1840--1903年),字攀甫,安徽桐城人。进士出身。其父吴元甲,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吴汝纶自幼随父学经史诗文及科举之业,文名早显。1864年赴南京应江南乡试,中第九名举人;1865年入京会试,中第八名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曾国藩奇其文,延聘入幕。吴侍曾国藩前后达六年之久,因其坚实的文学功底,再加上曾国藩的亲切指点,吴氏对曾氏文学艺术观的理解较为全面且深刻。他的弟子贺涛等大多在古文方面有所建树,成为曾国藩的再传弟子。我们从《吴汝纶全集》收录的诗文、书信等第一手资料可见,吴汝纶对曾国藩的古文和诗词义法给予了全面肯定,并且在平常与张裕钊等人的切磋交流中加以阐扬和发展。对曾氏古文的地位,吴汝纶运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他在给曾国藩的神道碑撰文时指出:“公为学研究义理,精通训诂,为文效法韩欧,而辅益之以汉赋之气体。其学问宗旨,以礼为归。”又在《求阙斋读书记序》一文中说:“太傅曾文正公,学问奥博,贯穿今古,其于国朝顾氏、姚氏、尤所笃嗜者也。其读书必离析章句,条开理解,证据论议,墨注朱揩,自少至老,出入故者屡矣,而顾未始为书。”而且他认为《求阙斋读书记》,“其殆与顾姚二家着述相颉颃,何书不足数也。……盖公为学,不悦己而自足类如此。夫心之精微,不可以书见也。”对于曾国藩的古文和诗作观点及其学术地位,吴汝纶在《记古文四象后》一文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肯定:

往时汝纶从文正所,写藏其目次,公手定本有圈识,有评议,皆未及钞录。……谨依旧所藏目次,缮写成册。……自吾乡姚姬传氏以阴阳论文,至公而言益奇,剖析益精,于是有“四象”之说。又于四类中各析为二类,则由四而八焉。盖文之变,不可穷也如是。……文者,天地之精华,自孔氏以来,已预识天下之不丧斯文。后之世变,虽不可测知,天苟不丧中国之文,后君子读公此书,必有心知而笃好之者。是犹起姚氏、曾氏相诺唯于一堂也,岂不大幸矣哉!公又尝欲分古近体诗亦为四属,而别增“机神”一类,其后盖未成书。独于所钞十八家五言古诗,尝刻四类字朱印本。诗之下曰气、势、识、度,情韵皆与文同,曰工律则与文异,而无“机神”之说,盖仍用四类也。

由此可见,吴汝纶不仅是曾国藩文学艺术观的继承者,而且是桐城一湘乡派古文理论和诗歌创作基本精神的传播者。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举人出身。其祖父辈均以文闻名于世。1850年,张氏以举人身份赴京,授内阁中书。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最,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本书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文史专家陶文鹏浓淡相宜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不讨巧、不曲笔,用平实的描述,托举着传记文学以为标识的真实性,显见了作者在运化资料、筹划结构、通融文字等方面的功力。纪实体的方正严谨,并未局限写作的视野。探究传主如何将文学,特别是诗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超越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再探究传主何以将汉字之美发挥到难以企及的**。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4)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我歌吴斌

    我歌吴斌

    本书在第一时间,联合浙江省内诗人群体,推出赞美最美司机吴斌的诗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人间大爱真情。
热门推荐
  • 给大忙人看的商务心理学

    给大忙人看的商务心理学

    谈判对手,亲切、温和、严肃、冷漠、防卫……各种性格和态度等因素杂糅在一起,显得难以捉摸,交流起来困难重重。本书详细阐述了多种营销商务谈判的心理因素,并介绍了各种克敌制胜的心理技巧,帮助你顺利解决问题,有效达成目标。
  • 韩娱之新纪元

    韩娱之新纪元

    灵魂歌手、舞蹈机器、名品演员、综艺新星..........当这些人聚在一起时会爆发出什么样的能量?当二代韩流汹涌来袭时,一群少年开启了韩流新纪元!作为韩流二代男团第一个登顶,且看他们如何称霸亚洲,走向世界!.........
  • 随风起舞

    随风起舞

    本丛书共收入《哲学深处的漫步》、《敲打岁月》、《生而自由》、《行走的声音》、《随风起舞》、《寂静中飞舞》、《狗吃羊》、《真水无香》、《我是第几者》、《走马看黄花》等共十本杂文随笔。
  • 最强嫡女:霸道女王强逆袭

    最强嫡女:霸道女王强逆袭

    一朝穿越,本想穿越到一个有权有势的女子身上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一个处处受人欺凌的受气包!在府中她处处被排挤?她就一路过关斩将,谁敢再骑到她头上那就是找虐!指腹为婚的太子过来退婚?她就大方光彩,美男子一把一把地抓!都快及笄还没有学校收她?她就顺便修炼一下,让那些有眼无珠的人们看看什么叫天才!“娘子,你可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为夫要生气了!”“去去去,谁跟你娘子了,本姑娘还有很多美男没解决呢!”“上有圣旨,下有夫妻之实,连孩子都有了,娘子你说是不是呢?”“妈妈,你要找男宠不要爸爸了吗?”“是啊,你妈妈要去找男人,爸爸好伤心!”她扶额叹息:“难道自己的花样生活就到此为止了吗?”
  • 名门庶女之祸国毒妃

    名门庶女之祸国毒妃

    上一世,她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为他谋尽一切,功成枯骨,终助他登上皇位,许她凤临天下。可一转眼,她就落得被嫡姐做成人彘,被渣夫害死儿女的悲惨下场,囚禁冷宫十八年,最终被赐蒸刑收场。一朝醒来,她浴血重生,洗尽善良。斗嫡母,治嫡姐,惩渣男,再布一局天下棋。风云会聚,乱世将起,且看她纤纤素手,染指这万里江山皇图霸业!什么,这俩皇叔都要娶她?选谁好呢?
  • EXO我身旁的奇迹

    EXO我身旁的奇迹

    “喂,你在做什么?”男孩紧皱眉头。“没……没有……”她慌了,因为她做了自己都不愿意说出的亏心事。“给我拼好。”男孩抛下这句话冷冷地走了。“哦……”女孩觉得欲哭无泪。“还有,你再敢找她的麻烦你等着。”男孩只是停下了脚步,因为他不想看到她。“我没有……”她以为他没看见。“我可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人。”男孩并没有停下来,他一刻也不想跟她呆在一起。“可是我真的没有!”她听着他说的话,还以为他没有听见。“你自己做了什么你还不知道吗?”他很生气,她竟敢得寸进尺?!他已经忍她很久了,他想着,如果她再敢顶一下嘴,就把她轰出去!
  • 明伦汇编家范典姊妹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姊妹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若是凉夜已成梦

    若是凉夜已成梦

    我以为在以后的岁月中可以忘记这个人,可那段记忆却依然清晰,漫长的爱恋,那个人无可替代。
  • 萌学园之云中墨晨

    萌学园之云中墨晨

    女扮男装的她来到萌学园,她的命运就此开始转动,萌骑士与她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她能否渡过万难打败暗黑势力。
  • 爱,永纯

    爱,永纯

    本书是《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和病中妻子吴萍共著的随笔集。2012年,郎永淳妻子吴萍罹患乳腺癌并出现癌细胞转移,郎永淳和吴萍做了一个决定——吴萍去美国休养,已经考上北京知名中学的儿子留学美国,陪伴妈妈。夫妻双方用各自的视角,分别于中美两地回顾近二十年来关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心情感悟,笔触真挚,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