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2600000027

第27章 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1)

彭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批准号:10@ZH005)成果之一。

关于“蜀学”之定义与界说,当今学界尚未统一。本文采胡昭曦、舒大刚之说。胡昭曦:《蜀学与蜀学研究榷议》,《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第114~117页;舒大刚:《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165~170页;舒大刚:《代序——论晚清“蜀学”》,《儒藏论坛》第二辑,舒大刚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舒大刚:《〈蜀学丛刊〉序》,《吴之英诗文集》,吴洪武、彭静中、吴洪泽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案:《〈蜀学丛刊〉序》简洁明晰地回顾了蜀学发展的三次大高潮,本小节的撰写参考该文而成。

引子:历史长河中的苏氏蜀学

博考载籍,“蜀学”一名而含三义:学人、学校、学术。毋庸置疑,“蜀学”是巴蜀学术的代名词,更是巴蜀文化的灵魂。统观蜀学,峰回路转,在绵绵历史长河中涌现过三次大高潮,每次都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次高潮是汉晋时期。文翁兴学,蜀郡“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汉书》卷五九《循吏传》);士子学成归蜀,“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文学:汉赋四大家,蜀人独揽三席(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哲学:蜀学渊渊,夙重哲思;君平以后,子云续之据萧萐父(1924-2008)云,“五十年代中,蒙文通师偶赴京,贺师(按:即贺麟)为之设宴于颐和园,招(汤)一介和我侍坐。贺师论及蜀学有哲思传统,蒙师举严遵之后续以扬雄为例应之”,故萧萐父有“蜀学玄莹美,君平续子云”之句(《吹沙二集》,成都:巴蜀书社,1999:739)。第二次高潮是两宋时期。文学:唐宋八大家,蜀人独得其三(三苏)。史学:“唐后史学,莫隆于蜀”,“隋前存书有二(按:即《华阳国志》《三国志》),唐后莫隆于蜀”刘咸炘:《蜀学论》,《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经学:《易》学特别发达,有“《易》学在蜀”之盛誉(程颐语)。学派:三苏之“蜀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鼎足而三。第三次高潮是晚清民国时期,以出思想、出人才著称全国,一度跃居为中国学术的重心之一李学勤说:“从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有所转移,当时迁移的重心,我认为,一个是‘湘学’,一个是‘蜀学’。‘湘学’与‘蜀学’是在那时新形势下形成的人文学术的两大中心。”(《弘扬国学的标志性事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第1页)。

就区域文化而言,两宋时期的巴蜀文化无疑是“空前”的高峰,而且很可能是“絶后”的高峰。苏氏蜀学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中国历史文化之大成,眉山三苏,挺生于巴山蜀水,傲然而为两宋巴蜀文化之杰出代表;苏氏蜀学,含光于华夏大地,巍然而为两宋区域文化之璀璨成果。通览三苏之学思,辉煌展示蜀学之形神与风骨,堪称蜀学之上佳典范。苏氏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三苏及其蜀学,岸然而为不可超越之高峰,洵然而为后世学习之榜样。

“打通古今”:通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人所共知,无所继承,便无所创新。换言之,只有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甚或有所超越。后人所云“古为今用”、“稽古揆今”,与此约略相近。此理乃今人所共知之常识与通识,实则于古人亦然如,宋人罗大经尝云:“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鹤林玉露》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于三苏亦然。但与徒然托之空言、枉然空言虚语者不同的是,三苏之“打通古今”,目的在通过对历代兴衰治乱之陈迹的考察,以探求当下治世之道。套用苏辙的话说,“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宋]苏辙:《历代论一?并引》,《栾城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表面看来,苏洵(1009-1066)治学驳杂,好谈古今之事、用兵之道、纵横之策;但驳杂中有其宗旨存焉,即旨在通过考察历代治乱兴衰之迹,以探索当下治国之道。苏洵自陈,“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宋]苏洵:《上韩枢密书》,《嘉佑集》卷一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所论“大扺兵谋、权利、机变之言”[宋]苏洵:《嘉佑集附录》卷上。诚因如此,苏洵对明于治乱的贾谊(前200-前168)、陆贽(754-805)是推崇有加。苏辙说:“昔先君博观古今议论,而以陆贽为贤。吾幼而读其书,其贤比汉贾谊,而简炼过之。”[宋]苏辙撰,陈宏天、高秀芳校点:《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1270。

再来看看同时代人及后人的评价。

欧阳修(1007-1072)于三苏有知遇之恩,对苏洵的推荐与评价尤其入木三分。欧阳修说,“其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辩宏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实乃“通经学古,履忠守道之士”。[宋]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〇。

后人邵伯温(1057-1134)亦云,苏洵“有战国纵横之学”(《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同时代人曾巩(1019-1083)敏鋭地发现,苏洵虽“好为策谋”,“颇喜言兵”,但“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且“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宋]曾巩:《苏明允哀词》,《元丰类稿》卷四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目在自成一家之言。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语用之于苏氏父子,全然适用。苏洵“自比贾谊”,其子苏轼、苏辙则以贾谊、陆贽为榜样,而在古今观上亦一如乃父。

苏轼(1037-1101)的这一立意与追求,在其早年即已显露。据《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记载,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由此看来,苏轼兄弟考察历代治乱之迹、探索当代治世之道,不但出于父亲的教诲,同时还有母亲的教道。成年之后,苏轼又自述,“轼生二十有二年矣。自七八岁知读书,及壮大,不能晓习时事,独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自三代以来,颇能论著。”[宋]苏轼:《上韩太尉书》,《东坡全集》卷七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苏轼看来,“论兴亡之先后。考古以证今,盖学士大夫之职,而人主与群臣之所欲闻也”[宋]苏轼:《私试策问八首》,《东坡全集》卷四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是苏轼的价值关怀,也是苏轼的读书旨趣。诚因如此,苏轼曾乞朝廷校正陆贽奏议,以为“治乱之龟鉴”[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1013。

父兄的价值关怀、读书旨趣,苏辙是了如指掌、了然于胸。苏辙说苏轼,“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宋]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集》,第1126页。“乌台诗案”起,苏轼锒铛下狱,苏辙上书营救。其中数语,对苏轼之性感剖幽析微,深入骨髓,“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宋]苏辙:《书一首(为兄轼下狱上书)》,《栾城集》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之情,史书是不吝笔墨,“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对照上述引文,此论的当。

生物学上有所谓“家族遗传”之说,而中外文化史上所谓“家族现象”实则多矣!明晰苏洵、苏轼之“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对苏辙古今观之了解,实已奠定基础。

苏洵、苏轼之于苏辙(1039-1112),血缘上自属父兄,学业上实属师友,“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宋]苏辙:《历代论一?并引》,《栾城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宋]苏辙:《历代论一?并引》,《栾城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对苏辙影响甚深甚巨。苏辙自我剖析,“臣自少读书,好言治乱”[宋]苏辙:《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栾城集》卷三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翻开《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苏辙进策直陈时弊,“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宋仁宗为之感动,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宋史》如此而为,可谓用心良苦。

苏辙后来行事之大旨,由此可见其端绪矣,在此毋庸赘述;而苏辙一生著述之主旨,实多根源于此。其最典型,当数《古史》一书。苏辙撰作《古史》之意,即在于考历史之迹,以明治世之道。就中要旨,苏辙自明心迹,“余窃悲之,故因(司马)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录,记伏牺、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备论其故”[宋]苏辙:《古史?原叙》,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苏辙的《古史》,朱熹(1130-1200)给予高度评价,“近世之言史者,此书为近理”,“秦汉以来,史册之言近理而可观者莫如此书”。[宋]朱熹:《古史余论》,《朱文公文集》卷七二。

古语云,“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此系汉武帝诏策贤良中引语,由“盖闻”二字可知,此乃当时习见之语。古语又云,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此亦古代习见之语,姑引其二三于下。(1)《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京)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2)朱熹云:“又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人之视己,不犹己之视人耶?”(朱熹:《答赵尚书》,《晦庵集》卷二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朱熹又云:“安知后之视今,不犹今之视昔耶?”(朱熹:《答赵子钦》,《晦庵集》卷五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三苏往矣,鸿篇留焉。打通古今,势犹必然。或加留意,或径取法。

“融通百家”:陶冶诸子百家,各有取舍

众所周知,东周之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大高峰。暴秦继起,“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气象迅即偃息。降而至于汉初,渐有修复气息,但已不复周季之旧观。故后人所云“诸子百家”,多系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本文所云,亦犹斯旨。

《汉书?艺文志》云,“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三苏之于诸子百家,虽然泛览博观,实则各有取舍,旨在以之为“通万方之略”,目在自成一家之言。对于苏洵之融通百家,曾巩的评点是,“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宋]曾巩:《苏明允哀词》,《元丰类稿》卷四一。可谓知人之言也!当然,对于诸子百家之学,苏氏父子学习的重点有所不同,而取舍的对象亦有所不同。

就求学致思历程而言,苏洵曾经博览诸子百家之书。根据张方平的追忆,苏洵青年时期发愤为学,一度翻然悔悟,“取旧文藁悉焚之,杜门絶宾友,翻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由是著述根柢深矣”[宋]张方平:《墓表》,《嘉佑集》附录卷下。这一次悔悟自新,可谓难得而又极其宝贵。对于苏洵的学思成就,今人的分析是,其学术思想以儒家为本,又兼收并蓄,吸收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贾大泉:《包容并蓄的苏氏蜀学》,《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五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20~243。对于兵家,苏洵素有偏爱。《宋史》卷四四三《苏洵传》引苏洵之文二篇,其一即《心术》。通读《心术》,兵家气息扑面而来,如“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时人谓苏洵“好为策谋”、“颇喜言兵”[宋]曾巩:《苏明允哀词》,《元丰类稿》卷四一。良有以也!对于纵横家,苏洵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重在借鉴其权谋之术。苏洵尝云,“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 [宋]苏洵:《谏论上》,《嘉佑集》卷九。

但苏洵之所云,似乎特易致使他人误解。个中缘由之一,端在其对儒家“经”、“权”范畴所作之新解,不由得使人产生“杂而不纯”之印象——即以兵家、纵横家之说诠释儒家经典。如《远虑》所云,“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宋史》卷四四三《苏洵传》),确实与正统儒家之诠释颇有差别关于正统儒家对“经”与“权”的解释,可参看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82~193。再如《六经论》,朱熹全然不予认可,“看老苏《六经论》,则是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也”[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三〇,北京:中华书局,1986:3118。所采取的是酷评态势。客观而论,此实系朱熹之误解。因为苏洵尝云,“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宋]苏洵:《经论》,《嘉佑集》卷九。此即“以儒家为本”。下文还将对此话题予以辩解。

就苏轼而论,他对道家似乎更加钟情,尤其对《庄子》钟爱有加。《庄子》之吸引苏轼,除义理外,辞章自然是其大宗。据史书记载,苏轼第一次接触《庄子》便心有灵犀,油然而叹:“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庄子“善属书离辞”,“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苏轼之钟爱《庄子》,诚属惺惺相惜。南宋伊始,宋高宗便推许苏轼为“文章之宗”;蒙元史臣,对苏轼之文更是褒扬极致,“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苏轼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以上引文,均出自《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

相对而言,苏轼对法家则另眼相待,批评颇多。法家之士,“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此尤为苏轼所鄙弃、厌恶。在苏轼看来,法家置仁义礼乐于不顾,而欲纯以刑法治天下,此乃匪夷所思,“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宋]苏轼:《韩非论》,《苏轼文集》卷四;《东坡全集》卷四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先秦儒家与法家,苏轼的总体评价是,“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东坡全集》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对于杨朱和墨子,苏轼也提不起兴趣,“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东坡全集》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类推荐
  • 甘泉梦: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

    甘泉梦: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

    本书是作者献给为此次工程默默奉献的人们和千百年来在甘谷这块热土上为水而不懈奋斗的人们的。此片报告共四章,分别为水之韵、水之梦、水之魂、水之情。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希腊神话故事·第一卷

    希腊神话故事·第一卷

    本书是古斯塔夫·施瓦布的著作之《希腊神话》的精选本,每则故事都选配了精美的插图,使图书更具可读性和知识性。
  •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真情处处(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中书集:朱湘作品精选

    中书集:朱湘作品精选

    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热门推荐
  • 考鬼专家

    考鬼专家

    父亲考古,岳父古董商,而我却是稀里糊涂的成了“考鬼专家”。对,你们没看错,也没听错,我就是一个“考鬼专家”。古往今来第一位考鬼专家。
  • 都市侠客情

    都市侠客情

    医术,甲骨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古武者,异能者,诸子百家,激烈角逐。因地图穿越的侠客秦轲,凭借精妙绝伦的机关术,玩转都市,掀起一场现代文明与古文化碰撞的轩然大波。欢迎加入粉丝群,群号码:419902046
  • 无敌弱者

    无敌弱者

    穿越归来,天下虫兽皆为我所用,一只蚊子便可灭掉一个特种兵。曾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之人,从此无敌。喜欢本书,请加Q群:39436847
  • 鬼道狂仙

    鬼道狂仙

    青灯盏、古铜佛,一只小鬼常相伴。流落尘世的小乞丐白云意外身死魂飞魄散之际却被依附在半枚古玉上的一缕执念借尸还魂重临人间。从此踏上一条求仙问道的浮沉路。不一样的仙侠世界演绎一场穿越时空的旷世情缘。当繁华落尽,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愿和你到白头。
  • 撒旦的捆绑

    撒旦的捆绑

    苏晚,性格温和、善良,是苏家最小的女儿,却不受到家人的疼爱。楼亦焰,32岁,楼氏控股总裁,拥有亿万身家的黄金单身汉,在商场上他是震摄四方的霸者。那天是她十七岁生日,作为她父亲生意伙伴的他受邀来到家里作客,第一眼看见她时,他就知道自己想要她,仿佛是上一世已经注定好的姻缘,对她迷恋,为她发狂,甚至是不择手段。
  • 微青春

    微青春

    一些小事,有些伤感,有些疼痛,有些叛逆,有些幸福。
  •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培养语文兴趣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冷酷殿下唯爱小丫头

    冷酷殿下唯爱小丫头

    单纯平凡的她,高贵冷酷的他,她在圣樱学院一不小心走进他的心里,他能被她给融化吗?
  • 强者们

    强者们

    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呵呵,怎么可能呢!)
  • 言灵:阴阳路

    言灵:阴阳路

    轮回孤,三界苦,一曲未央阴阳路;千帆尽,桔梗枯,昨梦可在阴阳路;缚妖伏邪,尊万物,一世功成阴阳路;素颜素心,诉路阻,此生行尽阴阳路。——穆宸·《阴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