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社会功能,一则是反映生活。作者从故事的叙述中对历史的沧桑变迁作真实的记载,故人们将那些优秀的作品称之为“历史的镜子”。张钧不是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鸿篇巨制,我们不会苛求张钧的作品成为“历史的”镜鉴,但我们却可以从张钧的作品中读出生活可信的真实,张钧的作品和他的做人的品格一样率真。文学的第二功能是认识生活。张钧的散文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写出思想的是一种能力,我叫他“文学功夫”,只有充满思想的深邃才会捕捉到历史的伟大。
张钧的散文囊括了他生活阅历的全过程。出生在黄土沟壑的张钧,在人生苦难的追索中一路行吟,他笔下的历史、风景、故事、亲情、友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放开视线,任文思自然流淌,犹如一条文脉莽莽的河流,波澜起伏,浓郁着深厚的泥土,激荡着对天地的眷恋,使他的散文充满灵气和本真,散发着真挚、热烈、高远的情绪。张钧的散文有一个非常深刻而鲜明的特点:始终不失黄土高原原生态的野性、粗犷和豪放,通透着高原风情本色的原汁原味,如陈年老窖让人品味再三,足以看出张钧黄土情结的深厚和顽固,这和当前的“快餐化”“新概念化”的散文情调显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麟游是张钧童年生活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初张钧随父亲在这里的学校就读,作为作者第二故乡的这块灵异不凡的热土,给张钧留下了永远的牵挂和无限的怀想,也成就了作者那些历史感极强的作品《九成宫》《麟游》《走笔麟游》等。麟游在隋唐时期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尤其是久负盛名的隋唐离宫《九成宫醴泉铭》碑,是那个时期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张钧通过自己的作品把传统的麟游和变迁的麟游给予了一个古老而现代的诠释。麟游,在作者笔下,是雄性的,刚柔相济的山,既有北国之雄壮,又有南国之秀丽。作者以走笔的形式,把人与自然互动成挥之不去的春秋情结。作者诗化的语言将厚重的历史叙述得“诗情画意”,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美好。与作者一起站在九成宫这块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厚土上,环顾四周,感慨升腾,不由与张钧同发千古一叹:“九成宫以文书俱精,横盖中华之冠,以巧夺天工名扬天下,魏文与欧书以旷世奇才名留千古,这宫和碑的交相辉映,文和书的高度和谐浩浩荡荡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雄风卷扬,浩气长存。”《走笔麟游》,写作者走遍麟游的青山绿水,走出了麟游遥远的传说和故事,走出了麟游山水总是情的美好记忆,是那段岁月的真实记录。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人在崇高和真挚中感受生活的教义和人格力量的伟大。
最有时间跨度和思想厚度的还是张钧的灵台散文。据史载,灵台原是周文王当年修筑的一座举办大型礼仪的土台,祭天庆典、演绎八卦、预测天象,兼搞些与民同乐的活动等。因工作的缘故,张钧所幸住进了灵台的院子,甚至住进了灵台上周文王塑像下面的一间房子里,灵台伴随张钧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近台者高,近灵者灵?张钧的灵感与这段特殊的起居不能说不无干系。作者从《密须古国》之行,到《灵鹤舞台》的感情释放,和他《敢问灵台》激扬文字,把心中的灵台舞动成他“心灵中最珍贵的生命意识”。当作者挥毫写下“灵鹤舞台”四个榜书大字后,他神驰在时空长河,忆蝉蜕于昔往,还历史以本来,心中升起了人与台、台与鹤、鹤与人的灵性浑然一体的豁然顿悟。《敢问灵台》是张钧灵台散文中的扛鼎之作。文中那段发人深省的怅问,实在是问得天摇地动。作者写道:“灵台上面自古到今不知留下了多少达官贵人、专家学者、老妪妇幼、平民布衣的脚印。我细细观察,凡登灵台者其目的各人不一,有的登高观远,是为风景,有的焚香祈祷,是为保佑。凡外地来的政要官员,有政府出面接待,前呼后拥,目的在于借点灵气升迁。”
“灵台到底是什么?我越来越觉得灵台是人间寄愿发思的载体,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很经典的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歌,虽然是以‘桥’和‘楼’作为诗的具象,我们不妨把‘桥’和‘楼’换作‘台’,说成‘你站在台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台上看你’。试想,作为登了灵台或者是想登灵台的人应该从这首诗歌的含义中去领悟,你能经得住人们看吗?你为什么去登灵台?‘你站在台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台上看你。’这是《敢问灵台》的点题之笔:‘你能经得住人们看吗?’”这问声,将会永远回荡在岁月的山谷,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考和深省。
山,还是那座山;台,还是那座台。山,是麟游的龙脉;台,是灵台的灵魂。有着龙脉和灵魂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两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地域,虽在两省,却山水相依,都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这是张钧徜徉其间的一条生命风景线,他沐浴浸泡,感受古风,历经磨炼,获得真趣,灵动的思维,诗意的语言,让人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感和历史感,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张钧深邃的散文语境,因而使他的散文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既不失阴柔之美,又不乏阳刚之气,展示成力与美的赞歌,形成张钧散文深邃的力量。灵台高原的风情物华缔结了张钧的乡土情结,张钧以他特有的发现和思想的灵光的作品也再度升华了灵台的浑厚与博大。
三
张钧的作品独具风韵,其文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象力无比丰富;加上张钧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无不充溢着天地灵气和自然真气,幻化出一种意境的美。
作者的乡土散文给人以强烈的视角空间和思维空间,无论是讲述一个故事,抒发一种感情,体现一种思想,阐述一种哲理,表现一种信念,豪气激越的文字里无不充溢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张钧的作品多姿多彩,既有华彩罗绮,流光溢彩,又有平铺真纯,亲和朴实,但都充满着独特的审美造意。《割麦的时候》,将人与割麦,麦与人互动成为一幅高原收割麦子的水墨大写意,“如果是正午割麦在阳光四溅走进流金溢彩的麦地村庄院落像一幅油画堆涂起厚厚的油彩如沉浸在安然的午睡之中至于枝头的蝉鸣正好是沉睡时发出的鼾声。”这欧化句式贯通全文,让人感受到了土地的热力能把太阳烤焦,人的力量也能放射出自然的原始光芒,弥漫出了生命的无穷大。无怪乎这篇千字的短文,先后被《散文选刊》等多家报刊选发转载,在国内引起那么大反响。
善于造意的张钧,同样在《父亲的记忆》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从一个普通父亲升华到一个伟大民族父亲形象超乎其想象的意境。“父亲,我魂牵梦绕的父亲,我心中盛水若海积土如山的父亲,如草根千丝万缕热恋土地的父亲,如高山积雪仰望蓝天白云的父亲,就是这些记忆,平淡如初的记忆,蓦得在我眼前积聚着涌动成火红的熔岩,迸发出我灵魂深处的震撼,我随即也在那灼热的喷发中升腾着燃烧着,大风当呼,长歌当哭,那岩浆最终在炽热和骤冷中站成天地间一尊千世不朽的巍峨,我则凝结成那高耸中的一块。举目望去,那巍峨的不倒不正是父亲生命的丰碑么。于是我攀爬到那嶙峋的高处,饱蘸热泪和心血刻写成我永远的怀念,让后世子孙将父亲的含义永远仰思于心师化于行!
“父亲,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命运的挑战……”
“父亲,所有的父亲,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脊梁!”
张钧的高原系列散文诗《夏之恋》《大西北》《黄土地》等篇什,尽显天地物华之大美,给高原附会了旺盛的生命意象。《茶禅一味话俊虎》《饮茶》通过两位书画家的创作过程,立体地描述了人文情怀的美学追求和思想境界。《芦苇中,你的琴声为谁而歌》,温文低婉,柔情似水,饱含深情地叙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绰约美丽、如花动人的佳丽女友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命运,在充分体现人性光芒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关爱和精神上的抚慰。《书语》是张钧尝试文化散文创作的一次成功范例,此文得古风真谛,如空谷回音,开阔的历史背景,古典的文化气息和对历史人文的理解,以他对书法的感悟,表现了一种人文的追求和古典情趣。
张钧的散文意象纷呈异彩,想象出奇,展现了他内心一个很广阔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开拓了他散文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他的诸多散文以诗化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气息上的韵味,抢先走进了诗化散文的领域,在全国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作家,实为难能可贵。
张钧诗、书、文皆能,书法和书画评论亦很有功夫。书中“皇天后土”和“大爱无疆”两辑是他散文的集中展示,而“漫说泛评”有代表性地选取了他为全国各地著名书画家、作家、诗人写的评论文章,足以看出张钧的艺术感悟和对其他艺术的熟通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难能可贵的是张钧以诗歌的形式评论一个书法家的艺术创作,足以看出他不凡的艺术才华。他以艺术的目光去认知艺术,不是因人去理解艺术。好多艺术家他未曾谋面。他是以心灵的艺术去透视艺术,赢得了众多艺术家的青昧。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王剑冰称张钧有“三把刷子”,所言极是。马来西亚国际书画联盟副会长、华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林荣光先生看了张钧的散文和书法后,以“笔下见国魂”题词称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彭金山教授说:“张钧的散文是展示生活亮色的美学极品。”近年来,张钧诗文书法同时出击,样样被人称道,获得好评,足以看出张钧不凡的艺术造化和他目前所具备的创作实力。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散文要体现崇高的生命价值和精神风骨,要从审美的愉悦和激动中,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中,牵引和提升人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才能有效地抵制当下散文的浮躁和浅薄,消解散文的低俗化和快餐化。张钧以赤子情怀拥抱大自然、拥抱生活、拥抱生命的散文精神是他难得的思想财富。
值得肯定的是,张钧通过对自身生命的体验,通过散文创作,嬗变出了生命的本意,纵观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张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作品,但他的创作正走在路上,崛起于灵台的张钧,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已有,他正带着灵台浑身蒸腾的灵气走出自己的局限,走上更高的创作境界,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让作品更上层台;张钧也正在挖掘和思考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新路,以突破以往作品单薄的制约,为时代留下更多的深刻和更浩大的场景。其实,张钧的探索和思考,何尝不是当下文学创作中大家共同的探索与思考呢?
让我们与张钧一起努力。
刘增山于北京管庄家中
2009年11月18日
##第一辑 皇天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