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57600000013

第13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2)

5.参照模式在传递抽象概念和困难操作的内容时,附加呈现一些具体的参考事物有助于学习者模仿,称之为参照模式。幼儿计算时用手指头或算珠来帮助,就是参照模式,教材中的例题、词典中的例句都属参照模式。

6.参与性模式通过观察示范和仿照参与活动以加快榜样行为的传递速度和提高模仿水平的模式,称为参与性模式。这一模式强调观察行为与模仿行为互换,边看边做,边做边看,直到模仿成功。幼儿学习舞蹈时,主要采用这一模式。这一模式与观察学习的定义有一点出入,但仍可归属于观察学习。

7.创造模式观察者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各种榜样行为加以组合,形成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模式。创造模式是形成每个人不同行为特点的机制。即使在同一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由于他们对环境中多种榜样的示范各自吸取不同的影响成分,然后运用创造模式加以不同的组合,结果形成不同的行为特点。

8.延迟模式观察榜样示范后得到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仍能再现示范行为的模式,称为延迟模式。

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人类的行为是人与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多维地决定的。环境正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的。人创造出来的环境又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并由行为产生经验。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这些复杂的相互影响,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依恋理论

一、依恋行为

依恋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依恋一旦形成,婴儿会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系统保持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联系。依恋关系通过依恋行为得以体现和维持。通俗地讲,依恋关系表示“对谁依恋”,而依恋行为表现为“怎样依恋”依恋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依恋行为则根据情境、年龄、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变化。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安恩沃斯(MaryAinsworth)(1913一1999)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儿童的依恋分为A、B、C三型:

1.A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B型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3.C型焦虑一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如果把B型依恋称为安全依恋的话(约占70%),A型(占10%左右)和C型(占20%左右)则称为不安全依恋。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显然,B型依恋的质量高,而A和C型依恋质量低。

三、依恋发展的阶段

根据鲍尔毕GohnBowlby)(1907一1990)的研究,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鲍尔毕称之为“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无分化阶段。儿童对母亲的反应方式与对其他人的反应方式之间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

第二阶段,低分化阶段,即鲍尔毕称之为“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的阶段,大约从3—6个月。在这一阶段中,婴儿继续探索环境,能够识别一些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成人之间的差别。同时,婴儿还积极地扩展依恋行为技能,对熟悉的人,尤其是母亲更加敏感。婴儿的社会反应主要指向母亲,但对陌生人也表现出友好的态度。

第三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个月至2岁半),鲍尔毕称之为“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婴儿为了促进亲近和接触,能更加仔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成人的行为。

本阶段新获得的行为中,最主要的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尤为适合于依恋系统。这一阶段中,信号行为继续起作用,尤其是获得语言后,言语交流也构成了依恋的媒介。

鲍尔毕认为,在第三阶段,儿童的行为获得了“目的一矫正”的性质,具有一种恒定的反馈倾向。通过这种反馈倾向,可以引导婴儿与成人进行双向的交流,从而改变和指导儿童本人行为的方向、速度或动机。

第四阶段,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岁半之后)。鲍尔毕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能从母亲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能推测母亲的感情和动机,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和计划来影响母亲的行为。

四、依恋的行为系统

鲍尔毕把婴幼儿的行为分为四个系统,即依恋行为系统、警觉一恐惧行为系统、探索行为系统和指向他人的交往行为系统。依恋行为系统只是多个行为系统中的一个。它的行为表现不是孤立的。

(一)依恋行为系统

这一系统是保证或协调婴幼儿获得并保持同依恋对象的亲近行为。其生物功能是保护作用,为儿童的生存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二)警觉一恐惧行为系统

这个系统导致儿童遇到不认识的人或有潜在危险的事物时产生回避反应,同样具有适应价值和保护作用。2岁以后,婴儿建立了交往行为系统,而警觉一恐惧行为逐渐减少。

(三)探究行为系统

当依恋行为终止时,儿童内在的兴趣就激励他指向一定的新异性对象,并试图接触、摆弄它,或者更大胆地离开依恋对象去探索新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用于探究事物所花的时间逐渐延长,探究水平也相应提高。探究行为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中介,又受认知水平的制约,尤其受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或控制能力的制约。

(四)交往行为系统

儿童的依恋形成后,并不是关上交往的大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能力增强,儿童的活动范围随之扩大,交往对象也不断增加,儿童必然要接触依恋对象之外的人。因此,交往行为系统的建立,比依恋行为具有更大的适应价值。这一行为系统不仅是一种生物机制,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机制。

以上四种行为系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是相互作用的,而且这些行为系统各自的直接目的是不可能同时达到的。因为一个行为系统的激活可能会唤起另一个行为系统,也可能抑制另一个行为系统。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系统同时被激活时,较强的那个行为系统的行为得以外显,而较弱的行为系统的行为只能表现为行为的片断,或者被中途停止。当两种对立的行为系统同处于一种激活水平时,外显的行为表现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是选择性行为,另一种可能是联合性行为。

五、依恋与分离

婴儿与母亲分离后,会产生分离焦虑。鲍尔毕观察的结果是,分离焦虑经历了三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反抗、失望和超脱阶段。

(一)反抗阶段

儿童极力地阻止分离,自发地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与母亲重新亲近。此时依恋行为大为增加,反抗行为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因场合的不同而各异,通常不会持久。但是,继续的分离可能会减弱依恋行为,也可能间歇地增强依恋行为。反抗行为最终也可能消失。

(二)失望阶段

当与母亲亲近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开始失望,反抗行为随之而减少,反抗强度也随之而减弱。儿童处于一种失助状态,不理睬别人,表情迟钝,由烦恼转为安静。其实,尽管指向母亲的依恋行为消失了,但依恋联结依然存在。在母子分离期间,如果儿童能幸运地得到一位替代母亲的照看,分离痛苦就会大大减轻。儿童的依恋行为会指向替代母亲。但是,儿童对替代母亲的依恋行为并不会削弱儿童对自己母亲的依恋。

长期的被迫分离,如果期间又缺乏替代母亲的敏感的照看,重逢时依恋行为的再现肯定会有些迟缓。迟缓的程度与分离期间外显依恋行为消失的时间长短和消失的程度有关。在重逢时,儿童可能注视母亲而并不立即出现依恋行为,可能表现为拒绝,也可能表现为不感兴趣。这就进入了鲍尔毕称之为的第三阶段。

(三)超脱阶段

此时,儿童的依恋行为被抑制,但依恋联结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内部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鲍尔毕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迟缓之后,儿童的超脱反应立即被强烈的依恋行为所取代,母亲走到哪里,儿童就跟到哪里,想要保持身体的接触行为,在频率和强度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分离之前的表现。由所谓的超脱行为戏剧性地转变为依恋行为,显然这不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六、影响依恋的因素

(一)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学者们普遍认为,气质是影响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托马斯(A.Thomas)把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类,即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活动型。容易照看型的儿童生活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如容易接近陌生人,容易接受新食物等,经常表现为正向的情绪,求知欲强,爱游戏,容易得到成人的关爱。这类儿童人数较多,大约占75%。难以照看型儿童生理活动没规律,情绪不稳定,易烦躁,爱吵闹,睡眠不规则,在新环境中易退缩和激动,适应较慢。心境不愉快居多,与成人关系不密切,容易发生心理问题。这类儿童人数较少,约占10%。缓慢活动型儿童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通常表现较安静和退缩,通过抚爱与教育可以慢慢地活跃起来。这类儿童人数不多,约占15%。难以照看型又称为困难气质,这类儿童在不正常的家庭气氛中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研究和生活经验都一致表明,易照看的儿童与母亲关系融洽,而难以照看的儿童经常哭泣,纠缠母亲,与母亲的关系不和谐。还有学者发现,不让人抱的儿童往往异常活泼好动,对照看人的依赖性较弱,在形成特定依恋上要慢些。尽管他们形成了正常依恋,但母子之间主要采取注视和交流的方式而缺乏应有的身体接触。另外,难以照看的儿童情绪消极性强,对成人的依赖性强,与母亲身体接触的机会多些,易于形成特定的依恋。总之,婴儿的气质特点与母亲的照看方式相互作用,决定了婴儿的依恋模式。

关于儿童的智力水平对依恋的影响,主要是从有智力缺陷的儿童研究中得到的。大多数智力迟钝的婴儿在与母亲的交往中表现为消极被动,交往的主动权在母亲手中,而正常儿童通常是自己把握着交往的主动权的。正常儿童比智力迟钝的儿童更爱注视母亲。聋童对父母的依恋发展比较缓慢,而且衰减的速度也快。其原因在于聋童与父母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号反应系统,使交流受阻。研究表明,只要在父母与聋童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的符号系统,情况将有所改善。

(二)母亲的照看方式

安恩沃斯发现,头3个月中,哺乳过程中敏感性高的母亲,其婴儿在1岁时一般都显示出安全性依恋模式;而哺乳模式敏感性低的母亲,其婴儿都显示出回避性依恋或抗拒性依恋。安全性依恋儿童的母亲的照看方式是敏感的、合作的、接受的和易接近的。而回避性依恋的儿童,其母亲往往是拒绝的和不敏感的。抗拒性依恋儿童的母亲往往也是抗拒的,而且倾向于干涉和冷漠。可见,母亲的照看方式对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状态和母亲的气质特点和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儿童依恋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照看环境

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的正常互动,受到照看环境的制约。这里的照看环境,主要指母亲在家庭中照看儿童,直到独立活动。现个稳定的照看人和刺激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认知和社会能力一般不会受到伤害。

(第三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机能的不变性

一切生物体都具有组织和适应的两大生物机能。生物体的每一个行为活动都是有组织的,也就是说,都是有结构的。它的动态方面就是适应。

生命是一种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有机体与环境间实现各种不同形态的、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人的认知,或者说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现象。因此,可以把人的智慧看作是生物适应的一个特例,智慧的本质是一种适应,而所谓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平衡,是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把连接所有已被组织的成分与环境中现存的成分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同化。同化作用保证有机体组织在循环中的稳定。

皮亚杰又把这种由于外界的分化、环境的压力引起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动作变化,称之为顺化。

这种同化与顺化同样也表现在人的智慧活动中,把当前的经验资料体现到已经组织的整体结构之中,或把新知识组织到旧知识里去,或通过施加于外物的动作、形象,加入到已有的动作格式中去,都是智慧的同化。此外,任何同化都不是纯粹的、单一的。因为在同化时,虽然新的因素同化到旧的格式,但由于客观现实的分化,主体又不得不同时修改着旧的格式,使它配合新的成分。因此,智慧的适应与其他形态的适应一样,是由同化机制与顺化机制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平衡过程。适应必须在个体内部具有连贯性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一旦缺乏了这种连贯性,就不可能产生适应状态。尽管有机体的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水平有高低,但同化与顺化的机能是不变的。打个比方,如同从蝌蚪演变为青蛙,它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它呼吸的机能并未改变一样。

机能不变性不仅表现在生物性方面,表现在一般的智慧活动中,而且还表现在特殊的智慧活动即理性的范畴(或逻辑概念)中。适应机能发展到最高峰,便形成了与智慧机能中的同化与顺化相联系的两类理性范畴。其中有一类范畴比较现实,如实物与空间、因果与时间等。这些范畴的运行都是同经验与演绎的综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另一类范畴是比较形式的,如质与类、量与数的关系。现实的范畴显示着外化的机能,而形式的范畴显示着内化的机能。与内化、外化相对应的是在思维中相应产生类概念、数概念、实物概念和因果概念。

二、认知结构的建构性

同类推荐
  • 涉江采薇

    涉江采薇

    本书主要收集了百余篇医院护士的工作日志、工作体会和散文,从多个角度描述了护士的工作、生活和情感,除涉及临床一线工作外,还有行政管理者对护理管理工作的思考,内容丰满、充实,可读性强;表达了护理人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也希望凭借此书让社会更多地了解护士、关心护士,更好地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 综合征ABC

    综合征ABC

    本书较全面地收集和描述各类综合症的临床表现、特征、治疗原则以及首次描述时间,通过首字母顺序及系统分类两种方式进行检索,可作为临床工作者解决疑难杂症的工具书。本书内容全面,检索方式多样,查找方便。
  • 肿瘤揭秘

    肿瘤揭秘

    本书主要介绍了肿瘤的本质、肿瘤的形成、如何预防肿瘤、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如何正确对待肿瘤,介绍了常见肿瘤的发病情况、防控措施、诊治方法。
  •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

    小儿阶段是人生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小儿不仅给家庭生活增添情趣,也是家庭、国家、民族的幸福与希望。儿科常见病的规范治疗是确保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儿科常见病的诊治效果,我们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儿科常见疾病诊治》一书,目的在于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及相关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 现代抗衰老方略

    现代抗衰老方略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作者参考大量古今文献,运用中医学、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系统阐述了衰老机制与现代抗衰老的策略、方法。全书共两篇18章,包括现代衰老学概论,百岁老人的分布与长寿因素研究,衰老时器官功能及系统的增龄性改变,现代抗衰老机制与方法,现代抗衰老延寿药物及研究进展;糖生物工程与人类健康与长寿;医学模式与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慢性支气管炎、癌症等慢性疾病防治对策,老年人性保健与健康管理等。本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阐述简明,通俗易懂,对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亚健康者防衰抗老、延年益寿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热门推荐
  • 火舞龙腾:废物大小姐

    火舞龙腾:废物大小姐

    一朝醒来,迎接她的是一场华丽丽的穿越。没爹没娘,只有一个极疼自己的爷爷和一个孤零零的小弟。这也就算了,可是……这位大爷,你好歹是当今圣上的皇弟啊,这么缠着我真的好吗?他眉毛一挑:“怎么?本王喜欢!”
  • 30几岁小美女的体质养颜经

    30几岁小美女的体质养颜经

    中医养颜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体质具有个体差异性,养颜也要因人而异,有根据地进行内调外养,从体质和肌肤两方面入手。《30几岁小美女的体质养颜经》就是从体质养颜和《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养生精华之间的联系出发,详细阐明了九种体质的判断方法、养颜原则、饮食养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了《30几岁小美女的体质养颜经》的帮助,女性朋友们可以更好地改善自己的体质,增强自己的健康指数,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美丽的绊脚石。
  • 萧红—落红潇潇

    萧红—落红潇潇

    萧红这两个字从骨子里就透着男人的刚强,她终究是个女人,只想在幸福的桃花源里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她为爱而生,可偏偏遇人不淑。汪恩甲是她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却在同居后抛弃了她。无助的萧红一个人躲在旅顺的小旅馆里,她没有钱、大着肚子,汪恩甲打着借钱的旗号消失了,旅馆的老板声称不还钱就将她卖到窑子里。无奈之下,萧红给《国际协报》写了求助信。萧军像是英雄一样从天而降,萧军凭借他出色的胆识和聪明才智,将萧红救出了困境。他们相爱了。不是爱红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改了严蕊的词送给她,在山花灿烂的季节里,莫要再问何处是归途。
  • 未日鬼神

    未日鬼神

    鬼剑士分为四种!主修身体气血之力的狂战士,领悟精神波动之力的阿修罗,抛弃自身使用鬼神之力的鬼泣,以及只修武器追求武道极限的剑魂!但我的选择是什么呢?对了,四种合一才是真正的鬼神啊!
  • 圣域龙鳞

    圣域龙鳞

    超越上古的国度,生与死、存与亡,谁来抉择!侵蚀百年的战乱,人性存、妖灵灭,谁能拯救!爱恨情仇的交织,心已碎、情何在,谁可替代!
  • 月夜成魔之地狱之门

    月夜成魔之地狱之门

    强盛至极的超级帝国一夜间覆灭,留下一个贯穿着两个次元的空间通道——地狱之门,带给大陆无尽的灾难,一只探险小队肩负起关闭地狱之门的重任。他们身份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离奇复杂的身世,旧仇新恨的纠缠,势力的角逐,神与人的阴谋让队员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爱与恨撺掇的人心成为是真正的地狱之门。
  • 孝惠怡文皇后传奇(解禁中)

    孝惠怡文皇后传奇(解禁中)

    他,一堡之主,商业霸王,冷情蛮酷,却愿倾尽所有,只怜她倾城一笑。他,一国之君,皇权天下,器宇轩昂,舍江山爱美人,甘为她留千古骂名。他,武林至尊,俊美妖冶,独步江湖,希冀她给的温暖,生死相随。他,前朝太子,妖邪温柔,复国大计,皆只愿换得她生命的一角回忆。她,一缕幽魂,穿越亘古的时空,遍尝孤独与寂寞,终究,这里,可有她的幸福?
  • 妖祖焚天

    妖祖焚天

    本该出现在小学作文里的故事,《如果,我是一只鸟》,可是若真有一天你变做了一只鸟,还是一只万人厌恶的乌鸦,怎么办?当你发现周围的鸡鸭猪狗都用人语交流时,怎么办?当你发现外来动物倍受本地人欺压时,怎么办?什么?努力修炼便可化作人形?我操,那还等什么?俢练吧……请相信我,这是一个喜剧……
  • 剑刃的抉择

    剑刃的抉择

    一位平凡但不平庸的诺亚在命运之途上作出抉择。由己三撰写。
  • 皮神见闻录

    皮神见闻录

    变成皮卡丘后,世界颠覆了它的常识小智居然是小白脸,拥有金刚不坏之躯、九牛二虎之力!简直比傲天还要傲天!皮卡丘欲哭无泪,望着天,“我好想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