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据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分析,在一定的资金结构条件下,企业的综合成本最低,同时企业总价值最大。这种资本结构即是最佳资本结构,企业应不断追求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的条件下,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
在资金结构决策中,比较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方法。
1比较资本成本法
比较资本成本法是计算不同资本结构(或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进行资本决策。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可分为初始资本结构决策和追加资本结构决策。
初始资本结构决策,根据资本的来源情况可分两种。一种是各项资本成本已定,但资本来源比例未定的筹资结构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即各项资本的成本率已经确定,但可以有几种资本来源比例可供选择,要求通过决策分析,使总资本成本率达到最低。另一种是各项资本来源成本未定,但资本来源比例已定的决策。这种情形下,虽然各种资本来源比例已经确定,但资本的成本率可以有几种选择,要求通过分析,选出最佳结构以使其资本成本率为最低。
追加资本结构决策是指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扩大业务或对外投资的需要,有时会增加筹资。追加筹资以及筹资环境的变化,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原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也未必仍是最优的。因此,企业应在资本结构不断变化中寻求最佳结构,保持资本结构的最优化。
通常情况下,按照最佳资本结构的要求,选择追加筹资方案可将备选追加筹资方案与原有最优筹资结构汇总,测算各追加筹资条件下的资本成本,比较确定最优追加筹资方案。也可直接测算和比较各备选追加筹资方案的边际资本成本,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筹资无差别点等方法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筹资无差别点又称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指两种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经营利润及销售收入点。其计算公式如下:
筹资无差别点经营利润=外来资本成 本 率×(自有资金+外来资金)
筹资无差别点销售收入=外来资本成 本 率×(自有资金+外来资金)1-销售成本率-销售税率
根据筹资无差别点可以适当调整其资本结构。当企业经营资本利润率与外来资金利润率相同时,两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效益相等。
当企业预测经营利润低于筹资无差别点经营利润时,可以减少外来资金比例,例如减发债券,相对增加自有资金等,以达到降低普通股每股利润的目的。反之亦然。
2每股收益分析法
利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来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即是每股收益分析法。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比较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分析法直接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或每股收益的大小为依据,虽然集中考虑了资本成本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还是不够全面的。在资本结构决策的具体实务中,还应综合考虑财务风险等因素,并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认真分析测算,综合权衡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正确面对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和深化将有可能引起财务危机。筹资风险与财务杠杆有关,财务杠杆过低,说明企业不敢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过高,企业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因此要正确面对和处理筹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财务危机发生。
过度负债:筹资风险估计不足的直接后果
1过度负债的危害
负债经营对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就等于存在着资金的浪费现象。对企业而言,如果过度负债,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经营不利。负债越重则危害越大,企业在到期支付的压力下,很容易导致破产。
负债经营的最大危害在于其隐蔽性,过度负债会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压力,很多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倒闭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营业利润的减少,更在于企业财务结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过高,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到期债务,引起债权人诉讼从而导致企业破产。
2过度负债的原因
过度负债是企业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导致高负债的原因在于对筹资风险估计不足而做的决策选择,而具体原因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导向的高负债经营策略。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以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
2)追求规模效应使债务放大。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等规模经营。但规模经营的债务放大效应十分明显,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因为总公司和分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外,分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总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
3)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最常见的就是短筹长贷、短债长用。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是短债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一旦银行日后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另外,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也是常见的结构性错配现象。
以上负债原因是相互关联的。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而规模经营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从而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
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筹集和经营资金(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1预测性防范
债券筹资构成举债筹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不同方法对企业的负债规模、举债的合理尺度、发生财务危机可能性等进行预测,对防范债券筹资风险非常重要。
2规避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主要是由于股票筹资决策不当而产生的,所以,防范这种风险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原则一。企业对波动性资产采用短期融资的方式筹资,对永久性资产则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筹资。这种融资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减少由于过多的借入长期资金而支付的高额利息,同时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
2)原则二。企业不但用长期资金融通永久性资产,还融通一部分甚至全部波动性资产。在经营旺季时,波动性资产的一部分资金需求可以用短期资金来解决。当企业处于经营淡季时,另一部分长期资金用来满足波动性资产的需要。
3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
企业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因为它是一种整体风险和终极风险,而不是指某一具体债务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风险。从概念上说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从发生原因上说,它不仅源于理财不当,更源于经营不当,而从经营上看,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是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的根本方法。从长期看,盈利是销售收入抵补销售支出的结果,如果短期现金流量安排合理,销售收支与现金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而盈利越高,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利息支付,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本金。更进一步说,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再筹资能力进行筹资用于归还债务。企业盈利水平越高,那么收支性的筹资风险存在性就越小。因此,无论是企业债务总量上或是期限上,只要企业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加强经营,增加效益,企业的收支性筹资风险就能得到有效的防范。
成本差异与成本控制
成本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不利差异;反之,所形成的差异称为有利差异。通过对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实现成本控制。
由差异分析确定责任归属
分析成本差异,可以具体掌握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不利的差异,发展有利的差异,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成本的差异是由用量变动或价格变动的影响所形成的。因为标准成本是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是根据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计算的。
一般而言,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应从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方面进行。
原材料差异分析
原材料差异分析主要分析原材料质量是否得当,有无使用质优价高的原材料来满足一时的生产需要的情况;采购地点是否合适,有无因地点偏远或使用运输工具不当增加运输费的情况,原材料采购批量是否经济,等等。若原材料价格出现逆差,可能是采购部门的责任。但如果由于市场价格上涨或由于生产部门安排不当致使发生紧急订货带来的高价格等原因,就不是采购部门的责任。如果因为原材料本身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致使废品增多或用量增大,则是采购部门的责任。
原材料数量出现逆差的原因在于实际用量超过标准成本的用量,一般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可能是由于员工技术水平低、不按标准下料、废品增多以及浪费、偷窃等原因。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工资标准的变动和操作工时的变动,以及在安排工作时在不需要较高技术的工作岗位上安排工资级别较高、技术水平较强的员工等都可能造成人工成本差异。至于采购来的原材料或辅料不合用,致使加工费力费时,或由于生产工艺改变需要延长工时等,就属于采购部门的责任。
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制造费用差异是实际制造费用与标准制造费用的差数。产生差数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制造费用中个别项目的数额变动,如实际生产水平与计划生产水平有异,则分配于产品成本中去的实际制造费用,就会与标准制造费用发生差异。
成本差异的类型
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决定了成本差异有不同的类型。
预测差异
预测差异是指在事先制定标准时,由于对某个参数做了不正确的预测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因直接材料标准定得过低,造成实际材料成本超过标准的不利差异。
模型差异
这类差异是指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引起的一种成本差异。一经发现该类差异,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成本。
执行差异
即在执行标准成本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错误行为或机器接受了某种错误指令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一类型的差异是因某项特定行为而引起的,一经发现,容易纠正。
计量差异
计量差异是指在执行标准成本的过程中,由于计量差错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由于不正确的分类、计数或记账等而产生的计量偏差所造成的成本差异。对此类差异应制定严格的内部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