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24200000014

第14章 士人风骨(3)

伯恩哈德观察世界的角度很冷酷,比如他揭示医院的麻木不仁:“既然医生对待那些我目睹死去的人,完全与对待我一样,跟他们说同样的词语,进行同样的谈话,开同样的玩笑,那么我的前景跟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相比,也就不会有什么两样。他们在赫尔曼病房悄然死去,不为人注意,没有叫喊,没有呼救,常常是全然无声无息地就走了。一大清早他们空出的病床就放到了走廊上,更换铺盖罩套,准备给下一个病人。护士小姐们径自微笑着做着事情,并不理会我们从旁经过看到了这一切。”

小说中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身影在哪儿呢?他经常被拿来与侄子保尔对照:“维特根斯坦家族一百多年来素以制造武器和机器著称,直到最后终于生产出路德维希和保尔,前者是划时代的著名哲学家,后者至少在维也纳其知名度并不比路德维希小,或者正是在那里他是更有名的疯癫者,从根本上说,他同他叔叔路德维希一样具有哲学头脑,他的叔叔路德维希反过来也与其侄子保尔一样疯癫,这一位,路德维希,以他的哲学造就了他的名声,另一位,保尔,以他的疯癫。这一位,路德维希,也许更富于哲学头脑,另一位,保尔,也许更为疯癫;我们相信这一位具有哲学头脑的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可能只是因为他把他的哲学写成了书,而不是他的疯癫,我们认为那另一位,保尔,他是疯子,因为他压抑了他的哲学,没有发表它、公开它,只是把他的疯癫展示了出来。”

疯癫是天才的特质,伯恩哈德认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保尔·维特根斯坦都是“伟大的、富于个性的、持续不断令人激动不安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者”,“他们两位绝对都是非同寻常的人,拥有非同寻常的大脑,这一位出版了他的大脑,另一位没有。我甚至可以说,这一位将其大脑所思付之于文字发表,而另一位则将其大脑所思付之于实践”。

伯恩哈德认为,保尔叔侄与生俱来非常富有,然而在自我独立意识的引导下,走上一条违背家庭意志的道路:“表面上看,恰好放弃了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价值观,即享受优越富有和呵护备至的生活,最终为自我拯救步入追求精神的生涯。他很早,就像他叔叔数十年前所做的那样,可以说是从家里溜之乎也,放弃家庭提供的一切成就了他们的条件,也像他叔叔以前的下场一样,成为被其家庭认为是无耻之尤的人。路德维希成了无耻之尤的哲学家,保尔则是一个无耻之尤的疯癫者。”

保尔对伯恩哈德说,他叔叔是维特根斯坦家族最疯癫者。伯恩哈德发现:“就我所知,维特根斯坦家人一辈子都因为此人而感到丢脸。他们总是认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与保尔·维特根斯坦没什么两样,都是傻瓜一个,是那些总对怪僻的事情敏感的外国人把他给捧起来的,他们颇觉好笑地摇着头说,全世界都上了他们家那个傻瓜的当,那个废物突然在英国成了名人了,成了思想界的伟人,真让他们开心。维特根斯坦家人毫不客气地将他们的哲学家拒之门外,对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尊敬,直到今天他们都不拿正眼瞧他。像看待保尔一样,他们直到今天还把路德维希看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维特根斯坦家的叛徒。像对待保尔一样,他们也把路德维希排斥在外。如同他们在保尔在世时一直为其感到羞耻,他们直至今日还为路德维希感到羞耻。”

伯恩哈德觉得这不仅是维特根斯坦家族的问题,也是奥地利整个国家的问题:“即使路德维希后来相当有名了,也没有能改变他们对这位哲学家的轻蔑,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了,这也不奇怪,归根到底,在这个国家里直到今天也没有他的地位,人们几乎都不认识他。维也纳人甚至今天仍不承认弗洛伊德,这是事实,甚至没有真正地了解他,这是事实。他们头脑太愚钝了。维特根斯坦家也是如此。”

伯恩哈德经常将矛头对准祖国。有一次为了找一份《新苏黎世报》[19],他和保尔跑遍大半个奥地利,满怀希望奔赴各个著名城市,结果徒劳无功。他痛骂道:“当时我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注重精神的人,无法在一个找不到《新苏黎世报》的地方生存。你想啊,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一年到头,哪怕是在一个仅有一家小旅馆的弹丸之地都能读到《新苏黎世报》。可是在我们这儿却不行!在这样一些鼎鼎大名的地方竟然找不到一张《新苏黎世报》,甚至萨尔茨堡[20]也没有,这不能不让我们怒火中烧,更加憎恨我们这个落后的、狭隘顽固的国家,明明乡巴佬一个,却又令人十分厌恶的狂妄。”他认为奥地利的报纸只能用来擦屁股。

有趣的是,伯恩哈德如此痛批祖国,国家仍颁发给他很多文学奖。自196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散文《严寒》,他平均每年有一两部作品问世,获过很多奖项。1970年,年仅39岁的他获得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1]。然而经历很多颁奖仪式之后,他觉得获奖是一种羞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公开宣布不再接受任何文学奖。他曾被德国国际笔会[22]主席两次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他声称即使获奖也拒绝接受。

伯恩哈德的锋芒个性经常使得颁奖活动不欢而散。最著名的一次是1968年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他一上台就致辞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接着说“国家注定是一个不断走向崩溃的造物,人民注定是卑劣和弱智……”,结果文化部长拂袖而去,文化界名流相继退场。第二天,奥地利报纸说他“狂妄”,是“玷污自己家园的人”。同年他获得另一奖项,颁奖单位不敢公开举行仪式,只是私下将奖金和证书寄给他。

伯恩哈德在《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中写道:“我获得了国家文学奖,当时报纸报道说,这次颁奖最终以一场丑闻而告结束。颁奖典礼在政府接待大厅里举行,那位向我致所谓贺词的部长,讲的尽是些不着调的话,是他的一位主管文学的官员为他写的稿子,他在台上照本宣科,比如,说我写过一本关于南海的书,当然是胡说八道了,我什么时候写过这样的书。这还不算,那位部长还改了我的国籍,在讲话里竟说我是荷兰人,我从来都是奥地利人。他在讲话中还说我是专门写历险小说的,实际上我对这种题材一无所知。他还多次说我是外国人,做客奥地利等等。”

伯恩哈德说:“我在颁奖前匆忙地、很不情愿地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句话,可能稍微带一点哲理性,其实我只是说人是可怜的,注定要死亡的,我的讲话总共没有超过三分钟,这时那位部长便怒不可遏地从他的座位上跳了起来,朝我挥着拳头,他其实根本没有听懂我的话。他气急败坏地当着众人的面骂我是条狗,当即离开大厅,在身后把玻璃门重重地摔回去,致使门玻璃‘砰’的一声变成了一堆碎片。所有在场的人都跳了起来,惊讶地望着那位离去的部长。一霎时大厅里,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鸦雀无声。随后发生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那一伙我称为投机之徒的人,紧跟着扬长而去的部长走出大厅,离开之前也都向我示威,不仅漫骂而且挥着拳头……整个参加仪式的那帮人,几百位吃政府俸禄的艺术家们,尤其是作家,即所谓我的同事,以及其随从,都匆忙跟着那位部长走了……”

伯恩哈德觉得颁奖“实际上是在贬损一个人,而且是以最羞辱人的方式。我想,只因为我每次总是考虑到它能给我带来金钱,我才忍受得住,只不过出于这个理由,我才走进各个市政厅的古老建筑,出现在各个礼堂里举行的无聊的颁奖仪式上”。他说40岁之前一直承受着各种颁奖仪式带来的耻辱,“让人在我头上拉屎撒尿,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颁奖是什么,就是往一个人的头上拉屎撒尿。接受一种奖项与让人在自己头上排泄粪便毫无二致。我一直感觉颁奖就是可以设想的最大的侮辱,绝不是什么提高。道理很简单。每一项奖都是由那些外行颁发的,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要在你的头上拉屎撒尿,当你去接受这项奖时,他们就逮着机会了,痛痛快快地在你头上排泄一番。他们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谁让你低三下四地去接受什么大奖呢”。因为“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于是我把自己给毁了,把自己弄得成了卑鄙无耻之徒,成了让人讨厌的家伙”。

这些话很过分,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无论对人对己,伯恩哈德一向毫不留情,这种气质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很相似。当别人称维特根斯坦为大哲学家时,他说:“称我为真之寻求者,我就满意了。”哲学乃是为了求真,然而大部分哲学家只是书面上的求真,维特根斯坦则在生活中一以贯之。伯恩哈德同样求真,以至厌恶这个污浊的世界。他太讨人厌,因为他太要求真实。

(主讲梁文道)

《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

放弃信仰等于放弃自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1917-2012),英国历史学家。生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在维也纳和柏林长大,1933年定居英国。剑桥大学博士,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荣誉教授,1978年当选英国科学院院士。著有《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等。

如果我们放弃了寻找圣杯,就等于放弃了我们自己。

我一直对20世纪前半叶的中欧[23]文化、历史很感兴趣,那里出现了太多如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等闪耀的文化巨星。在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欧的政治团体日益激进,有些人投向了共产主义的怀抱,有些人则转向法西斯。灿若繁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很多人因犹太血统被迫逃亡,被驱逐出境,甚至被送入集中营。

我喜欢阅读当年在那里生活过的重要人物的传记,管窥那个时代的记忆。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是世界级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忠贞不贰的共产党员。他爱好爵士乐,曾用笔名写过不少乐评。这位左派史学大师生于1917年,回顾他的一生几乎等于回顾整个20世纪。他的传记《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给人一种印象:那个时代并不像现在这样国与国之间界线分明,尤其对犹太人来说,世界就是个地球村,可以到处迁徙。

霍布斯鲍姆的父亲是犹太裔英国人,母亲是奥地利人。父母于一战期间结婚,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生下霍布斯鲍姆。两岁时他随父母移居维也纳,父母相继去世后,他于1931年到柏林投靠亲戚。1933年纳粹掌权,他回伦敦定居,在一所文法学校念中学。1936年,他入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并加入英国共产党[24]。20世纪60年代,他频繁前往拉丁美洲,有一次还偶然担任了切·格瓦拉[25]的翻译。他的一生多姿多彩,自传内容也相当丰富。

历史学家写自传有个优点:客观冷静的职业精神,有几分证据就说几分话。一般人写自传或回忆录往往将过去浪漫化,或者遗忘很多重要事情,以符合叙事主线。历史学家检视自己的一生时,需要把持客观的职业标准,同时注意不过分集中于个人经历的描述,而将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样本,观察社会如何造就人。

在柏林度过的两年时光,霍布斯鲍姆目睹了纳粹的兴起。为什么在左翼势力最强大的时候,纳粹却能让整个社会向右转?霍布斯鲍姆认为是因为德国共产党[26]太愚蠢,总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跟自己路线比较接近的社会民主党[27],而不是纳粹党。德国共产党当然知道纳粹主义的恐怖,但他们认为没什么比混淆视听的同路人更可怕。他们认为德国社民党中间偏左的路线实质是向资产阶级投降,所以他们先要做左翼内部的路线斗争,打算斗垮同路人之后再去对付希特勒。这是当时左派势力强大最后却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霍布斯鲍姆在维也纳接触过很多犹太人,发现他们对漂泊不定或远离故土习以为常,并不像犹太复国主义者那样主张建国。他自己虽然也是犹太人,却不喜欢以时髦的“迫害下的牺牲者”身份说话。他认为不应凭借犹太人对世界的独特贡献以及曾经遭受的大屠杀,宣称自己享有独一无二的资格来唤醒世人良知。身为历史学家,他在乎的是:“一个于公元2000年占全球人口0.25%的族群(并且我生而为其中一员),是否有正当理由来宣称自己是‘神的选民’或特殊的人群。”他认为,正确或错误、正义或不义的事物,都既不会在身上佩戴种族标签,也不会在手中挥舞国旗。一个人正确与否、正义与否,并非与生俱来,跟种族、国家无关。

中国人多半关注苏共或东欧共产党的历史,很少看到西欧也有共产主义的同路人。比如英国也有共产党,只不过永远是在野党,冷战时期甚至受到压迫。霍布斯鲍姆是一名坚贞的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令他遭受到一种较为温和的英式迫害,教职生涯难以一帆风顺。

冷战时期的西方共产党不仅遭受资本主义阵营的压迫,还饱受社会主义阵营的刺激,比如匈牙利十月事件[28]、“布拉格之春”[29]等。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考验是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30],因为以前骂斯大林的人多是党外人士,现在则变成了党内斗争。此事发生后,许多西方共产党员纷纷退党。

身为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不得不承认:“苏联以及绝大多数依照其模式建立起来的国家与社会——亦即曾为我们带来鼓舞的1917年‘十月革命’之产物——都已经彻底崩溃,只留下一片物质上与道德上的废墟。”

尽管共产主义沧海桑田,霍布斯鲍姆却始终没有放弃信仰。共产党的魅力在哪儿?他认为:“列宁主义政党的成功秘诀,并不在于梦想自己将站在街头障碍物后面进行抗争,甚至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那可用两个用语加以总结:‘决策必须贯彻执行’以及‘党的纪律高于一切’。共产党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完成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党内的生活则可说是极尽反对修辞文采之能事。这或许协助创造了那种乏味至极、简直令人厌烦的文化,而当它由党的出版品刊登出来时,就成为晦涩不堪、令人难以卒读的‘报告’,而各国共产党便从苏联的实际做法当中把‘报告’接收了过来。”

在共产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前,共产党员无从期待获得任何奖励。职业革命家的命运可能是入狱、流放或者死亡,所以不讲求浪漫主义,不崇尚个人恐怖主义,强调要有冷酷的纪律和决心。正如布莱希特[31]在《致后生晚辈们》一诗中所言:“我进食于战役之间,在谋杀者当中席地而眠。”共产党的政治术语弥漫着“刚毅”的味道,诸如“绝不妥协”“不屈不挠”“硬如钢铁”“坚如磐石”。霍布斯鲍姆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本质,就是以刚毅——甚至冷酷无情——的态度,于革命之前、之际与之后做出不得不做的事情。那是因应时代状况而必须出现的反应。”

同类推荐
  • 刘船词典

    刘船词典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十月》、《北京文学》等报刊上发表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共48篇。在书中,作者以自然、朴素、简洁的语言,描写了在生活、工作、交际的点点滴滴。
  •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打开历史的卷轴,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典诗词。它热情但不矫情,委婉但不忸怩,奔放但不夸张,它能让我们迷醉,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些诗词从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路走来,娓娓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追随这些文化的足迹,做一次愉快之旅,让我们真正感受“诗情画意”之美。
  • 孟子原解

    孟子原解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我与书的故事3

    我与书的故事3

    本书是“世界读书日”征文大赛作品集,宁夏青少年围绕“我与书的故事”这一主题讲述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经历,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入选作品千篇,编辑将其编校加工整理成书。本书能让同学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让书记的墨香弥漫在学生的成才之路。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
热门推荐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古楼

    古楼

    昔日的谢家大院留下一座陈旧的百年古楼,在主人谢春茗离奇死亡之后,被白领丽人赵凉月和男友杨锦水租了下来。很快,他们就被卷入了一个由世代情仇、冤冤相报和神秘财宝生出的黑色漩涡。盗洞内的尸体,水库边的劫匪,荒野上的追杀,源自于对巨额财富的疯狂追求;失窃的手枪,暗记的毒药,珍贵的手镯,牵连出充满玄机的历史谜案……
  • 江湖咸话

    江湖咸话

    从案件的开始,就是一个局。请耐心品读江湖“无间道”
  • 五零七寝室

    五零七寝室

    本书不是黑道,不是穿越也不是重生。偏写实路线,讲述了燕京大学,第一届90后。男六栋507寝室叶锋、李天奇、宇文瑾瑜、陈雅昶、萧维维、吴俊,六个男生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故事。他们同进一所大学,同在一个系、同学一个专业(商务贸易)、同住一个寝室。由于性格的不同,在大学这段时期,遇到不同的人,不一样的遭遇。清楚的认识了自己,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大学后不一样的人生命运。第一批90后大学生会在今夏或明年夏天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我就是第一批90后,写的是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缅怀那即将逝去的青春。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只能回首。本书从他们踏进校园的第一步讲起,一直讲到他们离开学校。让我们看着他们的故事,回味一下我们即将离开的校园吧
  • 魂媚女帝

    魂媚女帝

    君逸:一缕徘徊在阴间的幽魂,喝下了奈何桥上的孟婆汤,却是放弃了过桥的机会,放弃了转世轮回。他不停的游荡于冥河岸畔,见证着彼岸花的叶落花开。媚儿:从她的出生开始,便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人生。青龙幽谷,灵龙缠身后诞下的女子。有着盅惑人心的倩容,一双眼,更是媚态肆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始传说

    末始传说

    每一次毁灭,都是下一次重生,神话的不断变更,传奇的道路在继续繁衍。
  • 在我的天空

    在我的天空

    这个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开头这种东西最讨厌了,不过一旦有了个好的开始事情便能顺利继续下去,所以开头是很重要的事。但果然还是想跳过呢,把故事直接推向最精彩的部分不就可以了吗?只是那样也会很无聊吧,就像是没有铺垫、没经过挫折就把最终Boss打败的勇者传说;没有经过收集证据、推理就直接指出犯人的推理小说;又或者是偶像剧里,女主正在面临是选择男一还是男二的时候,你突然告诉我会有一个屌丝插进来。所以说开头这种东西真的好麻烦啊,真是让人头疼啊.......
  • 魅都:萤红之卷

    魅都:萤红之卷

    “拥有地狱新娘的项链,和死神一样玩冒险游戏……是惊悚连连的“死神来了”?还是智慧PK的悬疑《天机》?此刻,无人岛的秘密将与你一起揭晓……新衣街的古董店,老费在琢磨一颗异常光亮的红色琥珀石,那是传说中地狱新娘的项链,谁想拥有它谁想毁灭它?心理医生莫颜的家里住进来一位从天而降的住客,与死神一起玩的游戏惊悚又冒险……”
  • 出神

    出神

    我的师父人称疯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巫师……
  • 我替死人开车那几年

    我替死人开车那几年

    我叫高阳,是一名黑车司机,坐我车的不仅有活人,也有死人,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