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伊始,在西方社会中,除了老龄化这个问题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话题与自我确认和他人确认之间的关系、自治性和依赖性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中关于老龄化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与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预期相关的。一方面,这些讨论使人们预计到对于高龄人群的照顾需求将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这些讨论将诸如自立性、责任心、活跃性等词语运用到了最高的年龄段(请参照:Van Dyk/Lessenich,2010年:第2页)。相应地,这也引起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人们到了生命后期的年龄段时,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也对他人产生了更大的依赖,那么他们如何通过社会机构、家庭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获得照顾;同时,又有哪些是老年人能够、愿意或者应该自己来承担的。当然,这些问题的另一面,即如何对所谓的特别护理进行社会管理,就又将有关高龄以及人们在人类学上先天的脆弱性这些话题放到被关注的中心位置;同时,如何处理不对称的关系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因此“老年”和“童年”一样,都从根本上牵扯到了个体性边界这样的问题(请参照:Honig,1999年:第213页),并且也对人类作为自治性主体的形象提出了挑战。由此,又延伸到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老年人与家庭中其他人相互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在直接的依赖关系结构中—尤其是在家庭里—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生活状况的变动(请参照:Andresen/Diehm,2006年:第14页)。那么,在一个以自主性为导向的、而且有社会性分化的社会中,如何感知、并且阐述老年人在家庭世代关系这个小的社会范围中可能的依赖?并且,老年人对于提供照顾的一方究竟产生了哪些依赖?
尽管有关家庭的帮助潜能的变化过程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而且也有许多研究是关于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个方面的(例如,请参照Attias-Donfut,2000年;Terhart/Tippelt,2009年);但是,那些经历过与一方或双方进入人生最后阶段的父母共同生活的人们,如何处理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他们从这样的家庭图景中得出了什么结论,他们又对当他们自身进入老年阶段时需要哪些帮助有什么推论以及因此需要建立哪些世代间的关系模式和亲密联系模式,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只有少量的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认识。而这里所呈现的定性研究将填补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并且将人们(在家庭视角下)对于照顾、世代关系和老年人等方面的经验与未来的老年人、对被照顾的预期结合起来。在这项研究中,也将以描述性访谈为基础,凭借有着广泛含义的“照顾”这个概念,探索被调查女性和男性曾经与他们进入垂暮之年的父母有过哪些相处的经历以及他们又是如何设想自己走向衰老这个过程的。照顾他人和被他人照顾,对于人们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一个需要思虑的问题的?人们对于与家庭中其他成员保持或亲密或疏远的关系有哪些设想?
接下来的研究报告中将要呈现的照顾护理故事中的男女们,都历史性地属于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即他们都面临着来自他们父母的照顾需求,这种需求第一次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还被贴上了诸如“世代间照顾”这样的标签(请参照《明镜杂志》(DER SPIEGEL),2005年第19期)。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卡尔·曼海姆(1893—1947年),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知识社会学问题》《保守主义思想》《竞争在精神领域之中的意义》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等。—译者注】的“世代间相互关系”这个术语表达了,通过参与共同的、历史—社会的命运而产生的世代间的关联(请参照:Mannheim,1970年:第542页)。在这里将呈现对那些曾在不同程度上密切照顾过他们的,正处于人生最后阶段的一方或双方父母—他们属于最年老的世代中的成员—的成年子女的访谈,这些子女们将在或迟或早的未来也迈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通过对于他们的有关身份地位的变化的访谈,人们能够从叙事的角度理解,个体是如何领会和对待老年这个问题的。访谈中的叙述者—无论男女—都体现了他们作为家庭中的照顾文化的个性化的设计者、相关语境和含义关联的塑造者的角色。而与此同时,这些陈述显然也是关于家庭的世代间关系和老年人特殊的主体化方式问题。因而,这样的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1.从家庭中的照顾文化的角度出发,人们如何理解和设计他们在过去照顾他人的经历和对未来被照顾的期望之间的关系?2.家庭中有哪些世代间关系以及哪些亲属间关系的结构是能够重新建构的?3.来自家庭的照顾和社会所提供的照顾之间表现出什么样的相互影响?
“世代间照顾”这个概念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聚焦于世代间的关系模式,而且要与时间框架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在访谈中所讲述的照顾的故事,体现了在亲密和疏远、有力和无能,创新和传统这些维度下与生命历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结构。这项研究中的访谈展示了照顾护理方面的特征,它们可以被定义为布迪厄【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2002年1月),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继承人:学生和文化》《区隔: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艺术的规则:文学场域的纲目和结构》和《语言和象征权力》等。—译者注】的“惯习”概念(Habituskonzept)[Bourdieu,1987年(1979年);Bourdieu/Wacquant,2006年]中所提出的“习惯性风格元素”(Bohnsack,2007a:第66页)。照顾的习惯性做法决定了在最后的生命阶段,对于家庭中的世代间照顾的过去和将来设计的认知模式、理解模式和关联模式,并且确定了由此产生的“亲密主体的特性”(Reckwitz,2007年:第102页),同时也确定了在家庭范围内由世代间的关系模式所形成的主体化模式。照顾的习惯性做法也给出了有关在家庭系统中对亲属关系的个性化组织这个方面的信息。从结构理论入手对家庭世代间照顾的分析,主要对“自我”和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的状况、家庭成员与家庭之外的人的关系感兴趣。对老年人进行世代间的照顾,属于照顾关系中的生命历程连续谱系,并且在其中有着自身的含义。从父母—子女这对关系出发,在处理自身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需求的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都将变成习惯性行为,它们反映了家庭中完整的关系史,并且也进一步整合到家庭之外的照顾体验当中。与在教育学领域中需要研究教育资本的世代间传承问题相类似(请参照Büchner/Brake,2006年;Ziegler,2000年),一项有关世代间照顾的研究,也被归入家庭中的社会资源分析这个领域当中。照顾的习惯性行为可以作为连接个体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中间机构,它显然使得“世代间照顾”和在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化之间产生了密切的相互关系,因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家庭”,都处在巨大的社会变革压力之下—社会变化从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到工作形式和家庭形式的变化,直至世代间的关系和两性间的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们如何应对社会结构性转型的进程、如何在不同的照顾习惯形式中引入社会的变革进程。透过访谈对象所描述的从家庭的过去到家庭的未来的弧线,本项调查研究了在受访者历史的、家庭的和人生的历程中,自我的定位及他人对他们的定位。人们如何面对社会的转型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将社会的变革过程与照顾的习惯性行为的不同形式联系在一起,都是能够被重新构造的。因而,本项研究一方面展示了三种照顾的习惯性方式,即互助型的照顾模式、导致矛盾心理的照顾模式和充满冲突的照顾模式,并且将它们与家庭的世代间关系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这项研究也对相应的概念进行了区分和分类,由此也阐明了,每一种照顾的习惯性模式不仅与各不相同的家庭中的经验空间、与对家庭未来和家庭关系重要性的期望联系在一起,而且在世代间照顾的每种习惯类型中,个体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形态也都有着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