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50000000003

第3章 意识论(1)

人类意识不仅能反映外部客体,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物像,而且能觉知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变化,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不仅能驾驭主观状态,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发展高度的监控和调节能力,超前地反映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后果,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实现预定目标。正因为“意识”既有这些奇特的功能与属性,又极为复杂而使人困惑不解,致使“意识”这一古老的话题至今仍在探索与争辩之中。

§§§第一节意识现象的理论说明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于“意识之谜”的探索主要围绕意识的本质、作用与来源这三个方面展开。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凭借不同的科学背景及自身的认识水平,对意识的三个方面作了不同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意识学说”。

一、西方古代的意识学说

人类对意识现象的最初认识反映在原始人的“灵魂”观念中。那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因而不得不幻想出一种比自己强大的神秘力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被某种神秘力量所控制,人类无法征服自然,于是把自然力神秘化便成了原始人类形成“万物有灵论”的认识根源。与此同时,原始人类对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还无法作出合理解释。尤其对于梦幻、想象感到迷惑不解,他们甚至不怀疑梦境的真实性,由此渐渐形成了“灵魂”观念,认为在人的肉体之外,还存在一种“灵魂”。当一个人苏醒时,灵魂与躯体是同一的,这时在灵魂的驱使下肉体能进行各种活动;而一个人睡着时,灵魂可离开肉体单独活动,这就使人做梦,梦境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暂时分离,灵魂返回身躯后人才能苏醒。一个人死后,灵魂就会与肉体永远分离,所以肉体是可以消灭的,而灵魂则是永生不灭的。由此可见,原始人所信仰的无形无影但具能动性的“灵魂”,实质上有两种指称:一是指支配一切事物的神秘力量;另一是指有别于肉体的“精神”,当然这是一种神秘化的“精神”。就后者而言,原始人已经开始把精神现象与肉体的人身相区别。这种神秘而又粗糙的“灵魂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最早的“意识论”。

此后,随着奴隶制的产生,人类步入了文明发展阶段,出现了早期的哲学。由于原始“灵魂论”的影响,早期哲学家大多仍沿用了灵魂观念。他们试图探索灵魂的本质与作用。例如,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就把灵魂看作是引起运动的某种东西,认为能动的东西都具有灵魂。所以,他说:“磁石有灵魂,因为它能吸动铁。”显然,泰勒斯深受“万物有灵论”影响。

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灵魂由“气”构成,空气和灵魂组成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他说:“正如我们的灵魂是空气,并且是通过灵魂使我们结成一体一样,嘘气和空气也包围着整个世界。”这里指称的“灵魂”,显然包括意识在内的一切生命现象。当然,阿那克西美尼的认识已与原始“灵魂论”有所区别。即认为,灵魂不能和万物分离,这就以“活物论”代替了灵魂不死的原始观念。就人而言,人死气散,意识现象也随之消灭,使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前进了一步。

赫拉克利特在继承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用朴素的辩证法来解释意识现象。他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看成是始基物质(火)发展的不同形态,自然也包括灵魂在内。因为他认为,用水和气等作为始基物质是不合适的,如果灵魂中含有水分或潮湿,就会丧失能动性,就不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他还举例说:“一个人喝醉了酒,便为一个未成年的儿童所领导。他步履蹒跚,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因为他的灵魂是潮湿的。”而火最有创造力,用它作为灵魂的质料最为合适。他称:“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尽管赫拉克利特以辩证的思路解释了灵魂的形成与变化,并以灵魂的变化来说明人类精神现象的转变,这里已隐约反映出“灵魂”与精神(意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但从总体上看,他对灵魂的认识仍是朴素且笼统的,他并未将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严格地区分开来。因为他将火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始基物质,灵魂同其他物质一样,也由火所构成。

相对而言,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毕达哥拉斯对意识现象曾作了较为深刻、系统的研究。他认为,意识现象产生于灵魂,而灵魂可分为感觉灵魂与理性灵魂。感觉灵魂是物质性的,理性灵魂则是非物质的。他又把灵魂分为表象、心灵和生气三部分,认为动物只有表象和生气没有心灵,心灵是人类特有的。在人体中,表象灵魂从血液中取得养料,血管、肺和神经是它们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纽带,它们是人的活动和感觉能力的源泉,它们有生有死。心灵则能作用于人脑,使其产生理智、思想,所以只有人才具有思想、意识。但这种“灵魂的理性部分(即心灵——引者)是不死的”。身体不过是心灵显现的工具,即心灵是不依赖于人体,不依赖于人脑的思想负荷者。此外,毕达哥拉斯还描述了意识与语言的相互关系。他说:“灵魂从血液取得养料,语言就是灵魂的嘘气。灵魂是形成语言的元素,是与语言不可分的。”从毕达哥拉斯的这些论述中可看出,他已初步把人的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区别开来,并把人的心理分为低级的感觉与高级的理智与思想。同时,又猜到了意识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意识的外部表现等。这些思想尽管出自直观与猜测,但却十分可贵,使人类对精神(意识)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当然,毕达哥拉斯将灵魂看作是永恒不灭的,说明他的认识仍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正因为如此,他的意识观对后人的影响是双重的,无论是对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意识学说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毕达哥拉斯不同,德谟克里特用物质性的原子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其中也包括对精神性的灵魂、意识的理解。他认为,“灵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原子所形成。由于这种原子的精致和特有的形状,使灵魂具有能动性与理性。所以,就德谟克里特看来,灵魂、理性都是物质的产物,而人的肉体就是灵魂、理性的物质承担者,肉体一旦消灭,灵魂、理性也随之消散,还原为精细的圆形的原子,回到空气中去。而空气中原本就存在大量的灵魂原子,它们能随人的呼吸与人体进行交换,从而维持人的生命。人的呼吸一旦停止,灵魂原子与身体不能交换,生命也就停止了。此外,德谟克里特还叙述了人的诸多意识现象的产生。当人的感官接受了事物发出的影像后,便能产生各种感觉。在影像未到达感官孔道之前,先要在空气中经过,因此人有时会产生错觉和幻觉。而思想是由于精细的影像通过感觉的孔道,直接作用于灵魂原子所引起的。所以他说:“感觉和思想是由钻进我们身体之中的影像产生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德谟克里特对灵魂、意识的论述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他将人的肉体理解为灵魂的物质承担者,肉体一旦死亡,作为个体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如将“灵魂”看作“精神”,与现代的理解就十分接近了。又例如,他第一次将“灵魂”与“意识”作了区分。认为意识现象(感觉、思想等)是客体的“影像”通过感官,作用于灵魂所引起的,这里已初步具有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

德谟克里特的思想对后人探索意识现象具有重要启发。例如,在他的影响下,古罗马时期的伊壁鸠鲁与卢克莱修都提出了与他相近的意识学说。伊壁鸠鲁从原子论的宇宙观出发,反对灵魂不灭论。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是由极精细的原子所构成。灵魂又是感觉的原因,感觉完全依赖于灵魂,灵魂存在,就有感觉,灵魂一分解,人也就失去感觉。而灵魂则依存于身体,如身体毁灭,灵魂也就随之消散。如谁说灵魂是无形体的,这完全是在瞎说。卢克莱修接受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后,也认为事物流射出的“影像”作用于感官,达到一定程度时便能产生感觉,感觉由灵魂的运动所传导。灵魂由最精细最圆滑的原子构成。人死后灵魂也就消散了,犹如葡萄酒的芳香消散一样。因此,把灵魂看作永恒不灭的转世的观点是荒谬的。可见,这些观点都深深地打上了德谟克里特的意识学说的印记。

不过,在西方古代历史上,对“灵魂”作出最为全面、深入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著有《灵魂论》一书。书中称灵魂有高低之分,分别适应于不同的有机体。最低级的灵魂只适应于植物,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具有营养与繁殖能力。植物灵魂之上是动物灵魂,动物灵魂使动物具有植物的能力之外,还具有感觉能力,能使动物因感受痛苦或快乐而遂生欲望和冲动。最高级的是人类灵魂,它赋予人类具有动、植物的能力之外,独具理性能力(即用概念思维的能力)。理性能力使人产生具有“用”的价值的技术和具有“美”的价值的艺术,并能认识事物的一般和必然的本质,产生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理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此外,亚里士多德依据“形式质料说”认为,作为形式的灵魂必须与作为质料的人体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故灵魂不能脱离人体,灵魂总是人体的灵魂。从亚里士多德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已认识到意识(理性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而灵魂与人体的不可分离,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肉体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的思想,这类见解显然是十分有价值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思想并不坚定,常常表现出立场动摇和思想混乱。例如,他认为人的理性灵魂包含有两部分:一是受动的理性或被动的理性;另一是能动的理性或创造的理性。前者以外界事物为对象,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部分理性要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但能动的理性却不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其对象的。这种理性的对象就是理性本身,它绝不涉及任何外界事物。能动的理性也不依附于肉体并随身体的死亡而消逝,因而是永恒的、不朽的、神圣的,可以说它是“神的理性”。它是从外部进入人类灵魂的神圣精神,但人死后它又回到神那里去。人有了这种能动的理性,也就具有了近乎神的性质。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完全背离了唯物主义意识学说而走向了唯心主义与神秘论。

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普罗提诺发挥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性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人的灵魂是能动、活跃的。根据灵魂同肉体联系的程度,普罗提诺把灵魂的活动分为三种,即灵魂的活动可以直接依赖于肉体;灵魂的活动也可以依附于肉体,但在机能上独立于肉体;灵魂的活动还可以完全不依赖于同肉体的联系。属于第一种活动是感性认识,属于第二种的是记忆(作为活动,而不是作为表象的习性),属于第三种的是思维(作为过程、推理的总和),即直接蕴含着统一因素并与之相融合的智慧。普罗提诺说的“灵魂”实质上就是指人的“意识”,“灵魂”的活动就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意识现象(感觉、记忆、思维等)。可见,普罗提诺肯定了意识的能动性。不过,普罗提诺对灵魂(意识)与肉体联系的叙述显然有错。因为,他还不懂得任一意识现象都是肉体的机能与属性。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中的唯心论与神学论成分在中世纪为托马斯·阿奎那所发展。阿奎那认为,自然与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人既有灵魂,又有肉体。灵魂是肉体的生命基质、感觉的基质、思维的基质。它决定和推动肉体,使其有生命、能感觉、能思维。他还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学说出发,认为有形的事物才有形式与质料的结合,所以有形的事物能消灭,消灭就是形式与质料的分离;而纯粹的形式是没有质料的,是不能消灭的,人的灵魂就是纯粹的形式。因而,灵魂是不灭的,它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肉体解体后,灵魂仍能活动,并指导物质重新构成新的肉体。这样,阿奎那的“灵魂论”完全成了宗教神学的婢女。

当然,即使在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并不都像托马斯·阿奎那那样。许多被视为“异端”的思想家不顾宗教神学的压力,仍继承着古代天才的思想,在上帝和神的外衣之下,进行灵魂、精神与肉体关系的研究。阿维采布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他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包含物质的精神实体。任何东西(包括灵魂、“天使”等精神性的东西在内)都由物质所形成,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的,普通物质是一切存在物的基础,当然也是灵魂的基础。这种具有浓厚的唯物论思想倾向的泛神论,显然与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是唯一实体”、“灵魂先于肉体”等信条相对抗。

异端思想家邓斯·司各脱则更进了一步。他明确指出,物质不仅是一切有形物体的根源,而且也是精神等无形东西的根源。灵魂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灵魂依附于物体,灵魂之中就有物质。邓斯·司各脱对灵魂的物质性表述无疑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挑战,同时似乎也猜到了思维、意识是同物质不可分割的。所以马克思说:“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的天生的产儿。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

以上我们粗略考察了西方古代思想家对意识现象的认识过程,推动这一认识进程的主体自然是一些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所以我们在表述西方古代这段认识史中仅选取了一些对认识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其实,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艰难而曲折的,因而反映人类认识进程的历史实质上是漫长且经常有反复的。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也未尚不是如此,过程中充满了唯物与唯心、科学与宗教的激烈斗争。只是为了明了地反映人类对意识现象的探索过程,我们才删除了那些激烈的思想斗争与认识上的反复,以纯粹的认识上的递进方式简略地表述了西方古代的这段历史。从这段历史中可看出,西方古代思想家对“意识”的论述,实质上谈论的是“灵魂”,“灵魂”在古代也就成了“意识”、“精神”的代名词。当然古代的“灵魂”观念还有另一个指称,即“支配万物的神秘力量”,但多数思想家将“灵魂”看作是一种能维持生命,能与人体发生关系的精神,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肉体的关系。由于科学水平低下与认识能力有限,即使是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倾向的哲学家在谈论灵魂时也不免会渗有唯心论与神秘论成分,但他们那些天才的思想对近现代思想家是颇有启迪的。

二、中国古代的意识学说

同类推荐
  •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

    《心理学的密码》是有关心理知识、心理情绪的基础课,也是一门“入门课”。它主要以心理健康为主,其内容涉及到心理障碍咨询、心理疾病咨询、精神疾病咨询、心理疾病的自我防治、智对失眠、坦然面对心理危机、解开心结、摆脱心魔以及管理情绪等等。它是要向读者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使读者了解现代人的基本心理问题、基本现象和基本理论,了解人类心理现象的最一般的规律,告诉你如何防治一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 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派别众多,《咨询心理学》选择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详细说明,让读者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握理论与方法,避免对理论学习的多而不精、精而不深。对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都从其背景、发展演变、核心理论与方法、优点与局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说明,让读者对这些派别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把握。该书案例与理论联系紧密,让读者很轻松地领会和把握相关的知识。《咨询心理学》是大学应用心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心理工作者们的学习和培训用书;同时,《咨询心理学》对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们,尤其是对初学者,都是非常实用和有价值的读本。相信读者读后,会有所感受。
  • 心理读本

    心理读本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从多个方面出发,针对青少年的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疏导方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心理学称霸世界2:战争篇

    在本书中,为了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特征,勒庞援用了集体行为的三大基本准则:非理性和集体冲动强于理性和个人冲动;人的行为更容易受到情绪推动,而并不是按照理性计算。同时,勒庞还认为,各种潜在性格构成了心理,稳定不变的人格仅仅源于稳定不变的环境,在不同环境的压力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潜在性格特征都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当然,仅凭环境因素这一点,还不能将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心理转型合理解释。同样重要的还有“心理感染”因素。心理感染是“个人依照周围众人的意志行事”,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就此产生。
  • 释梦:弗洛伊德合集(3-4)

    释梦:弗洛伊德合集(3-4)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第一部且唯一一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第一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最权威、最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释梦》分上、下两册,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释梦》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热门推荐
  • tfboys之是妹妹还是爱人

    tfboys之是妹妹还是爱人

    一次偶遇让他们发出了爱情的火花,他们会怎样守护自己的爱情呢
  • 狱界人界天界

    狱界人界天界

    本书分为三部分,《狱界》《人界》《天界》,总体上是围绕一个男性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体,从狱界开始,一路经历了风雨,一步一步追求武学最高点,因为沿路破折,使得他成为了复仇者,然后他到达人界,到达天界,成为了武学最高的人物....(注:本书为我首发,所以希望大家给出评论,我会根据评论修改作品,谢谢,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哦!!!!)
  • 血祭复仇者

    血祭复仇者

    鬼才SSS级血祭者南宫凌被上位者陷害。因祸得福发现了自己身体中的秘密。从而踏上了复仇的道路。城市中的厮杀,校园中的暧昧,上位者的阴谋,与异界生物的殊死搏斗。昔日的鬼才少年南宫凌如今会有怎样的奇遇。
  • 校园隐世录

    校园隐世录

    他是预言之子,不死之身!他练就《菊花宝典》,魔势滔天!世道不公,伐暗诛众;天道不公,逆天改命;(改文重发,喜欢本书的朋友加Q505783093一起探讨)
  • 校园至尊无良少年

    校园至尊无良少年

    北元贵族学院?是读书的?还是看帅哥的?一个是随意洒脱的富家千金,一个是张扬活泼的活力少女。一个是由帅的没天理的无良少年与花心少爷的组合,并称的北元二帅。她们与他们过招美男,会擦出什么火花呢!敬请期待!
  • 超级三分热系统

    超级三分热系统

    “这小子读了两天书就把课本丢了,居然考上了华夏第一大学!”“这小子刚学了两天站桩就跑了,居然成了华夏第一武学大师!”“这小子找了工作还没干两天就辞职,居然成了跨国公司的CEO!”...听着周围不断传来的言论,莫飞无奈的摇了摇头,独自走到一旁拉出‘超级三分热系统’,看着上面一大排的进度版,低喃道;“还差三万经验才能升级主神体质啊!”(新书,英雄德玛之异界无敌,已经上传!!求支持!!!)
  • 蝶苑

    蝶苑

    小说主人公杨锦璋以为:居者有其屋,多是古人谏章和愿望;居者有美屋,确是今人政纲和梦想。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之初,某京官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某沪官言明:不能把上海80万只马桶、80万只煤球炉带到2000年。上海某现管局长为徐汇区房地产展览题词“住在徐汇”。小说主人公牛缘水在房地产浪打浪潮流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在单位的分房小组增设造房小组,为住房解困多做贡献;一个是把自己梦中蝶式房型变为现实,换换兵营式、口琴式住房老套套。在实现梦想过程中,杨锦璋、牛缘水们先后造出了金蝶苑、银蝶苑等等获奖住宅房型。同时,小说主人公们开始了从医院员工到公司雇工、公司股东的蝶变。小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 爱,会说谎的灰

    爱,会说谎的灰

    疼爱派魔女作家——风为裳,倾情打造青春疼爱系列,这是一本最温暖的疼爱小说。缘分,就像一本书翻的不经意就会错过美好的童话,我们手中都握着一个人的幸福,不多也不少……
  • 极品神玉
  • 混在夏朝

    混在夏朝

    因为一次意外,刘睿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时代。在经历了迷惘和失望后,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他决心一定要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