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50400000024

第24章 第二阶段基础重建分析本章重点(2)

日常社会情境中,个人必须不断地从他人的行动推论出意义场,例如:注意行动者可能的意图;留心那些无意但却可能是刺激行动者行动的动机部分;注意行动者自己监控其行动意图与无意动机的可能方式;注意其他行动者理解此行动的可能方式。但是,要理解这些意义场,大都没有直接的进路;理解一个行动可能的意义时,如果将所有涉及不同人称立场的各种意义场完全阐明或明列,将会显得非常的复杂。然而,如此复杂的历程却是在一种迅速而且整体的态势下完成的。在意义重建阶段,构成意义的诸多成分经由各种程序而解析成不同的组成成分,不过在理解的瞬间,各个组成的成分乃是统整的一个整体。

这种意义的推论过程,在诠释学的各种研究中有着最为清楚的客观化(objectifies)分析与陈述(Palmer1969)。这里我将仔细地描述诠释学所提出的意义推论历程的特征,以便读者在研究时能够自觉地使用这种诠释学式的推论。为此,我们应该先留心下列“诠释循环”(hermeneuticcircle)的各项特征。

1.互为主体性

要推论意义场,研究者必须留意每个参与者可能经验到的意义印象。你必须采取行动者、行动接受者,以及在场而非行动接受者的立场,这就是所谓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互为主体性就是从不同人称的观点,对于该行动所采取的各种主观立场。简单地说,互为主体性就是采取立场(Position-taking)。要把意义场阐明为外显的文字叙述,你得有意识地采取各种不同人称的立场,而不是如同日常生活中那样停留在默会的状态。如果要诠释行动,就必须采取演出这些活动的心态,设身处地采取他人在该场合之中的立场。

2.通过使用文化的典型来采取立场,以辨识意义

人们之所以能够采取立场,乃是因为文化之中普遍存在着典型化的默契使然。我们可以想像Alfred可能有何意图,也能想像Samuel如何解释Alfred可能有的意图,这是因为他们的互动将被我们辨识为某种文化的典型互动,或者根据某文化典型互动所建构而成的一个独特的互动。我们之所以能够采取立场,乃是因为我们能够辨识(recognize)该情境所从属的某种文化典型的情境,而且我们自己也曾经处于和Alfred与Samuel相类似的立场。人们对于文化典型与通则抱持着一种默契式的掌握,通过这种最广泛的结构,我们得以辨识情境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们能否辨识出相关的文化典型,部分取决于我们是否熟悉研究对象的文化。一名能说些流利英语的日本公民,在观察Samuel与Alfred之间的互动之后,会有能力重建意义场。但是如果拿来互相比较的话,当事者的意义场与研究者所建构的意义场可能就未必相符合,例如:Samuel与Alfred在互动时所经验的意义场、或是他们在访谈反省其互动的录影带,以及反思基础记录时所建构出的意义场。不同文化之间,彼此默会的通则会有所不同。采取立场的方式依文化通则与典型而定,因此研究者必须试着去理解研究对象所使用的文化典型。

只有通过使用与调整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典型,你才能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典型,这是诠释循环的另一个特征。一开始,我们只能由自己的文化典型出发,尽可能地采取立场,然后试着改变这些我们一开始使用的典型,使之更接近于研究对象所使用的文化典型。这其中所涉及的方法将会对应到诠释推论的下一个阶段。

3.规范的反省

最先,我们辨识到可能的意义。然而,我们乃是通过个人带入现场的文化典型,才得以辨识出可能的意义。这些文化典型来自于之前生活与实际场地的经验与学习,因此不正确是在所难免的,也可能未必符合于研究对象所经验的意义认知。因此,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要反省我们自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辨识出意义的。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在辨识可能意义的过程中,涉及了哪些默会的典型?

通过反省,我们在辨识可能意义时所使用的文化典型会变得更为清楚,其中所涉及的文化规范也会更清楚。一旦我们试着去详述文化典型的特征,我们最后就可以理解到规范所在,而通过行为的规范就能够得知Alfred可能的意图与Samuel所做的解释。清楚自己在理解他人时所使用的规范,是诠释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接下来的例子将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明白这些想法。

当Samuel第二次拒绝接受测验,而Alfred的回应是保持沉默时(笔记中标号[8]),我最初可能的意义印象是,Alfred可能是既觉得棘手又不确定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或者,他企图传达的是,希望Samuel能够认知到拒绝考试是既不适当又不可能的,如此Samuel将会改变立场;脑海浮现的第三个可能是,Alfred意图传达给Samuel一种威胁感,那就是Samuel如果不改变立场,惩罚就会随即降临。

这些可能性都是立即浮现于脑海之中的。然而,接下来我需要检视这些可能性之所以会浮现的理由:这也就是规范的反省。在我所熟悉的文化及我与Alfred也许相当程度上共享的文化之中,在与他人对谈时,我们通常都会很快地就回应他人,如果经过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仍没有回应,那么这种沉默可能是出于深思熟虑,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互动才好。构成我们如此理解的一个规范,就是应该在适当时间内互动回应。

我赖以推论意义的规范自然浮现于脑海中,当我更为清楚此一规范在意义推论的作用时,我便处于一个有利的立场,得以质疑Alfred与Samuel是否也使用了同样的规范。我必须检视大量的互动,试着决定其中是否遵循这个规范,也许需要使用访谈或是IPR技巧(于第十章中讨论),以厘清此一问题。Alfred在其他时间的踌躇,如同田野札记所记录的,也是表达了威胁,抑或是感到进退维谷?倘若如此,则似乎我最初的意义印象可获得充分支持;若不然,我就必须调整我的典型,以相称于Alfred使用于回应时间的那些典型。

4.规范的循环

在获得意义印象的过程中,通常会涉及默会地进行比较研究者所熟悉的规范与行动者可能宣称为有效的规范。也就是说,你在采取立场时,使用的是自己所熟悉的,也就是在你的生命史中所习得的那些规范。然而,如此做的同时,你会预期自己文化的成员在该情境中会如何行动,这样的预期就会被拿来与被观察的行动作一比较,而如此往往就会显示出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通过默会地改变你自己的期待与因此而改变的规范,这些差异就会被自己留意到,并进而整合到你理解的视域中。

这就是诠释循环的一部分。你用对于一个行动的先在理解(如你所熟悉的一些文化情境),以便于接下来修正这个先在理解,然后,确认属于这个行动的一些此前未现的特质可被了解。先在理解的修正,最后就会改变你拥有的规范领域,使其更符合你研究对象所使用的规范领域。

虽然,我们需要先在地理解规范,以获得意义的印象。但是,等我们获得意义的印象之后,我们就能带出构成意义印象的规范,以便于检视。如果,研究对象的行动者似乎在某些方面偏离我们的预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据以修正自己先前印象中的规范。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更接近于研究对象的局内人观点。

所以,原则上很可能至少会有一两次,Alfred回应的速度会比较慢,也就是,他会比我原先认为一般人们正常的回应还要慢上一些。通过重复观察Alfred,我或许会得到结论,并且开始明白,他的这一种行动其实并非我原先理解的那么一回事。我可能会发现,Samuel其实也希望有这段较长的回应时间,因此他与Alfred共享这个规范。然后,这种关系的规范可能是他们之间的文化特征,而这是我一开始所不理解的。在他们所共享的文化中,互动的停留时间比在我所习惯的文化脉络之中还长。

5.个人的因素

诠释的过程不仅让你理解到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的规范领域,而且也有助于辨别文化的普遍日常样式与个人的特有日常样式之间的不同。研究进行一段时间之后,研究者将注意到一些具有相当规律及高度个人特色的行事风格,诸如声音腔调、脸部表情等。研究者会倾向将这些特色归因于行动者的个性,而不是归因于“文化”的因素。意义的重建必须注意到行动高度个人化的模式之归因,以及比较共同的特征。所有动作皆显示某些介于特殊个人化与文化普遍性之间的作用,研究者必须能够在个人特性与文化普遍性之间划出分界限。

或许Samuel对Alfred沉默时间的运用之解释,与我原先的解释一样,是在深思熟虑。然而,Alfred这样的行动或许并没有如此的意图,在这种情况下,Samuel就是以一种一致的误解方式,持续地对Alfred有所误会。或许Alfred并没有察觉到这种一再发生的同样误解。这将可归因于Alfred的个性:他对于采取立场规范的理解,不同于他文化团体中其他的大多数人。

如果,读者将我以上针对诠释推论的五个阶段所作的详细描述,视为重建意义的必备程序,那么这样的意义重建就会很吓人而且不实际。不过,并不是这样的。意义重建永远不能够被化约为一系列的程序,因为重建意义需要的是学习采取立场,也就是采取如同研究对象所采取的立场一样。追根究底而言,诠释乃是一门艺术(Denzin1994)。然而,诠释或意义重建,利用的正是一般人所有理解行动所涉及的基本历程。总之,诠释就是一种诠释学式的循环历程。

按部就班的描述是为了使我们察觉在每天生活之中,所有我们默会地使用的推论过程。在研究中,意义重建常常会进行得相当迅速。但是,我们执行意义重建的人,必须在心里面明白这些诠释循环的相关原则,以便能够有效地逼近行动者自己会视为有效的意义。有时候,你会感到困惑,或是不确定应该如何重建研究对象所做的一些有意义的行动。在这些情况下,依次参考前面对诠释学式推论按部就班的描述,可能会有相当的助益。

意义重建的目的

有人可能看着前面描述的这种意义重建,然后问道:“为什么如此大费周章呢?”意义重建的目的是什么呢?这里有几个答案。

(1)初始意义重建是为了帮助研究者厘清观察中接受到的意义印象。意义印象包含非常多的默会领域。阐明这样的默会领域,有助于更警觉可能错过的意义、可能导致偏差意会的作用,以及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文化形式。

(2)初始意义重建应该交由同侪检核者加以检查。在进行意义重建的初期,研究者与同侪检核者之间的讨论,有助于“精确地校正”研究者,使其胜任未来的意义重建。同侪检核容许局外人来挑战研究者的偏向与盲点,从而增进研究者的自觉。初期的重建必须在文字陈述方面相当地明显,以便同侪检核,后期的重建便不需要如同初期一样明显。

(3)在最后的研究报告中,可以选取呈现若干意义重建,因此意义重建并非只是单纯的幕后操作。要举例说明最后的研究报告中概观的论点,选取意义重建作为例子是非常有力的一种呈现方式。

(4)意义重建乃是有效性重建与视域分析的奠基工作。

语用学的视域分析

“视域分析”的概念

我们对于意义行动的理解,乃是一种整全性与默会层次的认知历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先是获得有关某个行动的整全性意义印象,然后根据这个意义印象,对该行动予以反应。当我们从事重建意义时,我们对整全性意义的回应则是有别于一般日常生活的回应,是属于一种特殊化的变体:我们必须借助语言,设法将整全性意义印象予以阐明。

借助语用学视域分析,意义重建将进一步进入精确的新层次中。“语用学的视域分析”(Pragmatichorizonanalysis)这个术语是我自创的,我从现象学借用“视域”(horizon)这个用语,并且将之再定位于Habermas的意义语用理论之中。

古典现象学家所研究的知觉(包括感官知觉,以及内在状态与想法的知觉),照他们的说法是“智识的视域”(horizonsofintelligibility)。一个对象唯有在知觉经验中对照一个统觉的(aPPerceived)背景视域,才有一个明辨的形式(统觉意指共同被知觉)。当我们在视野里注意到眼前的一个对象时,我们其实是通过对照其他焦点之外的物体,从而注意到该对象的。焦点所在的对象与其背景之间的内隐对比,为我们烘托出焦点所在的对象。背景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但在位于焦点之外,而且于产生对象知觉时,扮演几乎不被注意的角色。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用语,他们称这方面的研究为图形(figure)与背景(ground)的关系。然而,现象学家注意的则是诸多不同经验之中(包括纯粹心理的经验),对象与视域之间的关系。我们唯有在一个想法所在的视域之中,我们才得以理解该想法。位于前景的想法乃是建立在与背景对比的结构之中。举例来说,理解一个概念,比如“有限”,必须伴随对“无限”的理解作为对比的背景。有几本不错的书讨论现象学与视域的概念,读者可自行查阅(例如:CaPuto在1987年的著作就是很不错的介绍)。

语用学的视域来自于将行动(而不是知觉)视为最根本的经验。在此架构下,知觉的视域被理解为语用学视域的一个特殊案例。因为知觉的对象唯有当其成为符号(symbolized),因而可定位于可能的沟通概括脉络之中,才得以完全地呈现于前景,而成为可被知觉的焦点。唯有当知觉成为沟通行动中一个可能的参照,知觉才具有传达知识的功能。

同类推荐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一书中以一些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为例讲述了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我感触很深,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 鸿雁高飞传忠诚

    鸿雁高飞传忠诚

    我是普通城民糊涂三毛,谨以工作之余拙作《鸿雁高飞传忠诚》(网络名《高端建议》),开启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高层真实反应当前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现象并拙诚可行性建议,力为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推波助澜、锦上添花。充分反映自我实事求是、客观民意、公正建言的诚实秉性,又不乏正直坦率、直言不讳、好管闲事的好汉作风,并着力充当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现象的优秀自由评论员而尽心尽责。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

    本书收录了《什么样的城市是最好的城市》、《改革开放30年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国城市正进入品牌价值时代》、《五大趋势预示中国城市新价值》、《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我的老公是王爷

    我的老公是王爷

    我的老公居然是大明王爷,究竟怎样的虐恋才有今生的缘分故事?我们的前世今生是爱情的延续?
  • 带着孩子去旅行

    带着孩子去旅行

    《带着孩子去旅行》收集了作者近几年带着孩子们在世界各地旅行后写的游记,并配有大量在旅途中拍摄的精美图片,见证了作者一家曾路过的那些美丽风景。每一次的旅行,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见识。热爱自然、享受旅行的人定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共鸣。
  • 十年苦恋一世伤

    十年苦恋一世伤

    十年苦恋,一世伤生死相依,两茫茫因为爱你,所以手放开
  • 叠影之迷踪

    叠影之迷踪

    原来是打算写他来了请闭眼的第二季,兔兔写着写着发觉方向竟然已经变了,是自己独立的内容了,于是索性就改成自己的系列好了...
  • 黎明战曲

    黎明战曲

    伴随着血与火的哀唱,亚恩的黄昏悄然降临。邪神的亡灵军团的威胁让人们每日心惊胆战,如今距离百年之期只有短短的三年,人类如何去抗争?哪怕真的打败邪神,黎明就会降临吗?这里拥有的不仅仅是剑与剑的碰撞、魔法与魔法的对抗,这里你会看到一群与命运斗争的人们!
  • 你有多美好,只有我知道

    你有多美好,只有我知道

    程陆扬这个人颜值高、家世好、眼光刁,想和他谈恋爱的人可以绕地球三周半。但是,在秦真眼里——他自恋:“我承认我长得是帅了点,回头率只增不减,女人就算了,男人也这么花痴。”他嘴贱:“你穿成这样要我怎么带你出去?不知道的以为我乐善好施,拎了个乞丐跟着耀武扬威。”他傲娇:“我也是一个霸道总裁,你这个女人那么爱钱,为了钱爱我一下又不吃亏。”后来,秦真才知道,原来一个毒舌的人说起情话来也可以字字动人。你看,他虽然张扬霸道,可一旦遇见值得他放在心上的人,就会变得柔软起来,收起全部棱角,眨眼间变成世上最可爱的人。
  • 习惯重于方法

    习惯重于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终身积累了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并对此问题颇有研究。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做学问的不少精辟见解,值得今人学习、借鉴。本书收入胡适关于读书治学的文章、演讲稿二十多篇,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反映胡适的读书治学观点和方法。
  • 把热血撒在路上

    把热血撒在路上

    故事只要讲王天中学毕业后,进入了商务旅游学校读书,在商务旅游学校里,王天由于不爱学习课本知识,喜欢文学,于是,就确定了自己当个作家的梦想,为此,王天退学、一个人坐火车去上海,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完梦。可由于写字无法生计,王天只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理想,在众人都不看好王天能够成为一个作家的情况下,王天依然坚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他每天都在进步,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接住理想。
  • 修真之我叫田伯光

    修真之我叫田伯光

    我叫田伯光,从一个武侠的世界,穿越到了一个修真的世界!
  • 狐妖男友

    狐妖男友

    即将面临高考的校花苏言无意间爱上了一位转校帅哥叶凌风,但一心只想考上重点大学的苏言并不想承认这份感情。外表冷酷无情的叶凌风却一直对苏言冷言冷语,这让情窦初开的苏言伤透了心。夹杂着对叶凌风的感情,苏言高考失利,却惊奇的以全省最高分获得了高考状元,如愿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本以为自己对叶凌风的感情会随着大学生活渐渐淡去,却万万没想到叶凌风居然跟自己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带着对叶凌风的暗恋和高考成绩的疑惑,两人在大学里的关系有了明显好转,并成了临时情侣,但苏言却想着能够天长地久,沉浸在爱河中的苏言还没好好感受初恋的甜蜜,却意外的发现男友叶凌风居然是一条有九条尾巴的狐狸,并且还有这深不可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