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79600000020

第20章 网络传播与文化格局(4)

科学文化是独立的、中性的存在,本质上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超越民族、宗教、党派、地域的差别,没有国界,没有禁区。

在文化的大系统中,科学作为探索求知的社会文化形式,是最活跃易变的,总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在创新中存在。这与很多人文文化形式显然不同。有些人文文化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社会的稳定必然要求它的相对稳定。

与人文文化的观念形态相比,科学理论上的革命所遇到的社会阻力,一般情况下相对较小。

科学文化的最为可贵之处,在于总是处在向物质形态的不断转化过程中。科学文化的生命力,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即一种观念形态形式,更在于它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是科学文化的真理性、客观性的表现。

人文科学主要是反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是知识分子创造的文化。这里的知识分子特指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们是知识领域的脑力劳动者,他们既拥有知识又永远维护和捍卫人类基本价值,对人类公益事业抱持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将它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此,人文文化是那些特殊知识创造、传播并作为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历史记忆等构成的人文生态。

人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其评价性。与科学侧重于客观陈述“是什么”的事实判断不同,人文文化主要体现“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取向。任何时代的人文教化都已设定了作为人格典范的理想人性,不管各个时代的人文理想特定内涵有多少社会历史差异,但在以人自身趋向于完美化的人文内在目的上,都为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终极目的意义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巨大飞跃,网络传播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分手”多时的统一体,又将把它们“牵手”在一起,让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促进,主要表现为:首先,科学文化改变自然界的面貌,为人文文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提出新的课题。科学渗透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自然进而改变着社会的面貌。自在的自然界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开辟出新的必须由意识形态和进行活动的地盘。社会的变化,从结构到生活的变革,促进人们从宏观和微观,从各个侧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客观上提出一系列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等课题。

如资源、能源、环境、生态、人口,已成为当代重要的政治、法律和道德问题。现代空间科学、遗传工程学、生态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导致太空法学、生态伦理学等学说的产生。

社会生活中涉及科技内容和新社会问题的法律正日益增多。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资源法、森林法、环保法、食品法等。正在兴起的计算机小说与译作、计算机绘画、全息摄影艺术、电脑激光雕刻版面、激光彩色立体音乐、环视立体电影,各种类型的电视、录像、电子游艺等,势必引发文艺理论、创作观念、审美趣味的深刻变革。

其次,科学文化拓展的主观精神世界,为人文文化的繁荣,提供智力条件和发展途径。

人文文化的繁荣与贫困,其结构与内容如何发展,都跟社会中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智力因素有关。科学使人类逐步缩减保证整修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劳动,使人们可以运用科学所提供的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去开辟新的精神活动领域,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以及科学本身提供的知识,推动整个社会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这就使人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人的智力因素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前提。群众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有更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从而确立自身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就会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更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就能够自觉地抵制和克服种种错误的观念形态,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更好地吸收人类全部文化遗产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进入新的精神境界,实现更高的思想升华。

在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真善美是相通的,追求科学真理是导向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的必要途径。

再次,科学文化具有认识功能,科学认识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前进,是人文文化进步和划时代飞跃的先导。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作为实际的财富,科学提供认识手段和工具,促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带动人文文化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作为观念的财富,科学提供宏观世界最新的知识和图景,为人文文化提供科学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并以崭新的观念冲击传统价值体系,使其发生断裂,诱导重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历史上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难怪,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新千年到来之际,他概括新世纪的走向就是:“科学与艺术水乳交融。”

在科学和艺术领域都很有造诣的李政道博士,他分析艺术与科学关系的观点,可谓是真知灼见。他说:“我以为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说到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所以,科学家追求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属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是科学家对艺术特有的认识和感受。

李政道博士是一位横跨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双栖学者”,他酷爱中国传统绘画和诗歌,他以钻研科学的精神和方式,来认识、吟读古代诗词。他竟然从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的诗句中发现“物理”一词:“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他进而阐述:这是非凡的诗句,不可能有比“细”和“推”更能表达科学家工作精神的字眼了。李博士正是以此为在科学领域中探索的精神准绳。由此证明,在辉煌的中国文明历史中,艺术与科学的创造一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他时而习画作诗,他在所作的墨竹图上题词:“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李博士心境与修养的写照。

李博士说:“我以为科学的发现和艺术的表达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举例说明,《屈原作品》第三卷中的诗句: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李博士认为这诗句的写作基于几何学分析,应用了精确的推理,是最早的宇宙学论文之一。

他将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画作《复杂与简单》评价为杰作,这“复杂与简单”正是热门的科学课题。他评论著名画家吴作人的画作《无尽无极》,表现了宇宙的全部动力学的阴阳两极的对峙——似静欲动的太极结构孕育着巨大的势能。

李博士还向读者推荐去解读一幅新石器时代的雕刻《日、月和山》,他说:“那幅画最恰当地体现了21世纪中国环境的问题。”

因此,他充满自信地提出,科学与艺术是水乳交融的。这种趋势在新世纪中会体现得更加显著。

或许是李政道博士这几年一直在倡导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或许是我们已经意识到科学与艺术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世纪之交,中国大学兴起一股合并热潮,原先单一的理工农医学类的学院,纷纷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组成了新型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向来以培养理工科高级人才而著称的清华大学,在世纪末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园,为清华园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氛。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明旨深有感触地说:“合并以来,艺术氛围逐渐融入清华园,而严谨科学的学风也影响着美术学院的学生。”

据悉,在学科建设方面,美术学院撤消了基础部、装饰艺术设计系,成立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三个系和一个研究所。清华大学土木建筑、机械制造、汽车设计等学科专业正在与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室内装修、环境艺术、绘画等学科展开密切合作。

由此,有人用诗一样的语言,理性地赞美科学与艺术的相同又相异的特质——

科学家寻找的是规律,艺术家则发现了形式。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浓缩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实践的精华;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它用声音、语言、文字、线条、色彩和造型等媒介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审美特性。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它要求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开创科学技术的新领域;自由是艺术的灵魂,人们在自由的想象和意志冲动的驱使下,创造出一个超越旧规,展示永恒的人生奥秘和理想的新世界,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特征,它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与判断的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概括其结构、性状和运动规律,这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

艺术思维侧重于形象思维,即通过直观感受、灵感和潜意识等,从现象中探求本质,这是一种非连续性和跳跃性的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过程,常常是相互补充、协同配合的过程。作为一种应用手段,科学技术方法和艺术方法可以相互通融,以推动人类的劳动方式和过程发生根本性转变。新潮流派的涌浪袭来,艺术语言的花样翻新,都留下了科学技术的印记。电脑的发明和应用更是把科学技术和艺术表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美术创作、书籍装帧、动画影视和舞蹈造型设计等视听艺术中,在建筑装潢、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应用领域里,电脑所蕴含的巨大技术潜力和创造力,使艺术家们尽情地张扬其个性、观念、想象和创意,奉献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审美享受。

科学是真善美的载体,它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真实图景为目的,力图更完整、更准确地反映其运动规律,体现了科学求真的精神;科学成果的物化能够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优化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体现了科学向善的美德;科学还以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帮助人们获得对生命的价值、观念和美的理解,体现着科学至美的禀性。

艺术创作是美的再现,倾注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它以最刺激的形象楔入人的精神生活之中,使人的情绪得到调整,心理保持了平衡。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够超越时空、种族和语言的障碍,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实现心灵对话和情感交融,并发掘出人性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东西,惠普人生。

科学和艺术,融知识、思维力与社会应用于一体,创造出慑心掠魄的一片精神家园;科学和艺术,是一种明喻,一种呼唤,昭示着现代人通往未来的大道。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世纪之交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共同去创造新世纪的蓝图。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

    书是人类认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人类生命的灯。读书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今日看来还是正确的。在读书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参阅古今中外的名著,这是研究学问的必由之路。
  • 乱世犹闻读书声

    乱世犹闻读书声

    1912~1937年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不仅政局上混乱,思想上也剧烈地激荡着,诞生了无数“大家”。在民国那样一个乱世,中国教育为何还会有如此的成就。这本书为此26年的教育著史,为影响教育至深的教育家立传(蔡元培、马相伯、鲁迅、张伯苓、王国维、晏阳初、罗家伦、陶行知等),将教育事件与教育人物传记结合叙述,清晰地展现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路程。对故纸堆的梳理,也许能引起您对当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本书在对国内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传媒行业发展状况、我国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国外传媒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现状、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发展对策,以及河南省传媒行业继续教育的案例分析。
  • 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

    教师职业精神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应该包括多个层面。本书的宗旨在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创新、更新知识、培养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热门推荐
  •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本书主要有四篇:宏观篇、政策篇、市场篇、资料篇。主要研究了2009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粮食价格波动的货币因素、粮价上涨与通胀之辨、热评政府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之举、新早稻上市七问、如何看待早稻收购价的高开等。
  • 天武狂徒

    天武狂徒

    天道尚武,长传武道于世,众生皆可修行。一介狂徒,杀开一条血路,推开武道大门。抢功法、夺丹药、取凶血、闯古墓......且看他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巅峰,快意此生。
  • 完美男人:冷酷特种教官

    完美男人:冷酷特种教官

    原以为自己会平凡普通的度过这一辈子,可没想到因为一个女人引发的血案却改变自己一生的轨迹。逆天的传承,惊人的背景,更莫名其妙地多了个未婚妻……ps: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的力量!求点击,求推荐,求书评,求收藏,
  • 瓦罗兰纪

    瓦罗兰纪

    瓦罗兰大陆,瓦罗兰世界最大的大陆,正义的德玛西亚帝国,嗜杀的诺克萨斯帝国,神圣的艾欧尼亚联盟,神秘的战争学院,古老的班德尔城……
  • 妖统三界

    妖统三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现代人陈甲转世为妖,生于草莽,灵智初开,面对妖界弱肉强食,为求自保不得不偷奸耍滑,忍气吞声,同时勤修苦练,发愤图强,所幸天道损盈补缺,又有贵人相助,终于从妖界最底层崛起。恰逢三界大乱,一只灵猴搅动命运轮回,会与小妖产生怎样的巧合机缘?又一次五百年大劫来临,陈甲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说吃了唐僧肉能长生不老,但谁都没吃过,真的是这样吗?《妖统三界》为你讲述一代大妖颠倒乾坤的精彩传奇!
  • 剑追东楼

    剑追东楼

    人世勿言。世间两座楼。肩挑南北,脚走东西。剑去人未留。
  •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寓言中的经营智慧

    本书中的寓言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中的基本方面,诠释了现代企业里经常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使得更多的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够更实际地在经营活动中运用那些通俗易明的古今智慧。
  • 夏末那场伤

    夏末那场伤

    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物是人非,唯有泪千行。我翻着照片,忆起和你的点点滴滴。你走了,茶凉了,而我,却还在原地,如果时光能倒流那该多好。
  • 万事皆休

    万事皆休

    北宋末年,北方蛮夷长驱直入,攻占东京,萍妃侥幸逃脱,演绎出一段催人泪下、鲜为人知的传说。
  • 麓山惠风

    麓山惠风

    该书收集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300余篇诗词作品,大多刊发在有关诗刊、杂志和中国金融文化网上。全书诗文并茂,富有特色。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注重掠影,发现变化,敏于感悟,有所体会,马上记于笔端。因此,他的诗非常注重时代气息,相关文章社会背景清晰,紧贴经济金融和有关“热点”,深受广大文朋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