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网络文化将深入寻常生活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靠媒体告诉你的现实来理解现实,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媒体所告诉你的是不是就是现实?其实我们现在从媒体中了解的已经是一种虚拟的现实。比如说我们从不同的媒体中了解到的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过分依赖媒体了解事实的方式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将生活在一种网络虚拟文化氛围中。再比如网民的网上生存也是一种虚拟现实,时间一长,人们将会失去和现实交往的能力。这种网络虚拟文化的出现对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大挑战。
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将深刻地影响到人的生存,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构成的影像现实将对人类产生影响,现代人的很多情感并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而是在电影或者电视中体验到的。现实与艺术、现实与虚拟现实的界限进一步模糊起来甚至发生混淆。不仅是艺术模仿生活,而且是生活模仿艺术。网络虚拟的现实将不仅影响人们的人生,也将构成人们的人生。
3.营造创新文化的生态环境
创新文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背景。无论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还是制度创新、组织创新,都需要相应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例如,美国的硅谷之所以能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不全在它有良好的技术条件,更在于它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创新文化着眼于创新,在每个时代都起着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将越来越变得重要。
我们要避免在中国文化的问题上重复几十年前的话题,换句话说,文化建设有时只是重建背景,而没有更好地去做积累的工作。当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百年文化的同时,要知道有哪些是积极的成果,有哪些需要改造。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电子学专家罗沛霖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人类终将进入“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新时代。他指出,“伴随新的产业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的物质实践,而且文化事业(产业)终将占据社会物质实践的极大部分,并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物质实践的压倒的支配因素。这是人类进步史中无可比拟的大事件。”
4.信息时代的文化问题
未来的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形成中,这场革命将把人类从原子时代带到比特时代,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实现思维的机械化和社会的网络化并产生一种新文化。
信息技术将产生始料不及的种种需求。人们历来认为社会需求推动技术发明。但近些年的研究也得到相反的论断,“技术决定需要,而不是需要决定技术”。按这种观点,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但离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技术是不会给予满足的;而由技术发展内在逻辑发明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却能激发出人们原来未曾有的需要。
信息技术创造了人们对信息高速公路的需求,而信息高速公路还要创造人们更多的需求。全世界都在迎接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在就已经可以看出,正在迅速发展着的传播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革命的进展,在改变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功能将愈来愈超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作用。而且随着全球网络的开放,全球性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将日趋加剧。这种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对于进入小康时期的社会来说可能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一个尚未完全告别农业社会的文化系统,如何适应迅速来临的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挑战。信息社会的来临将根本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
文化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积累社会活动成果,二是传播社会活动成果。进入信息社会,成果积累由日积月累的渐进方式转化为日新月异的激增方式,文化内容的淘汰与更新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迅猛。随之而来的将是价值观念的持续震荡和代际关系的不断冲突。
差不多每一代人都要换一种方式生活,文化的承传与延续将遇到尖锐的挑战。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化的操纵方式将产生很大改变。
以文字为主的时代正被以视屏与联网为主的时代取代,文化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快、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的一维性结构将遇到严峻的挑战。
现在生活在网络中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信息、网络技术将会更加深入我们的生活,信息文化也会成为新世纪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设想,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传达信息,许多传统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将受到网络和新技术的考验。
5.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当我们进入新的世纪,当我们与世界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也将愈加扩大的时候,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前些年,我们在介绍引进西方的学术方法论时比较多地强调“拿来主义”。以他山之石攻中华传统之玉当然没有错,但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仍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文化交流拿回来的是文化产品,它是浓缩了人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文化基因的“有机物”,移植到自己的身上合适不合适,会不会引起非议?这是很有必要进行考虑的事情。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必然会告别贫穷走向富强。然而,从文化上说,中国远未为一个由穷变富的社会做好文化心理上的准备。
一方面,一个由穷变富的社会的生活观、消费观乃至全部价值观都需要重新建构。平均还是两极分化?禁欲还是纵欲?享乐还是升华?这些问题会不断地困扰我们。
另一方面,一个由穷变富的社会的文化机制也会发生根本变异。文化的市场特性、产业特性、商品特性及流行化、大众化不可避免地冲击我们的文化传统。
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富强,这是自20世纪初就开始了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走入21世纪,历史又赋予这一切以新的起点和意义。21世纪的文化人肩负的是20世纪未完成的使命。我们在告别20世纪的时刻,还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中国文化。在缔造全球性的新文化过程中,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向世界提供我们传统文明中的什么财富,这是一个事关如何与世界融合的严肃的问题。原封不动照搬传统是不能奏效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要寻找新文化得以破土而出的种子,以便在现代科技文明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
6.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的交流
新世纪文化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这就有两个问题摆在中国文化面前:一是防止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多样化面前丧失选择能力,失去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色;第二就是在太多太杂的融合中,防止在文化的多样化面前失去自主性。
面对全球化造成的一体化,不同文化的境遇与地位是不尽相同的。规则往往是掌权者的规则。文化也是如此。文化的交流固然会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但也会强化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把某种强势文化强加给众多的弱势文化。
信息化的通行权绝不会是完全平等的,谁的通行能力强,谁就会在文化交流中占有主动,反之就会处于被动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文化并不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这就更要求我们认真对待。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成为事实,中国与国外的经济技术交往势必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多。国外曾有一个统计,人们每年用在人员交流方面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通过网上交流则更为频繁,这些交流也带来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因此有人认为,随着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将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