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98300000002

第2章 人生的起步(1)

1.童年的磨难

1921年农历大年三十的早上,邓旭初出生在广州静慧街杨家巷一间贫民居住的古屋里。这个家,是个复杂的大家庭:一个父亲,两个母亲;先合后分,分而复合。生母是妾,他是“庶出”。

大母黄氏是个“恶婆”,却掌握着全家主要的财权,父亲见她只好礼让三分。生母唐氏,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尊夫如天,事大母也曲尽妾礼。但是,大母却视他们母子似仇人。邓旭初的同母兄弟姐妹一共6人——4男2女,随生母生活,从小吃足了苦头……

邓家是旧社会典型的封建式大家庭。邓父名文业,从小学雕花板手艺,技术相当高超。广东中产以上家庭,筑屋造房总要在梁柱、门窗、板壁等处,雕刻各种图案。从事这一手艺的,大多代代相传。文业公以上,是否有家传,现无从考证,不知文业公这门手艺学自何处。不过,这位手工艺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视知识,重视读书。自己虽然从小学艺,却爱好读书,学识相当丰富,还懂点医道。

广东是华侨之乡。邓氏原籍开平县护龙乡,也是个侨乡,旅居美国谋生的不少。

文业公青年时期,先娶黄氏,生男女各一。

不久,便远渡重洋,到美国底特律打工。

美国人没有在住宅雕花的习惯,他的手艺只好搁起,改到一家中药店任职。幸亏他学识丰富,懂点医道,还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担任了开方、撮药、提供医药咨询3种工作,受到店主信任。他省吃俭用,有点积蓄,就寄回家,由黄氏经手,添置些田产房产——这也是邓家财权旁落的根子所在。文业公是一个很有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旅美多年,亲见、亲闻、亲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种种现状,深感不平。在自以为略有些资本之后,便毅然回国,定居广州。岂知原来想集资自办实业的梦想很快落空;身为“金山客”(广东人对旅居美国华人的尊称),又不甘心重操旧业,不上不下,只好失业。

文业公回来不久,便蒙受重大打击,已经结婚的长子和女儿不幸早亡。

眼看将无男继后,心中无限惆怅。中国人从来讲究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仅士大夫视为圭臬,一般老百姓也当作天经地义。眼看黄氏再育无望,为免邓家绝后,斟酌再三,决定娶妾。经过七个弯八个转,邓旭初的生母唐氏,便成邓家之妾。

唐氏举止端庄大方,待人和蔼可亲,相貌清婉娴静。其父原是清朝驻越南军队的一个小军官。回国后不幸早逝,撇下妻女两人,无依无靠。唐氏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知道生处逆境,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如果自己不做出牺牲,母女便会沦落。恰逢有人为邓文业说媒,讲明为妾,目的生子。邓家当时还算小康,文业公虽已壮年,人品不错,待人诚恳,唐氏母女也就允了这门亲事。

唐氏初入邓门,大妇黄氏知道邓氏子息事关自身利益,所以开始尚能相安无事。岂料进门不久,黄氏竟先产一男儿。这下形势突变,黄氏后顾无忧,便生逐妾之心。自此,轻者朝夕絮聒,重者打骂随时。文业公处于两妇之间,明知唐氏受屈,却也无力庇护。唐氏母女不堪凌辱,1919年搬到广州杨家巷自立门户。

从此,文业公往来两宅,尽管一周来杨家巷两三次,每次不过住一天半日,即匆匆而去,对唐氏母女也还有点照顾。然而唐氏竟接连怀孕,到抗战前夕,已有四男二女。在此10年间,唐氏母女主要靠自己养活自己。唐氏刺得一手好绣,便以卖刺绣戏装为主要生活来源。刺绣收入微薄,为了维持一家生活,她总是夜以继日,不停工作。即使在生邓旭初的弟弟的前一分钟,还在刺绣,可见其辛勤如何!唐母也亲自动手制作纸盒,略赚些钱以助女儿。论理,这一家自食其力,对黄氏这个“大房”,毫无负担,毫无威胁。

可是黄氏嫉妒成性,妒心一起,便会不问情由,赶到杨家巷寻衅,见物就砸,见人就打。唐氏只是忍气吞声,不加反抗。倒是几个子女见状不服,有时反抗。时隔六七十年,邓旭初至今还记得这位大母撒泼的情形:有一次,竟拿了开水,往姐姐身上浇,幸亏逃得快,没有烫伤。又有一次,年仅五六岁的邓旭初目睹黄氏打自己母亲,实在忍无可忍,便在黄氏背后捅了两拳。黄氏大怒,转身追打,唐氏在后面呼喊“不要打我儿子!不要打我儿子!”因为唐氏贤惠,常被黄氏打得鼻青脸肿,子女们个个恨恨不已,皆称之为“恶婆”。但是,只要这个“恶婆”不来,一家人各尽所能,收入纵然仅够糊口,天伦之乐却依然存在。

1925年前后,黄氏返乡掌管田产,文业公才与唐氏长居。不久,全家从杨家巷搬迁到花塔街一间古屋。从此,唐氏停止刺绣戏装,帮一家叫周中亚织造厂的厂家,印刷汗衫商标号码。全家都参加这一劳动,收入不多,却相对稳定。家庭开支,除了偶然动用部分文业公积蓄,所得尚有少许可以存在周中亚厂内。这样一直持续到1937年。其后,积蓄眼看将尽,所存工资也所剩无多。一家生活,愈来愈艰难,9口之家连个温饱也难维持,只好将唐母送进养老院。大姐邓芝梅刚读师范初三,也只好辍学,到荫南小学当了教师,贴补家用。

既然家庭贫穷如此,为什么尚能送子女上学?邓旭初说:“我父亲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重视知识,重视子女上学。他曾经说过,‘即使家里穷得只有一笔管筒米,也要让子女上学读书。’所以家庭即使真正穷得只有‘一笔管筒米’,他也坚持让子女上学,大房、二房一律平等。当然,‘一笔管筒米’,终究难以让子女坚持学业,所以姐姐芝梅未读完师范初三,便只好辍学了。

进入30年代中期,周中亚织造厂印刷商标号码的整批生活,已经没有了,只剩些钩夹骨、打钮门、钉钮扣之类零碎活,自然工资愈来愈少;大姐教书收入,还不到20元,加在一起,也难养活全家。只好继续提取放在厂里的工资积累部分,以作弥补。唐氏有时还做些炒米饼,不顾面子,在门前摆摊,售与路人。

生活困难到如此程度,这位贤妻良母,依然敬夫如天,尽可能做些好菜供养丈夫。邓家子女,在这位好妈妈的熏陶下,个个从小参加劳动,抢干家务,为母分忧。邓旭初是长子,他一面上学,一面劳动,一面还帮助做家务:

不仅干扫地抹桌之类粗活,居然还能做菜。直到今天,他还能烧出可口的蚝油牛肉之类,广东味十足。这就是青年时期为了伺候父亲而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正在全家苦苦支撑之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春,年方17岁的邓旭初立下奔赴延安、追随共产党抗日的志愿。贤德的母亲不但没有阻止,还取出存于周中亚织造厂的最后一部分工资,交与儿子做路费。文业公此时已经病重,也勉励儿子好好抗日。临别,唐氏还将文业公给她的惟一珍贵物品——一只金手表,交与儿子,以备不虞之需。自己则带着留下的五个子女,护送病中的丈夫,两手空空,逃难回到开平县护龙乡。途中已经沦为乞丐了!

1939年,文业公病逝,一家6口,生活无着,几次向大妇黄氏要求分地耕耘,均遭拒绝。不过,一笔写不出两个“邓”字。文业公虽已病逝,唐氏及其子女作为遗属,要求分其财产,黄氏也难一毛不拔。最后,从“甩包袱”这个目的出发,总算“借”了半亩田(当地称为一斗八升)给他们耕种。这区区半亩,岂能养活6口之家。唐氏生性善良,也不想与黄氏争产,始终咬紧牙关忍受。大姐芝梅又设法找到—个乡村教师的职位。大弟弟帮人家打工。两个小弟弟,只得被送进难童院。唐氏则带了最小一个女儿,亲自耕种这半亩薄田,还到附近三圭山上,开了一片荒地,种上红薯。作为母亲,在送两个儿子进难童院的时候,也像当年送老母进养老院一样,心似刀割。然而,这两个孩子在难童院中,受不了折磨,居然一前一后逃回家中,以贩卖甘蔗、咸菜之类,挣几个钱,吃一碗薄粥汤。生活实在艰难。唐氏曾经想把最小的女儿送人,以免挨饿。可是两个哥哥却苦苦哀求把小妹留下。结果,全家抱头痛哭……从1939年到1949年这10年漫漫长夜,唐氏和子女生活虽然苦不堪言,一家骨肉却免于离散。

邓旭初至今记忆犹新:“最难能可贵的,是我母亲的宽阔胸襟:我大妈待她如此刻薄、狠毒,她却始终不记恨在心。回乡几年以后,黄氏患病,我母亲居然肯亲自服侍,细心周到,殷勤热情,比亲姐妹还亲。亲戚邻里,无不称赞。就是我大妈本人,也深受感动,最后讲了一句良心话:‘你比我亲妹妹还好,过去我真是对不起你们!’”

邓母唐氏晚年和邓旭初一家安度,直至1958年逝世。

2.追求光明

广州是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国共合作开展的大革命给穷苦老百姓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这对邓旭初的青少年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回忆说:

“我怎么会走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呢?其实,与革命队伍中的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是时代的必然。这个必然,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阶级压迫,一个是民族压迫。我们在大家庭内部受大房的欺凌,从小就印在心坎里,跟着妈妈过着城市贫民的生活,处处感到压抑、不平以至愤慨。在这多重压迫下,本来就有渴求翻身解放的强烈愿望。抗日战争一发生,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更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沉重的民族压迫,压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愤恨满胸膛,只要有人启发、引导,便会走上反抗的道路。”

邓旭初为什么不跟国民党走,要跟共产党走?当时有许多知识青年投笔从戎,从的是国民党的军队。最吸引人的一条路,就是投考黄埔军校(此时已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这个名字,当时是很响亮的,尤其在广东影响更大。不要说国民党身居正统,有“黄埔身份”,马上成为“天子门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前途自然坦荡,而且待遇不知要比“走延安”

好多少倍——“走延安”,连路费也得自备。迢迢数千里,交通阻隔,行旅艰险,到得了,到不了,固未可知;即使到了,住窑洞,吃粗粮;然后,打游击,走四方,面对的是最残忍的敌人,随时可能牺牲。这两种前途、两种选择,对于抗日青年及其家长来说,何去何从,答案仿佛简单。但是,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甘冒生命危险,不计个人前程奔赴延安投共抗日者,数以万计。邓旭初就是其中之一。

同任何革命者一样,在投身革命之前,必有一个启蒙时期。邓旭初接受共产党启蒙较早,因为他占有一个地理优势——生于广州,长于广州。广州,正是我党最早的革命发祥地之一。还在1927年11月,邓旭初未满七岁,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同志领导的广州起义时间虽短,却在邓旭初心目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邓家所在地,是贫民区,也正是起义队伍重点宣传区之一。邓旭初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起义后的一天中午时分,有两位同志来到邓家。他们身穿便衣,身挂红带,肩背步枪,态度和蔼,宣传革命道理,话儿不多,却深入人心,连他这个孩子也听得懂:“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队伍。我们是为劳苦大众办事的。以后,欠租的不要交租,欠债的不要还债……”那年代,邓家过的已是城市贫民的生活,对于这种宣传自然听得进去。

邓家在花塔街的住宅,后门通向一片堆满瓦砾的野地。广州起义失败以后,这块野地也就成了敌人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碰到反动政府杀人,邓旭初往往透过阁楼上的一扇小窗,远远眺望。有时候还能够听到志士们临刑前呼喊的口号声。这种壮烈场面,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不但起不了震慑作用,而且容易引起人们对烈士们的同情,连小孩也不例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志士惨遭屠杀,多数市民都感到惋惜,背后纷纷议论:这些共产党都是好人,是为我们穷人拼命的,为什么要杀死他们呢?

这些想法,也恰恰是邓家一家人的想法。后来,邓母在遭受艰难困苦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发过牢骚:“共产党当家,就好了,我们穷人就不用吃苦了!”对于少年邓旭初来说,母亲是自己最崇拜、最信任、最敬爱的人,她的话,一字一句都会刻进他的心坎,永不忘记。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这是反动派永远无法理解的客观规律。劳苦大众饱受压迫、剥削、欺凌,渴望翻身解放。反动派能用枪杆子残酷镇压革命者,而革命者的血却会在劳苦大众的心底深处,埋下革命的种子。有朝一日,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少年邓旭初幼小的心里就播下了广州起义革命志士鲜血培育的种子,到抗日战争——正好10年,它开花、结果了。

邓旭初7岁(1927年)上学,进的是花塔街市立小学。尽管年幼,却知道家计艰难,母亲供养自己读书极不容易,因而学习非常自觉、刻苦,成绩年年优秀。这时期,正是十年内战的前半段。“四·一二”大屠杀、广州起义,已经为他启蒙,开始对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接着,国共两党又在“围剿”与反“围剿”中拼死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了,日本人打进了东三省,侵吞了热河,全国人民开始奋起抗日。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红军围剿不止。

1933年,邓旭初13岁时,升入国民大学附中,成了一个初中学生,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他耳闻目睹广东人民生活在反动统治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与广大人民的苦难恰成反照,反动军阀及其大大小小走狗们,花天酒地,穷奢极欲,其腐化堕落的程度,远较历代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革命尚处低潮,老百姓不敢言而敢怒。愤怒至极,自然众怨沸腾。

“瓶口扎得住,人口扎不住。”即便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小统治者的种种劣迹,还是通过各种渠道的“窃窃私语”,广泛流传于民间。邓旭初尽管还是个少年,穷人的孩子政治嗅觉相当敏感,什么地方闹饥荒,穷人只能吃草根树皮以至观音土啦;当官的敲诈勒索,剥削穷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啦;某某县长、某某区长,都是饭桶,乌纱帽全靠钱买来,所以更加贪得无厌啦;某某穷人的老婆,被一个当官的王八蛋看中,强行抢去,打官司没赢,只落得倾家荡产啦;某某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长期找不到职业,只好逼得自杀啦,等等,常在他和穷苦学生中传来传去。尤其是“毕业即失业”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更使他们忧心忡忡,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邓旭初就是这类贫苦学生的典型人物。应该说,初中三年,是他从朦胧觉悟,逐步进入爱国热情高涨、具有初步分辨政治是非能力的一个转折时期。

同类推荐
  • 读懂鲁迅

    读懂鲁迅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本书介绍了20位思想大师,品读古今中外涌现出的思想大师,了解他们成长的男迹,评判他们为全世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讲述了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事迹。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与华盛顿、林肯齐名。
  • 杜鲁门传

    杜鲁门传

    本书共分九章,包括:拓荒者的后代、开始从政、“意外的总统”、和平时期的总统、与苏联较量、反败为胜、内外交困、最后的努力等。
  • 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一本丰富的百科字典,一座有创造力的知识乐园,一部健康成长的智慧圣经。精美的图片,有趣的文字,活泼的版式,将科学性和趣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一同领略和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阅读文库·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物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热门推荐
  • 老衲很坏

    老衲很坏

    一个爱打坐时偷偷摸摸看话本的大和尚,看到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心中欢喜无限,谁料乐极生悲圆寂了。恍然醒来,什么,老衲是法海?老衲是土财主?老衲是王母?还是那句话,和尚谈不得恋爱,你们也不能谈!和尚快穿民间故事。
  •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本书共分为上篇基础理论与实战技巧、中篇应用篇、下篇案例欣赏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即席讲话概述、领导即席讲话语言分析、领导即席讲话的修炼等。
  • 玄天九印

    玄天九印

    一人一印结,相连成九天。东灵域,修武者自获取结印开始正道修炼之途。级别划分为:结印、成丹、融合、融印、阴境、阳境、问天、泰斗、无极。乔程,一个小家族的废柴,却因父亲临终前留下的一枚吊坠儿改变终身命运。以弱胜强却被家族逐出,却因此而遇伯乐,面对崭新的人生,曾经的废柴逐渐成长,道路却更加坎坷。
  • 我与鬼犬

    我与鬼犬

    屌丝倪大胆,为赢得赢氏三兄妹那二十万赏钱,以命为赌注住进也是为领取赏钱而丢掉多人性命的鬼屋。倪大胆运气不错,在自己爱犬帮助下,捡回了性命,也赢得了二十万。但是爱犬小黑却因舍命救主变成了鬼犬。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当赢家三兄妹得知鬼犬的事后,提出一个更为胆大且冒险的计划,寻找宝藏。虽然深知这是一个比起鬼屋来更为险恶可谓是九死一生的行动,但是在那打开孟获城天下无穷人的诱惑下,倪大胆同意继续与赢家三兄妹合作,与他们一起去那深山老林里寻找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宝藏的孟获城。接下来在这漫长的寻宝途中,更为灵异古怪的事层出不穷,几乎是每行一步,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他们能不能如愿以偿?看完本书,自然会见分晓。
  • 不朽神王

    不朽神王

    天道勤酬,演绎一曲忧伤!大道轮回,络绎深情不朽!九天十地,吾身不朽战轮回!
  • 千里阴缘之鬼夫太难缠

    千里阴缘之鬼夫太难缠

    夏柳发誓,她从来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可她天生的倒霉体质就是不愿离去!她隔壁家小孩可怜,是因为爹不疼,娘不爱!可她是没爹疼,没娘爱!这倒也罢了,可谁又能告诉她,这夏柳名字是谁给她取的?夏柳下流!不就有些好男色吗?再说她可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之人!明明不是天生阴阳眼,却在十八岁生日之时,在撒尿期间看见美男!说实话,那男的可真叫一个玉树临风,风流倜傥!不过,怎么穿着一身的古装?而且为什么从那天之后,一到夜晚就能看见各种各样的鬼魂在大街上闲逛?悲催的她想着找找男票散散阴气,结果古装美男非要和她阴婚!拜托,我要阳气不要阴气!你在干啥,在动我就要叫啦,非礼啊!【救命篇】某女:“大爷救救我!长得帅的人都会好心有好报的!”某男瞥也不瞥,转身走人。某女抱住大腿:“小女子愿以身相许!”某男斜眼看了一下某女:“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屁股,我不是垃圾收集站!”【拜师篇】某女:“帅哥,在下能文能武,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洗衣做饭样样都行,实乃徒弟的不二人选!”某男不吭一声,翻个身继续睡觉。某女:“帅哥,在下暖床叠被也很拿手,你可要试上一试?”某男脸色一黑:“你敢偷人?”PS;适合豆腐心读者观看的灵异小说。女主有点二,有点强,有点好男色。一对一身心健康,男强女强,欢迎各位上莫离的贼船。
  • 万事之谜

    万事之谜

    本书在内容上囊括了宇宙、地理、自然、历史、人物、科技等诸多领域,精选世界上最著名、最奇妙的未解之谜和奇闻轶事、科技咨询等,配以珍贵罕异的相关图片,为向往探索身边世界的青少年展现出一幅幅极具想象力、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未知世界的情景。
  • 历劫小妖

    历劫小妖

    木琉璃从来就没有身为妖的自觉性,也是,从小在人界长大的她还没见过除了她之外的妖精呢,可修仙门派大佬也看不出她的真身是怎么回事?突然跑出一个美的人神公愤的妖孽非要当她的师傅又是怎么回事?且看一个小小“废柴”弟子如何把三界搅得天翻地覆!今生缘,前世劫。我本无意三界,三界却执意天劫!今世,我要把你们欠我的,千倍百倍的讨回来!
  • 为你乘凉,为我撑伞

    为你乘凉,为我撑伞

    相书上云:一生流水,半世飘蓬。所谓孤星入命。拥有滴泪痣的她,按命理学的说法,今生今世注定会为爱所苦,被情所困,且容易流泪。但她只要能够遇到命定的他,他们就一辈子都不会分开,所以......顾迟:”徐言,你是他吗?“张小娴说:爱情,从来就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情。在徐言看来,这一句,配他俩,正好合适。
  •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医药知识篇(上)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医药知识篇(上)

    上古原始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谋求生存,寻找食物,终年奔波在密林丛山之中,试尝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香甜可口,有的苦涩难咽,也有的使人呕吐、腹泻,甚至昏迷,危及生命;还有的却因食了某些植物后,而使原有的疾病得以缓解或消除。例如有人在烦躁、发狂、抽动时,吃了令人昏睡的植物后,能够很快安静下来。这样反复尝试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才发现了原始的药物,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又如原始人狩猎时与猛兽搏斗或氏族间争斗,常常受伤流血,他们便尝试着用树叶、草茎缠裹,而得到保护和止血,这就是外用药的起源。以后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更注意到识别、采集、选择和栽培各种作物,因而发展了更多的植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