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54000000004

第4章 商战决策的真相(2)

某机场出口,人流如潮,一位男士正焦急地等待延误的班机。突然,他兴奋地朝检票口的女友挥了挥手。“嗨!这儿呢!看到我了吗?”“哦,看到了!”“终于回来了,感觉怎么样?”“这儿的人真多!”“是的,但是我一眼就看到你了!”“天啊,你怎么瘦成这样?”“这样不好吗?”“我说怎么找了半天,看到的胖子都不是你呢!”

对话中所传达的双方心理活动,正是选择性知觉的惯常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这位男士能够在拥挤的机场环境下很快找到女友,是因为选择性知觉使他特别关注最重要的信息,并将其从背景中优先选择和区分出来。

其次,女友依赖于她对这位男士固有的形象——胖,去辨别,结果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也就是说,选择性知觉常导致惯性思维,其解释事实并非依据“亲眼所见”,恰恰相反,人们会先在内心做出结论或者定义之后,再对“看”到的事实加以诠释。

如上所述,选择性知觉也可以支配决策行为,在实际商业运作领域,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但遗憾的是,它并不能给决策的一方带来积极影响,反而会干扰他对决策的正确判断。我们必须认识到选择性知觉中的另外一个事实:知觉者本人意识上无关紧要的事情会被自动忽略掉。被忽略的事情本身真是无关紧要吗?大概未必。

商业决策经常出现这种“先定义,后佐证”的选择性知觉,这很危险。

雀巢公司曾在2005年遭遇过一场严重的中国市场危机。主导事件是其在市场上销售的“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存在“碘超标”,雀巢方面表示知道“碘超标”的问题,但认为“不会有影响”,甚至在事件发生后,仍采取暂不召回问题奶粉的措施。决策的失误不仅造成“问题奶粉”被纷纷撤柜和退回,雀巢品牌的其他系列产品均受到连带影响,整个雀巢公司在中国市场遭到重创。

作为全球享有盛誉的百年品牌,雀巢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决策失误,而这种失策正是因为受到选择性知觉的影响,一方面,决策方主观上认为“碘超标”不会有问题——先入为主,缺乏佐证;另一方面,寄望于“品牌效应”平息风波——忽略其他细节的影响。

与此案例相似,2008年我国食品市场的“毒奶粉”事件中,众多知名企业几乎一致性的错误和严酷的打击,无不体现出“先定义,后佐证”的选择性知觉所导致的灾难。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知觉上选择性的缺失和偏差,百害无益。

依照心理学的解释,“先定义,后佐证”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决策预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考虑某项决策时,不是依照事件本身的需要,而是依照我们早己产生的那个期望来“考虑”该事件。

决策者在面临重大决策之时,或许应该反复考虑这样的问题:我对待事物是否受某种动机的驱使?是否夹杂自身的定义和预期?是否跟动机和预期与我不同的人交流?如果答案有过多不确定因素,或许应该重新审视即将做出的决策。降低或者预防选择性知觉带来的危害,就必须摆脱“定义式”思维顺序,避免心理定势造成的成见与误差。换句话说,理想的决策不是先定义,再佐证,而是先佐证,再定义。

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如果一个商业决策者存在选择性定义,那么他在决策的时候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心理学研究证实的一个重要心理特质就是:事后聪明式偏差。通俗一点说,就是事后诸葛亮。

比如,当股市开始低迷的时候,认为股票下跌是预料中的事;经济危机逐渐蔓延时,判断市场萎缩是足以显见的趋势;得知运动员受伤,做出赛前弃权的结论早成为必然……事后诸葛亮最大的危险便是,认定事情早已尽在掌控,而没意识到这种认知建立在事件“已发生”的基础上。

但是,从已经发生的某一事件推导而出的结论未必就是正确的。这样,我们就为下一次决策和判断带来了“未必正确”的前提,形成了我们客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得出对未来的准确判断的巨大心理障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巴鲁克·菲什霍夫关于事后聪明式偏差曾有这样的研究。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主要事件之前,要求几组以色列学生估计以下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尼克松总统会否宣布访问成功?美国会否在北京建立大使馆?此次会晤历时多久?第二阶段,在访问进行后的两周至六个月内,同一组学生会被告知重新回忆他之前所做的预测。同时要求学生指出已知的结果中,哪些预测确实实现了。

实验最后的结果显示,对于已发生的结果,初次预测比回忆预测的概率低;对于未发生的结果,初次预测比回忆预测的概率要高。

研究的结论告诉我们,事后聪明式认知的偏差,就在于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已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心理学对事后聪明式偏差的经典定义是这样的:在事情发生之后再找理由解释它发生的必然性。但是这个“必然性”未必就是真实的。这种类似于“自我满足”的心理,总是会为我们下一步的失误找到恰当的借口。这时,决策者的心智事实上正完全停留在对过去的解释之中,而不是打开视野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样的决策者也必然一次一次验证失败的命运。

比如,任何一次经济危机出现以后,股市低迷、地产降价、失业率增高、消费力减弱等预测接踵而至,企业转而投入到相应的决策调整,以应对动荡的市场环境。但仍有很多企业无法及时转身,比如珠江三角洲的外贸小企业,因缺少资金周转的方案,最终无力地倒闭。

如果危机没有袭击整个经济环境,还能看到企业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吗?如果不是市场呈现低迷和动荡,又如何发现上一个战略性决策是否匹配未来需求?换过来想,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经济危机后房价必然下滑、消费力必然减弱是不是一定是正确的?在某些具体的行业,情况并非“一定”如此。这样的事后聪明所造成的误导,往往导致企业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中,最难打的仗不是与危难正面搏斗,而是危机四伏却无法察觉。最大的不幸不是知道不幸而无法避免,而是把机会当成不幸,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真正的不幸之中。

事后聪明式偏差为决策者设下一个心理陷阱,使得商业决策者总是从过去的经验中预设下一轮的决策,将某些成功或失败理解为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是像超然的旁观者那样,分析每一次成功或失败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得出下一次判断真正客观的依据。

很多成功的企业尽管未必理解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原理,却在克服这种现象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一些跨国企业在商业环境的投资风险评估中,考虑进入东道主国家的风险指标,一定是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如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等。投资冷热国的判断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市场潜力是否巨大,而是它的各要素的综合性特征以及这些要素特征的未来动向。

所以,减少事后聪明式偏差,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考虑当下的决策可能引发多少可能性或者非预期情况。做到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未来发展”而不是“事后聪明”中得出判断,从而脱离事后聪明式偏差的恶性循环。

失败者的心理样板

如果说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有效,那么选择性定义和事后聪明式偏差,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决策心理误区。但是,无论是选择性定义还是事后聪明式偏差,都只是决策误区的表现形式。真正影响我们做出突破性决策的障碍,还是我们心理上对情境的依赖。可以这样说,情境依赖是这些心理反应的集结号,是所有失败决策者心理状态的样板间。

情境依赖表现在生活中,可以是这样一种形式:双手放进热水里浸泡,适应温度后再将手迅速放进温水,你会感觉温水是凉的。倘若最先适应的是冰水,那么就会感觉到温水是热的。

产生这种感知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已经适应的热水或冰水存在认知的依赖,再判断水温时,仍然依赖于此前的情境感应。这显然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情境依赖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心理现象。比如,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对同一刺激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其原因是这个人对同一刺激在心理上的情境感应是不一样的。同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孤立地去感知某个事件,一定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曾发生的情境,形成新的理解和解释。

我们都生活在情境中,你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情境依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没有情境,没有参照系统的认知和判断,又如何立足于思维体系?所以说,每个人在作出判断与决策的同时都表现出或轻或重的情境依赖。

商业决策同样如此。但是,对于一项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来说,情境依赖不仅无助于理性地透析事件本质,准确地评判决策价值,反而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羁绊。情境依赖式思维往往导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环境的不确定性动荡越频繁,情境依赖的不利影响也就越剧烈。

沃尔玛一直以其“天天低价”的营销策略,占领着绝大份额的全球零售业市场,它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也似乎证明,“规模”比“地点”更加重要。但进入中国市场以后,沃尔玛“一站式购物”与“永远低价”的优势并没有给它带来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相比较之下,推行本土化策略的家乐福表现更为灵活。

究其原因,还在于沃尔玛太过依赖它在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而没有真正关注到中国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比如,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远没有美国消费者平均;由于中国消费者使用公共交通购物的居多,零售商店的选址有时比规模重要得多;等等。

由此可见,沃尔玛企图完全依赖于销售美国市场的成功模式,在中国市场行不通。或许应该说,以往的成功模式成为沃尔玛难以跳出的情境依赖,如果不能体察这种心理认知,很可能在未来永远失去新的市场。

对于任何一个新进入的企业,即使拥有可以对照的情境,也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消费市场具有太多不确定性,相应的市场环境也处于无法钉牢的动荡状态。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业决策者内在心理上的情景依赖就会占取上风,以致迷失方向或者故步自封,看不清新的形势和局面,轻则错失良机,重则造成无法挽回的败局。

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认为,在美国做投资决策,就要把在我国成功的经验统统放在一边,必须因地制宜。这意味着每一个决策都应该是不同的、全新的。对商业竞争来说,越是充满不确定性动荡,企业越是要能够经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并且能充分利用突然出现的机会,才能在情境中摆脱固有的依赖。

3.在不确定性动荡中生存

计划中的会议突然被迫取消,使预定讨论的方案不能尽快实施;回到办公室,桌面上仍摆放着急待会后审阅的文件;打开电脑存档,项目跟进的回函一再提示设定日期就在明天……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办公室、公司、市场等,无不处在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环境中。

这种状态可能带来焦虑或者烦躁,因为我们感到某种秩序被突然打破。这时你会发现,社会强调公共秩序,企业期望运行轨道,人的内心同样渴望井井有条——这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渴望形成的心理秩序感。

现在,你可以静下心来体会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情况:“管理者陷入昨天”是为了坚持一种惯有秩序,心理依赖是为了对新事物建构一种旧秩序,选择性定义是为了平衡固有秩序,事后聪明式偏差是为了满足一种虚幻的秩序感。以上所有行为都与我们内心对秩序的渴望息息相关。

心理秩序是人们在心理上寻求的一种平衡感。但应对复杂多变、不断更迭的商业环境,心理秩序必会变成消极的自我保护,不利于积极主动地争取竞争。而竞争促成进步,竞争也意味着变动。

一旦决策者建立起某种心理秩序,就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其一,心理秩序感强化既定状态,当某种新的变化出现,可能打破既定的心理规律时,决策者为了保持一贯的心理平衡感,往往会选择自动排除这种新的变化。

其二,心理秩序感逐渐转化为决策者赢得全然控制的满足感,心理满足的膨胀使决策者只能看到企业良好的一面,而失去对企业问题或者外部环境的敏锐观察。

其三,良好的现状使决策者不期望失去企业现有的运行秩序,或者开始期望保持目前的状态,最终淡化创新和竞争意识,削弱企业进取心。

心理秩序还可能引发另外一种局面,长时间的有序状态突然经受强烈的动荡,心理和行为反应机制会产生滞后和混乱,决策局面变得难以应付。

商业永远不能排斥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前进,直面竞争甚至主动制造竞争。因此,更应该认识到心理秩序带来的惰性危害,积极打破停滞不前的常态。

井井有条就是好的吗

海尔集团有一条著名的管理思想: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显然不符合遵守我们内在的心理秩序的惯常需要。然而,海尔理念的成功就在于,用危机感打败内在秩序感,使企业管理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处在风口浪尖,也能应对自如。

一个勇于打破常规的企业,才可能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维持秩序实际上就意味着保持原有状态,意味着必须按部就班,甚至是周而复始地原地踏步。无形中,内在秩序感会扼杀企业的进取心,使企业易陷入死气沉沉的僵局。

比较常见的是,企业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制度,但随着组织机构的变化,该管理制度并不一定适应新出现的企业活动,还有可能影响企业绩效。如果一味遵守约定俗成的秩序,则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混乱。除此之外,原有的秩序有迹可循,就会从心理上排斥全新的变动;同样的秩序被重复千次,工作的动力和激情也在逐渐冷却。

有时候,解决制度上的守旧并不难,难以扭转的是遵守秩序者的内在秩序感。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在秩序感是自我保护机制中的重要零件。当内在秩序感被打破,为了寻求新的平衡,随之会产生否定、合理化、反向以及隔离等思想或行为,而这些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惯常表现。

某企业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其管理者也觉察到这已触犯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但如果做出立即停产的决策,企业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损失,并对产品一贯良好的声誉造成损害。

最终,决策者选择否定事件被曝光的情况,甚至佯装不知道实情,试图将质量问题合理化。而真实的情况是,问题产品被公之于众,造成的恶劣影响不但损害了企业信誉,而且使该企业倒闭。

同类推荐
  •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高绩效领导力:驱动组织业绩突破的制胜法则

    遇到瓶颈是企业发展中的常态,企业发展之路就是层层突破之路。管理者的天职就是排除困难、实现突破,提高自身领导力,将高绩效的业绩突破作为领导力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每一个企业高管必须担负的使命!领导力指导专家姜洋老师以“业绩突破领导力4级体系”为框架,为企业管理者领导力提升,带领团队实现业绩突破提供了实战理念、思路、方法与工具,旨在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做大做强。书中的“业绩突破飞扬七步曲”和“15业绩突破法”提供现成的步骤及方法,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拿来即用”!
  • 决胜零售

    决胜零售

    快速消费品市场营销,已经演变成为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为了控制货架空间与心理空间而展开的争夺战。伙伴关系被视为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印度式摔跤比赛:只能从具备实力的地位出发才能取得合作关系。现在,快速消费品生产商的市场营销方式包括了对零售商及其经营业务,市场营销策略、实力和局限性的理解。现代市场营销的主要目标在于,对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实力平衡产生影响 。《决胜零售》阐述了在异常惨烈的市场环境中,经理人如何得到磨练,创建并领导优质品牌,决胜零售,决胜终端。
  •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一部对中国企业之病寻根溯源之书, 一部对传统文化重新解析之书。 在该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糟粕对中国企业的不良影响,逐一描述了现代中国企业中的怪现状,对这些怪现状进行了全面尖锐的批判,解析了这些现象的成因,深入描述分析了我国现代企业的成长环境,并指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合实际的现代企业发展之道。同时,也带给中国现代企业和企业家们些许警惕,些许思考。
  • 做称职的80后管理者

    做称职的80后管理者

    现在有许多80后进入管理体系,这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本书在讲述管理者可能面对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的同时,通过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真实场景再现,并指出80后管理者应该掌握的相关管理技能。为消除他们的能力恐慌提供了保障,帮助其尽快成为企业真正的中流砥柱。
  • 营销炼金术:突破营销的4大战略魔方

    营销炼金术:突破营销的4大战略魔方

    影响时空管理丛书由影响力训练集团组织十几位专家、几十位学者、上百位培训界精英历经三年时间精心创作,内容注重实战,以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导向;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工具多、方法多、案例多,且经过多轮培训课程使用并经过多次修订,受到各层次管理者的欢迎和好评。本书认为营销总监的领导水平需要通过4大魔方来练就:“炼”心法——炼就金牌营销总监的基本功;“炼”套路——营销炼金的10道工序;“炼”刀法——去除营销战略的8根“软胁”;“炼”绝招——突破营销的4字“诀”招。
热门推荐
  • 锐雯的无限之旅

    锐雯的无限之旅

    这是一个在瓦罗兰大陆里孤独的骑士穿越了的故事。第一世他只是个普通的伪宅青年。第二世她是那为重铸断剑,而行走与黑夜之中的少女。这一次她来到了无限,又会谱写怎样的传奇。求点击评论收藏。
  • 天运仙尊

    天运仙尊

    应天道而生的少年,应天劫而生的少年,身怀异龙,手持天运神器,踏着天运,斩邪魔!封邪王!我命自我掌握!不由人,更不由天!战战战!斩斩斩!杀杀杀!战胜一切不可能!怒斩邪魔!杀尽妖魔!
  • 武妃闯现代

    武妃闯现代

    时空交错下,她从古代嚣张妃变成现代受气下堂妻!平白多出个相公不说,还对她呼来喝去,横眉冷对?即使在现代,她也不是吃素的!男人,敢挑战她的底线?那就做好见棺材的觉悟吧!
  • 进化之晶

    进化之晶

    一颗陨石撞击月球背面,一个可以促使人类进化的晶石被暴露出来,陈阳恰好捡到一颗碎片开启了属于他的进化之旅。
  • 灵魂旅店

    灵魂旅店

    啊啊,这是什么?会飞的木桩子?奇怪的店铺,疯狂庆祝的人流,说着“麻生”的嚣张少年·····一天醒来,新柯发现所有都不一样了,这一定是在做梦,做梦,一定是自己醒来的方式不对,可这一群群穿着奇怪衣服的说着奇怪话的奇怪人类又是怎么回事·······
  • 心内心外两个世界

    心内心外两个世界

    这两男的就是从两个不同次元的时间裂缝里穿梭出现的单细胞大杀伤性核武器,一不小心就在这个异样的扭曲原子黑洞中相遇,其结果足以造成宇宙毁灭!【清水短篇】
  • 赢的策略

    赢的策略

    本书从多种角度探讨了实现人生赢局的策略,每种策略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内容包括赢得先机、赢得人脉、赢得成功、赢得竞争、赢得发展、赢得效率、赢得爱情、赢得快乐。
  • 霸世诀

    霸世诀

    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人元辰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了一个新的大陆这里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没有高科技产品所有人生活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但是他发现在这些原始的生活方式中的人们却能够修炼,于是乎元辰开始了他的修炼之旅
  • 重生之异世纨绔

    重生之异世纨绔

    意外重生的洛阳成为了一个武学世家的纨绔少爷……原本他以为,有一个权倾朝野武力盖世的老爹,有一个貌美如花富甲天下的老娘,有一个天赋绝伦技压群雄的大哥,有一个乖巧可爱还能暖床的小侍女,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系统之后,他能好好地过上纨绔的生活。可是没想到问题来了……
  • 哈佛领袖气质课:领导无形,管理有道

    哈佛领袖气质课:领导无形,管理有道

    《哈佛领袖气质课:领导无形管理有道》由兰涛编著。所谓的“领袖”,不仅在一个团队中充当着核心角色,同时还能够通过言行指引团队出色地完成目标任务。在他们身上有着积极的价值观和强烈的使命感。千万不要以为“领袖气质”离自己很远,其实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并不一定都是高层管理者,无论在大团体还是小团队中,总会有个能够说服他人、引导他人、调配他人的人出现,而这种人往往就是具有领袖特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领袖气质”也可以被认为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而这魅力是一种无形中能影响他人的力量,这是卓越领导者身上具备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