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定都长安。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隋文帝。
杨坚是一个讲究实干的人,不骄横、不浮夸,而且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他当上皇帝后,并没有将心思花在多娶几个美艳动人的老婆、多置办几件震惊世人的物件上面,而是思考着他在北周做宰相时就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如何将国家治理好。杨坚充分利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创造性地推行若干项全新的统治策略,例如严整中央管理秩序的三省六部制。同时,杨坚开始致力于拓宽自己的疆域,而南朝在他的眼中,理应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589年,隋灭陈,为南北朝的分裂割据画上了句号。中国历史迎来了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接过杨坚接力棒的是他的儿子杨广,也就是隋炀帝。隋炀帝延续了此前已经定好的若干项政策,并且在某些方面进行改造,比如说开设进士科。
然而同隋文帝的温文尔雅不同,炀帝是个脾气暴躁、爱好奢华的人。而这种潜质的体现,往往是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所共有的特征之一。隋炀帝偏爱一切有气势的事物或行为,比如炀帝斥巨资修建东都洛阳,比如工程浩大的京杭运河的开凿,比如招募百姓三征高丽。这一切都是隋炀帝贪婪欲望膨胀的集中体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压抑得百姓不能呼吸,陷入死亡的深渊。走投无路的人民开始爆发大规模的起义,形成了翟让、李密为首的瓦岗军,窦建德为首的河北义军和杜伏威为首的江淮义军,斗争浪潮席卷全国。隋炀帝的统治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就在此时,同样是关陇贵族出身的李渊看到了机会,他毅然在太原起兵,一举攻下长安,立了一个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公元618年3月,江都发生兵变,隋炀帝被杀,短命的隋王朝宣告结束。5月,李渊废掉傀儡皇帝,称帝建国,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唐承隋制,在高祖和太宗两代的共同努力下,唐王朝很快摆脱了隋末混乱的局势。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之一。他通过有争议的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很快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治国才能。他善于用人,以秦府十八学士为核心的人才集团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他和魏征的故事已经成为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他以民为水,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明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义。他治下的大唐帝国欣欣向荣,这一段历史被称为“贞观之治”,成为后人艳羡不已的太平盛世。
然而唐朝平稳的发展轨道却被一件意外的事情打断,那就是女皇武则天的出现。虽然违背传统,以周代唐,但是武则天的治国能力却没有人质疑。她在大唐王朝中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逆转了李姓王朝的江山,不过她也坚定地将高祖、太宗治国策略的精髓贯彻到每天的工作中去。唐朝的辉煌因此得以延续。
紧随其后的唐玄宗才真正埋下了唐朝走向衰落的伏笔。他在执政前期,励精图治,刚刚收回李家手中的大唐河山一片大好,唐王朝攀登上了一座更高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天宝年间,玄宗却无法抑制地沉沦于杨贵妃的石榴裙下,不理朝政、寻欢作乐,让奸臣杨国忠钻了空子,操弄朝政,国事日渐败坏。随着地方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发动了震惊朝廷的安史之乱。长达八年的大动荡使大唐王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高耸入云的山峰上一坠而下,从此走向衰亡。
在镇压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那些藩镇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玄宗以后的唐朝皇帝们所面临的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消灭这些大唐王朝的不定时炸弹,只能小心翼翼,经营着中央狭小的领土。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朝廷内部又被宦官专权、朋党之乱牵绊住了腿脚,朝中官吏拉帮结派、互相攻击。曾经团结一心的大唐朝廷内部就这样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最终黄巢起义的一声号角敲响了唐王朝的丧钟,朱温略施小计就令辉煌一时的大唐帝国土崩瓦解。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朝最后一个傀儡皇帝,自称皇帝,国号为梁,都开封,史称后梁。历时289年的唐王朝结束了。
朱温抓住时机灭亡了唐朝,但是却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中国再次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延续了三百年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政权更迭频繁,后梁以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控制中原地区,江南地区出现了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二、隋统一中国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此后中国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政权更迭,硝烟四起。处于这种虽然非正常,但却频繁的交流之下,民族融合、区域融合的趋势却也愈加明显。人们热切盼望一位能在这种混乱局势下举起统一大旗的英雄人物。
杨坚,弘农郡华阴人。在他篡周夺权的时候已经是北周的“假黄钺、使持节、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拥有这么多华丽头衔的杨坚早已经操纵北周的权力中心多年,他的身边环聚着以他为核心依附于他的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在这个政治集团中,既有和杨坚一样的汉族官僚,也不乏北周的鲜卑贵族。他拥有何种魅力得以吸引这么多的人才呢?
翻开杨坚的家谱,我们看到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汉代太尉杨震,而他的父亲杨忠是帮助北周太祖打下江山的功臣。都说共患难,才可见真情。北周王权建立以后,自然要论功行赏,战功累累的杨忠所统领的杨氏家族被赐姓普六茹氏,杨忠在北周的地位也是响当当的。杨坚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在北周地位相当高的汉族家庭中。
据说杨坚出生在一所寺庙中,出生时房间中充溢着神圣的紫色光晕。有位尼姑恰在此时从远方赶来,说杨坚的来处与常人不同,所以不能在俗世中抚养。于是这位尼姑就成了襁褓中的杨坚的保姆兼守护人,杨坚在寺庙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或许和这般另类的童年有关,杨坚到了上学的年纪,不仅上长下短的身形和常人不同,为人处事也有着不同于他的同龄人的审慎严肃,即使是身边本应亲近的人也不敢随便接近。有如此独特气质的公子14岁就开始有了官职工作,随后仿佛愈发夺人耳目。
如果仅靠在汉族集团中的贵族地位,杨坚对于大多数的鲜卑贵族也许并没有很大吸引力,他在北周政治漩涡中牢固地位的确立根源于杨氏家族和鲜卑族的两场政治联姻。杨坚本人娶了鲜卑贵族独孤信的七女儿为妻,他的女儿又嫁给了北周宣帝宇文赟。独孤信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如此这般,杨坚成为了北周皇帝的连襟和老丈人。至此杨坚的政治联姻政策完全奏效,虽为汉人,他在北周皇室中的地位却愈加稳固,占据了上柱国、大司马、大前疑的机关要职。不少的鲜卑贵族也被他特别的政治地位吸引过来。出身汉族家庭的杨坚就这样同鲜卑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政治集团网络。
其实对于这其中的蹊跷,当朝皇帝和臣子也看得清晰明白。周太祖曾经感叹一定不是凡间俗子的杨坚受到的非议之声和谋害之意不曾断绝。明帝曾经派了善于看相的赵昭前去为杨坚看相,为的就是看他有没有谋反之意;一直大权在握的宇文护屡次加害于他;齐王宇文宪、内史王轨也明奏武帝杨坚的反动之意,恳请皇帝除掉他;宣帝也曾暗示部下,如果杨坚有任何无礼声色,就下杀手。
在如此险恶环境中不仅能存活下来,并且在朝中仍旧享有无人能及的地位,杨坚在年少时就表现出的审慎严肃的政治家特质无疑帮了他很大的忙。他虽然外表谨慎、不动声色,内心却怀抱雄才大略、有着通天的野心。犹如一匹眼中泛着贪婪绿光的饿狼在黑暗中对着垂垂老矣的北周王朝垂涎不止,静候着扑向猎物的时机。
宣帝荒淫残暴,不问政事,在位两年后突然病死,此时杨坚以宣帝岳父的身份掌管政事大权,代宣帝年仅8岁的儿子静帝宇文阐摄政,逐渐掌握了北周的最高权力,获得了我们前文所说的那些“华丽的头衔”。杨坚身边的政治集团极力拥护他代周称帝,篡夺皇权。在用尽了一系列可恶可怖的手段,粉碎了宇文集团的种种反抗以后,杨坚控制了北周的大局。两次三番半真半假地婉拒静帝请辞恳切的禅让诏书之后,杨坚半推半就地顺水推舟,称王,称帝。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他就是隋文帝。
文帝为整顿中央内部结构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内史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各有分工,直接向皇帝负责,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的部门操作。允许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军人在入军籍的同时编入户籍,获得土地耕种,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劳力资源。颁行《开皇律》,减轻刑罚,整个法律体系趋向平允。隋文帝要确保为自己效劳的人的忠心,于是命令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目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而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这样选举大权就被皇帝一人紧握在手心。农民最在乎的还是田地,文帝宣布施行均田制,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缩短服役年限,减轻赋税,增修水利,帮助农民把地种好。文帝还下令按照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体貌资料核对户口,避免隐瞒或脱离。另外还将每户应缴的税额固定下来,而且所交税额比豪强掠夺要轻许多,自然吸引人民加入国家的百姓名册中。
链接:进士科
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隋以后各朝选拔官吏的主要科目。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 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 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时人称进士及第者“白衣公卿”。宋以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惟一科目。
考试内容,自北宋王安石提倡实学,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后,虽屡变,而终于以经义为止。
既然杨坚推翻了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少数民族政权,在北方恢复了同南朝一样的汉族政权,没有了民族矛盾的阻挠,自西晋末年以来,南北方的分裂局面有望彻底地改变。
隋文帝代周称帝,不仅是要篡夺北周的王权,更是希望结束南北分裂、征战多年的局势,试图重新统一南北。隋文帝即位以后一直在为此努力。开皇七年,后梁主萧琮入隋不遣,文帝废梁。此后隋朝的主要精力放在南朝的陈。
陈后主陈叔宝本是个极其骄奢的皇帝,他不理朝事,终日饮酒作乐。而隋文帝在建国之初就想要灭陈统一,但是碍于王朝初年,国事凋敝,着力进行国内建设,抵御突厥进攻。但是他的平南之心却昭然若揭,隋朝两员大将贺若弼和韩擒虎都被派遣至长江流域为征战做准备,另外又用杨素为信州总管,建立并且总领水师,制造大船,从而做好水路作战的准备。
开皇八年,隋文帝下诏讨陈,在诏书中列举了陈后主的20条罪,而且把诏书抄写了30多万张,派人分发到江南各地,动摇人心。晋王杨广、秦王杨俊、丞相杨素为行军元帅,贺若弼与韩擒虎为大将,率领51万大军,兵分8路,大举攻陈。然而在这种国难将至的危急时刻,陈后主在得到消息后却并没有挂念在心,依旧日夜歌舞,饮酒作乐。隋朝的军队准备充分,将士英勇,势如破竹。直到隋军入城以后,陈后主才和两位宠妃慌忙逃入后殿枯井之中,可悲可笑至极。陈朝灭亡,隋朝的统一基本完成。
三、隋炀帝开运河
在隋文帝统一南北、千军万马跃江灭陈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因其可圈可点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隋文帝的肯定。这种肯定,为他日后平步青云、直至坐上皇帝的宝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这个人就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晋王杨广,即其后的隋炀帝。
隋文帝一共有五个儿子。和其他朝代的皇子们有显著不同的是,这五个儿子都是他的皇后独孤氏所生,或许是由于他们的母亲非常有技巧的善妒,或许是由于父母亲的感情果真异常深厚,总之文帝的其他嫔妃都没有留下文帝的后代,而这五个兄弟身体内流的的的确确是同样的血脉。虽然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在尊贵富华的王位的诱惑下,这五兄弟的野心、狠心却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子们。
隋文帝原本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后来这太子之位却易主到杨广身上。同是兄弟,基因遗传恐怕没有太大差别,杨广之所以取胜,除了他本身出色的条件以外,更是由于他清楚如何矫饰自己的内心,戴上美丽的假面,游走于父皇母后身边,游走于大臣将士之间。
杨广,又叫杨英,小时候的他就十分出色,姿仪俊美,十分聪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特别喜爱他。隋文帝建立隋朝时杨广只有13岁,父亲封他为晋王,做了柱国、并州总管,不久又提升他为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尚且年幼的杨广在父亲篡周夺位之前是权倾朝野的大臣家的儿子,他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不过也无非是文学、狩猎。而在父亲成功地从大臣一跃而起至当朝圣上以后,身为儿子的他肩上的担子愈发重了,学习如何带兵打仗,管理政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杨广无法独当这些全新的事物,文帝还特意派了两个老师前去辅导他。杨广倾心学习,进步很快。他为人严肃深沉,认真谨慎,这一特质颇有文帝当年的王者之风,因此朝廷内外都特别看好他。隋文帝有一次暗中请擅长看相的来和为儿子们看相,来和对杨广的评价是,晋王眉上的双骨高高隆起,看起来气势非凡,将来必然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为杨广的皇位之路奠定坚实基石的是他的平南之行。为了统一南方,实现全国一统的愿望,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总管灭陈的工作,在辅臣的帮助之下,统领兵将南下。这南下之行中,杨广也不忘顺民意,夺民心。其中有两件事帮助他赢得了至高的声誉。在平定建康后,杨广下令将陈朝江南地区人民最愤恨的五大奸臣正法,主持了公道。同时,他对陈朝仓库中的金银珠宝丝毫未动,进行了封存。这样,杨广顺顺利利赢得了江南人民的一致拥戴。在胜利灭陈以后,杨广又平定了江南豪强势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乱,平定了西突厥的入侵,凭借他的赫赫战功赢得了众人的倾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