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45000000016

第16章 传奇时代(1)

一 旧样式的衰落

元杂剧的高度繁荣,大概延续了一个世纪。从14世纪初年开始,元杂剧已渐渐显现出一些疲衰之色。至14世纪40年代以后,景象更是不济。入明之后,热闹了一阵,但在根本上已失去维持之力。

元杂剧在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比较像样子的剧作家和剧目还是可以举出一些来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和《王粲登楼》、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秦简夫的《东堂老》、乔吉的《两世姻缘》等,都可以在中国戏剧史中留下名字。其中像《倩女离魂》这样的剧目即便比之于黄金时代的那批杰作也并不逊色。但总的说来,元杂剧的风华年月已经过去。

衰落的原因何在呢?

一个比较容易看得到的原因是北艺南迁,水土不服。一切艺术现象都不可能全然摆脱地域的限定性,特别是戏曲所依附的音乐,更是明显地渗透着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社会格调。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1623)曾经凭借着他人的论述,说明过南曲和北曲的差别,以及构成这种差别的深刻历史渊源。他认为,杂剧和南戏各有自己的音乐渊源,杂剧中不论雅俗,大致属“北音”系列,而南戏则属于“南音”系列。他汇集了以下这些论述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以辞而论,则宋(应为明人。)胡翰所谓:晋之东,其辞变为南北,南音多艳曲,北俗杂胡戎。以地而论,则吴莱氏所谓:晋、宋、六代以降,南朝之乐,多用吴音;北国之乐,仅袭夷虏。以声而论,则关中康德涵所谓:南词主激越,其变也为流丽;北曲主慷慨,其变也为朴实。惟朴实,故声有矩度而难借;惟流丽,故唱得宛转而易调。吴郡王元美谓: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这段文词引自王世贞(元美):《曲藻》,这两句的原文应为“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王骥德:《曲律》一卷“总论南北曲第二”。)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论之一,阐明了南北观众在听觉审美上的重大差别,从而也阐明了他们在整体审美上的不同习惯和不同需要。这种习惯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南曲和北曲熏陶成的,但反过来,它们又进而造就着南曲和北曲。王世贞说:“南曲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王世贞:《艺苑卮言》。)可见,“北耳”与北曲,“南耳”与南曲,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违背了审美习惯上的地域性特点,就会造成“不谐”。

为什么地域性的习惯在审美活动中竟是如此牢固呢?对此,一些欧洲文艺理论家曾作过比较深入的思考。例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1766—1817)就曾指出,艺术家的创作总离不开亲身感受,而亲身感受又离不开惯常印象。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正是给艺术家自然而然地留下了一种无法磨去的惯常印象。她把西欧的文艺分为南北两部分,认为“北方人喜爱的形象和南方人乐于追忆的形象间存在着差别”;究其原因,在于“诗人的梦想固然可以产生非凡的事物;然而惯常的印象必然出现在一切作品之中。如果避免对这些印象的回忆,那就失去了作品的最大的优点,也就是描绘作家亲身感受这样一个优点。”(史达尔夫人:《论文学》。)史达尔夫人,以及在她以前的孟德斯鸠)(1689—1755),她以后的丹纳,显然都过于强调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地理、气候因素,但毋庸置疑,这种因素确实存在。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这段名言,对于艺术有时也是适用的。

元杂剧也就遇到了这么一个“逾淮为枳”的问题。

从13世纪末期开始,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杂剧的活动中心也从北方移向南方的杭州。据钟嗣成《录鬼簿》的统计,从蒙古贵族夺取中原到统一南北的四五十年间,56位剧作家都是北方人;统一南北后的五六十年间,36位剧作家中南方人已占大多数,北方人只剩下了六七人;从14世纪40年代到元代灭亡的二三十年间,剧作家几乎都成了南方人。

王国维在《录曲余谈》中也作过统计:“元初制杂剧者,不出燕、齐、晋、豫四省,而燕人又占十分之八九。中叶以后,则江浙人代兴,而浙人又占十分之七八,即北人如郑德辉、乔梦符、曾瑞卿、秦简夫、钟丑斋辈,皆吾浙(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此处是以我们浙江人的口气在说话。)寓公也。”

这一些材料都说明,生根于北方的杂剧艺术确实是背井离乡,到南方来落户了。初一看,它赶着热闹,趁着人流,凭着元朝的军事、政治强势,驰骋千里,是生命强度的新开拓,而它在南方的对手南戏只能黯自衰落。但在实际上,北方杂剧在南进之后,主要还停留在南方的都市,而在乡村,还是南戏南曲的地盘,因此,时时有可能实行“反渗透”。果然,如徐渭所述,“顺帝朝,忽又亲南而疏北”。有的学者认为,当时南方城乡以南戏南曲构成对杂剧北曲的战胜,也可能与部分浙江艺术家仍然把杂剧北曲看成“夷狄之音”有关。

元杂剧衰落的第二个原因是戏剧家的社会观念和精神素质发生了变化。

元代后期的杂剧作家们虽然继承了关汉卿、王实甫他们的事业,却未能继承他们的情怀。

北方的杂剧老将、梨园故人来到杭州后渐渐老去,杂剧领域里南方文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南方文人此时的境遇已有很大的变化。

从大的方面看,元代统治者总结了进入中原以来的统治经验,开始对南方实行比较聪明的政策。他们在北方保存着对游牧时代“哥哥弟弟”们的贵族分封,在南方则给了汉族庶族地主以较宽容的许诺。这样,整个江南的上层社会,就与元代统治集团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关系。与此相应,前期杂剧艺术家胸中所积压的那么浓重的郁愤,在后期杂剧艺术家身上也就消释掉了一大半。

从小的方面看,元代后期的文人,已不像关汉卿他们那样走投无路。1314年开始恢复科举制度,取仕名额也有增加。(叶子奇:《草木子》:“元朝甲寅年开科取士,九成殿芝生。”《新元史·选举志):“元统二年增进士名额至百人左右,榜各三人,皆赐进士及第,元之取士,莫盛于此。”)元代前期,几乎整整一个时代,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遗留于科举网络之外,于是造就了戏剧艺术领域的空前伟业。待到科举一恢复,仕途一开启,年轻的英才复又埋首于黄卷青灯之下,出入于贡院科场之门,致使勾栏书会、舞榭歌台的艺术水准,顿时降低。

只要浏览一下元代后期杂剧就可发现,在这里,过去的怒吼变成了谏劝,过去的决绝变成了期待,过去的审判变成了调解,过去的突破变成了恪守。在这里,似乎一切都变成了“内部谈判”,勃勃英气变成老气横秋,孤注一掷变成老谋深算,铤而走险变成温文尔雅,破口大骂变成抱笏参奏。在这里,“权豪势要”的无赖也会受到批斥,社会矛盾也会有不少揭露,甚至统治集团的政策也会遭到非议,但这一切,都弥漫着一层“妥协”的云雾,很难组合成一种深长的倾吐和热切的追求了。

当然,宁静淡远也能构成一种艺术风格,例如代表着元代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赵孟頫(1254—1322)就在山水画中表现出一种高雅的协调,但这种风格很不适合戏剧舞台,更无法承接元杂剧的生命主调。

杂剧衰落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艺术格局由成熟趋于老化。

也许,不得已而成为一种宏大艺术现象的“续貂者”总是不幸的。不仅是因为他们常常会与前代形成难堪的对比,而且还因为这种艺术本身确实已经自然地老化。在那过去不久的光彩年月里,能写的题材都写过了,能运用的技巧都发挥了,能做的文章都做尽了,能说的话都说完了,而且都做得那样完美,说得那样漂亮。要做新的文章,无论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都还火候未足。于是,只得凭着余响勉强延续,而余响是不能与本体相提并论的。

由于经过不少高人染指,元杂剧的艺术格局已趋固定,声腔更是严整,很少再有伸拓的空间,这与南戏南曲因长期贴近村俗而不被文人学士重视的情景正好相反。在固定而严整的模式里,元代后期杂剧在艺术上的一个通病就是因袭摹仿。它们既因袭前代,又互相摹仿,常常给人以一种面善感、眼熟感,大同小异,一题数作,黄金时代那种一个剧本一种姿态、一场演出一番创造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戏剧家们自己也感到了这个问题,力图挣脱,但在他们手中,可写的内容和可用的技法已经联结成一种相当固定的关系,因此弄来弄去还只是活动在一块小小的园地里,那是一块由前人开拓,现已足迹密集的可怜园地。许多身处衰落期的艺术家,都曾在这样的园地里打发过尴尬的岁月,不独戏剧然,也不独中国古代然。

像郑光祖、乔吉这样并不很差的剧作家,也已经常常在文词的雕琢上徒耗心思,又受人嘲笑。戏剧史家曾经列举过郑光祖《周公摄政》一剧中这样的文词:“自商君无道,暴殄天物,害虐丞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要厥士女,惟其士女,匪厥玄黄”;还有乔吉《金钱记》中这样的文词:“恰便似珷玞石待价,斗筲器矜夸。现如今洞庭湖撑翻了范蠡船,东陵门锄荒了邵平爪。想当日楚屈原假惺惺醉倒步兵厨,晋谢安黑喽喽盹睡在葫芦架。”(参见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第一章。该书针对这种情况认为:“试想,当时广大观众,对这种典故连串的唱词,能够听得懂吗?……这真是僻奥晦涩、诘屈聱牙,只不过是四书五经的翻版,算不得戏曲语言。”这是说得很对的。)显而易见,这种雕琢倾向与艺术创作的主旨大相径庭。杂剧委顿的总趋势造成了这种不良倾向,而这种倾向又加速了杂剧的委顿。一切走上了下坡路的艺术品类,往往陷入这种不可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杂剧艺术的老化,还有一部分是杂剧本身的艺术格局造成的,即便在其黄金时代也存在。如北曲联套、一人主唱的体制,就是明显的例证。

联套的体制,对于突出剧作主调、取得音乐协调,不无好处,但把一个套曲全都局囿于一个宫调之中,毕竟过于单调和平直,难于展现剧作所要求的起伏跌宕。一人主唱的体制,也与之相类。

这些问题,在杂剧勃兴之时,展现其功为多,暴露其过为次,即便略感拘束,也被剧作本体和剧坛整体所洋溢的蓬勃生命力所荫掩了。到了后期杂剧,就像失去生命光泽的中老年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自己容貌上的弱点一样,这些体制上的局限也渐渐显得几乎不可容忍。本来这个时期的杂剧就已是够刻板的了,但一想对刻板有所突破则立即遇到体制上的阻碍,结果这种体制也就越来越令人厌倦。

同类推荐
  • 静观的艺术

    静观的艺术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静观的基本概念、静观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静观与其修炼方法的关系、我们的静观的特点、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观念、意愿、意象、给没有修炼意识的朋友们的话等。
  •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本书属于赏析性的通俗音乐读物,介绍评析了20世纪一百年间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九十多首优秀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小型器乐曲和交响乐作品等,按年代分为五个时段,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历程、作品结构和音乐风格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评介。本书文字通俗易懂,面向广大的专业和业余音乐爱好者。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作品,书中还配有作曲家珍贵的生活照、手稿等大量图片。本书对了解20世纪中国音乐史大有裨益,亦可作为音乐评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范本使用。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手风琴教学法

    手风琴教学法

    本书内容有手风琴音乐发展简史;中国手风琴专业教学现状;高等学校手风琴专业教学组织、管理;手风琴专业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手风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来手风琴专业发展趋势,等等。对本专业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作用。
  •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董其昌的书法艺术》介绍了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法艺术特色、书法作品赏析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六道仙魔

    六道仙魔

    一个雷霆中诞生的婴儿,他名为陆雨辰。这个时代,无数超级天才诞生。九天上,九种神秘体质,八界中,八种特殊血统,一代仙帝,绝世魔主,逆归古神……看他如何从一个弱小的少年,变成纵横千古的强者。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死亡解剖楼

    死亡解剖楼

    如果安腾那天不走错路,那么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事了,我也不用费尽周折来写这篇故事了。但人生没有如果,发生就是发生,所以,我还是得坐到电脑面前把这件事讲述一遍……
  • 盛唐遗梦

    盛唐遗梦

    现代的推销骗子,居然穿越到武则天时期的武三思身上,原本就善于诡计的武家子弟,更添加了现代的种种经历,如何用现代的知识,与各类官场人物斗智斗勇,如何泡妞追美,逍遥于世。【起点二组作者黄的倾力贡献】
  • 东风谷的忧虑

    东风谷的忧虑

    寒风飘走落叶,一叶知秋的时期,纵使手里拿着一片叶子又能做什么呢?
  • 月岚传奇

    月岚传奇

    玄幻的美如同千寻的长大,你需要从这个充满妖怪的受诅咒世界中发现人性的光辉。世界总是存在着无数我们意想不到的联系,时间、空间、意识都可能在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方发生穿梭转移。
  • 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贵族学院的校草,碰上双重人格的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段恋情会完美倒爆,还是波折不断?敬请期待《青春协奏曲之花样年华》
  • 邪王霸宠:废柴医妃不好惹

    邪王霸宠:废柴医妃不好惹

    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实力业余杀手,苏玉的人生信条是:能关门在家混吃等死,就决不出门拼刀子。谁让她太强悍,出手便要人命。可逍遥的日子总是短暂,突然有一天,她穿越了。而且还是废物一枚,魂气为零,修炼不通。这下可蛋疼了!为了能够长久的混吃等死,她不得不再次踏上成为强者之路。被退婚?没关系!反正还是一个人逍遥自在!嫁病男?也没关系!美可看着养眼,死可继承家产,不嫁白不嫁!——回眸一笑天下倾,翻手帝国风云起。且看她一介小女子如何在强者遍布的异世混它个风生水起?
  • 中华小当家之我的传奇

    中华小当家之我的传奇

    新人一枚初次到来写的不好别见怪看来很多小当家的小说就2本写的还可以但是抄袭原作比较严重而且烂结尾所以我就来写一本主角重生但不附体跟多的是讲述主角自己在小当家世界的事小当家在本书中出现并不多。
  • 飞转的年轮

    飞转的年轮

    当时光远去,曾经养育着我们的地方,曾经伴我们成长的亲人,都记能停留在记忆之中。故乡,这是一个充满着温馨回忆的词汇,它更像一个清透的露珠,滴落在心田里,滋润着无过的乡愁,浇开了一园的记忆之花。那些记忆中的岁月,那样美好,那样温馨。又很遥远,很渺茫,恍如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