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48400000004

第4章 道家代表著作(1)

(一)《道德经》

1.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传说是老子所撰写。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道德经》文约意丰、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包容万物,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但皆有一条主线贯通其中,这就是自然无为的法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共分为八十一章。《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之学旨在于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因而人们应自然无为听天由命,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如此,则无为而治。《庄子·天下篇》总结《道德经》思想时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从“道”的哲学观出发,老子面对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忘情寡欲、绝学无忧、见素抱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极端的政治主张。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哲理诗。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当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性,警句广为流传;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同时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看法,在辩证中给人更多的思考余地,对后世玄学和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16世纪,它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道德经》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道德经》仅在《圣经》之后。

2.思想

(1)尊道贵德的哲学观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是宇宙的本源,天下万物都来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是指原始混沌之气;“二”是指“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阴阳两气;“三”是指阴阳两气经过相互冲动而形成统一,即“冲气以为和”,“万物”就是由于这样“冲气以为和”而产生的。道是世界的本原和规律,是一个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道本身则是永恒的。同时,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就是说,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有所成长而无意做主宰。

作为世界本原的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无形的精神,而是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独立存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生于道,道就是无,二者都是虚无的本体或精神的实体。道是恍忽不定,深邃幽远不可捉摸的。“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它渊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幽隐似亡而又实存,即“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在恍惚状态下,“道隐无名”,老子“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是不可言说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称之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这就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因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接着就有天、地和万物之名,这就是“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所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万物恒有,所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即“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同时又用德来抚育万物。他提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说,万物由道生,道又存在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各自的属性——“德”。万物各有属性,形成各自形体,并凭借环境而生长成熟。因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然而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就在于“道德”从不命令或支配万物,一切纯任自然、顺其自然。因此,也从不将生长万物或据为己有,或自以为尽力,便对它们宰制,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认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是不公平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老子希望用其推崇的“道德”代替“人之道”,听任百姓自作自息,不加干涉,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

此外,老子主张,要尽量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即“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达到道的途径。“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空明宁静的状态,为避免外界的干扰、诱惑,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静。老子又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老子希望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同时,老子提倡宽容待物,“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就是说,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2)以柔克刚的辩证法

《道德经》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如美和丑、高和下、刚和柔、福和祸等,都是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体现着一种很强的“变”的精神。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系统而丰富的,但老子比较侧重于“柔”和“阴”的一面,这对我国民族心理有较大的影响。

老子认为,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对立的矛盾,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种对立的范畴,在《道德经》中处处可见,例如:

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轻重、静噪、生死、荣辱、强弱、利害、祸福、愚智、吉凶、黑白、寒热、光尘、壮老、实华、正反、同异、美丑、善恶、雌雄、母子、兴废、进退、是非、辩讷、难易、公私、真伪、贵贱、怨德、贫富……

这些对立的范畴,已经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美学、数学、天文、生物、语言等方面,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

同时,老子又认识到,各种事物在矛盾中经常向它的反面运动转化,这是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他说:“反者道之动”。如:“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又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再如为人熟知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等。对于转化的条件,老子也作了一定的探讨。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这里所说的“盈”、“锐”、“满”、“骄”、“遂”,就是导致转化的条件。

然而,老子把事物的运动变化看作不是上升前进的,而是循环反复的过程。他把柔弱的、虚静的一面看做根本的一面,表现出贵柔尚弱的特色。老子认为,“弱者道之用”,原来刚强的到了饱和点就会转向衰弱,归于失败;而原来柔弱的可以坚持斗争,逐渐增强,反而能够取得胜利。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还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由此,老子提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指导思想。

《吕氏春秋》说:“老聃贵柔。”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老子观察到,无论人类还是草木,在初生时都是柔弱幼嫩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刚强枯槁了反而会走向死亡,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由此,老子得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认为,这些现象说明,柔弱是新生事物的标志,柔弱的东西是不可战胜的,刚强的东西面临的却是死亡。因此老子主张,人生在世应该守柔处弱,避用刚强,柔弱无争,“复归于朴”,这才符合大道的德性,也是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老子指出,要做到“柔弱胜刚强”,必须注意不与强大的敌人做斗争,而应用“以柔克刚”、迂回曲折的办法去争取胜利,“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欲收故放、欲弱故强、欲废故兴、欲取故与的策略称为“微明”(微妙而明智),可以助长敌人的骄气,从而加速敌人由盛而衰的转化。

具体到个人,老子认为,谦虚退让是人们应该注意的一种明哲保身之术。他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意思是说,事业成功了,不居功自傲,不借此去追名逐利,而要抽身隐退。只有不求其功,才能功不可没;如若追名逐利,反而会引火烧身。这是一条自然规律,是天之大道。由此可知,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懦弱和消极,而是一种居后不争的智慧与生活态度。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圣人以居后不争的态度处世,反而可以处在前列;不大考虑自己的利益,反而可以获得利益。这是一种辩证的智慧,是通过无而实现有,通过表面的否定达到事实上的肯定。

(3)自然无为的政治观

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其中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老子把“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运用于天道观上,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他又将其运用于人生论上,认为人也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因此,人生也须消除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规律运行,也就是说,道的本性是自然的,离开了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既然“道法自然”,那么,法“道”的天、地、人,也就必然应以自然为理法,并且其本性也同道一样,是自然的。

那么如何做到“道法自然”呢?那就是“无为”。老子认为,清静无为是人生自然之本,他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故“清静无为天下正”。“人之道”就在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还具体指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不自我炫耀、不争名夺利,反而会名扬四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也包含着“不争”,不争亦能“保全”自身之自然本性。“不争”要求不带个人偏见,以忘我与淡泊宁静的态度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努力做到清心寡欲,自足知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怠”,避免患得患失的烦恼,从而融入自然与社会之中。

老子认为,人心应该向真朴的自然之性复归,婴儿只有有限的知识和欲望,距离原有的“德”不远。他们的淳朴、天真和自然,是每个人都应当尽可能保持的特性。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又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因此“圣人皆孩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的自然纯朴的人性。老子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在这里的意思是淳朴和天真。圣人不只希望他的人民愚,而且希望他自己也愚。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婴儿般的自然状态呢?老子认为要无知寡欲,他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时,“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因此,“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老子建立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论。无为与自然是关系密切的概念。无为是对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指道或君主无为下万物或百姓的自主状态。统治者无为,百姓生活就自然。老子耳闻目睹当时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竞尚骄奢,对外尔虞我诈、互相攻伐,对内政令烦苛、剥削严重,认为这都是统治者背弃大道、恣意妄为所造成的恶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老子主张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治理天下。

同类推荐
  •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内容包括:难免不幸;英雄的不幸;适者生存;厌烦与兴奋;疲劳的工作;妒忌心理;犯罪意识等。
  • 打开哲学之门

    打开哲学之门

    哲学未必就是一门艰深的学科,《打开哲学之门》是一本专为初次接触哲学的读者写的书,《打开哲学之门》舍弃了繁冗芜杂的哲学概念,从人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入手,结合人们切近的生活问题、认识问题、信仰问题,整合提炼哲学史上最优秀的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借助故事及相关例子,用平易近人的文风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罗素谈人的理性

    罗素谈人的理性

    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拔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热门推荐
  • 清朝那些事儿

    清朝那些事儿

    本书以时间为序,全方位地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化、艺术乃至礼仪、饮食文化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了一个个君王清晰立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 “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卑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
  • 见习猎人

    见习猎人

    一个控制着全球经济命脉的商业帝国,其幕后的操盘者竟是一个大学肄业的小电脑商店老板。他的身价难以计算,但他始终自诩是个标准的宅居动物。然而,他拥有的这一切并非生而注定……
  • 龙御九卷

    龙御九卷

    一位由现代人凭借流星应验的愿望穿越到秦时的秦飞,到了秦时又有怎样的经历,秦时明月的背景让秦飞大呼惊奇,而主人公秦飞又是如何从一个软小生成为乱世如鱼得水的绝世高手的?是怎样的奇遇与未知等待着他?一切尽在书中!
  • 魔尊的审判

    魔尊的审判

    不同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维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世界
  • 重生八零小媳妇

    重生八零小媳妇

    唐小芯回到了八十年代,身上就剩下一块钱,不行,她要发家致富。生意红红火火,小姑子婆婆弟媳来找麻烦。而且,她还要对付家里那头饿了二十多年的狼。“媳妇今晚咱们继续打妖精。”“不行。”“媳妇难得有空,咱们来研究一下打妖精的动作。”“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异大陆之初见夜未央

    异大陆之初见夜未央

    下弦月,镜花缘,千年等待,一挥间……有一本书,叫做《异大陆之初见夜未央》,倾尽我所有,只为那小小的真心。
  • 快穿之回萌一笑都是妖

    快穿之回萌一笑都是妖

    系统捕获了一只没有情根的替补月老,接下来就是被乖乖踢出仙门去修炼的时候了。女主霸气软萌,偶尔蠢起来要命。遇强则强遇弱则弱,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在修炼情根这条路上越走越黑。男主忠犬逗比,陪女主傻起来空气中都透着一股赤果果的蠢气,姻缘天定啊!
  • 超能圣手

    超能圣手

    叶准得《太上诀》真传,可帮助他人修复元气。修复命门,可医治百病起死回生;修复运门,可转换气场运气大增……得师父命令,叶准回归都市成为医生,却未曾想卷入了美女同事的麻烦之中,于是,叶准化身成为护美神医,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 斗妖逍遥游

    斗妖逍遥游

    楚游天看着四个女子,凉爽的海风吹来,她们的头发随风飞起,粉色、紫色、淡绿色和淡蓝色的纱裙随风飘动,显得更是美丽迷人。他又望着四周茫茫大海,心中想自己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竟然能和四个貌若天仙的女子一起泛舟在大海上,普天之下,又有哪个男子能像他一样,若是没有妖界侵犯人界,他该有多逍遥快活。
  • 狙行天下

    狙行天下

    丛林的王者,枪战的巅峰。铁血柔情,一抹红妆东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