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32300000002

第2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概述(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伦理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伦理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使各个时期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不同特点,但综观中国两千年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我们探讨和介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

人类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道德——原始社会道德。从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血缘共同体内部,就奉行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与平等互助、“讲信修睦”的朴素风尚。不过,当时的所谓“道德”,仅仅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传统习惯,人们对于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而人类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自觉的道德学说或伦理思想,则是在进入文明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按照史学界的通行见解,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2至21世纪就开始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即夏朝。到了商朝,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蒙昧状态和科学文化原始水平“商俗尚鬼”,人们将伦理道德的认识理解寄托于对鬼神的崇拜和畏惧之中。尽管有些对道德的认识,例如具有道德含义的“德”字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未形成系统的伦理思想。

周朝取代商朝后,将商朝发展的奴隶制度推进到一个全盛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是,伦理思想有了较大发展。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发展了商代的伦理思想,他们以天命论为思想前提,根据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不仅倡导“孝”、“友”、“恭”、“信”、“惠”等宗法道德规范,而且主张“修德配天”、“敬德保民”。他们提出了一个道德与宗教、政治融合一体的思想体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变为封建制的时代。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各派思想家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本质、人性与人的本质、义利之辩、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各种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伦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中儒,墨、道、法等诸子的伦理思想对后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了一套“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阐发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所以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人。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兴办私学,从事教育实践。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同时又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他的学说主张,力图实现其政治伦理之“道”,但终因不见用而告失败。然其学问之渊博,思想之精深,在当时名声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仍不失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按其思想的主体内容,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史料是《论语》一书。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但其要旨在于“爱人”。(《论语·八佾》)一方面,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即“仁之本”。其学生有子的话说得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兴于仁”(《论语·泰伯》)。所以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最深沉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关系。另一方面,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八佾》)“爱人”在逻辑上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许多学者认为“爱人”的“人”不应当仅仅是指奴隶主贵族,应当是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民,甚至是奴隶。那么“爱人”所爱的对象,显然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也就是说,“仁”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不仅体现了“爱”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升华。

总之,孔子以“爱人”释“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一种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这样,“爱人”——“忠恕”,或曰“爱人”与“忠恕”的统一,就构成了孔子“仁爱”原则的基本内容。曾参在回答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反映了孔子对春秋以来的“仁”这一思想的发展。《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忠”、“恕”相通而有别,分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的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原则;而作为行“仁之方”,也就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后来宋儒又概括为“推己及人”。这里,显然包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人同此心,或人我同欲。由此,才能从“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即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能近取譬”。于是,从“爱人”之心出发,“亦勿施于人”。同样,因为“人同此心”,我之所欲,亦人之所欲,故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这也正体现了“爱人”之心。可见,“忠恕”之道实际上成了实行“爱人”的模式,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了“爱人”原则,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因而与“爱人”相得益彰,同样也是“仁”的基本规定。从“爱人”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及其展开为“忠恕”之道来看,孔子的“仁”,实际上提出了人皆有的道德属性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孔子盛赞西周文化,崇尚传统礼制(“周礼”),他认为周公所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迄今为止的最好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克己复礼为”(《论语·颜渊》),故孔子“贵仁又尚礼”。

因此,孔子的“仁”和“礼”是统一的。但二者又并非相同,“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所以“爱人”是“仁”的根本,要实行“爱人”的原则成为仁者,又必须节之以礼,也就是说“爱有差等”,是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总之,“仁”是“礼”的心理基础,“礼”是“仁”的行为节度,两者统一,融为一体。于是,就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而言,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伦理模式:既有严格的尊卑、贵贱、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又具有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人道关系。例如:在父子、兄弟之间,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其间又以子孝、弟悌为主。所谓“孝”,主要是子对父要“敬”而“不违”,体现了父与子的尊卑、主从关系,但子又可以对父进行“几谏”。在君臣之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要做到“好礼”、“好义”;臣要“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但又可以“勿欺也而犯之”,“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对于有过错的君可以犯颜直谏,为君的不能搞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的个人独裁。而在君民之间,君要“惠民”,民则要“信之”,拥护君的统治;君先正,则下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欲善,而民善矣”,“苟子之不欲,虽赏而不窃”(《论语·颜渊》)。总之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礼、臣忠、君惠、民信……。如此人伦关系,若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叫“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也是孔子理想中的“道”,它在孔子所处时代虽无实现的社会条件,可在以后却恰好适应了正在产生中的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因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诞生和确立,它日益显示出它那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仁义统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但是,孟子并不突出“礼”,认为用以平天下的根本之道,“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在“隆礼”的前提下,综合孔孟关于仁、义、礼的思想,提出一个以“礼”为核心的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孔子提出“仁”和“仁”“礼”统一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要塑造能承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君子”。因为,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的社会伦理模式,就必须依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他自己的一生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所以儒家总是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也即“修己”,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是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具备“仁”的品德,在于时刻不离开“仁”。哪怕是仓促之间,颠沛流离之际,都必须致力于“仁”。这里说的“君子”,不是贵族之称,而是“仁”的人格化,是理想人格的别称。同时,在孔子思想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是有区别的(《论语·雍也》)。因为要达到“圣”还需要有物质条件,而这是一般地位的人所不具备的。“仁”则不同,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有“智”、有“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即“知人”(《论语·颜渊》),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知礼”。认为有了这种认识,就利于实行“仁”。“勇”,即果敢,有勇必为。反之,“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所以,“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勇”也是“仁者”的一种必备品德。可见,“知”、“勇”都是从属于“仁”的,是“仁者”所应具备的品德。所以《中庸》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过在孔子思想中,知比勇为重,多以仁、知并举,后来的儒家也以“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这就是“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足见孔子对“中庸”的推崇。所谓“中庸”,要在持“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狂”即激进或过,“狷”即拘谨或不及,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孔子的主张是,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是谓“中行”。孔子所主张的“中”,原意并非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过”和“不及”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来说的,它们是在相反方向上脱离了标准的两端;而“中”就是符合于一定的标准的“正”,是对“过”和“不及”的否定。因此,“中庸”就包含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度),这就是“礼”。行为以“礼”为度,既不过又不不及。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孔子认为对“不仁”的人痛恨过分,就会激化矛盾,引起暴乱。所以他主张役民不要过度,表明“中庸”确有调和矛盾即“和”的精神。而“仁”“礼”统一,实际上也是这一原则的运用。

总之,“中庸”的哲学意义,就是在保持“度”的原则下的矛盾调和,这实际上就是把“度”绝对化,反对矛盾的转化,因而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在客观要求事物的“度”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过犹不及”,“事举而中”显然是必要的、可取的、合理的。其在道德上的意义是:孔子认为,君子能运用这一方法于仁德的实践中,也就获得了一种至高的品德,因而也就成了仁人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道德要求。所以《中庸》称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以“仁”为主的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内容,这也体现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主张。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就是君子所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指个人私利私欲,如富贵利禄.所以义与利的关系,就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对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把“义”放在首位。而个人利益则是第二位的。

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在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种“安贫乐道”,以道德心理自我满足为安身立命之地的人生哲学;那种以“贵义贱利”、“存理灭欲”为行为方针的价值观念,以及那种压抑个性和自由意志,唯父意、君旨是从的“愚忠”、“尽孝”等心理模式,虽然不能完全和直接归罪于孔子,但与孔子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崇高品德,表现为坚贞的民族气节,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闪烁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光华的思想和行为,也都可以溯源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同时,“义以为上”、“仁者安仁”,又毕竟包含着反对唯利是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合理因素,它无疑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民族传统而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如何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伦理思想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总结他的一生修养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把“志于学”看成是修养过程的起点。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仁人”,首先要有‘求仁”的崇高志向,并笃守而勿失。这样才会坚持修养的全部过程。而“学”(“问”也是学的一种形式)和“思”则是修养的基本方法。两者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迷惘而无所得;“殆”,偏离正道而陷于危险。因此,必须把“学”“思”结合起来。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谚语歇后语

    青少年快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系:谚语歇后语

    《谚语 歇后语(最新图文普及版)》是百姓语言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使用和锤炼,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通俗浅易,流传广泛,简练深刻。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是一种比喻,后半截是这个比喻的揭晓。无论口头还是书面使用,都可以“歇”去后半截,以前半截示意。歇后语也有叫做“俏皮话”的,它与谚语比较,更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含蓄、幽默而饶有风趣。由于歇后语的比喻部分取材丰富、具体、形象、奇妙,因而许多歇后语读起来乐趣无穷,久而不忘。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昆虫记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一辑:昆虫记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的艺术

    本书内容包括:讲课离不开提问、课堂提问的概述、课堂提问的目的、课堂提问的类型、课堂提问的功能、课堂提问要有主体地位、课堂提问要讲究时机、鼓励学生发言等。
  • 营销圣经

    营销圣经

    为什么大众化销售如此之火?为什么最佳的销售策略仍是那句老话——顾客就是上帝。为什么你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却还没有成功?为什么说培训经费越多,在营销上花的力量就越少?在市场经济时代,那些持续增长的公司无不以盈利客户为增长基础,这些公司都能识别出他们最有价值的客户,创造出强劲的客户忠诚,并锻造出坚实的客户关系。营销学是每个营销人员创造佳绩必须遵循的推销法则,更是所有人营销自我,走向成功的金科玉律,拥有它,你将在商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本书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将世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一一收入笔下,将古往今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一呈现,帮助小读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热门推荐
  • 二货女巧驯腹黑男医生

    二货女巧驯腹黑男医生

    身为广告策划师兼职网络写手的她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个不用经过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脱口而出谎言的“小骗子”,小小的、善意的谎言让她轻松的周旋在各种环境里,有着能迅速和周围人打成一片的能力。正义感颇强的木讷医生却就是因为她结束了自己“爱情绝缘体”的单调生活。
  • 网游之莽荒记

    网游之莽荒记

    这是一个仙侠与武侠并存的游戏世界。修武封神,修道飞仙。带着前世七年的游戏收藏,叶辰光回到了游戏开始之初。拜婠婠为师傅,收貂蝉做侍女,视小倩为红颜,与英琼称兄道弟,和语嫣共研武学、和女神玩玩暧昧···当然,上面这些都只是他平时想想罢了,还没空去实践,他真的很忙,忙着去照顾他的宝贝——妹妹···无尽yy之作,喜欢萝莉、女神的进。
  • 心灵鸡汤:人生哲理枕边书(书立方3)

    心灵鸡汤:人生哲理枕边书(书立方3)

    人生在指尖流转,生活在光阴中继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世上的事却总难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留遗憾,多余幸福和快乐。我们这一生,希望做一个自己满意的人,希望自己优秀出色,获得成功,赢得精彩,于是我们努力拼搏着。我们这一生,希望做一个别人满意的人,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获得更多的爱和关怀,于是我们努力经营着。
  • 长欢

    长欢

    君千笑是个浪子,人们都这么说,江湖上的讲究面子,送他一个雅号,贪欢公子。花解语是个倾世美人,诸国的人都知道。可是,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看似轻浮的浪子遭遇神秘的美人,又会上演怎样一出嬉笑怒骂的好戏呢?至于神马王爷,神马公主,神马……千笑叼着狗尾巴草双手叉腰仰天狂笑:“那都是浮云啊!”
  • 独宠呆萌妻

    独宠呆萌妻

    家里太后曰:“妮妮,这位陆先生你不认识了?小时候你可没少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着吵着要嫁给他。”络梓妮满头黑线,她哪儿记得小时候的事啊!一个女人见着就想扑,多金又有能力,又貌比潘安的极品男人没有对象,还用相亲这一招,你说这合理吗?可是...苍天啊,为什么这个男人就瞄准了自己不撒手了?“陆先生,我只是一只小透明,您就大发慈悲放过我吧?好不好?拜托拜托!”络梓妮可怜兮兮的对着男子说,双手相握一副诚恳的样子。她可不想被无数女人目光凌迟着,那感觉一定生不如死。男子目光深邃的看着她,半响浮起一丝笑,浅浅吐出三个字:“我拒绝”
  • 惊涛动力:威力无比的海洋能

    惊涛动力:威力无比的海洋能

    世界本来就是充满了未知的,而好奇心正是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浩瀚无边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在这蔚蓝的海洋中蕴藏着威力无比的能量,跟随本书一起去探索这惊涛骇浪中的能源宝库吧!
  • 止水轶事录

    止水轶事录

    这是一部借着武侠的幌子讲述人性本恶的小说,所以死人很多。阴谋、悬疑比比皆是,主角仿佛在做力挽狂澜的事,其实被无数的因果牵着往前。何去何从,如何选择,不到最后不会揭晓
  • 吾名莫漓

    吾名莫漓

    吾名莫漓,吾已归来。四大神兽很厉害?不好意思,都是吾的契约兽。修炼很困难?不好意思,吾三岁之后修为就蹭蹭蹭的往上爬。属性很难得?不好意思,吾生来就是全属性,五行元素、风雷元素、鬼怨仙魔气任你挑,只有你没有的,没有吾没有的。……
  • 广陵史

    广陵史

    “今天天气不错,不如建个世家?”“土匪窝好玩。”“直接建土匪窝没有人来玩怎么办?”“好有道理……”“所以建一个实质是土匪窝的世家吧。”“好啊!”于是,广陵世家就这么被建立起来,欢乐的日子开始来临,各位看官,欲知详情,请看正文~
  • 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本书作者是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相关研究者。作者怀着对儿童的爱心,用一年时间,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了一户美国典型中产阶级家庭以及家庭周围人群的早教经历与经验,结合美国最前沿的育儿理论与经验,记录下了那些让人思考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