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温里祛寒,消除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大都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根据归经不同而分为入脾胃经,以温暖中焦,健远脾阳,散寒止痛;入心肾经,以温肾回阳,救逆;入肝经以温肝散寒、温经止痛、温补脾胃、补胃阳。
常用的温理药有:附子、肉桂、炮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荜澄茄。
1.附子
常用名:熟附子、黑附子、制附子。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心、肾、脾。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大汗亡阳,四肢冷,风寒湿痹,脘腹冷痛,肾虚水肿。
用量:3~6G,不宜量大。
用法:宜久煎以减轻毒性。
注意:有毒不宜生用,阴虚内热及孕妇忌用。反瓜篓、白蔹、白芨、贝母,犀角。
2.肉桂
常用名:官桂,桂心。
性味:辛、甘、热。
归经:肝、肾、脾。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除冷积,通血脉。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肢冷,腹痛泄泻,脘腹冷痛,血寒经闭。
用量:3~6G。
用法:不宜久煎。
注意:阳盛阴虚者及孕妇忌用,畏五灵脂。
3.炮姜
性味:辛、热。
归经:脾、胃、肝。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温经止痛,吐血,便血,崩漏。
用量:3~6G。
注意:阴虚有热者及孕妇忌用。
4.高良姜
常用名:良姜。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虚寒吐泻,消化不良。
用量:3~6G。
注意:本品辛热燥散,易伤阴助火,对肝胃火郁的胃痛,呕吐忌用。
5.吴茱萸
常用名:吴萸。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肝、脾、胃。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助阳止泻。
主治:胃寒腹痛,呕吐吞酸,脾肾虚寒,寒疝腹痛。
用量:1.5~5G。
注意:阴虚有热者不宜服,孕妇忌服。
6.川椒
常用名:花椒、川花椒。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肺、肾。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杀虫。
主治: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
用量:3~6G。
注意:本品辛热有毒,阴虚火旺者忌用。
7.丁香
常用名:公丁香。
性味:辛、热。
归经:肺、胃、脾、肾。
功效:温胃降逆。
主治:胃寒呕吐呃逆,胸腹冷痛。
用量:1~3G。
注意:本品性温而燥,只适用于虚寒,热证忌用,畏郁金,忌同用。
8.毕澄茄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肾、膀胱。
功效:温中降气,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寒痛,呕吐呃逆,寒疝疼痛,小便不利。
用量:1~3G。
注意:阴虚有火及热证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