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650100000009

第9章 敢作敢当:要有做大事的气魄

没有超人胆量的领导者是成不了大事的,如果事事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必然使自己的视野变窄、胆量变小,该向前时往后退,该决策时犹豫不决,不但有可能耽误大事,也会丧失自己一鸣惊人的机会。领导者应该具有敢作敢当的气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更有机会取得成功。

1.存浩然之气乃敢于任事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公孙丑问道)“冒昧问一下,先生擅长什么呢?”(孟子)说:“我能了解别人话语中的意思,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一下子很难说清楚。这种气呀,特别大也特别强,用正义培养它,而且不要伤害它,就会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呀,要与义与道相配合;如果不这样,就会萎缩。(这种气)是由义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个别的仗义行为所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它就萎缩了。”

领导,一般都是上管下。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却需要下属出面稳定大局,这时候的出头露面非同小可,弄不好自己功名利禄甚至性命都得搭上。只有一心为公,不存私念、敢于担当的人才会挺身而出。这也便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病逝,没有儿子。武帝的六个儿子中独有广陵王刘胥在世,群臣讨论该立谁为皇帝时,都有意立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就是因为行为放纵、不合正道,才不被武帝选用的,所以霍光听了大家的议论后犹豫不决。这时有个郎官上书说:“周太王废黜太伯而立王季,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都是只看合适才立。即使是废黜长子而立少子也是可以的。广陵王不能继承帝位。”此话正合霍光的心意,霍光把郎官的上书拿给丞相杨敞等人看,于是把这个郎官提拔为九江太守。当天,霍光奉皇太后诏令,派遣大臣去迎接昌邑王刘贺。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哀王的儿子,到长安后,即位为皇帝,但是他行为放纵,淫乱不堪,举动无节,政事失当。霍光见昌邑王荒淫无道,非常担忧,于是单独询问大司农田延年,这事该怎么办。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柱石,既然知道这个人确实不行,为什么不向太后说明,另选贤明的加以拥立呢?”霍光深以为然,又给田延年加官“给事中”。让他可以进宫议事,紧接着就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合谋,召集公卿大夫在未央宫共同议事。

会上,霍光说道:“昌邑王行为昏庸淫乱,恐怕会给国家带来危险,怎么办?”群臣全都大惊失色,谁也不敢发言,只是随声应付,不置可否而已。这时田延年离开座席走上前,按着剑带着威胁的口吻说:“今天的讨论,不能有一会儿的耽搁。群臣中有谁赞成得晚一些,就请让我杀了他!”霍光谢罪说:“九卿对我的责备是正确的。天下人心浮动,议论纷纷,我应当受到责备。”于是参加会议的都叩头说:“百姓的命运都在将军一个人了,我们都只听将军的安排。”

会议当即停止,霍光立即率群臣一起去谒见太后,并向太后详细禀告了会议的情况,并认为昌邑王荒淫迷惑,失掉了帝王礼仪,扰乱了汉家制度,不能继承帝位。皇太后对昌邑王的行为也很不满,现在霍光等人有意废黜昌邑王,她没有任何异议,当下表示同意和支持。一切都已准备妥当。昌邑王进到殿中拜见太后,一下子被那威严的架式吓得趴在了地上。只见太后穿着庄严的礼服坐在大帐里,两边几百个侍从都手持武器,皇宫武装警卫都拿着戟排列在殿陛之下,群臣按次序上殿。霍光和群臣联名上奏,弹劾昌邑王,要求太后下诏废刘贺为庶人,太后同意了。仅仅只有二十七天,这位昌邑王就从位极天尊的皇帝宝座上跌落,成为一个湮没无闻的平民百姓。这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也足见霍光影响之大,他的为政艺术着实令人折服。昌邑群臣犯了放弃辅导职守、引诱昌邑王干出坏事的罪,霍光为不留隐患,把他们一行二百多人全部杀掉。当兵士押着他们赴街市处刑时,他们大声呼喊:“该断不断,反受其乱!”昌邑王被废后,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商议迎立新君,并在掖庭中会集丞相以下官员讨论确立人选。当时武帝的子孙中,齐王早死,没有儿子;广陵王刘胥已经在以前决定不用了;燕王刘旦由于谋反而自杀,他的子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近亲唯有戾太子的孙子还在民间,号皇曾孙,民间都称赞他好。这时,光禄大夫丙吉上书说,皇曾孙已有十八九岁了,而且通经术,为人节俭,慈仁爱人,请求霍光拥立他。杜延年也认为皇曾孙德行美好,力劝霍光、张安世拥立。霍光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这年九月,霍光会同公卿大臣上奏太后立皇曾孙为帝,皇太后下诏同意了。

霍光于是派宗王刘德到皇曾孙的家乡去,让皇曾孙梳洗干净,然后赐给他皇宫里的衣服。太仆驾着轻便的狩猎车来迎接曾孙,到宗正府举行斋戒,进未央宫谒见皇太后,被封为阳武侯。过了不久,霍光捧上皇帝的玺绶,皇曾孙在拜谒高祖庙后正式继位,是为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不久,即下诏褒扬霍光“安宗庙”之功,命令把河北东武阳一万多户加封给霍光,连同以前封的共为两万户。另外,前后赏赐计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色绸缎三万匹,奴婢一百七十人,马两千匹,最好的住宅一所。霍光能够一心为公,敢于任事,关键时刻彰显出领导者所有的果断和勇气,所以成就了大业,也为自己赢得了富贵。

〇果断决策需要勇气

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选择更显得重要,因为这并不仅仅是一己的私利,而是牵扯到一个团体的兴衰。

身为领导者之所以不敢决定各种事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决定的结果究竟是好是坏,是吉是凶。而这也正是许多领导畏首畏尾拿不定主意的原因。

世间最可怜的,是那些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经常彷徨歧路,不知所措的人;是那些自己没有主意,不能抉择,依赖别人的人。作为领导,如果总是这样,就难于得到别人的信任。

主意不定,对于一个人品格的锻炼,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具有这种弱点的人,从来不会是有毅力的人。这种弱点,可以破坏下属对自己的信赖,也可以破坏自己的判断力,并有害于自己全部的精神能力。

而那些决断敏捷的领导者却不害怕错误,因为他对事业的推动,总比那些胆小狐疑不敢冒险的人敏捷得多。站在河边,呆立不动的人,永远不会渡过河去。假使你有寡断的倾向或习惯,你应该立刻向这种恶习宣战,因为它足以破坏你各种进取的机会。

在你决定某一件事情以前,你应该对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你应该运用全部的常识与理智,郑重考虑,但一经决定以后,就不要轻易反悔。承担领导的责任是需要勇气的,尤其当你知道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和你的决定时,你就更需要勇气。你需要做出某些将会影响下属生活的、艰难的决定。作为一名高效率的领导者,你必须作出那些艰难的决定,同时还得注意,你是在行使领导职能。你要作的那些决定将对下属产生重大的影响。

练习敏捷、坚毅的决断,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受益无穷。那时,你不但对自己有自信,而且也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真正的领导者,必须学会成竹在胸,使你的正确决断,坚定、稳固得像山岳一样。敏捷、坚毅、决断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中的力量。假使你没有养成敏捷与坚毅的决断的能力,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2.敢为人先引领大局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译:孟子说:“等待文王出现才奋发有为的,是普通民众。至于英雄豪杰那样的人,即使没有文王,也能奋发有为。”

有远见卓识的为臣者由于站得高、看得远,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带领大多数人去走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作为领导者,能做到不墨守成规、敢为天下先,对于开创一片新局面是十分重要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正式开始变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新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产量高于一般者,免除劳役和赋税,经营工商业或游手好闲而贫穷的人,则全家罚做官奴。鼓励其他诸侯国的流民到秦国开荒,拨给土地、房宅,三代免除劳役和兵役,只缴纳粮草。为了刺激生产,最大限度发挥劳动力的作用,还规定兄弟成年必须分家,各立门户,否则罚缴双倍赋税。为了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商鞅否定世卿世禄制度,建立新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凡是没有为国家建立军功的旧贵族,不能列入宗室贵族的属籍,不得继续享受贵族特权,不得无功受禄。商鞅的军功爵制,使“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人的政治地位、官职要由军功来决定,这对旧贵族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税禾”,即根据土地面积征收租税。献公即位后,又进行一系列改革。加速了秦国封建化进程。

商鞅为了强国利民,在上述改革的基础上,在秦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封建制的改革。他以法令的形式,彻底废除井田制。具体做法是:把原来井田制下大田和份地间的田界即阡陌封疆统统破除,土地收归国有,国家政府再按一夫百亩的标准将土地授予农民;授定之后,重新设置田界,即阡陌封疆,不许私自移动。商鞅“坏井田”,实行授田制,促使了农民阶级的形成,发展了生产。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废井田、开阡陌,推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从而在经济领域实现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根本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长足发展,使秦国很快成为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了改革成功,商鞅不顾个人安危,与反对派进行了不懈斗争。

变法之初,仅首都反对变法的人就达数千,太子犯法更是最高层次的最有威胁性的犯罪。太子驷有两个老师,一个叫公子虔,一个叫公孙贾,这两个人也是贵族。由于商鞅的变法自然也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这两人对此早已耿耿于怀。“小不忍则乱大谋”,便把希望寄托在太子身上,天天在太子面前说商鞅的坏话。特别是说到商鞅大权在握,正在收买民心、图谋不轨时,太子感到自己将来的国君地位受到了威胁。在两位老师的怂恿下,经过深思熟虑,太子把所见所闻归纳了一遍,在秦孝公面前狠狠地告了商鞅一状。于是,太子出面攻击新法,要求秦孝公处置商鞅的举动,顿时在朝廷引起大哗。秦孝公听了十分恼火,把儿子训斥了一顿,然后交给商鞅依法处治。

大良造府,灯火通明。商鞅时而在案几前踱步,时而伏案深思:太子犯法,按法律应当腰斩。可是,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大王。哪有臣下治大王罪的道理。可是,如果这次不处理,将来谁都攻击新法,非但朝廷的威信会一落千丈,新法也有夭折的危险。商鞅明白,这是对能否坚持变法、在人民中树立威信的严峻考验!如果“王子犯法”不能“与民同罪”,那谈何变法?谈何威信?更谈何富国强兵、成就霸业?思来想去,商鞅决定执行法令。但考虑到犯法者身为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负法律责任,所以下令将公子虔处以杖刑,公孙贾黥面,以示天下。这虽然并未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至少打破了奴隶制时代的那种“刑不上大夫”的旧礼制,受到百姓的称赞,使新法在秦国得到普遍推行,人人遵法守纪,甚至“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可见变法之彻底和深入人心。后来,公子虔又一次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地依法割掉了他的鼻子。

改革是革故鼎新,新旧势力之间的反复较量是必不可免的,只有满怀必胜信心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勇士。才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夺取最后的胜利。

商鞅为使变法成功,采取高压手段对待反对变法之人。但他排斥异己是为公而不是为私,是为了变法大业而非为了个人谋利。宁毁自己一人而成就秦国之强盛,从这一点上来看,商鞅是一个“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为了事业而能奉献一切的卓越领导。

〇执着于高尚的追求

也正因为商鞅从政为官站在了追求的高度,在以后的改革过程中他排除一切阻力,将改革进行得非常彻底和有效,他自己也一路高升。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从远大目标高瞻远瞩地往下看,眼前的困难变得微不足道;以同样的观点,你会发现很容易定下更高的目标,也对自己提高要求,更经得起挫败。你了解到今天的锻炼对你的成功是多么必要,你就会泰然处之,它们是来日成大器的垫脚石。

一个人的追求是高尚还是平庸,这对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一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追求是高尚的,那么,从他高尚追求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业绩了,而把这些辉煌的业绩聚集在一起,便可以使人生放出灿烂的光辉。比较一下高尚的追求与平庸的追求对人生的影响,所能提出的结论是非常清楚的:为官一场,要想避免灰暗的人生而实现从追随者到领导者的超越,就必须执著于高尚的追求,至于那些平庸的追求,还是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去为好。

3.做人要有一点骨气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

译:所以,人必先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人们才会去侮辱他;家必先有了门毁的因素,然后外人才会去毁坏他;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其他国家的人才去讨伐它。

家与国必定是先自身衰落,然后别人才会攻击,如果自身强盛想必即使有外患也是不足为虑的。做人同样如此,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作为领导者,怎么也得有点骨气,如果太自轻自贱了,连自己的领导也是看不起的,所以,人必自重,人才重之,只有自己的骨气硬,别人才会看重你。

汉武帝在历史上被称为雄才大略,但是在他统治期间也有许多过失。大凡建立了点功业的最高掌权者,总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以为自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普天下的臣民,在他的眼中,如奴如仆,他趾高气扬,甚至草菅人命。汉武帝向来以严酷著称,他对大臣的任用完全以自己的好恶作为标准,臣下对他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有被杀头的危险。即便是他所器重的大臣,也从来不放在眼里。大将军卫青,在对匈奴作战中,功不可没,最为汉武帝所器重,满朝公卿,没有比他的功劳再高的人了。可就是对这样一位朝廷重臣,他依然缺少一点起码的礼敬。有一次当卫青向他上奏时,他竟然蹲在厕所里相见。面对汉武帝的淫威,当时有个大臣曾当面怒气冲冲地指责他说:“皇上求贤的力度很大,可是对他们随意杀戮,总有一天,贤人们都被你给杀净了?”汉武帝满不在乎地笑着说:“不怕没有人才?就怕没人能发现人才。以我求贤力度之大,还怕会没人才!”那个大臣还是很气愤地进行劝说:“皇上您说的对,但臣总以为这样会寒了天下贤士的心啊!希望陛下从今以后加以改正,不要认为愚臣的说法没有道理。”这位不计个人生死利害,敢于向皇上劝说的人是谁呢?他叫汲黯。此人刚正不阿,总是在事实面前据理力争。对于当时功高位重的大将军卫青,别人见了全都跪拜,只有汲黯,只是作揖而已。有人劝他说:“皇上故意让所有人都对大将军甘拜下风,大将军功高盖世,足下不可以不拜。”汲黯说:“我不拜见大将军,难道大将军就不贵重了吗?”卫青其人,倒是十分谦逊,他听了以后,反而敬重汲黯,两人成为朋友。

有一次,汉武帝又要招贤纳士了,在民间大肆宣传自己十分重视人才。汲黯驳斥道:“陛下私下里用刑严酷,表面上却雍容大度,这是王者之风吗?”当时将汉武帝说得下不来台,满面怒色,拂袖而去。在场的公卿大臣个个为汲黯捏了把汗,纷纷指责他,他却说:“身为臣子如果只是为了独善其身,而不指出皇帝的过失,那么,国家受到损失怎么办呢?”汉武帝回到后宫后,想想汲黯说的也有道理,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汲黯这个人,真是太死心眼!”

由于汲黯的严谨,连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对他也不得不敬畏三分,上面说过,他接见卫青有时在厕所,接见丞相公孙弘有时也衣冠不整,随随便便,唯有对汲黯,不是衣冠楚楚,从来不敢见面。汲黯用自己的骨气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汉武帝虽然以严谨著称,可他还颇有点容人的气度,对一再顶撞他的汲黯,虽然也曾降过他的职,贬过他的官,可后来还是起用,而且是重用。而汲黯,更应该是做臣下的榜样。

〇不要唯唯诺诺

唯唯诺诺,是退缩、软弱、依赖、懈怠的象征。唯唯诺诺,会使你的才干被埋没,会使领导对你的才干产生怀疑,会使你难以创造出令领导满意的工作实绩。

什么是唯唯诺诺?它是下属没有自信、没有魄力、缺乏勇气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软弱的被领导者的心理缺陷。唯唯诺诺者多遵守纪律,乐于服从,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服从对领导者来说是一种无用的服从。因为这种人给人的感觉便是,难当大任,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独当一面地成为领导的“台柱子”。

唯唯诺诺,会使你创造不出领导满意的工作实绩。唯唯诺诺者有一个特证,就是比较依赖,不能够脱离开领导的直接指挥和明确指示而独立开展工作,工作中也是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不敢有所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试想,领导之所以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下级去做,是因他觉得自己的下属能很好地完成它,如果你仍旧需要事事得到上级的确切命令才行事,就等于把他分配给你的工作又踢了回去,他一定不会高兴的。而且,事实上,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勇气和胆识,许多工作还需要人的创造性,没有或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一个没有工作实绩,在领导眼中是无能之辈的下属,想获得领导的欣赏和重用,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很小。

所以,下属要想获得领导的重视和尊重,使自己成为一个对领导有用甚至是无法离开的人,就要尽量避免唯唯诺诺这种软弱的表现。

4.不轻意放弃自己的主张

孟子曰:“如枉道而从彼,何也。”《孟子·滕文公下》译:“如果我们不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追随别人,那算什么人呢?”

人还是有些做人的原则好,如果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随波逐流有什么意思呢?缺乏主见往往会见对自己有利,一马当先,对自己无益,则漠不关心,对自己无利无害则静观其变,三缄其口,看问题不说是,亦不云非,这种人如墙头草随风倒,难成大事,聪明的领导者应当有思想,有见解,有主张,不受外界的干扰,坚持原则,引领众人向正确方向前进。

公元前524年,宋、卫、陈、郑等国相继发生了特大火灾。鲁国的裨灶是懂天文的,他事先就警告过子产,要他用宝物来祈求免灾,于是郑国人都请求照裨灶的建议行事,但是子产坚决不听。后来宋、卫、陈、郑果然发生大火灾,而且依裨灶的说法郑国还要发生火灾,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子产的大叔很不理解,他忧虑重重地说:“宝物是保护人民的东西,如今裨灶既然有消灾的良策,您为什么要爱惜宝物呢?”子产说:“天上的事离人间很远,而人间的事却在眼前,人类的智慧无法知道上天的事,又怎能预知将会发生火灾呢?裨灶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他又怎么懂得天上的事呢?可见他只是一派胡言,即使言中也只是巧合而已。”依子产的意思,天道是自然的规律,人类难以掌握,所以他不同意裨灶的话,至于祈求消灾更是迷信的行为。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而是在防火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郑国也没有发生第二次大火。子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没有关系的,强调要尽力于人事方面,这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仅以此观之,孔子的观念形成显然还在子产之后,这不能不令后人佩服子产的先进思想、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有一次郑国发生大水灾,据说都城外的深渊里有两条龙正在那里争斗,于是人们就请求作法祭拜,可是子产却坚决反对,他说:“当我郑国作战时,龙对我们漠不关心;现在龙在深渊里争斗,我们又为什么要祈祷把龙赶走呢?深渊本来就是龙该住的地方。我们人对龙无所求,而龙对人也会无所求。”由此看来,子产是不相信有龙存在的,他认为消除水灾是人的事,人和“龙”互不相干,随它去。

当然,领导者的坚持与固执又是两码事。

子产反对迷信鬼神,但在政治需要的情况下,他又会承认鬼神的存在。公元前535年,郑国发生一次闹鬼事件,大家都互相用伯有来吓人说:“伯有来了!”人们一听这话就都吓得乱跑,也不知跑到哪里才好。而且有人说梦见伯有头戴盔甲,并说某月某日要杀死驷带和公孙段,后来驷带和公孙段果然如期而死。这下子可把郑国人吓坏了,人们惊恐万分,失魂落魄。在这种情况下,子产为伯有建了宗庙,并立子孔的儿子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为大夫,为的是安抚伯有的亡灵,这样才算不再发生惊恐的怪事了。子大叔不解其意,子产说:“鬼有了归宿,就不会在人间作怪了,现在我就替鬼找个安身之处。”子大叔又问道:“那么立公孙泄为大夫又是什么道理呢?”子产回答说:“作为一个执政的人,有时要做相反的事,目的是为了讨得人民的欢心。如果不讨得人民的欢心,人民就不相信;人民不相信,他们就不服从。”为了满足群众的心理要求,有时候政治上不能不反其道而行之。子产虽然是无神论者,但他注重现实和人事,时时考虑的是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

有时候真理并未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如果掌握真理的少数人顶不住压力,成了随风倒的墙头草,这样的少数即使“见识独到”也无济于事。子产把独到的见识、坚毅的性格、高度的灵活性融于一身,确如孔子所言:“只有子产才是古往今来的仁人君子啊。”

〇用理性应对挑战

以何种方式采取行动,需要根据当时所处的位置和环境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善于审时度势是应激适当的前提,比如上司同时在考察二三个人,你作为其中之一如何处理与其他候选者的关系?当其他候选人故意跟你过不去时该怎么办?某位要人一直对你抱有成见,你要不要与他拉拉关系?等等,你必须根据当时竞争的态势,各位候选人的成算、自己被选中的把握度、存在的障碍等情况作出决定:或者按兵不动,或者工作表现更卖力一点,或者私下采取个别行动。所以我们说,你此时的应激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否能得偿所愿。

应激是人们在意外突发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使活动抑制或完全紊乱,作出不适当的反应;另一种是使各种力量集中起来,使活动积极起来,以应付这种紧张的情况,思维变得特别清晰明确。一个人的应激状态如何,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人在其一生的为官历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困难和危机会经常发生,在意外的事变面前,应激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好的应激状态在紧张情况下,能调动各种潜力应付紧张局面,可以使人急中生智、化险为夷。如果一个人的应激状态不好,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往往感知发生错误,思维变得迟缓而混乱,动作受到抑制而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大的成就的。

5.在是非问题上要坚守原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第四》)

译:孔子说:“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盼望的,若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君子是不接受的。贫困和地位卑贱是人们所憎恶的,若是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摆脱,君子是甘心接受而不逃避的。君子离开仁,怎么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呢?君子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离开仁,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一定按仁的要求去做,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按仁的要求去做。”

这里其实强调的是原则性问题,不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所得是君子所不为的,作为领导者应坚守原则问题不放松,不能做随风倒的墙头草,这会让下属无所适从,更会让下属心生鄙夷。领导者是焦点所在,是众人眼目的中心,只有心中有方寸,在关键问题上坚守原则不手软,才能有效地控制局面。是非问题是涉及方向和立场,牵一而动百的根本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上哪怕一点点的妥协,都可能会带来无穷后患,甚至因此遭受灭顶之灾。这时领导者唯一应该做的是坚定立场不退缩,维护立场不手软。

从康熙处理沙俄入侵黑龙江事件中,可以看出康熙对待所有国内外矛盾冲突的态度。这位充满事业心、积极进取的封建帝王,从不愿意用战争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通过谈判等和平手段来平息争端。只是在非战不可的情况下,他又决不屈服和畏缩,毅然迎战,不论出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他力排众议,坚持永戍黑龙江并最终击败沙俄侵略军就是突出表现。更可贵的是,他能清醒地认识对内对外工作在整治国家中的不同地位,把全部身心倾注在经营自己的国家上,对外国的领土、财物毫无占有的欲望。无论是在抗俄军事过程中,还是在他以胜利者的身份同沙皇交涉的和平谈判中,无不体现着这一原则。

遭到清军的沉重打击后,沙俄政府被迫要求停战,请求和谈。康熙二十八年四月,索额图与俄国信使洛吉诺夫在北京商定,谈判地点在尼布楚。清廷立即组成谈判使团,除索额图、佟国纲等人外,增添了熟知东北边界情况的重要将领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等人。当时正值噶尔丹叛乱,康熙预见到与噶尔丹的战争在所难免,为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决定对俄国作出重大让步,以争取早日达成协议:因此他向使团宣布了谈判原则: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俄国沙皇最初定的谈判条件很高,最高要求是占领整个黑龙江北岸,最低要求是以雅克萨为界,牛满江和精奇里江为两国共同的渔猎场。后因在1687年的俄土战争中遭受重大挫折,不得不降低要求:可以放弃雅克萨,以换取对尼布楚及周围广大地区的占领。这样一来,中俄双方谈判条件基本接近。但俄使为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结局,一再设置障碍,拖延谈判。由于中国使团据理力争,加之尼布楚附近喀尔喀人起义反对俄国人的占领,俄使担心最后失去获得尼布楚及其附近权益的机会,不敢再继续拖延,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达成协议,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内容包括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人员的处理、中俄贸易等内容。其中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分界线;俄军撤出雅克萨及其他在中国境内的军事据点;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等待以后议定。由于该条约使沙俄取得了尼布楚及其以西原属中国的领土,巩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并打开了与中国通商的门户,获得对华贸易的优先权,所以感到很满意;清廷在领土方面作了很大让步,但收复了雅克萨等长期被沙俄霸占的领土,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俄东部边界,使战争结束,东北得以安定,从而可以集中力量抗击噶尔丹的侵扰,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故也对谈判成功“深为快慰”。也正因为如此,两国边界得以出现较为长期的和平稳定局面。

为了保证东北地区的长期稳定,康熙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又进一步建立与健全了东北的管理机构,充实了防卫力量,并加强了边界和边境的管理,除盛京、宁古塔、黑龙江、吉林外,又在瑷珲、墨尔根、哈尔、伊倭齐、白都讷、三姓、珲春等地新设管理机构,驻兵防守;编组“新满洲”工作继续进行;增设黑龙江水军,执行巡逻、巡防和战斗任务。根据条约规定,在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等地设置了界碑,并定期派人巡视界碑情况。在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东岸及吉林、宁古塔等地设立卡伦(哨所),实行定期巡边制度,防止俄国人越境窜扰。

与此同时,康熙还关注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建设。军屯、官庄、旗地发展很快,黑龙江驻军所需粮食不久就实现了自给。对各少数民族实行纳贡制,发展交换产品的集市,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往,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康熙在抗俄、保卫和巩固东北边疆事业上的贡献,不但博得当代人的称赞,而且受到后世的好评。

〇对下属的管理要有原则

惩处措施是领导坚持原则、确立强有力的当家人形象的重要手段。能否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直接关系到领导魅力形象的确立。

对个别扰乱纪律、不服管教的害群之马,如果你采取果断措施惩处了他,那么威信很快便树立起来。如果你优柔寡断,犹犹豫豫,那么你的形象大大贬值,影响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领导要贯彻自己的用人意图,发挥下属的整体力量,就需要有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意志。而统一的行动、统一的意志,需要靠严明的纪律来实现,靠严厉的治理手段去巩固。因此,为了建立有序的组织、严明纪律,领导可运用“惩一儆百”的管理手段及时抓住个别害群之马从严处理,从而教育多数下属遵纪守法,服从自己的指挥。

充分运用“惩一儆百”的管理手段,将有助于树立领导的威严,增强对下属的控制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惩一儆百”也不能随便滥用。领导必须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在这方面,领导应注意以下四点:

(1)不要轻易放过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严明的法纪也经不住下属一次又一次的违反、破坏。为了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领导必须及时抓住第一个胆敢以身试法的“人”,坚决从严处置,以教育下属本人,同时教育更多的下属。

(2)重点惩罚性质最劣的下属。有时候,领导会同时遇到好几个违反规章制度的下属。倘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严加惩处,一是打击面过宽,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挽救作用;二是对工作和生产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组织甚至会因此而蒙受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三是领导树敌过多,不利于今后搞好上下级关系。为此,领导在从严处置时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尽可能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领导应从若干个违法的下属中,精心挑选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坏的一个重点惩处,同时对其他几个情节较轻、认识态度较好的下属,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这样做,一方面能教育多数下属,另一方面也能使受到严惩的下属陷于孤立的境地,从而真正地收到惩一儆百的良好效果。

(3)惩处违规的下属应做到合情合理。在管理人的行为中,任何惩罚手段都是无情的。但是领导在运用这一无情手段时,应该尽量做到合情合理。所谓合情,是指合乎人之常情,惩处方式不应该过火,也不要偏激,不应超过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被多数人的感情所接受;合理,是指惩之有理,符合有关法规、制度、条文的精神,把握分寸,使人心服口服。“惩一儆百”,不怕严,也不怕刚,只要领导能做到严之有理,刚中有情,就一定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4)给下属必要的关心帮助和教育。在运用“惩一儆百”的管理手段的过程中,同时要注意使用严和爱、刚和柔这两种手段,对下属施以必要的关心、帮助和教育,领导才可能使下属懂得,严格要求下属实际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爱护,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领导者的管束,甚至接受领导者对自己的惩处。

以上四点,是领导在运用“惩一儆目”的管理手段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还可以巧妙地运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惩一儆百是有效的办法,然而,这并非鼓励领导要在部门内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地找某人的麻烦,而是为了收到惩罚、团结、教育下属的良好效果。关键是在原则问题上让下属们做到自律。

6.忠诚但不盲目顺从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第十四》)

译:子路请教应当如何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却可以同他争辩。”

众说纷纭之中,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作为不动摇是难能可贵的。坚持的前提是领导者能够高瞻远瞩、见识独到,同时要有高度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主张,坚持自己的主张,不盲目顺从上级领导,这应是做事的原则,其实也是人品的一种体现。

汉宣帝时,边患严重,如何处理,朝廷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穷追猛打,相当多的大臣都持这种主张;一种主张以防御为主,屯田守边。汉宣帝是倾向于前一种意见的,而老将、后将军赵充国则提出并坚持后一种主张。当他主动请缨,率师抵御异族的入侵时,便坚持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为此,他受到了皇帝的诏书指责,可他并没有无原则地顺从皇帝的意见。他同异族打了一辈子交道,深知他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关系,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于是同皇帝书信往返,一再陈述自己的主张。汉宣帝觉得他说的有理,同意了他的罢兵屯田,可一方面又另行发兵征讨。当赵充国的屯田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异族的武力已被拖得疲惫不堪之时,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乘机出兵,给对方以重创。当赵充国班师回朝时,他的好朋友浩星赐对他说:“朝廷中不少人以为这一次的胜利,是由于破羌将军和强弩将军的出击,斩获甚多,敌人才一蹶不振的。不过也有有识之士看出,敌方早已不堪一击,即使不出兵,敌方也会前来归降的。将军即将面见皇帝,请将这次胜利归功于那两位将军,说自己都没有料到。这样,您就可以保全自己了!”

如果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浩星赐的话未尝没有道理。“功高震主”,从来就是臣下的大忌;而“归功于上”,则是屡试不爽的保身的万全之策。归功于那两位将军,也就是归功于支持那两位将军的皇帝。然而赵充国拒绝了,他说:“我老了(其时他已七十八岁),官爵权位已到了顶头,怎么能为了一时的避嫌而欺骗英明的君上呢?战争,从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我们制定一种政策,应当能够成为后世人遵循的法则。老臣我如果不在生命的最后年月向陛下讲清楚用兵的利害关系,一旦我死了,谁还能给皇上说呢?”他终于还是明确地告诉了汉宣帝,战争的胜利,主要不是由于用兵,而是由于屯田。汉宣帝不愧是西汉后期的中兴之主,他认为赵充国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免去了破羌将军的职务,而将处理军事问题的大权交给了赵充国。赵充国是深谋远虑的,如果按浩星赐给他出的主意去迎合汉宣帝,也许可以讨好皇帝于一时,但必然会误导皇帝,使他自以为动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从此便会国无宁日了;而他指出胜利是由于屯田,皇帝将会以防御政策为主,这对国家的长远利益来说,是绝对有好处的。作为大臣,如果不能谦虚退让,居功自傲,那是危险的;但,一味地顺从迎合,而不顾国家的利害,那是欺诈,更是不可取的。而要做到“忠而不顺”,真是谈何容易,谁知道会不会触犯逆鳞呢?但也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难能可贵。

赵普是宋朝开国后的第一代宰相,当时同任宰相的人,大多唯唯诺诺,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办,没有主见,或虽有主见却不敢坚持,唯有赵普,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因皇帝的喜怒好恶而随意改变,史书称他“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一次,他要推荐某个人担任某个官职,可宋太祖不用。第二天,赵普还是推荐此人,太祖依然不用。换个“有眼力劲”的人,早就揣摩皇帝的心意而另改他人了。可赵普就是个死心眼儿,第三天,他依旧将此人上奏。宋太祖发了脾气,将他的奏书撕了个粉碎,扔到地上,赵普不动声色,跪着将碎纸片拾起,带了回去。到了第四天,他将那封粘贴好了的奏书又一次递了上去。宋太祖若有所悟,于是起用了这个人。

在精于为官之道的人看来,犯不着为了别人而同皇帝较劲,惹怒了皇帝,不只推荐的人上不去,自己也会倒霉。比较起来,赵普这种不看皇帝脸色,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由于赵普开了这个好头,影响了后来宋朝的一些大臣。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

要想做到忠而不顺,除了臣下个人的品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皇帝得是个豁达大度、肯于纳谏的人。如果皇帝专横跋扈,谁谏就杀谁、整谁,敢于坚持己见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〇应对错误指令的策略

对上司发出的正确而合理的指令,当然要认真及时地执行,但上司也是普通的人,有时可能会发出不恰当的甚至完全错误的指令。作为直接受其领导的下属,你该怎么办呢?你可灵活地采取以下对策:

(1)暗示法

接到不恰当的指令时,你觉得不能执行或无法执行,可先给上司以某种暗示,让其悟到自己的指令不甚恰当。有些指令不恰当,不是因为上司素质差、水平低,而是没有考虑周全,或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你稍加暗示,他可能就会马上意识到。

(2)提醒法

提醒法是明确的。有些不恰当的指令,可能是上司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有的可能是上司一时遗忘了。你明白地提醒他,上司认识到了,一般都会收回或修正指令。

(3)推辞法

推辞要有理由,有的可从职责范围提出,譬如说:“总觉得这件事不是我的职责,要不,同事关系就不大好处理了。”有的可从个人的特殊情况提出。但不管从哪一方面,理由一定要真实和充分。你推辞了,有的上司还可能会这样问:“那你觉得这件事应该由谁来做?”你不能随便点名,也不要随口说“除了我,其他谁都可以”之类的话,比较巧妙的回答是:“这事谁来做,我了解得不全面,还是您来定夺好。”推辞不是耍滑头,而是委婉地拒绝。

(4)拖延法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是上司心血来潮时突然想出来的,并要你去执行。倘你惟命是从,马上付诸行动,那就铸成了事实上的过错。对这种上司心血来潮而向你发出的指令,如果你在暗示或提醒都不能,推辞也没多少理由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拖延。虽然默认或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迟迟不动。倘闲着不动,上司会产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须忙别的事,作为拖延的理由,应付上司的追问。拖延法是消极的,但对有些非原则性问题的不恰当指令,只能如此。你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上司的头脑冷静了,或许有了新的认识,就可能收回指令,或让其不了了之。

有些下属,明明知道上司的指令是不正确的,是有原则性错误的,但认为这正是上司要我做的,天塌下来由上司顶着,就不假思索地去执行了。这是头脑简单的表现。殊不知,一旦追究起来,具体执行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要追究直接责任。因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的主见。

7.忠而不谄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第三》)

译:孔子说:“服事君上,处处按臣子的礼节行事,别人倒以为是谄媚。”

有一次,魏征无故受到谴责,他对唐太宗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自古以来,只有“忠臣”这个称号,这是对臣下最高的褒称,而“良臣”这个称号却很少有人提起,即使提起,也是将二者视同一体。

魏征所说的良臣,指的是既能为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使自己获得美名,又显示了国君的英明,这种大臣,只有在明君圣主时代才能出现。他所说的忠臣,指的是在政治黑暗时代,不顾个人的生死安危,敢于揭逆鳞,抗强暴,虽然到诛灭的大祸,却落下了忠臣的赞誉,然而却反衬出国君的昏暴。然而无论是忠臣与良臣,其动机只有一个,即是为国家昌盛,为民众富足,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部属必须具备的精神追求。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其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夷皋是个极其荒淫的家伙。他不惜民力,大修楼台苑囿,名为桃园,极其奢靡。他和他的宠臣屠岸贾在园内高台上以弹弓向外弹人为乐;还经常纵恶犬伤人;又因厨师蒸煮熊掌未熟而将其杀死。夷皋是由晋国的贵族权臣卿大夫赵盾拥立的,见到国君如此荒淫,赵盾不禁忧心忡忡,一再向灵公劝谏,灵公不只不听,反而派了杀手去刺杀赵盾,那个杀手半夜来到赵盾家,只见他早已朝衣朝冠,穿戴整齐,等候上朝。见赵盾如此忠于国事,这位杀手十分感动,叹道:“杀忠臣是一死,违背君命也是一死,我宁违君命,不杀忠臣!”当场头撞槐树而死。晋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设宴款待赵盾,想在宴席之间,以伏兵杀害赵盾。幸而灵公的侍臣提弥明原来曾受过赵盾的大恩,十分敬爱赵盾,他知灵公的阴谋,提醒赵盾说:“君赐臣酒,三杯而罢,切莫贪杯!”赵盾明白他的心意,及早退出。其时,灵公的伏兵还未安排好,一见赵盾要走,他穷凶极恶,连忙放出恶犬追伤赵盾,提弥明截住恶犬将其杀死。赵盾对灵公说:“没有人的支持,即使恶犬再凶猛,又有什么用?”不过,赵盾在晋国是再也不能呆下去了,他只好逃往他国。可在他还没有离开国境时,他的兄弟赵穿已经在桃园将那个昏君杀死。由于晋灵公无道,他的死,民众拍手称快。赵穿将赵盾接了回来,依旧主持国政。这时,赵国的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公之于朝堂。古人讲究所谓“春秋笔法”,一字之中寓褒贬,“弑”字,即意味着以下杀上,是一种罪在不赦的罪行。赵盾对董狐说:“弑君的是赵穿,我无罪。”董狐说:“您是国家的执政大臣,逃亡没有离开国境,返国又没有惩处乱臣,你不承担罪责又该由谁来承担呢?”据说赵盾曾要求董狐改写,董狐说:“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我的头可断,但这个记载绝不能改!”孔子对此大加赞扬,说:“董狐真是古代优秀的史官呀,他秉笔直书,不掩饰赵盾的罪过;赵盾其人也是个好人,甘受恶名。如果他当时逃出国境就好了!”另一位耿直的太史是齐太史,史佚其名。他是春秋时期齐庄公(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3到前548年)的史臣。齐庄公也是个荒唐的家伙,他居然同自己的大臣崔杼的宠妾通奸,而他的君位还是由于崔杼的拥立而得到的。崔杼自然不甘受此侮辱,于是有了杀害齐庄公的念头。他借机称病不上朝,齐庄公以看望崔杼为名,乘机又与其妾幽会,还高兴得又唱又叫。崔杼于是紧闭大门,他早已安排好的伏兵,手持武器,将庄公团团围困。齐庄公走投无路了,请求伏兵解围,伏兵不答应;请求订立个盟约,双方互不追究,伏兵也不答应;庄公又要求让他回到自己的祖庙去自杀,伏兵还是不答应,说:“您的大臣崔杼有病,不能亲自听取您的要求,我们只知道捕杀淫贼,别的一概不知。”齐庄公想翻墙而逃,被射中大腿,从墙上掉了下来,到底还是被杀掉了。齐国的相国晏婴得知这个消息,说道:“国君如果是为了国家的社稷江山而死,我们做臣下的当义不容辞,随君而死;如果他是由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死,除非是他所宠爱的近臣,其他人没有必要为他殉葬!”但他还是立即赶到崔杼家,对着庄公的尸体哭泣志哀,尽了一个做臣子应有的礼节。当时有人向崔杼建议将晏婴杀掉,崔杼说:“他这个人在百姓中有威望,放了他能得到民心。”可齐国的太史却没有晏婴这种见解,他在史书上记载道:“崔杼弑庄公。”崔杼此时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当即将这个太史杀了,可太史的二弟照样这么写,崔杼又将他也杀了,岂料他的三弟还是坚持这样记载,崔杼无可奈何,只得由他。从此,董狐、齐太史弟兄,作为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史官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被后世的史学家所推崇和效法,直到今天,还被视为中国史学家优良传统的体现者。而他们不畏权势,为了坚持自己的见解,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这是任何时候都难能可贵的一种职业精神。

〇不做好好先生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好好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都一律回答“好”。朋友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因此责怪他,他还是说“大好”。这种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老好人,讲面子不讲人格,讲人情不讲原则,被孟子斥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其本质是利己主义。要做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要根除这种腐朽庸俗的思想作风,坚持原则。

具有高尚人格的领导者都是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屈原不同流合污,坚持其“百变不离其宗”的信念和爱国主张,尽管有人劝告他改变主张以免去灾难,但他却仍然不改孤忠耿直的爱国情怀。

不随波逐流,才能坚持原则,绝不能“墙头草,随风倒,哪有利往哪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与原则相违之事摆在面前,倘若意志不坚,或碍于情面,就很容易放弃原则。当然,原则不是死教条,而应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多姿多彩、宽容正直的人生。

8.用战略眼光观察局势变幻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译:孟子说:“有上天的爵位,有人间的爵位。仁义忠信,好善而不知疲倦,这是上天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间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好上天的爵位,那样,人间的爵位就会随之而至。现在的人修好上天的爵位,去追求人间的爵位;当得到人间的爵位,就会放弃上天的爵位,那实在太糊涂了,最终必然把人间爵位也丢掉。”

此处虽是得失之论,却映射出做人眼力的差距。做人眼睛必须雪亮,去察看周围局势的变化,找到自己防守反击的最佳策略。不善如此者,只能做些小打小闹的事。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主要由于他具备一种居高见远、规取大势的战略眼光。这在他整个争霸过程中,都有鲜明体现。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战术,实则为一种把变化的局势放在心中的做人办事术。

曹操在兖州攻打吕布时,在他周围强敌林立,北面是冀州牧袁绍,东面是吕布,西面是马腾、韩遂,南面是荆州牧刘表,对曹操形成了一种四面包围的态势。在曹操同刘表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同刘表联合的张绣。当时,袁绍势力强盛,而且还没有同曹操彻底闹翻,曹操不可能首先对他用兵。关中马腾、韩遂各拥强兵相争,一时无力对东边用兵,对曹操暂不构成威胁。东边的吕布是宿敌,力量不弱,对曹操的威胁也最大。曹操有意解除这一威胁,但南边的张绣虎视眈眈,一旦对吕布用兵,张绣乘虚袭击后方,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除去后顾之忧,曹操决定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趁张绣立足未久、根基不牢、力量还不算很强大时对他加以征伐,张绣果真率众投降。

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南征张绣的胜利。有人说这是意外的成功,其实也可说是居高见远、规取大势的谋划之果。

规取大势,还必须具备处理好每个具体环节之间关系的能力。还是在曹操南征张绣回到许都后,就开始为东征吕布创造有利条件。为此曹操又派关中诸将征讨继董卓、王允之后曾控制献帝的梁州军阀李傕,李傕战败被杀。这期间曾和李傕合伙控制献帝的另一军阀郭汜也为部将杀死。至此,董卓、李催、郭汜集团宣告彻底灭亡。同时,曹操为了集中力量对东方用兵,还采取措施稳住西方的马腾、韩遂,派老侍中兼司隶校尉钟繇持节督关东诸军。钟繇到达长安后,写信给马腾、韩遂,讲清利害关系,劝他们不要轻举妄动。马腾、韩遂表示服从朝廷,并遣子入侍。

随后曹操率大军东征吕布,最后终于在下邳城(江苏睢宁县西北)打败吕布,使自己的势力又扩展到了江苏徐州一带。

在曹操南征张绣,西抚马腾、韩遂,东平吕布,不断取得成功的时候,也正是北方的袁绍在河北地区镇压农民起义军,同公孙瓒交兵,向四处扩张势力得手的时候。至袁绍打败公孙瓒止,袁绍已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将黄河以北地区控制在自己手中,成为北方唯一能与曹操抗衡的强大势力。

于是曹操开始准备与袁绍决战。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又抢时间果断地急袭徐州的刘备。击走刘备的成功,不仅使曹操对徐州的统治得以巩固,同时避免了同袁绍较量时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

而以上每一个事关死存亡的战略步骤,都源于曹操居高见远,规取大势的战略眼光。

由此可见,曹操一生霸业的成就,不仅是靠他每一次战役中的出奇制胜,更主要的是靠他规取大势的战略眼光。他首先能起于微末,首举义兵,树立自己的声威。然后马上创造自己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继而又深根固本、屯田养殖,采取由近及远,由弱及强的方针,使自己军事力量得到加强,然后抓住时机,进行下一步战略,同北方与他争锋的袁绍集团进行决战。在北方统一及巩固的形势下,又以战略家的气魄,毅然南下准备消灭孙、刘两个势力,统一全国。他一方面通过武功树立自己的军事权威,另一面还通过控制献帝及打击王室势力,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权威,终使自己成就了霸业。

曹操做人不为小事而动心,总能从大局入手,观察天下风云之变,从而一一加以应对,显示出了大人物的做人胆量和气魄。

〇领导者要腹有良谋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曹操的这番话,说的正是成大事者能拿大主意的决策能力。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要有全局观念

古今中外杰出的领导者大都是战略家,都是成大事者,他们具有战略头脑,即具有开阔的视野,统筹全局的能力,成大事者只有具有统率全局的战略头脑,才能从客观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势态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决策。

(2)要有多谋善断的决策头脑

决策者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为了提高决策水平,他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要有渊博的知识,当然,一个成功者多谋善断,必须具有分析、判断能力。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准确地判断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人员个体和群体的德才情况、思想态度和相互关系,然后区别情况,分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析、判断能力还有助于使领导者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据此分析判断自己所在单位,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宏观布局上的位置,以及与社会潮流的关系,从而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

9.勇武,无畏惧才能成事

孟施舍之所以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施舍培养自己的勇武精神又有所不同,他说:“我对待战胜不了的敌人,也鼓足战胜对方的勇气;如果先估计敌人的强弱然后再发起进攻,考虑到是不是会取胜再进行交锋,这样的人在面对众多军队时一定会感到畏惧。”孟施舍怎能做到每战必胜呢?只不过是能做到无所畏惧罢了。

当遇到仓猝事件时,不仅善于机变,还要有机勇。机勇者,勇而有谋,善于应变。李广猝然遇匈奴,下马解鞍,以示不走,转危为安。马谡失街亭,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临难不惊,沉着应变。关羽单刀赴会,“藐视吴臣如小儿”的英雄气概,后人所仰。淝水之战,谢安调度有方,处危难之间,从容不迫,卒败苻坚。蔺相如身携价值连城之和氏璧,深入虎狼之强秦,秦王必欲得璧,而璧终归赵,勇而有智,善于应变。班超出使西域,深入虎穴,三十六人,横行西域,胆识过人,成其大业。他们遇事不惊,应变于仓猝之间,谋胜于千里之外,临危不惧,英雄虎胆,大智大勇,所以成就大业。

飞将军李广带一百多名骑兵单独行动,路上望见匈奴兵有几千人。匈奴看见李广等只有一百多骑兵,以为是诱兵之计,都很惊疑,于是奔驰到山地摆好阵势。李广的部下毫无准备,遇见多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都很恐惧,想要驰马逃回。李广说:“我们离开自己的大队人马已数十里,如果现在这样逃走,匈奴人必然追击我们,那就会被他们消灭。如果我们留在此地,匈奴人就会认为我们是大军的诱饵,不敢出击。”于是命令所有骑兵:“向前进!”一下行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的地方才停下来。李广又命令说:“都解下马鞍,原地休息。”手下的骑兵焦虑地问:“敌人众多,而且离得很近,万一有事,我们怎么办?”李广答:“那些匈奴人是预计要我们往回走,然后好来追杀,现在我们偏要解下马鞍表示不走。”果然匈奴骑兵未敢出击。这时,胡人方面走出一个骑白马的将领,试图探查他的兵力,李广立即上马,与十几个骑兵,驰马奔射,杀死了白马将,然后又回到原处解下马鞍,命令士兵都纵马而卧,等到天快黑了,胡兵始终感到很奇怪,不敢出击。半夜时分,匈奴人担心埋伏的军队要夜袭他们,于是全部撤离。第二天清早,李广带领百余人,平安返回大军。

如果李广没有过人的胆识、遇见匈奴大兵便仓忙逃跑,必定会被追杀,只怕凶多吉少。所以在遇到突变情况时,领导者除了要有过人的智谋,还要有过人的胆识,三国时期的蜀中大将张飞也曾一个人挺立桥头,阻止了曹操的百万雄兵。

刘备起兵之初,与曹操交战,多次失利。刘表死后,刘备在荆州,势孤力弱。这时,曹操领兵南下,直达宛城。刘备慌忙率荆州军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当阳与刘备的部队打了一仗,刘备败退,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乱军中被冲散了。刘备只得狼狈败退,令张飞断后,阻截追兵。张飞只有二三十个骑兵,怎敌得过曹操的大队人马?可是张飞临危不惧,临阵不慌,顿时心生一计。他命令所率的二三十名骑兵都到树林子里去,砍下树枝,绑在马后,然后骑马在林中飞跑打转。张飞一人骑着黑马,横着丈八长矛,威风凛凛地站在长板坡的桥上。

追兵赶到,见张飞独自骑马横矛站在桥中,好生奇怪,又看见桥东树林里尘土飞扬,追击的曹兵马上停止前进,以为树林之中定有伏兵。张飞只带二三十名骑兵,阻止了追击的曹兵,让刘备和荆州军民顺利撤退。这里需要的是勇气和胆识。勇武、无所畏惧是成事的重要条件。

〇勇气,让人立于不败之地

建立了自信,有了目标,认清了环境还不够,还要有行动的勇气。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可以完全确定和保证成功。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的区别,不在于主意的好坏,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适度冒险,并采取行动。

很多人一方面觉得精力充沛,另一方面又感到无聊、忧虑、痛苦,感到充沛的精力无从发泄。那你何不认真地分析自己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个目标,勇敢地去行动呢?

勇气就是敢作敢为,就是将自信表现在行动中的一种胆识。

勇气是自然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英雄本色。当你备受凌辱时,也会想到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正意味着勇气是人类的本能。只不过,很多人都带着怀疑度过一生。实际上只要勇敢地去做、去拼,你的勇气将会激发巨大的潜能,它是能够创造奇迹的。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天才,默默无闻地进入了坟墓。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很多人抱怨怀才不遇:你的才在哪里,有没有施展出来让别人接受,坐在家里自怨自艾,正是无能的表现。

真正的勇气是一种精神上的勇气,是勇于面对挑战,勇敢行动,不被任何东西打垮的一种气概。

一个人失去金钱,损失甚少;一个人丧失健康,损失甚多;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所以有志于成为领导者之人要多多运用勇气。只要多多运用勇气,就可以培养出勇气!

平平庸庸的活着,也是活着;顽强进取的活着,仍是活着。但平庸活着的人会死去,顽强奋斗的人将永生。勇敢地去行动,是你开启成功之门的第二把金钥匙。那怎样才能获得勇气呢?

你要获得勇气,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运用勇气。你最怕做什么?那么现在就去做。不断地挑战自己,勇敢地去行动,这就是成功之道。

同类推荐
  • 宝马营销:高端市场定位策略

    宝马营销:高端市场定位策略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剖析了宝马品牌文化和内涵:宝马如何赋予驾乘以全新境界,在时尚的消费群体中达成品牌认同,同时告诉读者宝马品牌是怎样做到代表一种欧化的经典生活方式。
  • 超高价营销

    超高价营销

    本书的核心内容来源于中国天价培训师——刘克亚老师3天3万元的培训课程“超高价营销方程式”,其中的“克亚营销北斗系统”、“明星速成秘方”、“专家速成秘方”,以及“二合一”促销,均是克亚营销的独家技术。不管你是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还是营销副总或总监,只要你深刻领悟这些技术背后的人性秘诀,就能找到轻松突破企业瓶颈,快速成为价格领袖的方法和捷径。从此,你不仅能够操控自己企业的命运,还能主宰行业的发展进程。克亚老师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营销,只有人性!悟透了人性,一切营销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因此,本书为你揭示的不只是不为人知的技术、手段和策略,更向你展示了如何将人性巧妙用于营销的独特视角。
  •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

    心理学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洞察人生、解释行为的一门实用科学。人的心理千变万化,这也使得人的心理现象成为一个极为复杂和奇妙的领域。但通过大量的试验以及经验的总结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对心理现象事实上都很熟悉,只不过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解,因此觉得神秘罢了。然而,从普通大众看来,严谨深奥的心理学的确是晦涩难懂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术语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难以被理解。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合适的纽带将心理学的科学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中。《7天让你读懂心理学》系列丛书无疑就是这样一条及时出现的纽带。本书为丛书之《7天让你读懂经商心理学》分册。
  • 留住老员工 吸引新员工

    留住老员工 吸引新员工

    韩信点兵的故事告诉我们,善驭人者居高位,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人才资源都是重中之重,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和引进高素质则关乎企业的生存。本书从各企业因人才的任用继而成功和人才流失造成衰败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的为人们阐述企业的用人之道,不管对员工还是对管理者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职场宝典。
  • 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

    应收账款管理、催收、回款与客户关系维护

    本书阐述了应收账款管理知识、列举催收账款经典案例、剖析逃避回款行为征兆、讲解开发维护客户技巧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争天道

    争天道

    世人皆想不朽不灭,拥有无边神通!但!与天相争,真正能做到掌转乾坤的又有多少?少年古天在转世孙悟空的陪伴下,一路前行闯腥风血雨,演绎着一段激情热血香艳的天道……新书求收藏\推荐,谢谢大家!
  • 佛转道无疆

    佛转道无疆

    一世为佛一世魔,三千大道转蹉跎苦海无边回头岸,颠颠狂狂属痴魔
  • 饶天下英雄先

    饶天下英雄先

    围棋,黑白二色太极,阴阳两仪一段黑白人生旅一程少年宗师路不知冠军是何物却饶天下英雄先!
  • 元武帝尊

    元武帝尊

    宇宙本来无序,三天却于无序之中产生有序,故而每万年便遭灭世天劫。洪荒时期,天劫降临,乃至宇宙四极倒塌,九域崩裂,人道尽毁。自此妖魔横行,凶兽当道。数个暗黑纪元后,混沌玄黄中衍生出神秘力量普洒人间。至此,人族重振声威,建一时安宁。这时段,蛰伏下的妖魔蠢蠢欲动,筹谋再次占领三天九域,吞并一切。乱世之中,神秘元种应道韵而生。为镇压诸天神魔,封王败将而来。那么,到底谁才是天命之人,荣耀之子?
  • 绝魂之野

    绝魂之野

    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幽王功法登峰造极,至逍遥境。南征北战,一统各界生灵。为破朝代兴亡盛衰宿命,幽王犯天下之大不韪,摆下破纪阵。结果,惹下灭世之祸。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向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雪。刑天,亡灵典狱长,释放万魂,设下乱道阵,蜃楼重现,妖孽解封。天地入恶冰纪。
  • 火舞佛魔

    火舞佛魔

    陈东青,出身卑微,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是想着怎么做一个能够把握自己生活的小人物,找一个挺漂亮的媳妇,生一个挺听话的娃...然而生活永远荒诞而残酷,没有经历过鲜血与爱恨的洗礼,又怎能把握住茫茫人海中自己的命运。“垃圾就是垃圾,别指望能与天骄平起平坐”璃音鄙夷的转过头,自顾自地摆弄起手中的玉簪。“东青,记住了,人,可以苦一点,但是一定要往前看,这是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我的眼光不会有错”,陈东青握紧爷爷冰凉的右手,脸色苍白,紧咬牙关,硬是一滴眼泪没留,爷爷说过,男儿当顶天立地,纵横天下,走过的每一步路,要有血气,有努力...
  • 我和你的爱情故事

    我和你的爱情故事

    她是一大家族的小姐,但是有点胖所以没有朋友,所以她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他是二大家族的少爷,但是有点高冷不怎么爱说话,但是遇见了她之后就变的话多但是只对她。他们两个是在校门口的一个碰撞遇见的,在那之后刘翔就想捉弄她,这时候刘翔的一个不小心竟然爱上了静静。可是刘翔不想告诉静静一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就和静静告白了,刘翔告白的哪天静静也答应了他,因为静静知道自己已经爱上了他所以就答应了他。但是就在答应静静答应了刘翔一个星期后就突然退了学,让母亲安排自己到国外的恶魔训练基地培训和减肥还有努力的让自己更强大。刘翔就在这个时候堕落了。五年之后静静换了一个新身份又重新的来到了校园。
  • 花都全能高手

    花都全能高手

    具有游戏现实化能力的雇佣兵王因为任务而回国,阴错阳差的成为了美女总裁的贴身男秘,一次暗杀,却慢慢揭露出寻找八年的真相,秘辛慢慢揭开,敌人不断出现,每次都通过能力来化险为夷,每次都通过厮杀来靠近真相:真相真的是他想要的么?
  • 重生之侬本无情

    重生之侬本无情

    你我的仇怨恐怕几辈子都无法化解,会毫不留情的给予彼此各种恶毒的字眼,时时刻刻希望对方下地狱!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有一种爱、撕心裂肺!【有完本小说一本,坑品保证,欢迎跳坑哦~!】
  • 赤龙道

    赤龙道

    一个赤龙转世的少年,一个只继承了赤龙部分力量的废物,为了不被嘲笑,为了打败欺压人族的魔界之人,毅然走上了增强自己实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