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居第二位,发生率达人群的10%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为多见,且有逐年增高趋势,女性罹病要比男性高出近一倍,胆囊炎的发生,90%是由结石引起,病人感染与结石常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与治疗相似,故合并叙述。
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胆囊分泌、吸收和运动功能的变化均与胆结石形成有关,几乎全部的胆固醇类结石和半数左右的胆色素类结石均发生在胆囊内,胆结石的病因主要是病人肝脏代谢发生紊乱,分泌胆固醇超饱和的肝胆汁,成核因子与抗成核因子的平衡被破坏以及病人胆囊动力的下降,使病理性胆汁有充分的时间在胆囊内形成结石,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细菌感染和其代谢产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胆结石的形成,此外,病人免疫功能好坏也与胆结石形成有关。
胆结石形成后,一旦结石阻塞胆囊胆管,导致胆汁淤积,高浓度的胆盐就会损害胆囊黏膜,从而引起炎症,由此可见,胆囊炎、胆结石常为因果关系,而逆行性细菌感染、胰液返流、胆囊功能异常亦可引起非结石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就可转为慢性,影响病人工作、生活。
目前有许多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但无法避免结石复发。胆囊炎、胆结石病人都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改进,以及腹腔镜手术的开展,使胆囊切除术变得较为安全,病人的痛苦也大为减少,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资料表明预防性胆囊切除术是可取的,所以对胆囊炎、胆结石的病人应予综合治疗。
症状典型症状有腹痛、发热、黄疸等,三者同时存在时,被称为夏柯氏三联征。其中,胆囊炎、胆结石的主要症状为腹痛,可见右上腹压痛和腹肌紧张有包块,墨菲氏征阳性。起病常在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表现为中上腹和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痛常向右肩、右背部放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绞痛一般呈持续性,胆道结石导致阻塞和炎症时,常感右肋下疼痛,并向胸背部放射,病人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病情严重的还会有畏寒和发热,急性胆囊炎发热较轻,一般在38℃~39℃,无寒战,化脓性胆管炎则常有寒战和高热,体温可超过40℃。
急性胆囊炎、胆结石一般无黄疸,但在感染严重或结石排出过程中,约10%~15%的病人可因胆总管阻塞而出现轻度黄疸。如果病情未予控制,则胆囊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会形成胆囊积脓、坏死,甚至穿孔而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引起胆源性肝脓肿、膈下脓肿。此外,病人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剧增,并可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病情危重,即为夏柯氏三联征。这时近半数病人会出现烦躁不安、神志障碍、昏迷、感染性休克。
胆囊炎、胆结石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病史、症状和医生体检发现。辅助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可提供清晰的切面图像,安全、简便、经济,对胆囊炎、胆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一般的基层医院都开展此项检查。化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胆道梗阻和急性感染时,胆红素和转氨酶、黄疸指数也增高。
治疗
1.西药主要以抗菌消炎、解痉止痛为主,如阿托品或654-2、杜冷丁针、硝酸甘油片等解痉止痛类,抗生素可用头孢类、氨基糖甙类或喹诺酮类联合抗厌氧菌类药物应用。
2.中药可分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平稳期等辨证治疗。
3.中成药 ①胆宁片6片,每日3次,口服。②消炎利胆片6片,每日3次,口服。③复方胆通片4片,每日3次,口服。④肝胆结石片6片,每日3次,口服。⑤鹅去氧胆酸片4~6片,每日3次,口服。⑥熊去氧胆酸片4~6片,每日3次,口服。
4.针刺治疗 此法对结石排出和炎症消退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针刺穴位有阳陵泉、中脘、太冲、胆俞等。
5.手术疗法凡肝胆管结石有严重梗阻感染,并发感染性休克和其他合并症者;胆道系统梗阻和感染长期反复发作,经积极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无效者;x线造影或临床疑有胆道机械性梗阻者(如疤痕狭窄、结石嵌顿等);胆石症发作频繁,或胆囊积水积脓,或急性坏死性胆囊炎,胆囊穿孔等,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生活饮食调养
1.稳定情绪,特别是发生胆绞痛时,越是紧张,疼痛就越严重,应稳定情绪,平心静气的接受各种治疗措施,缓解平稳期,更要静心调养,无忧无愁,顺其自然。
2.生活规律,每天三顿饭一定要按时吃,改掉不吃早饭的不良习惯,每顿饭保持七成饱,每天按时入睡,保持高质量的睡眠。
3.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香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多喝水,保持体内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胆石的排出,要主动饮水,不能等渴了再喝水。
5.保持大便畅通,每天1~2次最好,如果2天不排便就要采取排便措施,患者在不吃中药的时候,可每次泡点大黄水喝,或服其他润肠通便药,保持大便每天1~2次。
6.劳逸结合,不要过劳,不能出汗过多,适当的选择运动项目锻炼身体,通过运动促使胆石的排出,以慢跑和散步为好,时间保持30~60分钟,不可过短,也不可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