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点
习惯上,我们把从立冬之日开始到立春之日终止这一段时间称之为冬天,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冬季来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会下降到0℃,北方地区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景象。此时,万物萧瑟,不见植被之绿色,更难觅动物之踪迹。寒冷,冰雪,成为此时天地之间的主角。
冬天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低温严寒,损伤人的机体,诱发疾病。
2.寒冷干燥的气候,使流感,流脑等病毒传播。
3.季节变化,使人心情随之改变,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
冬季与养生的关系
北方地区,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南方地区,天气寒冷,日短夜长,时有寒潮侵袭。自然界阴盛阳衰,万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因此,冬季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
冬季养生要以敛阴护阳为原则。起居着装要注意保暖,饮食调养以温热性食物为主,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中医认为肾主水,藏精,与冬令之气相应。冬季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养藏要以调养心肾为主,节欲保精,保养精神。
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冬季养生的原则是:
1.冬阴扰人,要注重滋阴补阳,养心护肾,饮食宜减咸增苦。
2.冬季阴寒,注意保暖护身,防寒气伤身。
3.早睡晚起,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4.冬令气温低,适宜进补。
饮食养生
冬季饮食应首先保证热量的供给,可适当多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对于老年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的其他疾病,但应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所供给的蛋白质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些食物所含的蛋白质,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营养价值较高,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冬季蔬菜水果相对缺乏,所以还要适当补充维生素。冬季应该多吃温热的食物,少吃阴冷的食物,以护阳气,但不宜过于燥热,以适应秋冬养阴的原则。
适宜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狗肉、鸡肉、龟肉、羊肉、虾肉、粳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蚕豆、萝卜、胡萝卜、芥菜、油菜、葱、蒜、辣椒、香菜、荔枝、柚子、橘子、椰子、菠萝等。
起居养生
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些睡、晚点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体温;晚起可以保养人体阴气,而且日出后再起床能躲避严寒。另外,室内要温度恒定,若室温低则易伤元阳,室温过高,室内外温差大,又很容易外感。着装上要注意防寒保暖。老年人生理机能下降,皮肤老化,血管收缩性较差,加上代谢水平低,衣着以质轻又暖和为宜;青年人代谢能力强,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健全,皮肤血管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收缩来减少体热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可过厚;婴幼儿其身体较稚嫩,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应注意保暖;但婴幼儿代谢旺盛,也不可捂得过厚过严,以免出汗过多影响健康。重点要对头、手等裸露在外的部位保暖,更要加强腿、脚以及后背的保暖。平时还要注意适当开窗通风和不要蒙头睡觉等。
运动养生
冬季天寒地冻,人们往往喜欢蜷缩在室内,不愿意户外运动。其实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冬季坚持体育锻炼是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人体要适应冬季寒冷的自然环境,提高抗寒能力,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接触寒冷,而体育运动是接触寒冷的最好方式。事实证明,冬季到户外参加体育运动,身体受到寒冷的刺激,肌肉、血管不停地收缩,能够促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同时,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这样,人的抗寒能力就可明显增强。
此外,由于不断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人体造血机能也发生变化,血液中的红、白细胞,血红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冒、气管炎、贫血和肺炎等疾病。
适宜在冬天进行的运动项目:长跑、冬泳、太极拳等。
精神养生
冬季,人们应该保持精神安静,做到含而不露,神藏于内。要使“神藏于内”,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少私寡欲。少私,即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私心太重,欲望太高太多,一旦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机能紊乱而发病。要调摄不良情绪,做到宠辱不惊。此外,还要会采取疏泄法,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冬季精神调养除要做到“神藏”外,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此症可延长光照时间,加强体育锻炼,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豆类、乳类、动物内脏等,缺乏这类维生素,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冬季防病
雪盲病 所谓雪盲,是指“雪光性眼炎”或“雪照性眼炎”。其形成的原因是:当阳光照射到白雪上,其反射的光波照射到人的肉眼后,眼睛的角膜、结膜极易招致损伤,诱发奇痒、刺疼、羞明(怕光)、流泪、眼睛充血、水肿,以致短暂视物模糊不清,这一系列症状及体征表现称为“雪盲症”。预防的办法是:户外运动要佩戴太阳镜或有色防护眼镜,以减少雪光及阳光中紫外线对眼睛的强烈刺激。此外,雪后外出前后应服用维生素A胶丸或鱼肝油、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药片;在食品的选择上可多吃些动物肝脏、胡萝卜、番茄、洋葱、莲子心、木耳等。
冻疮 冻疮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一般只有红、肿、痛的症状,个别严重的可能起水泡,甚至组织坏死。预防的办法是:在室外锻炼或劳动时,要注意对身体裸露部分(如手、
耳)的保暖,可在皮肤上涂些油脂,以减少皮肤的散热。若是站岗值勤或野外作业,应适当增加手脚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穿鞋子不要过紧,因为过紧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发生冻疮。平时要用冷水洗手、洗脚和洗脸,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不易得冻疮。
嘴唇干裂由于受冬季气候干燥和维生素缺乏等因素影响,有些人口周围及嘴唇会出现干裂或者少量出血,医学上称之为口角炎。预防方法是要多吃新鲜蔬菜,如油菜、小白菜、黄豆芽、白萝卜等;有嘴唇干裂病史者,应尽可能戴上口罩,以保持嘴唇的温度和湿度。
皮肤瘙痒症 冬天气候寒冷,为防止体温的散发,皮肤及皮下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与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加上气候干燥,使皮肤更加干燥粗糙,而常引起皮肤发痒。冬季内衣裤要保持清洁、柔软、宽松、舒适,最好是纯棉制品。冬季使用电热毯取暖时,温度不可太高,使用时间不要过长。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洗浴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洗后最好擦些润肤霜。忌用手用力抓挠皮肤。
流脑 流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对15岁以下的儿童威胁更大,且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能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在冬季积极进行预防注射,增强抗病免疫力;因为此病菌对日光和新鲜空气较为敏感,所以应经常开窗通风,并多做日光浴;在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更不要到病人家串门。
哮喘病 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对某些物质过敏以及由病毒、细菌等引起的感染,都可以诱发哮喘。尤其是严寒的冬季,容易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更容易诱发哮喘。本病虽根治困难,但只要做好预防,是可以避免发作的。首先要预防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要严禁吃刺激性强和过冷过热的食物,如烟、酒、茶、葱、蒜、辣椒以及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其次应防寒保暖,注意锻炼。
脑血栓病 对于老年人来说,气温骤降,应当特别注意预防脑血栓的形成。冬季,老年人的活动大多会有所减少,使体内血流速度迅速减慢,再加上原有的脑血管粥样硬化,血液黏稠度高等原因,易促进血栓形成而使脑血管部分阻塞,从而引起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不全等症状。另外,老年人的抵抗力大多较一般人为弱,气温突变常易引起感冒、腹泻等病症,使机体疲劳、心脏功能减低,直接影响血流速度及血液黏稠度。在寒潮来临之时,老年人除了应注意保暖之外,尚须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最好在室内做些体育活动。小病要积极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重情况。近年来,我国气象科学研究人员和心脏病专家合作研究的结果表明:在0℃以下的低温气候下,尤其是在寒潮、强冷空气活动的日子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明显增多,所以有人称0℃是心肌梗塞的气象警报。患有冠心病的人,为了减少心肌梗塞的发生,在冬季要注意御寒保暖,气温骤降时少到室外活动;其次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药物;还要忌暴饮暴食,不吸烟、少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节制性生活;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