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43700000004

第4章 患起于多欲,福生于不贪

有钱,所以可以肆意挥霍;有钱,所以可以满足无穷的欲望。可是,欲望越多,挥霍越多,煎熬就越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入不敷出,难免铤而走险,祸患生矣;反之,能够安贫乐道的人,铢积寸累,做好自己微薄的事业,即使人生波澜起伏,仍然有快乐的心境、幸福的感悟。

1.降低一份欲望,得到一份幸福不为欲望遮住眼《佛说生经》上说:“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的河流,大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是啊,欲望像越滚越大的雪球,蛊惑着人们拼命向前。那个向前通向幸福吗?幸福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人们的心灵被欲望占据久了,都有些麻木了。

有一个从事房地产的年轻人,经过自己几年的打拼,在本地已小有名气了。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劲的发条一样,被传真、资料、甲方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

一天,他加班到很晚。从公司出来后,走了很远的路也没有叫到车。走得热了,他停下来,解开领带,仰头出了口气。这时,他吃惊地看见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中闪烁着,洋溢着一种无言的美丽。一如他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晚,几个要好的同学躺在学校图书馆前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样。那一晚,他们深深被血脉中扩张的青春激动着,广袤的星空与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从那以后,他几乎再也没有时间去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因为从他走入社会,他一直保持着弯腰向前奔跑的姿势。太忙了,欲望总在膨胀,目标总在前方,于是他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每个夜晚的这个时刻,他多半在应酬或是在作楼盘计划和方案,他从没有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窗,去望望宁静的夜空,倾听心灵一些细小的声音。

今天,当自己站在这静谧的星空下,他突然想起以前在大学看过一位日本餐饮业巨头总结的成功之道:在其连锁店中能提供给顾客的,永远是17厘米厚的汉堡与4℃的可乐。据他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这是令客人感觉最佳的口感。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把汉堡做成20厘米厚,把可乐加热到10℃,但它们并不意味着最佳口感。

对于幸福,其实也只要17厘米和4℃就够了。幸福,它是一路上持续发生的,就如深夜静谧而美丽的星空所带给人的震撼,而非那个令人疲惫的终极雪球。

幸福到底是什么?许多人都在问,其实得到幸福很简单。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扔掉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奢侈的梦想和追求,那么,你就会被幸福包围。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体会幸福的感觉不仅与现实有关,还与自己的期望值紧密相连。如果期望值大于现实值,人们就会失望;反之,就会高兴。”的确,在同样的现实面前,由于期望值不一样,你的心情、体会就会产生差异。

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道:“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在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得到幸福。”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的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当我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同样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拼命地追求、索取,以为这样便可以得到幸福。殊不知,当你费尽心机地实现了这个目标,消除了一个烦恼,很快你又会有新的没有实现的目标,你又会烦恼。

如此反复,永无尽头。事实上,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并不太需要的。

成龙拍完《我是谁》这部大片之后,在一次采访中说,他拍电影的场地从非洲到繁华的都市,有着很深的感触。他说:“在非洲,人们很容易满足,有面包能吃饱肚子,那就是幸福的一天。可是,繁华都市里的人,不用担心三餐,却有着很多的烦恼,他们总是在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

其实,追求幸福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降低你的欲望”。通过心理调节,使自己能够平静地对待目标,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负担,幸福也就会悄然而至。在世界上所有获得幸福的途径中,这种方法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它基本上不用你花一分钱,有时甚至能省钱。

一位智者说:“人生不同的结果起源于不同的心态。”的确,假如世界变得灰暗,那是你自己心中不够灿烂。只要降低一份欲望,你便会得到一份幸福。

石崇灭门因财色古来豪商巨富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但论及奢侈之极,石崇榜上有名。

但也正是因为他豪富之名在外,才招来杀身之祸。

石崇20来岁出仕,担任过修武(今河南获嘉县)县令,荆州刺史,徐州监军等。他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在为民众办事上面,而是用于谋取私利。在荆州任上,他带领部属装扮成强盗抢劫豪商巨富,把财物掠为己有,于是成为巨富。就是这样一个强徒,居然接着升任大司农(主管农业的官),拜太仆,成为九卿之一。

石崇在河阳的金谷(今河南洛阳)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别墅,这就是著名的金谷园。园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极其华丽。后房妻妾以百计,一个个如花似玉,丝罗遍体,头插珠翠,耳戴金环,能歌善舞。最美的一个叫绿珠,尤为石崇所宠爱。

当时有一个贵戚叫王恺,他的姊姊是司马昭的妻子,也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王恺是晋武帝的亲舅舅。王恺也是一个奢侈成性之辈。他不服石崇的豪富,一心想压倒石崇。石崇也不服他是皇家亲眷,因此两人常常暗中比试。王恺用糖水涮锅,石崇用蜡烛煮饭;王恺用紫纱作成40里的屏障,石崇用锦缎做成50里的屏障。石崇用椒泥粉刷墙壁,王恺用赤石脂(风化石的一种,可用作涂饰墙壁)涂在墙壁上。不过比较起来,往往还是石崇略胜一筹。

王恺因此很不高兴,常在晋武帝面前说石崇的坏话。晋武帝早知内情,笑着对王恺说:“舅父想是为斗不过石崇而气恼。朕今赐你一株南国进贡的珊瑚树,高二尺余,这是世上少有的宝物。舅父拿去见石崇,足以使脸面生辉。”王恺喜滋滋带着珊瑚树去石崇家显示。珊瑚树置放在蒙上桌布的大理石桌面上,晶莹剔透,婆娑可爱。石崇端详了一下,顺手拿起一个铁如意,当当两声,将珊瑚树击了个粉碎。王恺以为石崇是忌妒而出此下策,声色俱厉,要揪着他去见晋武帝。石崇哈哈笑着说:“王将军太小气。这算什么玩意儿?我赔你一株就是。”说完,叫仆人拿出六七株高三四尺的珊瑚树,一株株枝干雅致,光彩夺目。王恺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然而,石崇最后的结果确实耐人寻味。

晋惠帝时,发生了宫廷政变。赵王司马伦废贾后,杀张华、贾谧,掌握了大权。石崇是贾谧一党,首先被罢官。司马伦的中书令孙秀乘机派人去向石崇索要绿珠。

石崇正坐在金谷园一座阳台上,台下一泓清水流过。孙秀使者递交了孙秀的一封信。石崇看后,叫出几十名花枝招展的姬妾,对使者说:“随你挑吧!”使者说:“每一位都美极了,但不知谁是绿珠?”石崇突然变了色,站起身,生气地说:“绿珠是我的爱妾,想要绿珠,不行!”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告诉孙秀。孙秀便对司马伦说:“石崇与欧阳建等想替贾谧报仇,不如先收杀石崇等。”司马伦点头应允。

一天,石崇正在金谷园滴翠楼举行宴会,一队士兵突入园中,将楼团团围住。石崇回头对绿珠说:“我是为你而得罪孙秀的。”绿珠满眼流泪,说:“妾只有以死报君。”说着,跳楼而死。兵士冲上楼去,将石崇等捆绑起来。石崇感叹说:“奴才们是想夺占我的财产吧!”领头的一个军官说:“知道财富害人,为什么不早早做点好事,将财产分给别人?”石崇全家老少都被杀。石崇死时,年仅52岁。

石崇自己也知道别人图谋自己的万贯家财,对当时的世事可以说是看得透彻,可是正如抄家的军官所说,“知道财富害人,为什么不早早做点好事,将财产分给别人?”如果早早将财产散掉,没有了招致灾祸的金银财宝,但能够保住一族的性命,不也是非常值得的吗?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孔子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是乐在其中的旷达精神。

对于那些不义之财,在孔子看来就好像浮云一样。古代的圣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心的祥和、恬淡、宁静和怡然自得,即使他们处在困境中的时候,内心仍然是快乐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身外的财富,并不能带来内心的快乐,就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应该敬畏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头顶的星空,一个则是内心的道德法则。圣人之所以能够把不义之财视若浮云,漠然处之而无动于衷,并不是因为粗茶淡饭本身能给人幸福,而是因为困境不能改变心中的快乐。

富与贵虽是人之所欲,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君子在义利取舍问题上应有的态度,即决定取与舍必须遵循义的原则,不义的东西君子不应获取,一言以蔽之,就是“非义不取”。这与其“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有因就有果,万事皆有因果报应。做人应有做人的准则和规范,以善为本,以诚为本,以义为本,以德为本才是做人的根本。

《红楼梦》中甄士隐曾资助过穷儒贾雨村。贾进京中了进士,又升任知府,旋即因贪酷侮上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私塾教师。林如海妻亡故,遂起意让女儿黛玉进京依附外祖母,又得知雨村欲图谋复职。遂修荐书让内史贾政为之周全,并让雨村随黛玉进京。雨村补授了应天府知府后,即碰到薛蟠为争夺甄香莲而打死香莲情夫冯公子的案子,甄香莲是甄士隐的女儿,雨村不思报恩,乱判此案,致使香莲父女永隔,有家难回,客死薛家,,贾府有恩于贾雨村,但当贾、宁二府遭受查抄时,贾雨村当时地位已高,不但不从中保全,反而巴结贾府政敌忠顺王文,煽风点火,助纣为虐,落井下石。但是,贾雨村最后也在宦海中沉沦,被撤职监禁,身陷囹圄。

大干世界有万种诱惑,刺激人的感官,诱发人的欲望,惑乱人的情志。浅薄之人往往见猎心喜,见异思迁,如进宝山,不甘空手而返,终至意乱情迷,乐而忘返,以至丧失真我,甚或罹祸殒身。反不如心胸恬淡,追求思想道德的崇高,降低一份欲望,获得一份幸福。

2.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做过一偈日: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偈是在听了别人口念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之偈有感而发的。慧能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采,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在慧能看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故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历年的陈年往事,就会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难被清除的。

从前有一位名叫金碧峰的高僧,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他禅定功夫已经到达无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欢喜,于是对钵起了贪爱之念。

一日,金碧峰的阳寿将尽,阎王爷便派了两个小鬼前来锁命,可是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金碧峰的魂魄!

俩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帮忙,“土地”对小鬼说:

“金碧峰已经入定了,你们根本找不到他的。”俩小鬼央求“土地”为他们出个主意帮帮它们,否则回去没法向阎王爷交差。

“土地”想一想说:“金碧峰他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于是,两个小鬼东找西找,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

当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说:“是谁在碰我的紫金钵。”小鬼就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儿去报到。”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于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请几分钟的假,去处理一点事情,处理里完后,我马上就跟你们走。”小鬼说:“好吧!就给你几分钟。”于是,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任两个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金碧峰因为贪念紫金钵而不能超脱生死,而现实中的人则痴迷于名利,享乐,而无法充分认识自己,领悟幸福。我们平常人无法像金碧峰那样高深的祛除妄念,成佛入定,那么又有什么简单的法子呢?

人的头脑犹如一个大容器,装进什么样的信息就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人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及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在人的大脑中产生各种妄念,而且这些妄念不会自生自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形成固定的观念就会长久的占据人的大脑。清除妄念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真诚、善良、宽容等良性信息,以人的正念取代脑中的妄念与邪念,其他任何人为的强制方法都难以消除思想中的妄念。

佛陀带领众弟子云游四方十年后,回到了山上寺院前的一块草地上。佛陀说:“十年云游,你们一定增长了许多见识。现在师傅给你们上最后一课。你们看,旷野里有什么?”众弟子一听,都笑了。齐声说:“旷野里长满杂草。”佛陀又问:“你们该怎样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很惊讶,他们没想到师傅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第一个弟子说:“师傅,只要有一把铲子就够了。”佛陀点点头。

第二个弟子说:“师傅,用火烧。”佛陀笑了一下。

第三个弟子说:“师傅,在草上撒上石灰。”第四个弟子说:“把草根挖出来,斩草除根就行了。”待所有弟子们都说完了,佛陀告诉大家:“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明天你们下山,按照你们自己的说法去除草。一年后再回来。”一年后,弟子们都回来了。不过原来他们坐的地方已经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庄稼的田地。这时,佛陀说:“今天我给你们补上这最后一课。要想除掉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正如慧能禅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不必将那些不现实的妄念挂于心间,让“妄念”自心生,随心灭吧。

清心寡欲淡无忧六组惠能认为“无念”之人,不会被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污染和侵蚀,而获得怡然自得的无忧人生。那么什么是“无念”呢?

《坛经》上说:“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麻衣道士史宗曾作偈《咏怀》以解此问——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者,带索披玄裘。

浮游一世间,泛苦不系舟。

方当毕尘累,栖志老山丘。

此偈的起首两句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指出人的欲望是无底的,只有无欲,超凡脱俗,才能够无忧、怡然。而“清虚”,则指清静淡泊,不为世俗所役。三、四句则借用春秋时隐士荣启期尝行于郧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故事,指出有欲望的人比不上清静淡泊的人快活。五、六句用“不系舟”之喻,表现“清虚者”无欲而恬然的心情,生动而贴切。最后两句中的“尘累”,是佛教语,指烦恼、恶业的种种束缚,也指世俗事务的牵累。作者用当毕来对待“尘累”,表明了自己对无欲的向往和追求。

可以说,欲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然而,一旦有了实现欲望的机会,能否以道德压制欲望,战胜贪念,就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有欲则会想方设法去追求,苦苦追寻不得就会徒生烦恼。古往今来有多少贪财好名之徒为此而断送了前程、断送了性命。清朝乾隆年间的和宠臣和绅是世上最有名的贪官,据说,他的家产总计等于大清朝15年的国库收支。然而这么一位大贪官在自缢前却写下了一首感悟诗:

“夜色明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大贪官和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观和绅绝笔诗,何止是“其言也善”,其悟也深啊!只可惜欲望害了他、醒悟得太迟了。

清心寡欲处世之人,视钱财与功名如外物。不会被欲望所左右,他们能够自由支配人生命运,享受无欲而获得的怡然之乐。

东晋时,吴隐之经旧邻韩康伯的推荐,开始出任“辅国功曹”,随后官职不断升迁,并历任卫将军主簿、晋陵太守、左卫将军、广州刺史、太常、中领军等职。

然而他却没让生活随着他官职的升迁而奢华,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下属们都有些不解,有人曾经问他,“你寒窗苦读,有了今天的地位就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你不觉得有点吃亏吗?”吴隐之则说:“一个人读书做官如果只为了贪取富贵,他的人生理想就十分低俗,人生也就无味了。读书做官对这些人而言便是件坏事,是促其堕落的平台,又有什么值得称道呢?我不想成为这种人。”吴隐之每月领到俸禄,第一件事便是接济贫穷的亲友和乡邻。他的家人起初并不赞成,常常责备他:

“你不贪不占,这在做官的人中已是很难得。我们家也不富裕,倘若再将辛苦所得俸禄白白送给别人,当官还不如做百姓呢!”吴隐之为了让家人理解自己,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劝诫他们说:“戒除贪心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时时刻刻地努力。我也担心自己一旦富裕起来,就开始追求享受了,现在清苦一些是好事啊!”一次,吴隐之和随从出门办事,天下起雨来。吴隐之看见一个书生抱着蓑衣在雨中行走,十分奇怪,便主动上前问他说:“蓑衣可以遮挡风雨,你为什么不用呢?”书生说:“蓑衣是我在路上拣到的,如果失主心疼蓑衣,那么我披在身上就不合适了,所以只好抱着。”吴隐之深受触动,他说:“你能做到这样,我也自愧不如啊。”他把书生请回府中,托人保:哚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吴隐之清廉有德,朝廷对他屡有褒奖,十分信任。当富庶的广州地区的官吏贪污丑闻不断时,朝廷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也就是广州地区的最高官员。

朝中大臣在推荐吴隐之时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不贪,那么任何东西就无法诱惑他了,这样才能保持公正,让人信服,使社会风气发生大的改变。吴隐之有许多贪取的机会,他都经受住了考验,这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关隐之在广州任上,严惩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使当地习俗日趋淳朴,官吏奉公守法。

吴隐之之所以能够做到不贪、受人尊重,很大原因是他有一颗清心寡欲之心。清心寡欲之人,不会因为贫穷而办鸡鸣狗盗之事,更不会因为富贵而变得奢靡起来;清心寡欲之人,不会因为无权而献媚余人前,更不会因为有钱而鱼肉百姓、聚敛财富。

不拘于物是大智慧我们常常被欲望缠身,被欲望搅得吃睡不香。人生短短几十年,谁能没有些想法呢,谁又不希望自己活得更舒服些呢?于是,欲望把我们支配得如无头苍蝇般滴溜乱转,让我们的身心都疲惫不堪,却很难有所得。无欲而怡然,我们缺少少的就是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怀、不拘于物的境界,试着去探寻这种境界,找回属于我们的那份怡然生活。

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的意思是说,五光十色的视觉感受,会让人眼花缭乱产生错觉,杂乱的靡靡之音听多了,听力会变得迟钝。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珍稀的器物,使人行为失常。因此,有道的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可见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感官刺激,就会伤其身、乱其心。一个人一旦被欲望缠上了身,他就难以得到安宁,时刻仿佛有大患在身,无论得宠还是受辱,在心理上都时时会处于惊恐之中。

人生历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像影子一样陪在他身边;

第二个老婆是他抢来的,美丽而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为他打理日常琐事,不让他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整天都在忙,但他不知道她忙些什么。

商人要出远门,因旅途辛苦,他问哪一个老婆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不陪你,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了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听了四个老婆的话颇有感叹:“关键时刻还是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其实,这里所说的这四个老婆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要与自己分开的;

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不带,无非是水中捞月;

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

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心安,能让我们抛却浮躁,那不正是我们理想的栖息地吗?我们又何必刻意地去寻找呢?一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座巍巍葱茏的大山,一场密密匝匝的雪花,一本泛着墨香的书卷,都可以成为我们自由的栖息地,都可以容纳我们放逐的心灵和漂泊的意志。

要想自由地栖居,必须耐得住寂寞,放得下繁华。如果心恋浮华,不舍喧嚣,是不会得到心灵的安顿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终日汲汲于富贵,切切于名禄,桎梏于外物,他又怎么可能m离尘世而追寻幽独?又好比是一匹马,如果被拴上了车套,他只有一味地卖力奔驰,哪还会有机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生命呢?

要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于外物。因为外物总是短暂而容易腐朽的,只有生命的灵魂才是永恒。我们又怎能让短暂的腐朽来妨害对于永恒的生命的思索呢?

穷人和富翁在湖边晒太阳。富翁问穷人:

“你为什么不去租条船,搞海运呢?”穷人问:“然后呢?”“然后就可以做大买卖赚很多钱。”“再然后呢?”“你就可以买条船,创立自己的商队。”“接着呢?”“接着你就发财了,成了和我一样的富翁。”“成为富翁又如何呢?”“可以悠闲的在湖边晒太阳”“我现在不正在悠闲的晒太阳吗?”穷人最后说道。

不拘于物是一门哲学,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懂得放下。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快乐充实;放下会让我们生活得轻松无羁。不要顾忌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的话,你将不堪重负,顾虑重重,心力交瘁,六神无主……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没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一辈子实在是糟糕至极。需知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不如放下,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片坦然。你要知道,错过了太阳,不是还有浩渺的繁星在等待吗?

人生一世,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只有不拘外物,就会另有收获。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对于外物的追求和执著。超越外物,就是超越自我。无物也就是无我,自己的心境也就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迁移而波动。正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不拘于物,才能造就真实的自我。

3.当取则取,该舍则舍当仁不让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礼尚谦让”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道德信条。在古人的观念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古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社会的文明进步,确实需要人们具备相竞之心,尤其在抵御外侮时,民族的知耻之心,竞争进取之心,更是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心理基础。古人看到了竞争在社会发展中,不可以没有,而又不可以发展到极端。因此,古人在崇尚谦让的同时,又鼓励人们竞争进取,并以一定的礼来加以规范。

古代推崇的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虽说礼尚辞让,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我们知道,古人是很尊重老师的,“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很高,但当仁之事,师亦不必让,这就是说,在大事上,在原则问题上,多高地位的人也不应避讳。在我国历史中,在重大的事情上,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行为,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当时尚书令是很高的官职,握有国家大权,权比宰相,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

“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怎么不能胜任!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情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这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祁奚荐贤也是历史上一个很有教益的故事。

祁奚是春秋时晋国人,曾任中军尉,是一个品德高尚且有才能的人。他老了,请求退休,于是晋侯问他,谁可以接替中军尉职务,祁奚推荐了解狐,解狐是祁奚的仇敌,祁奚并不因此而否认他的才能。但在正要任命解狐时,解狐却死了。晋侯又问谁可以接替呢?祁奚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这个时候,中军尉佐羊舌职死了,晋侯又请祁奚推荐接替的人,祁奚举荐了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祁奚荐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因为他品德高尚,胸怀坦荡,因而能够公正无私地对待他人。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祁奚荐贤,不避亲仇;王述赴职,不复谦让,面对于国、于家有益,于道德无损之事,正所谓当仁不让,该取就取。

适时放弃手中的财富财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追求财富,拥有财富并不是人性的弱点,关键是对财富的看法。大智慧的人对财富的看法是当取则取,且取之有道。钱财过多,是祸患之由,他们懂得适时而止,当舍则舍。

顾恺之是南北朝时宋国吴郡太守,由于他政治清简,风节严峻,故素为人们所敬重。

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告诉他说:“你的儿子顾绰,这些年来,不择手段地收积了许多钱财。而且,还在外放债,收取高利也不择手段。如不加管束,怕是会愈演愈烈啊!”送走了友人,顾恺之叫来了儿子顾绰。叫顾绰把装满了债券的箱子打开。

他仔细看了看,没有假。直起腰来,突然大声呼唤道:“侍从过来!”几个侍从跑了过来。

侍从将一箱子债券抬到院子中,点起了一堆火,然后忽地一下,将全部债券投入火中。

转过身来,顾恺之又对侍从说:“传言乡里.有借顾绰债的,一笔勾销,不用还了!’’远近乡里,那些借债的、没借债的,听到这个消息,无不赞扬顾恺之严于律己,严于教子,清廉公正的品格。”

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挣来的财富,是一个人的光荣,如果利用权力贪污受贿得来的财富那就触犯了刑律,顾恺之的儿子顾绰通过放高利贷的办法去获取财富,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坐拥不义财,离灾祸已经不远。顾恺之毕竟是饱经风霜,深明世故,他设计烧毁了儿子的债券,表面看令儿子失去了一些财产,但从长远看,是切断了儿子生命中的路

患,实乃明智之举。

与之异曲同工的是陶朱公范蠡三至千金而散的故事。

范蠡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深明“狡兔死,走狗烹”之理,携西施泛舟西湖,辗转到东海之滨隐居,颇有积蓄,后浮海至齐。到齐国后,他变易姓名,自号“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他和妻子西施以及儿子们“苦身戮力,地耕于海畔”,开垦荒地,种粮食、种蔬菜,兼营副业,养猪、养羊、养鸡,农闲时也做生意。由于他治家有方,又善于经营,不几年就成了当地的大富翁。又由于他怜贫恤苦,仗义疏财,所以名气越来越大。不久,齐王听说他是个贤人,就把他请进都城临淄,拜他做了相国。范蠡在相国的位置上待了两三年,感叹地说:“居家则拥有千金之产,居官则达到卿相之位,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老百姓来说,这已是到了极点了。长久地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只怕不是吉祥的征兆啊。”于是将相印归还给了齐王,把钱财分给了知交好友以及在海边垦荒时的那些老乡们,自己则带着妻儿,一身布衣,悄悄地离开临淄,向西而去,又在陶地隐居下来。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时而动。

过不多久,又成了大富翁。19年之中三致千金。自称“陶朱公”。渐渐地,陶朱公之富,名扬天下。

面对苦心经营积攒下的财富,范蠡有大魄力舍去,因为他懂得“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的道理,财富终究身外之物,大智慧者懂得当取则取,且取之有度,当舍则舍,且舍之及时。”

取予之道取和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在商业活动中,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施先予后取的原则是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是一味地索取,而导致经营失败的,古今中外也不乏其例。取要取之有道,取之有义。予也不能是随便乱抛,暴殄天物。

明朝时,翰林院学士严讷,字敏卿,号养斋,官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一年他打算在城中建造一座新房,地基已经量好,只是有座民房夹在其间,显得十分不协调。民房的主人经营豆腐生意,所居住的是他祖上传下来的房子,很是珍惜。严家主持新居建筑工程的人和民房的主人商量,打算出钱买下那几间小民房,可民房的主人无论怎么说也不答应。家人回来向严讷说起此事,并且想请他出面来惩治民房的主人,严讷不以为然,只是让主持建造新居的人先盖其他三面。这样工程如期开工了。开工以后,每天匠人食用大量的豆腐,严讷让家人到那几间民房的主人那里去购买,而且每次都付现钱,民房的主人因此每天繁忙的不得了,人手吃紧,他只好招人帮忙。这样不久,这家豆腐房招的工人越来越多,店主也赚了不少钱,制作豆腐的工具也增加了不少,原来的祖屋就显得格外狭小而拥挤。民房主人十分感激严讷对自己的扶助之德,主动把祖屋让给严家,而且严讷又购置了一所更大的住房,作为回报。房主几天之内就搬走了,而严宅也得以顺利造成。正是严讷深明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才能这样把问题解决好。

取予之道,不仅在于方法,而且还要注意可取与不可取,可予与不可予的问题。《劝忍百箴》中说:“获取财物要切忌损害廉洁,故有可取与不可取之别。”齐国与薛国的馈赠黄金,收与不收全在于自我的判断;陶胡奴馈赠之米不为王修龄所接受,袁毅所送贿赂之丝被山涛束之高阁;生活仰仗着计日发放的俸禄,杨震无所惭愧;夜晚时送来的贿金断然予以拒绝。李幼廉不接受徐乾贿赂的金锭;钟离意不接受皇帝赐给的张恢的赃物;褚渊拒绝求官者贿赂的金饼;张奂回绝先零酋长赠送的黄金。他们的千古清名,是照耀史册的高风亮节。

同样,富裕了,看他把财物送给什么样的人;做了显贵的大官,看他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不权衡道义上的应当不应当,一概轻率地给予财物,这样做如同将金银布帛扔入粪土之中;不区别人的好与劣、善与恶而随随便便地授予官爵,这样做如同把华贵的衣服穿在狐鼠一类的动物身上。孔子救济公西赤出使齐国所急需的物品,冉求私下送了武秉,超过了孔子答应的数量,受到孔子的责备。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论及取予之忍时,古人极力主张:该取的取,不该取的,虽一丝一毫都不能苟得。这才是正人君子的行事。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取予是受他的思想支配的,从他取予的方式、对象就能判断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战国时,魏文侯想立丞相,一时无法决定人选,就问李克:“季成与翟璜,哪个可以作丞相?”李克回答说:“要看他们和什么人关系密切;富裕了看他们把东西送给什么样的人;做了大官,发达了,看他们推荐的是什么样的人;不如意,做官不顺的时候,看他们在干什么;在贫困的时候,看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就可以判定其中哪一个可以了。”文侯回答说:

“我的丞相已经定好了。”魏文侯把一个人的取予行为和他们的人品、志向联系在一起,作为评判人的标准,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这样的标准判断人才的优劣,使他很快选到了良才。如果我们在从事经济工作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合作者,也不妨效法这一点去进行。

人一生中常常会碰到给予和索取的问题。对此古人有许多独到精深的论点。

陈臻问孟子说:“前天,齐王送您黄金100镒却不接受,薛国送50镒,您又接受了。如果您前天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接受就是不对的了;今天接受是对的,那前天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孟子说:“都是对的。在薛的时候,要我为其考虑设防的事,为什么不该接受呢?至于齐国没有什么事求我而赠金给我,这是收买我,哪里见有君子而可以收买的呢?”子思住在卫国的时候,能够穿暖、吃饱,但没有皮大衣,20几天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派人送给他一件白狐狸皮大衣,子思推辞而不接受。

田子方说:“我有而你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东西,不如将东西扔进臭水沟。我虽然很穷,但也不愿意把自己当成无赖,所以不愿接受。”当取则取,而且取之有度,该给予则给予,给予的及时,这是明白取予之忍的道理,不会给自己惹来灾祸,造成麻烦。

4.知足者常乐快乐在于知足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知足常乐,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能不过分注意缺憾,知道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就会快乐无比。否则,总以抱怨之心,何处不是阴云淫雨,烦恼不尽。

一位很有名气的心理学教师,一天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正在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教师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这时学生中不断发出了惋惜声。

教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说:“你们一定对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这种惋惜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今后在你们生活中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只破碎的咖啡杯。”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质教育课,学生们通过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如果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由于我们总是试图抓住一些我们无法挽回的不幸的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讲都是包袱,它们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甩掉它们,应该把它们打入历史的坟墓。你对生活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你的选择与追求。对于生活,我们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于包袱,我们要善于抛弃。

所以,获取快乐不难!生活本身就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存续的,善于放下包袱,超越自我,欢乐就会常有。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选择快乐。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对自己微笑呢?丢掉人生旅途上不必要携带的行李,轻松一些,对自己微笑,也对别人微笑,不管有没有理由,只要发自内心,经常试一试,你就会慢慢地高兴起来。

不要因为担忧过去而错过了未来更好的机会。为什么让那过失、羞耻和错误继续缠绕着你呢?难道它不是已经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你的皱纹,压歪了你的肩膀吗?难道它不是已经带走了你的欢笑,带走了你生活中的乐趣吗?因此,我们要把它从你的生活中赶走,把它从你记忆的石板上抹去,并且彻底忘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甩掉包袱,选择快乐。

善于放下包袱,欢乐就会常在。快乐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你背负沉重包袱的时候,你一定要设法快乐。只有卸下了种种包袱,轻装上阵,从容地等待生活的转机,就会不断有新的收获。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才能懂得放手和享有,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少欲知足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有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愈少愈好。他还说:“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况景,则利欲之心白淡”。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说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成了几抹淡云,古人就会得出结论道:“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葱蓬勃,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泽年长,“方信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降,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主张:“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宜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沽,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则会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酕醄,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往往事与愿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没用。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古人云: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面对名利之风渐盛的社会,面对物质压迫精神的现状,能够做到视名利如粪土,视物质为赘物,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并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

知足常足有一天,子贡和孔子关于贫者富者的处世做了一番对话:

于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呢?”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普希金写的《渔父和金鱼》故事里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一场空。

与老太婆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啊!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可能乏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倒躺在地上.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在孩童时代,我们会为拥有自己梦想得到的东西而喜上眉梢,笑逐颜开,烙下一串串深刻的记忆,今日重温,也许会忍俊不禁,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所以,孔子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钱与富贵,但知足常乐却是难得的心态。我们不主张安贫乐道,但我们也不主张一味地追求金钱富贵。,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富贵的问题,贫穷还是富贵不是重要的,主要还是要有健康的心态,要懂礼知仁!《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精力充沛。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人生飞扬,知足常乐,情境深远。

5.不因得到和失去而或喜或悲面对荣辱,难得糊涂历来的士大夫阶层文化人,有些精神追求的人,往往在荣辱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或仕或隐,无所用心,如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却要长久地受良心谴责。

如何看等荣辱,什么样的人生观自然会有什么样的荣辱观,荣辱观是一个人人生观、处世态度的重要体现。公侯伯子男,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辱。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荣辱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俗话正是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标准。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夸耀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飘飘然,自觉霞光万道,所谓“给点光亮就觉灿烂”。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云“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另一种人也肯于辛勤耕耘,但却经不住玫瑰花的诱惑,有了荣誉、地位,就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甚至以此为资本,争这要那,不能自持。更有些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官自傲,横行乡里,他活着就是不让别人过得好。这些人是被名誉地位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了。

建文帝四年六月,朱棣攻下应天,继承帝位,改号永乐,史称成祖。论功行赏,姚广孝功推第一。故成祖即位后,姚广孝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然而当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时,广孝却不答应;赐予府第及两位宫人时,仍拒不接受。他只居住在僧寺之中。每每冠带上朝,退朝后就穿上袈裟。人问其故,他笑而不答。他终生不娶妻室,不蓄私产。惟一致力其中的,是从事文化事业。曾监修太祖实录,还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当然,也曾招致一些人的反对。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广孝84岁时病重,成祖多次看视,问他有何心愿,他请求赦免久系于狱的建文帝主录僧溥洽。成祖入应天时,有人说建文帝为僧循去,溥洽知情,甚至有人说他藏匿了建文帝。虽没证据,溥洽仍被枉关十几年。成祖朱棣听了姚广孝这惟一的请求后立即下令释放溥洽。姚广孝闻言顿首致谢,旋即死去。成祖停止视朝二日以示哀悼。赐葬房山县东北,命以僧礼隆重安葬。

在明王朝初年那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姚广孝以一个和尚的身份掩饰自己,觊觎权柄,殚精竭虑的策划兵变,导演了一出复杂而又尖锐的历史话剧,用计以坚朱棣反叛之志,训练军队鹅鸭乱声,又寡敌众智保北平以及疾趋京师并终于使江山易主,都表现了他多方面的惊人才智和谋略。至于他功高不受赐,则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上层残酷倾轧的清醒认识和明哲保身的老谋深算。

商业社会,要真正做到脱离物质而一味追求人格高尚纯洁确实很难。但要有了人格追求,起码可以活得轻松潇洒些,不为物质所累,更不会为一次晋级、一次调房、一次长薪而闹得不可开交,即使不争不闹心中也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也不会为功名利禄而趋炎附势,投其所好,出卖灵魂,丢失人格。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二次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当你放弃利害,保住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之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其心境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里面有一个哲理,即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些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月有阴晴圆缺生活中,一帆风顺是不大有的,磕磕碰碰却在所难免,就像月亮网而又缺,大海潮起潮落一样,完美从来都不是现实。接受生活的残缺,人生从此更加快乐。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月亮圆缺转换,明暗轮回,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更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看那些贵族们、富翁们,他们腰缠万贯,财大气粗,出则车马,入则红罗,他们过得潇洒吗?也未见得。《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难处尽在不言之中。《红楼梦》里的贾家、王家、薛家、史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朝圣旨下,四大家族似大厦倾。昔日的公子哥儿贾宝玉沦落为街头乞丐。所以说,贵族们、富翁们的人生也是不完满的。

再说平民百姓,更是苦日子多,好日子少。在旧社会,平民百姓们交粮纳税以后所剩无几,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到灾年荒年,卖儿鬻女,易子而食,惨不忍睹。即使是现在的老百姓们,日子是比以前好过了,但不如意事也太多太多。小孩上学,地方太远,学习不好,孩子考不上大学,企业改革,家属下岗,皮夹子被小偷摸走了,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了,被小贩宰了……人人都有一把辛酸泪,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谁又能说我们的人生不是完满的呢?因此说,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实在是平凡的真理。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说有一眼特别灵验的泉水,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伤残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小镇居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人,难道他要向上帝请求再有一条腿吗?”这句话被伤残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一条腿后该如何过日子。”在生活的漫长岁月中,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这些选择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烦恼和难题,使我们不断地失去一些我们不愿失去的东西,但同样是这些选择却又让我们在不断地获得。我们失去的,也许永远无法补偿,但是我们得到的,同时也是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独特的人生。因此,面对得与失、成与败,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过程,对结果则顺其自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那位肢体伤残的军人经受着苦难,可是苦难并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体味到生命的丰富内涵,他坦然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勇敢地去正视它,正是这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人世间,凡事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是我们可能一味地盯着失,而对得却未注意罢了。比如,夫妻离婚了,在失去婚姻的同时,也得到了重新追求良缘的机会;亲密爱人移情别恋,在失去恋情的同时,也可能将来庆幸当时的及时分手;失意于钱赚得少,却可得意于不用为了储蓄投资而烦心。这不也正昭示着“阴”与“晴”的真理吗?

生活不可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完美无缺,它有苦有乐,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和控制自己。对于已经失去的,不必斤斤计较,过分追悔,逝者不复来,眼泪和叹息不会感动上帝,也不会使人生增值,惟一可做的是接受现实,勇敢、乐观地迎接新的生活。

从容对得失世间事,凡有一得必有一失,凡有一失必有一得。当你终于成功了,失去的是青春;你终于事业有成了,失去的是健康;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许多女伴的时候,失去的也许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儿孙满堂时,失去的却是一生。

我们出来做事,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也舍不得的话,很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当你捡起一块石头之后总也不想放下的话,双手就不能用来再干别的事了。

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什么都想得到,分心太散,则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什么事也做不成。有的人总幻想做遍世上的一切工作,那太不现实了。人还是一辈子只做几件事好,但是要把那几件做的像个样子。

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

一个圆环失去了一个部件,它旋转着去寻找这部件。因为缺少了部件,它的滚动非常缓慢,这使得它有机会欣赏沿途的鲜花,可以与阳光对话,和地上的小虫聊天,同蝴蝶吟唱……而这是它在完整无缺、快速滚动时无法注意、没能享受到的。但当它找到那个部件后,因为滚得太快,它不能从容欣赏花,也没有机会聊天,因而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

在梦中的天姥山的石阶上,脚著谢公履,看海日,闻天鸣,醒来便仰天长啸出门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选择了骑鹿游名山,失去了权势,却得到了开心颜。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深山。”在误落尘网30年后,陶渊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着缺憾。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个人的恩怨,为了一己之私,秦桧谗言献媚,一旨“莫须有”,断送了祖国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满足,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列强任意践踏我们的民族的危难中,为了荣登大宝,圆皇帝梦,袁世凯泯灭良知,断然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他虽然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但最终却在绝望中死去。

在国家蓬勃发展的时候,在人民需要体恤的时候,为了金钱,为了虚荣,他忘记了信仰,背叛了人民,伸出了贪污之手。是的,他得到了一时的荣华,却最终难逃法网。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不要为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得与舍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能得到有限的几样东西,甚至几点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换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是个悲剧。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切好像与你无关,它对于你只是作为一种诱惑出现,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恪它拿走。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得到,就会活的很累.、可是你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这世界上本来就无你,从这点看,你已经获得了几样东西,最起码获得了生命,和来世界走一遭的体验。上帝对你还是不错的,起码在这个美好纷繁的世界上旅游了这些许年,所以你看,你是不是又得到了许多?

参透了得与失,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观失望,就有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容心,就可以做事了。

却最终难逃法网。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

不要为失去的追悔伤心,也许失去意味着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选择的是纯洁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为得到的而沾沾自喜,也许得到代表着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选择的是虚荣而又自私的目标。

天台国清寺的两个诗僧,在幽静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对话。一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无论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缺也会是圆。

得与舍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只能得到有限的几样东西,甚至几点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换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生是个悲剧。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可是那一切好像与你无关,它对于你只是作为一种诱惑出现,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恪它拿走。如果一点都放不开,什么都舍不得,什么都想得到,就会活的很累.、可是你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这世界上本来就无你,从这点看,你已经获得了几样东西,最起码获得了生命,和来世界走一遭的体验。上帝对你还是不错的,起码在这个美好纷繁的世界上旅游了这些许年,所以你看,你是不是又得到了许多?

参透了得与失,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观失望,就有一颗平常心,一颗从容心,就可以做事了。

同类推荐
  • 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三分才华,七分实干

    有的人才华横溢却工作平平,毫无盎然之色。有才华的人更容易恃才傲物,好高骛远。他们可能永远活在自己营造的才华光芒下,没有想过怎样让别人认识自己的才华。其实,才华只是成功的千万个条件中的一个,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曾经有一个关于学历和财富的调查,这个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之后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第一学历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5%,南方的部分省市这个比例更大。其实,成功不是依靠学历和才华,它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努力,把智慧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用好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的才华。成功更需要的是实干。
  • 知机善变

    知机善变

    如何实现超常规发展,一直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渝派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发展动力,探索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路径,就要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的框架下,促进企业界大兴创业兴业之风,一心一意求发展、促发展;促进企业界大兴真抓实干之风,脚踏实地去拼搏、去苦干;促进企业界大兴探索创新之风,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
  • 初生牛犊不畏虎

    初生牛犊不畏虎

    年轻就是轻轻流畅的溪水,轻盈欢快;年轻就是冲动,敢爱敢恨、敢闯敢冲,年轻就是无聊时,总是期盼早点成熟,挫折时急切地渴望下次能够好运。年轻,可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独享宁静与浪漫;可背起行襄信步周游地球,豪言不让青春虚度。《初生牛犊不畏虎》为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总结了十条非常成功之心态,帮助年轻的人勇攀高峰!
  • 心态左右一切

    心态左右一切

    心态是我们真正的主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学会调整、改变、驾驭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避开心理误区,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一切险阻,从而改变人生的现状,创造崭新的生活,成为真正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内心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言行、情绪、思想具有导向作用。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不断向上的力量,为我们的人生拉起蓬勃的风帆。
  • 我的人生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

    本书选入的是梁漱溟人生哲学专著之外谈人生感悟的小文章,大致分为对人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人生具体问题的看法、对人生角色和时段的看法四个部分。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梁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人生真谛。
热门推荐
  • 佛一百八名赞

    佛一百八名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陨神大陆

    陨神大陆

    天下是朕的天下,亦是天下人的天下,朕施仁政,获天下民心,成就天帝之位,是以谓朕之天下!--江山如画帝关已破,三年之后,群魔降落,天下苍生何去何从!--江山如画自古以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朕为天帝,只要朕一息尚存,只要天下还有大秦军队!天下皆为帝关,朕定当绝尽全力,保江山不失,护天下苍生周全!--江山如画
  • 剑动九域

    剑动九域

    龙凤降世,均衡再难均衡。龙与凤的对抗,天与命的拂逆。
  • 岁岁年年人何在

    岁岁年年人何在

    因为对他一见钟情,我觉得自己卑鄙,喜欢上妹妹的男朋友,我究竟是选择亲情还是爱情?本要从此放弃,不曾想,他竟然和我一个公司,我是他的上司,我想尽各种办法逃避他,却怎么也逃不过。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错爱,冷漠的他,一张薄薄的婚姻契约,从此,我便生不如死。妹妹笑着抢走我的丈夫,我哭着哀求她,她冷冷笑道:“你何曾放过我呢?”
  • 中二病是家传的

    中二病是家传的

    本人齐沁,人如其名,娇小可人,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温婉大方,是家长心中的乖乖女,老师心中的好同学,目前就读于青桥小学五年级三班。我家人口兴旺,姊妹众多,为了更好促进晚辈们的感情,我家亲戚毅然决然的把同龄的小孩放在一起养,据我妈说这就是所谓的三个和尚,意思就是说一个小孩的话会很吵,两个小孩在一起会更吵,而三个小孩在一起就会安静下来。虽然电视上也说过三个女人一台戏,但是我妈似乎只知道三个和尚,并不知道三个女人的典故,不过也不能怪我妈,毕竟我妈还不能算个女人,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 我在爱你的时光里哭泣

    我在爱你的时光里哭泣

    这世上,最伤的是被深爱的人一再误解,永远解释不清,那是种深入骨髓的绝望。顾颜如觉得,遇到沈秦杰,大概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劫。她为了他收敛自己的个性,不管婆家如何刁难,都咬牙忍受。她以为只要她一直这样,他就会回头看她一眼,直到小三带着私生子找上门。“沈秦杰,我们离婚吧!”自这一刻起,她的爱,再也没了力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梦

    追梦

    《追梦》讲述了一个高考落第的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成为一个县城里的诗人或作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的故事。现在青年励志发奋的小说很多,但以诗人或作家为自己的梦想而执着追寻的却是极少,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
  • 当铺诡事

    当铺诡事

    当铺也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收的,有的时候收下的便是一个大危险。一块极品老坑种,将我卷入一段未知的领域,随后麻烦便源源不断的找来。想逃却完全逃脱不开,这是偶然还是阴谋?请让我翻开已经泛黄的记事本,缓缓向您道来……
  • 新婚不寂寞

    新婚不寂寞

    新婚之夜,浓情之时,火红色的大床上,他居高临下冷睨着她:“娶你,本就是迫不得已,我不会给你爱情,也别奢望有一天我会爱上你!”她嘴角抿起笑:“希望我们各取所需的婚姻,也能持续一段时间……”他们的婚姻,只是一场豪门游戏。
  • 财富的秘密

    财富的秘密

    财富是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财富是通过一种心理状态而被创造。几乎没有人一下就变得富有的人才会变得富有,个人财富的成长与发展有时很少被繁忙的男人或女人注意到,这样的人差不多是无意识地增长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