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90000000020

第20章

苏辙在歙州绩溪任上才半年,苏轼到达常州的前一天,即元丰八年(1085)三月五日,宋神宗驾崩,皇太子赵煦继位,是为哲宗。哲宗当时仅10岁,由皇太后高氏执政,尊为太皇太后,监国处分军国事。高太后是反对变法派人物的,执政后马上召回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回京任参知政事,紧接着被变法派贬滴的官员陆续回京。五月,司马光荐举苏轼,于是浩命复朝奉郎起知登州。

经过乌台诗案百日牢狱生活及被贬黄州5年艰辛生涯洗礼的苏轼,此时的思想已成熟了。当接到任命时,没有多少激动和欣喜,自嘲地写诗道:“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逢人辄自晒,得鱼不忍烹。”(《次韵孙萃老斗野亭寄子由在邵伯堰》)他已在长江上往来7次了,对仕宦生涯已宠辱不惊且感漠然,这次复职他认为只不过去海边送老罢了。

苏轼怀着“却寻桃源去”(《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的心情赴登州经过密州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掣老幼相遮攀”(《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密州人对当年领导他们救灾救荒的清廉太守的感激之情,点燃了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为国为民的热情,在密州没有停留,急赴登州而去。他在登州任上才5天,就接到回京任礼部郎中的任命,于是又启程回京,在这一年腊月到达京师,迁起居舍人。他虽在登州只有5日,已对当地的海防民政了如指掌,回京后立即写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乞罢登莱榷盐状》,以期为登州军民做些事情。

在赴登州任及返京前后,苏轼写了许多诗篇,尤其登州治所—蓬莱诸多奇丽风光,更激发了他的诗兴,写了《过密州次韵赵明叔乔禹功》、《题登州蓬莱阁》。《海市》、《过莱州雪后望三山》等许多诗词,其中为惠祟的《春江晓景》画所题的诗《惠崇春江晓景二首》最为脍炙人口。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是个僧人,着名画家,善画鹅雁鹭鸳。从诗中可以窥知这幅江南春景图的画面是:桃花初绽,芦芽才发的背景上,一群家鸭在江中快乐的游荡,呈现出一派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景象。“春江水暖鸭先知”很有哲理,说明只有深人事物之中才能体察到其细微变化,这句诗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苏辙这年已47岁了,在得知哥哥知登州的讯息时,他却因病卧床不起,直至秋季方愈。八月接到诏命赴京,为秘书省校书郎。十月,升为右司谏。

苏轼刚进京城为礼部郎中时,过去的朋友门下侍郎司马光和知枢密院章悖水火不相容章悴常嘲笑、侮辱司马光,司马光为此很痛苦,向苏轼求助。苏轼拜访章悴时说:“司马光声望很大。当年许靖因为有名无实被蜀主刘备看轻,法正对刘备说:许靖的声誉,传扬四海,假如你不加礼遇,肯定要被轻视贤才的名声所累。刘备接受了法正的意见,让许靖做司徒。许靖这种人尚且不可轻视,更何况司马光呢?”章悴认为他说得对,司马光这才安宁了。

因乌台诗案受连累遭贬的驸马都尉王诜也回京了。与苏轼相见于殿门外,两人感叹之余,作诗唱和。王洗为功臣王全彬之后,尚英宗女蜀国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利州防御使,与苏轼交往很深,曾冒着危险把朝廷要逮捕苏轼的信息告诉了苏辙,后来因为追究他留有苏轼“讥讽”文字及上书奏事(救苏轼的奏章)不实而被贬滴到武当山附近为官。苏轼写的和诗中说:“怅焉怀公子,旅食久不玉。欲书加餐字,远托西北鹊。”表达了“不相闻者七年”之中思念之情。

朝廷因为先帝神宗曾经想重用苏轼,很快又任命他为起居舍人。他因历经坎坷心有余悸,极力推辞,求见宰相蔡确说明心意。蔡确说:“你徘徊不进已很久了,朝中没有人比你更优秀。”苏轼仍坚持己见。蔡确说:“现在谁应当居于你上头呢?”苏轼说:“过去林希与我同在史馆,他年辈也比我高。”蔡确说:“林希难道就应当在你之上吗?”终于没有允许。苏轼以七品官身份进入延和殿,被赐予银绯。时不久迁任中书舍人,这已是四品官了,可以算作朝廷重臣。

司马光逐渐当政了,他采取以母(高后)改子(神宗)的方法,开始全面废除新法,朝政进入了“元佑更化”时期。司马光主持讨论,改免役为差役,苏轼认为两者相比还是免役法好,不宜随意改动,他说:“免役之害,措敛民财,十室九空,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青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相等”,而免役法的长处是“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使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司马光很生气,与苏轼争论不休。苏轼说:“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魏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做相,不许轼尽言耶?”司马光虽然笑而止,但苏轼知道他不会听自己的话。苏轼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随人俯仰,使司马光集团的人对他有些不信任,处境十分孤立。苏轼见状,要求出外当地方官,但没有得到允许。司马光开始迁怒于苏轼,有驱逐他出朝的意思。不久司马光病死,这件事才作罢。

朝廷中阴险地相互排挤、倾轧的现象,使苏轼感到十分不安。已具有自主人格的苏轼很想脱离朝廷,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他在《送表弟程六知楚州》中说:“莫叫印缓系余年,去扫坟墓当有日。”在《子由人侍次韵》中说:“定似香山老居士(白居易),世缘终浅道根深。”在《次韵曾子开从驾二首》中说:“道旁倘有山中旧(旧友),问我收身早晚回。”

元佑元年(1086)七月,苏轼以中书舍人的身份奉宋哲宗的命令去祭西太一(传说中的天神),见太一宫墙上有王安石生前的题诗,不禁感慨万千,步其韵写诗二首: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萎迷。

王安石是这年四月六日病死在金陵的半山园中。起先,他每闻朝廷变其法,都不怎么在意,及听到罢免役为差役,愕然失声说:“亦罢至此乎!”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创立此法时他与神宗商讨了两年,施行时已设想得很完善了,此时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绝望,忧愤而死。朝廷赠王安石为太傅,苏轼奉命起草了浩命。这两首诗中第一首先是写景,后写归隐之意:从此回到家乡去耕田,因曾与王安石约定在金陵结邻而住,现在还有什么人把我送去蜀必经之地—

池南(河南南阳一带)呢?第二首诗的意思是只要酒杯中有若下(吴兴若下村产的名酒)酒,不要追求死后之名,听说东晋贵族世家王、谢两家居住的地方,目下已破败不堪,意喻王安石死后家庭境况凄凉。这两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王安石的怀念和伤悼,也显示了自己向往归隐的心情。

九月,苏轼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谙”。翰林学士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秘书人才,是学者的最高职位及荣誉。知制浩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如再升就是宰相了。看来,皇上要重用苏轼了。据宋史载:“轼尝锁宿禁中,召人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旧:臣为黄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逮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至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出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泣。已而命赐茶,彻御前金莲灯送归院。”苏轼是重感情的人,对太皇太后及哲宗十分感激,在《谢宣召人院二首》中表示准备“忠义之报,死生不移”、要“砒砺初心”、“激昂晚节”、“志常在民”,以报效朝廷。

这时社会上“关学”(张载)、“洛学”(二程)、“新学”(王安石)、“蜀学”(二苏)四个学派并立,以“洛学”为盛。“洛学”与董仲舒、韩愈、李翱的思想一脉相承,主要是恢复和维护纲常礼教,“蜀学”却表现出“三教合一”的特点,注重满足情欲,热衷求索内心,张扬感性生命。而此时朝中的大臣无形中成为三个派别,爱发议论的人把程颐、朱光庭称为洛党,把苏轼、吕陶称为蜀党,把刘挚、梁焘称为朔党。正因为如此,苏轼、程颐学术见解不同,又各有自己交结的朋友圈子,两人在朝中产生一些矛盾就在所难免了。程颐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任崇政殿说书,主要职责为皇帝讲书。苏轼为翰林侍读学士,是皇帝侍从官,也为皇帝讲书,位置却比程颐高。程颐要求一切遵从古学,如他给皇帝讲书,摆出老师的架子非坐在殿上讲不可。苏轼对其迂腐看不惯,不时讥讽几句,司马光的发丧,是他们之间正面剧烈冲突的导火索。那天,皇家祖祠的典礼结束后,苏轼带百官要去司马光家中吊丧,程颐阻止说:“论语里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大家刚在典礼上听了音乐,怎么又能去哭呢?”苏轼笑着说:“论语又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为什么不能去呢?”坚持带众人去了司马光家,轮流向尸棺吊唁。苏轼见司马光长子没出来见客,问后才知道程颐认为父亲死后儿子必然很痛苦,以不在棺材边见客为宜,所以不准其出来见客。苏轼当众羞辱道:“伊川(程颐)可谓懊糠鄙侄叔孙通。”是说程颐只会像秦汉时的腐儒那样用古礼约束人。众人皆大笑,程颐满面通红。从此,他们结下怨恨,常在朝中为一些事争吵不休。

十月,试馆考试,苏轼负责出试题,黄庭坚、张来、晃补之都在试馆中任职。洛党人物抓住这道试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用乌台诗案时李定等人用过的穿凿附会、凭空诬陷手法,向苏轼发难。首先发难的是左司谏朱光庭,他弹幼苏轼云:“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朝廷欲师仁祖(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欲法神考(神宗)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人于刻。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神考有为之善志,而不当以偷刻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严臾也相继上奏章支持朱光庭。苏轼忽然遭到如此非议,加之乌台诗案的情景记忆犹新,一面乞求皇上让他离京做地方官,一面上奏章为自己申辩。被划人“蜀党”中的殿中侍御史吕陶反击和辩护说:“台谏当彻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以报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党朋之争,自此起矣。”亲近苏轼的人和亲近程颐的人争论不休,开始有了洛党、蜀党之说。右正言王觌说:“轼之词,不过失轻重之体尔,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夫学士命词失措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最后还是太皇太后表态:“详览文意,是指今日百官有司、监司守令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于是,关于苏轼所出试题的争吵就止住了。

此时朝中守旧派人物占据要职,“洛党”、“蜀党”之争也只是同一阵营内部的勾心斗角,目的只是为了让对方受点挫折以争回面子,并不想置其于死地,这一点与乌台诗案不同。如朱光庭只是弹劫苏轼用词不当而有意讥讽先帝,而乌台诗案却对苏轼罗列的罪名是“谋反”、“包藏祸心、怨望其上,汕谤谩骂、无人臣之节”等可判成死罪的“罪状”。争吵归争吵,清除朝中变法派的目标是一致的,随着守旧派的得势加快了步伐。王安石死时苏轼正任中书舍人,江宁府司理周撞上疏请求把王安石以功臣的身份附祭于皇家祖庙,这本来很正常,而苏轼“窃料撞草芥之微,敢建此议,必有阴主其事者,是以上书逆折其奸锋,乞重赐行遣,以破小人之谋”(《杭州召还乞郡状》)。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与王安石私交虽好,但他是守旧派阵营中的人,与变法派怨恨很深。“洛党”人物朱光庭弹幼蔡确为山陵使时走在灵驾的前面,为臣不恭;又说章悴欺阁肆辩,韩填挟邪冒宠。苏辙在上疏请求罢免上述3人的同时,并弹幼吕惠卿,使其以散官安置建州。“朔党”人物刘挚也上疏言蔡确过恶大略有十,论章谆凶悍而无大臣体。于是,变法派主要干将一个个被排挤出京师。这些官员的被贬,诏书大都是苏轼起草的,虽然是朝廷授意,但也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如《吕惠卿不得签书公事》,行文如疾风暴雨,宣泄一腔怒气,笔锋所及,无半点留情。文章开篇先说了“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寇失刑,士有异论。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后,毫不留情地把吕惠卿反目成仇想置恩人王安石于死地。“首建青苗,次其助役”、“手实之祸,不及鸡豚”、“反覆教戒,恶心不俊”、“连起大狱,发其私书,党与交攻,几半灭下”等种种恶行剥露无遗,将其小人嘴脸刻画得人骨三分。

苏轼自元佑元年正月到京任职,至元佑四年三月离京去杭州这3年多时间里,因繁忙的政务及激烈的党争占用了他主要精力及时间,其创作的诗词明显数量偏少,而且多为平常的送别唱和之作。但苏轼这时期鉴赏了许多名家的书法绘画艺术珍品,写了许多题画诗,这些诗一方面阐明了画面的内容,又表现了自己的观感,其中有些是名篇。《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就是一例: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敬倒出霜根。扁舟一掉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这首诗抓住画面上河岸的落潮痕迹,“疏林”“霜根”“黄叶”这些晚秋特有的景物,想象那扁舟一叶一定是驶向江对岸隐在黄叶林的家中去,把“秋景平远”画中所体现的萧瑟气氛表现了出来。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把各种景物描绘得真切生动,就好像这幅名画展开来呈现在人们眼前:

江山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力!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诗人笔下出现了一个幽静出尘的世外桃源,从字句里可感受到其想过隐居生活的心情。苏轼的题画诗不仅点明了画的意境,而且把画家的思想、意图阐发得更加明朗而深刻。

苏轼有几首题画诗阐述艺术创作理论。《书晃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题》说文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丧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他认为艺术家要十分熟悉艺术对象,把握其精神实质,使自己的思想与艺术对象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艺术精品。在《书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出清新。”他的意思是说不论写诗作画,不要只求形似,而求神似更为重要,要表现出艺术对象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质。苏轼这些创作理论,今天也没有过时。

苏轼在京城期间写了一首格调清婉绝俗的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被誉为“压倒今古”的咏杨花之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杨花比做思念远方情人的女子,处处写杨花,又像是写思妇,用杨花飞舞表现她伤感的情思,用落花抒发她伤别的幽怨,把花的情态、思妇的心理描写得细致人微。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

元佑三年苏轼为他的叔丈人(又称王丈)王庆源写了一首诗,以赞扬王庆源当官时“遇吏民如家人”,归家后“放怀自得”的超然人生态度。王庆源为洪雅县主管文书、印信的主簿,后致仕回家,来信向苏轼索取红带(成都风俗士人家子弟都要有狭如一指宽窄的红勒帛,不这样会被嘲笑为不是士流)。苏轼寄去红带后,“且作诗为戏,请黄鲁直、秦少游各为赋一首,为老人光华”。苏轼写的诗是这样的:

青山半做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归来瑞草(地名)桥边路,独游还佩半生壶。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糯。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瘤。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扮掌容歌呼。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这首诗在颂扬王庆源为官时把自己只当作一般百姓看待,不为官时放怀自得的生活态度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回乡种田不受约束生活的向往。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这时苏轼身边聚集着一大批精英艺术家。黄庭坚、张耒、晃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又称苏门六君子。他们都得到苏轼的指导或推荐。这也是苏轼少怀经世济时之志,壮以文章见长,可仕途坎坷使其政治抱负难以施展,于是把培育文坛精英作为他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李廌在《师友谈记》中说:苏轼明白地告诉门生,“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与主盟,则其道不坠。方今太平之盛,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元佑三年苏轼知贡举,于数千考生参加的试卷密封考试中把李廌漏掉了,心里为没有把真正的人才选举出来很惭愧,就在《与李方叔诗》序中说:“仆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仆领贡举事,李不得第,愧甚,作诗谢之。”他与画家王晋卿、李公麟等人为莫逆之交,与大书法家米带有着深厚的友谊。苏轼团结交往的艺术家都是第一流人才,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鼓励门生们独立思考,扬其所长,有所建树,从不以老师自居而颐指气使,不以自己的好恶为取舍,而是褒贬中肯,尊重他人的艺术风格,既为良师又为益友。苏轼、黄庭坚都是诗坛巨匠,但风格各异。苏轼对黄诗褒贬兼有,且有时效“山谷”(黄庭坚又号山谷道人)体作诗。黄庭坚极受感动,作诗《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表示:“我诗如曹邻,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有人说苏黄声名相当,黄庭坚诚惶诚恐地表示:“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他们忠诚地相互尊重,表明了苏轼的谦虚好学。苏轼与秦观词风格不同,一个为豪放派代表,一个为婉约派代表,但苏轼给秦观以极高评价。秦观此时也到京城来见苏轼。他不久前作的《满庭红》已引起词坛轰动,苏轼也对此词的和婉平易、余韵袅袅风格很是赞赏,尤其认为“山抹微云”这一句为最好。两人一见面,苏轼就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唤朝云给这位山抹微云君泡了一碗密云笼茶后,苏轼严肃地说:“没想到我们分手以后,你写词竟模仿柳三变的作品。”秦观强辩说:“某虽无才,也不至此,先生之言过分了。”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三变的词风吗?”秦观听后既惭愧又佩服。柳三变是北宋前期着名词人,曾写过大量艳情之词以排遣情怀。苏轼之所以反对秦观模仿柳三变的作品,并不是出于门派的偏见,只是教导他写健康向上的作品。冯煦在《篙庵论词》中说:“晃无咎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所为诗句,无子瞻之高华,而沉咽则过之。”这说明晃无咎虽然被一般人认为其词风与苏轼接近,其实差别很大。陈师道颇以词自负,认为自己“余他文未能及人,独与词不减秦七、黄九”,公开批评苏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由此可以看出,苏门弟子与苏轼虽然往来密切,但他们的词风和创作主张差异很大,未能形成一个词派。正因为如此,他们各自发挥其所长,创作出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在北宋文坛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苏轼按照高太后宣谕的“直须尽心事官家,以报先帝知遇”旨意办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得罪了朝中当政的大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载:“二年,复除侍读。每进读至治乱盛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凯上有所觉悟。上虽恭默不言,闻公所论说,辄首肯喜之……尝侍上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公历言公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西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寇镇戎,杀掠几万人,帅臣掩蔽不以闻,朝廷亦不问。事每如此,恐寝成衰乱之渐。当轴者恨之。”苏轼不但向皇上进言,而且在殿上与当政官员据理力争,使朝中“当轴者”“结党横身,以排异议,有言不便,约共攻之”(《乞郡札子》),御史赵挺之跳了出来,弹劫苏轼所撰贬吕惠卿的救文是“诽谤先帝”,其阴谋未得逞后,“近日王规、胡宗愈指臣为党。孙觉言丁鹭云是臣亲家,臣与此两人有何干涉,而于意外巧构曲成,以积臣罪”(《乞郡札子》)。苏轼二年之中,“四遭口语”后,感到在朝中再呆不下去了,就一再向高太后和皇帝说,自己“受性刚蝙,黑白太明,难以处众”,“伏望圣慈念为臣之不易,哀臣处此之至难,始终保全,措之不争之地”。

在苏轼的多次乞求下,元佑四年(1089)三月,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苏轼还未起行,就听到谏官说:“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刺时事。大臣议逐之岭南。”蔡确字持正,元丰中拜尚书右仆射,谏官弹勃的事是指车盖亭诗案:时蔡确游车盖亭,赋诗十章,诗中内容涉及唐人郝处俊的故事(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郝处俊谏止。武后忌之,以操履无站,无法加害),时人以为蔡诗盖以讽元佑太皇太后听政事,就以怨谤罪弹幼蔡确。苏轼得知消息后,上密疏说:“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谓宜皇帝降救置狱逮治,而太皇太后内出手诏赦之,则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公言,而不能用。公出郊未发,遣内侍赐龙茶、银合,用前执政恩例,所以慰劳甚厚”(《亡兄子晗端明墓志铭》)。后来蔡确被滴居新州。皇帝送的马苏轼用不上,就送给一位穷学士卖钱补贴家用了。

应该说,苏轼这次被排挤出京城,是他以独立自主人格处事的必然结果。他不论行“兼济”还是行“独善”,都不从主观上要求对外在社会准则的认同,而是在独立自主思想的支配下,使之成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张扬自我的两种手段。明朝时的曹臣在《舌华录》中写道:“苏东坡一日退朝,食罢,们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此中是何物?一脾遂日: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婶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遂捧腹大笑。”他看不惯朝中大臣“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随一也”(《与杨元素》)这种现象,只管畅所欲言,才满肚皮不合时宜,左支右细,以致“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杭州召还乞郡状》),只好在“臣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人,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怨仇交攻,不死即废”(《乞郡札子》)的处境中离京去杭州避祸。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本书从爱迪生儿时的生活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创造出来的伟大发明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现了爱迪生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发明大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蒲松龄传:幻由人生》是一本翔实的、带有学术意味的人物传记。作者是研究蒲松龄的大家,又有文学写作的经验,故下笔纵横捭阖,情思缕缕,除了人物鲜活外,历史的语境也被一一点缀出来。一个在科举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形象被勾勒得栩栩如生,诸多历史话题浮现其间,乃文学画廊的奇景,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 生命的写照

    生命的写照

    蓦然回首,人生将近五十个春秋,三十载的笔耕生涯,无不在空前的历史背景下饱经了“从小失去母爱”“铁窗生涯”“自学之路”“历尽贫寒”这四大不幸的人生磨难中度过。因此,我要说,是三所“特殊大学”造就了我的人格力量,是“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让自己把握了生命的真谛!或者换个说法:“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所以说,也是“十大梦幻”演绎了我超越混沌的自由飞翔,更是“七大爱好”陶冶了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灵和高尚情操!一个充满了不幸和坎坷的时代,铸就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人生观!我的《牧羊人之子》《不幸的大学》《生命的写照》人生三部曲就是在这种历尽了苦难而痴心不改的环境中完成的。
  • 宋文骢传

    宋文骢传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没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本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 一笑亡国:褒姒

    一笑亡国:褒姒

    《一笑亡国——褒姒》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冷情太子妃

    穿越之冷情太子妃

    她,是来自21世纪的一略孤魂。为报母仇献出了一世轮回。自在一具六岁孩童身上复活之后一直以这世界的事外人活着。岂料遇到了那个他,那个让她在这世界上有了除师傅和师兄外想珍惜的人。为此斗皇族,灭皇朝,生死相随。他,是众人口中强大冷血,杀人如麻的一国太子,无人知晓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直到遇到那个明艳冷情的女子,从此付出一生至死不渝的爱。为她,他可以执魔刀杀尽天下人,也可洗手执厨勺为她做一生的佳肴.....本文男强女强,一对一宠文。
  • 远征:大海

    远征:大海

    舰队的船帆已经扬起,远处就是神秘的原大陆,是勇士,就与阿尔戈远征舰队踏上征途吧!
  • 星河前传:新世纪学院

    星河前传:新世纪学院

    新的世纪,新的面貌。。。19世纪的人民并没有想到今天会有飞机、悬浮列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一系列看似荒繆的事物,那二十世纪的我们是否也会有想不到或者觉得不可能的未来事物?
  • 丑女芳华

    丑女芳华

    魂穿乡村丑女,咱靠智慧发家!大伯算计?拍飞!嫂子造反?滚蛋!看上咱姐?拿点诚意先!看上咱了?入赘改姓蓝!且看小女子如何带领全家致富奔小康!
  • 第三宋帝国

    第三宋帝国

    崖山后宋王朝的余脉流亡海外,七十几年后他们携着一个新时代的文明重返了当年的故国神州,一切会将是怎样?一个海洋文明、一个没有被蒙昧彻底征服的文明,崖山后的中华道统不灭,再加上穿越者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力量,一起将结出如何灿烂的果实?
  • 武乱天穹

    武乱天穹

    这是有巅峰的武学,有诡异的魂念,又有妖兽与人族共存,魔族的动乱,将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 妻约已到:司少请放人

    妻约已到:司少请放人

    他高高在上俯瞰众生,习惯掌控一切。他多情也薄情,万花丛中过从来是片页不沾身,却独独对她产生了兴趣。一场交易,让她与他有了情缘,事后她退避三舍,他却步步紧逼,纠缠不休。她跟了他五年,却只有无情的折磨,没有爱的承诺。等她终于等到绝望,他却向世人宣布说,你的身,你的心、从身体的每一处都是我的,谁要是敢染指,我就毁了谁。
  • 羽莫非雨

    羽莫非雨

    一个富家子弟,在他纨绔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成熟,从纨绔少年,到部队精英,再回校园至尊!让我们一同见证白羽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吧!
  • 清迷少年时

    清迷少年时

    只见那男子缓缓睁开眼,如墨般黑的眼睛竟璀璨夺目,散发着光芒。“在下司云千寂,今日一时不长眼碍着小姐施法,请小姐赎罪咯~”司云千寂痞痞地做完自我介绍后,满是嫌弃地看着南宫尚轩和竺璃的衣服。......太暴露了有木有......千寂......到底有多寂寞啊?还有施法......施法......施法......这到底是什么节奏?!“小姐?你全家才是小姐!”竺璃好不容易反应过来,劈头盖脸地朝司云千寂骂去。哼,他才是小姐呢!
  • 六指狼女猎杀日寇:狼煞花

    六指狼女猎杀日寇:狼煞花

    一个左手六根手指的“狼女”,一个眉间一颗红痣的“煞星”。山匪黑煞神的残忍屠杀,赖家老爷的无理追杀,让两人带着巨大的悲痛背井离乡。途中遇到做贩私盐生意的伙计,被带回冠豸山竹林寨,得到师父吴天成的收留。时过境迁,几经磨难,煞星红点当了国军参谋长,狼女六爪成了六顺商行的当家。此时,日寇进略闽地,企图从沿海地区深入闽西北地区,红点的部队奉命狙击,依托土楼坚固的防守支撑,迫使日军放弃了深入闽西北的战略企图。战斗中,红点英勇牺牲,六爪女随后不知所踪。从那以后,日本军官接连被暗杀,每个暗杀现场都留有一个血红的六爪掌纹,暗杀一直延续到日寇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