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寻生命的本源,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从神话传说到科学的考察,从神奇荒诞的想象到实证研究,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思想的转变,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先驱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人类从富有童年气质的时代逐渐走向成熟,最后走向科学时代。
屈原的《天问》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凭空而来,也是人类这种科学的理性精神发展的结果。郭沫若曾说:“本来在屈原时代的中国思想界是有惊人的发展的。天文、历法、数学都有相当高度的发展,逻辑的观念也比较普遍。与屈原同时代的一位南方人黄缭,曾经向北方一位擅长逻辑的学者惠施,问过天地何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曾经答复了他。可见关于天体构成的疑问,在当时的知识界有着普遍的关心。”
在当时,还有很多擅长谈天的学者,如稷下学者邹衍,更是一位擅长谈天的学者。当时,谈天已经成为了一种学风,并都力图给出一种唯物主义的提法。
就是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屈原也对天体自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已经不满足于神话来解释天体宇宙的时代,而需要科学来解释天体宇宙的时代。于是,《天问》就开始在屈原的大脑里孕育。
屈原在《天问》中,已经不满足于神话传说对于天体宇宙、白黑阴阳等的解释,要求理性地分析这些自然天体的种种现象,探索自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他在开篇就对这些不可理解的宇宙种种现象提出了疑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诗的意思是说,请问远古初期的情景,是谁传述给后代?天地尚没有形成,由何处考察出来?
黑夜白昼同样昏暗,谁能探究其中的谜底?大气弥漫景象混沌,凭借什么识别清晰?
白天黑夜终于分明,这样安排是何原因?阴阳参合衍生万物,哪是本源哪是化生?
圆圆的天穹共有九层,是谁环绕度量它的?这是何等宏伟的工程,是谁最初建造它的?
斗柄绳索系在哪里?天梁顶端架设在哪里?擎天八柱何方挺立?东南地势为何低陷?
天中央和八方边界,各在哪里放置连接?大地许多角落弯曲,谁知道它们的数量是多少?
天在何处与地会合?十二时辰是怎样的等分?日月是怎样附在天上?群星是怎么样陈列空中?
太阳黎明出自汤谷,夜晚栖宿蒙水岸边;自天亮运行到天黑,它所行走多少里?
月亮得到什么神药,每月都能死而复生?月亮为了什么好处,养只玉兔在它腹中?
这些问题,反映了在先秦时代人类对天文宇宙现象的认识的低下水平。天有九重、天地会合、天梁斗柄等问题,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问题,但在当时却是人类的最大困惑。这一时期,人类刚刚结束童年气质的时代,希望向更为成熟的时代发展,于是对天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天体宇宙的神话解释,渴望能够了解世界的奥秘,因此对自然界种种现象提出了疑问。屈原的这些提问,基本囊括了当时宇宙的种种疑难,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最根本的困惑。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显示了屈原渊博的学识和他顺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对宇宙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只有敢于怀疑已有的定论,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冲破旧的思想的桎梏,重新找到一种合理的考察与解释方法。屈原对宇宙的探索的科学精神,表现了他敢于突破已有的定论,突破自远古以来就统治人们的神话传说,突破神权的束缚,以科学的考证来解释宇宙现象的智慧与勇气,反映了屈原执著的求真精神,屈原的这一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天问》是时代大转折的一个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已经从童年的梦呓中觉醒,不满足于先民流传的神话故事,彻底突破了神话解释天体现象的束缚,要求用自己的科学理性的分析来重新认识自然,认识宇宙,使理性的、科学的声音在人类宇宙上空回荡。因此,《天问》是理性思考战胜天体神话与迷信的一次思想解放,从神话时代进步到理性时代的一个转折,从蒙昧、野蛮时代进步到文明时代的一个转折,使人类科学的精神得到了加强。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进化历史上,《天问》具有巨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对天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探求宇宙的奥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探求宇宙的奥秘不单是科学的问题,而且是思想的问题,而且首先是思想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运用唯物论的方法,突破古人的唯心的学说,才能正确地认识宇宙,逐步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天问》中对于天体神话传说的怀疑,对于人类对真理的探索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胡小石曾说:“屈原这许多对于神话的怀疑和反诘,我们必须理解他的精神本质,他不像那些把神话历史化的人,拿理性化的历史去说教。他从幻想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迷雾中飞跃出来寻求唯物的真理,是科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智慧的发展,到此大大地进了一步。”
《天问》诞生之后,中国似乎从此进入了科学探究宇宙奥秘的时代。汉代的张衡等人,在科学考察宇宙奥秘等方面为华夏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中国人对自然界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逐步揭开了笼罩在人类心头的宇宙的神秘面纱。唐代大科学家僧一行就是用科学方法探求宇宙奥秘的人。他在科学研究上并没有停留在书本,而是做出了一连串的贡献,撰写了《开元大衍历经》,此历精湛详当,涉及面广,对太阳、月亮、五大行星的每日位置及运动轨迹,每日的星相与昼夜时分,日食、月食的预测,都甚是精当。此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一个是创造了“黄道游仪”。以他为首的科学小组制成了观察日月运动的黄道游仪,此仪器精确地重新测定了一百五十颗恒星的位置。另外,一行还发明了《覆矩图》。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在全国十二个地点进行了天文观测活动,并在世界上第一次推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这些在天文研究上的巨大突破,都是受了《天问》精神的影响,都可以看作屈原《天问》中探求宇宙真理的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是屈原的卓越的宇宙探索精神启迪了后世的学者。可见《天问》中屈原的宇宙探索精神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