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7700000008

第8章 中学时代

1893年,10岁的卡夫卡被送进布拉格的旧奥地利文科中学(另外一种说法:“旧城区德意志国立高中”),开始了他的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这所学校设在金斯基王宫,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位于老城区的环城马路旁,离卡夫卡家就几步远。卡夫卡的父母为他选择了这所中学,是因为这所中学是德国人办的一所文科中学,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填补官员的空缺,总是从中学中筛选优秀学生,培养他们当官。显然,这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好地方。老城区环城马路的两旁建筑物十分庄严肃穆,它们十分强烈地反映出一种严肃、森严、压抑人的气氛和精神笼罩着整个学校。

学校的校规是几十年前制定的,一直流传下来,好像一个紧箍咒,紧紧地套在学生的头上,除了上课以外,学生没有任何机会与老师接触。学生们对老师恭恭敬敬、听话、顺从。学校不断强化教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紧张,而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则根本不予重视。按惯例,学校每年都要印制“报告”发给教师,要求他们填写后交回。卡夫卡的带班老师格施运特在他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学校制定的“校历”,他还对“语法例句汇集手册”作了解释,他说,这些把戏显然是针对学生而来的,这是“一门胡编乱造的扯蛋艺术,让学生在家里编一些东西带到学校里来”。按当时的准则,这位老师是一个自由教育家。

卡夫卡中学同学卡尔·克劳斯提到中学的情况,他略带夸张地说:“学校里有许多胡编乱造的东西,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其他事情,使人联想的东西越多,人本身所具有的想象能力就会越来越弱;在学校里,学生只要学一点校方提供的材料就行,其他的知识都不用学。”八年中学生活,没有给卡夫卡带来任何想象力。学校将近一半的课时,是用来教两种课堂用语的;所谓历史课,实际上只讲一些古代史;德语课每学期只上三周,课上只讲一些阅读;现代外语、音乐、艺术和体育都不是必修课。卡夫卡的另外一个同学弗利茨在20年后,还多次批评这种华而不实、自欺欺人的教育方法,他说:“就今天来看,那所学校的主要错误还是教学不系统,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果之间有明显的距离。教学计划总是这样的: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让学生进入古希腊的精神世界;不管现在的教育多么先进,它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古希腊的精神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也许在他们的大学年代就已经初步达到了那个精神境界。当时的实际效果呢?我们班上大约有40个学生,只有三四个学生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成绩特别优秀,他们能勉强地把古代作品逐字逐句地翻译过来。但这些佼佼者,也是盲目地崇拜荷马和索福克勒斯。对古代作品的特殊形式、对作品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特点,也就是对古代精神的特殊性,他们一无所知。班上十分之九的学生都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在他们看来,拉丁语和希腊语是束缚人的教鞭,他们在学习这些古老的语言时,既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收益,他们只学了一些片言只语,考试以后,便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

古希腊的精神世界对卡夫卡来说,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他以后的日记里、谈话中和给别人的信中,几乎没有提过古代作家的名字。学校每天讲两小时的古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这主要是想让学生在支离破碎的句子中,找到一些语法现象的例句、出处,进而理解、消化这些语法现象。文化史课所教的内容,好像是描写一个歌舞升平、充满生活情趣的节目,这个节目同席勒的《希腊的上帝》完全一样:“品质更优秀、形象更崇高……行为更加英勇,德行尤为神圣……即便是在急迫的时候,美丽闪光的景象也在欢笑。”一个天真无邪的学生,该怎样把这幅七拼八凑的历史画卷,同眼前的实际生活挂起钩来呢?按照他们当时的生活经历,要想把现实生活同古老的历史进行比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当时学生对教育相抵触的重要前提,他们没有深入地接近社会,对现实生活只是抽象的理解,而所学的历史知识又是七零八落的,所以无法进行比较。

学校开设的德语课也是没有多大用途的,开设这门课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几本教科书,以便他们能够从中断章取义,教科书里废话连篇。教科书里只有一个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歌德画像。每本教科书的第四页是“诗文朗诵测验标准”,它规定五年级的学生必须背诵470行诗,教科书中的作家和他们的诗,是编者随意选定的,有歌德、盖培尔等人的。对学生来说,只有一个标准:学生能朗读就可以通过,并且这些诗还必须用来测试学生的水平。

宗教课的教学方法与德语课不同。但在卡夫卡看来,它也是毫无用途的。卡夫卡在《致父亲》中提到,他所学到的犹太教知识是一钱不值的,他这样写道:

就我所看到的来说,这的确是一钱不值的。在每年的那4天里,你总要到教堂里去,在那里,你随随便便、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至少,你比其他真正信教的人都要冷漠,比他们都无动于衷。你像履行手续一样做完了祈祷,使我大为吃惊的是,你在祈祷中,能准确地说出颂文的有关段落。此外,如果我在教堂里的话(这才是主要的),我可以随便到什么地方去闲逛,我在教堂里一待就是几小时,不断打着哈欠,有时,我合上眼假睡一会,这样,我对宗教祈祷感到无聊(当然,跳舞时除外),想方设法在教堂里找一些事消遣消遣,娱乐一下……

这是在教堂里的情况,在家里,情况也许会更加糟糕。只有在犹太复活节的第一天,家里人才有一些宗教信仰,它经常以伴有狂笑的喜剧而结束……在这样的喜剧中,虽然也有不少的犹太教因素,但是,要让犹太教世世代代传下去,那孩子们受的教育未免太少了,就在你传给下一代时,它就已经滴干流尽了……所有这一切决不是个别现象,在过渡时期的一代犹太人中,多数人都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宗教信仰的,这一代人是从当时还很虔诚的乡村,移居到城里来的……从根本上来说,决定你一生的,是你对某一犹太社会阶层的信任,你总认为,那个社会阶层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上面的这段文字,说明了海尔曼对卡夫卡在宗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少的。在卡夫卡13岁的时候,海尔曼按照当地欧洲人的习惯,为他行了“坚信礼”,卡夫卡把它看做是“滑稽的把戏,是死记硬背”,因为卡夫卡当时根本不懂希伯莱语。

在中学的最后几年里,卡夫卡对宗教采取了更加坚决的拒绝态度,他说:“我还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经常同一个叫贝尔克曼的同学讨论上帝,讨论上帝的本事,我们的讨论很激烈,有时,我畅所欲言,怎么想就怎么说;有时,我尊重他,根据他的心情和语气,确定我的说话方式;我们经常讨论一份基督教杂志上的命题:钟表和世界、制钟匠和上帝是可以比较的,制钟匠的存在就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个命题多么荒谬!我觉得,我可以在贝尔克曼面前,把这个观点驳得体无完肤。”这说明卡夫卡那时已经不相信有上帝存在了。那时,卡夫卡才16岁,他对反宗教团体“自由派”的观点很赞同,在自然史教师高特瓦尔特的指导下,他阅读了达尔文的书籍,阅读了海克尔出版不久的新书《世界之谜》。因为卡夫卡不相信宗教,对宗教很失望,所以他不得不把探寻真理的目光转向哲学,从中找到精神寄托。

学校和家庭也没有给过卡夫卡任何帮助,因而卡夫卡对学校和家庭也失去了信心。如果一个人缺乏信心,那么,他在外表上通常显得懒散,举止粗鲁,而在卡夫卡身上,这一切都以截然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衣着朴素,举止腼腆,常常显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对待别人总是敬而远之,使人感到他难以接近。他的一位同班同学在回忆卡夫卡时这样说道:

如果让我说卡夫卡的特征,那么,我要说,他身上没有任何引人注目的东西。他一向衣冠整齐,从来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举止很斯文,穿戴一点也不过分讲究。他觉得学校是可有可无的,只要把它打扫干净一些就行。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他,也很欣赏他。但是,我们从来也不能与他坦诚相见,他的四周好像镶上了一道玻璃墙。他很文静,而且是微笑着,让世界朝自己打开,而把他自己封闭了起来,不让这个世界了解他。要是让我讲其他同学,我能够提供更多的情况,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很健谈,乐意天南地北地闲扯。我记忆中的卡夫卡是一个身材颀长的人,他充满了男子汉的气质;他温文尔雅,德行好,对人十分和蔼,总是尊重别人,同时,他又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无法了解他。

后来,有人发现一张卡夫卡这个时期的照片,他斜靠在阳台上,周围栏杆布满蔓藤,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神情有些局促、窘迫;他外边穿着马夹,里面是一件高领衬衫,脖子上系着领带;在外面罩了一件外衣,扣子扣得高高的。他的双臂向两边伸张着,细长的手掩盖在常青藤中;他的鼻子很结实,嘴巴紧闭着,乌黑的秀发垂落在额前,那双灰褐色的双眼,忧郁、疑虑地注视着观众。1916年,卡夫卡在日记里回忆当时的生活,他感到,在那时,遇事无人商量,更说不上在学校、在家里求助别人了。但是,这一点,他是很晚才认识到的。当时,他早已做出了一个很激进的决定:同外界断绝一切来往。他的一则日记是这么写的:

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一个男孩在晚上读书,他正沉浸在一个紧张的故事情节之中。别人就不会用对待孩子的方法,好好告诉他,他该放下书,上床睡觉了……他们粗暴地关掉了煤气灯,把我留在一片漆黑之中,以此来扼制我的个性。他们总说,别人都已经睡觉了,你也应该去睡觉。这我也知道,尽管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去睡觉,我也必须跟着睡觉。可是,我还觉得我必须去睡觉了。孩子们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愿比谁都强烈。我可以暂且忍受这些野蛮的压制,但是,我的心灵却留下了创伤,这个创伤是治愈不了的。不管怎么说,不管怎样举例子,用广大平民的例子来抚慰我,这个心灵上的创伤总是血淋淋地张开着,我感到无比的委屈……因为别人漠视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自己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

这则日记说明,当时,卡夫卡的精神世界与周围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他是一个“独自冷峻地思考的孩子”,已经对别人有了惊人的冷漠态度。后来,卡夫卡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这种生活方式在这时已经初步地显露出来。他生活的最后10年,是他主要作品问世的10年,也是他为了冲破已经定型的生活格局而徒劳挣扎的10年。卡夫卡青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对他性格的形成、对他以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他临终前三年,他在写给挚友马克斯·勃洛特的信中说:“我像一个孩子在成年人中流浪。”一年之后,他在致奥斯卡·鲍姆的一封信中,把这种想法说得更透彻:“从根本上看,我是在孤独、冰冷彻骨、忽而又炽热灼人的童床上接受大人的教育。”卡夫卡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和学校是不会容忍他的个性的,他在日记中写道:“对我的教育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与今不同的人。”因此,卡夫卡只能死死守住他眼下的事情,死死抓住这些事情的状况,他想以此同学校、同家庭抗衡。“维持事情的目前状况,不把它搞个水落石出决不前进一步。”卡夫卡变得越来越偏激,由于他拒绝前进一步,所以,他不久就中断了与外界的来往,他不愿意在自己年轻时,全盘接受所遇到的一切新鲜事物,等到自己成年时,再把这些事物加以整理、归纳。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小时候,一听到爸爸讲最后或者最后通牒之类话时,心里就充满了恐惧。我没有什么好奇心。我问爸爸,什么叫最后通牒,但是,我迟钝的思维还未来得及琢磨他的回答,就为这简单的一问一答感到满足,心中一丝淡淡的好奇心就无影无踪了。我再也不想追根究底,去问‘最后’一词的意思了。因此,最后一词对我是个难堪的秘密。”这说明卡夫卡没有好奇心,这不是一件小事,它反映了卡夫卡神经过敏、回避外界的性格,他的同学说,他与外界之间有一道“玻璃墙”,这话是非常准确的。卡夫卡在自己的心中也筑起了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而外界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堆杂乱的物体。大量的具体事实表明,卡夫卡在中学时,学习成绩出众,老师也很赏识这个文静内向的学生,而卡夫卡本人却根本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则日记写道:

我原来想,高中入学考试我是通不过的,我却通过了;后来,我又想,我在一年级是肯定要蹲班的,我却没有蹲班,我顺利地一步一步跟了上去。可是,我并没有从中获得信心,相反,我一直认为,我越是一帆风顺,最后的结果就会越糟糕。我在梦中,经常看到教授们的可怖集会(中学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例子,我周围的其他事情都跟这差不多)。我梦见他们走到一起,研究这件闻所未闻的惊人事件,我这个最愚笨、最无能的人,在各方面都一无所知,却溜进了高年级。我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注意,高年级马上就要把我清除出来,以讨好那些该从梦魇中解放出来的人,讨好那些理该升学而没有升学的人。

这个“考试之梦”深刻地说明了卡夫卡当时的心理,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把对考试的恐惧心理当做幌子,把积郁在内心深处的莫名其妙的恐惧感掩盖起来,他的最后一句话把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威胁揭示得很清楚:“引起公众的注意”,这在他的眼里,是世界——一堆杂乱的物体对他的报复。由于卡夫卡心灵受过创伤,所以,他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干扰都胆战心惊。不过,他建立的那个自我世界,也有些故弄玄虚的因素。他的一则日记写道:

在我还满意的时候,我就……千方百计,用一切时间、用一切可能的传统方法,硬回到不满意的状态中去……我总是不满意,就在满意的情况下,我也是不满意;应该知道,只要做出一系列的努力,那么闹剧也会变成真的。我有幼稚的想法,我的一些游戏充满了幼稚的想法,从这当中,我的精神开始颓唐了。比如,我故意让脸部肌肉痉挛;又比如,我叉着双臂,把它们放在脑后,以这种姿势在坟场上散步。显然,这些游戏不符合孩子天真活泼的性格,但是对我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1897年至1898年,卡夫卡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他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很多干扰。首先,他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拿不定主意。其次,更严重的是当时的写作风气对文学创作十分不利。那个时候,谁只要胡诌一些东西,谁就算是在搞“文学创作”。几年以后,卡夫卡对这种风气做了辛辣的讽刺。他有几位同学,胡乱编写了古罗马人的悲剧,编写了所谓《生命交响曲》,并把这些廉价的作品拿到读书会上去朗读。卡夫卡很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活动,他从来也没有在那里朗读过自己的作品。卡夫卡在自己的一则日记里,谈到了自己的早期创作,那则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它证明,卡夫卡的早期作品没有“浮夸的词藻”。这则日记同时也反映出,由于卡夫卡非常孤独,除了世界观问题,写作便是他最有意义的事情了。日记中写道:

我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经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我一连写了几天,作品中,像是有一股寒流紧紧追着我,一次,我构思一部小说,写的是兄弟俩互相斗争的事,后来,一个去了美国,另一个留在欧洲,后来又锒铛入狱了。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们去外祖父家作客,那里,我抽空写了监狱的景况,在短短的几行里,我描写了监狱的走廊,特别是走廊里寂静、冷酷的气氛,在那个身陷囹圄的兄弟身上,我选用了一些表示同情、怜悯的字眼,因为我觉得,这个兄弟心地还是挺善良的。倏忽间,我闪过这样一个念头,觉得这部小说没有多大的价值。以前,当自己跟自己熟悉的亲戚坐在一起的时候,心里就忐忑不安;每次,当我和他们一起在那熟悉的房间里,坐在圆桌旁边的时候,我就暗暗提醒自己,自己年纪还轻,只是眼下比较宁静,我才可以和他们坐在一起。以前,我很少注意这个想法。这次,一个爱开玩笑的舅舅突然从我手中夺走了那张纸,他匆匆瞟了一眼,就把它递还给我,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然后,他又使劲看了看其他客人,嘟哝一句:“一个破玩意!”说完,就再也不吭声了。虽然,我还在那里正襟危坐,像刚才一样,在没用的纸上继续写那个故事,但是在实际上,一记重重的巴掌,已经把我从人群中打了出来,舅舅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它都快成了事实。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看到了这个世界冷酷的地方,我要寻找熊熊的烈火,把它烧得热乎乎的。

卡夫卡不断地孤立自己,刚开始时,好像是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逐渐影响并决定了他同家庭的关系,由于他试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闹剧真的开始变成了事实”,他是“寂寞圈子中的寂寞中心”,这就是年轻卡夫卡与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尽管这个关系不牢靠。他还是不停地寻找熊熊烈火,要用它把世界冷酷的地方烧得热乎乎的。但是,他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对集体生活的思念,是想冲破寂寞的决心,在实际行动上看,他做得很少。

为了冲破寂寞的环境,为了使这个世界温暖起来,卡夫卡做了一件在他人生中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他从16岁那年起,开始同情社会主义,他在这以后,也始终没有改变这个政治信仰。当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有它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主张同别人团结友爱,并且同情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与这个事件相关的是,他在1918年,写完了《八开纸本》,在其中,他为一无所有的工人草拟了一份计划草案。有人把这份计划草案同卡夫卡的文学作品截然分开,以为这是两码事,这显然歪曲了卡夫卡的原意。卡夫卡在那一年还参加了“青年俱乐部”的集会,阅读了赫尔岑、克罗泡金特以及贝楚雷的作品,并且就这些作品发表了许多看法,这些都足以证明,卡夫卡确实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在中学考试时,必须写一篇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从世界局势和地理环境谈奥地利的优越性”,对此,他感到一筹莫展,无从下笔。第一个把卡夫卡引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是他的同学鲁道夫·依罗维,他是捷克人,不久以后,他转变成社会民主主义者,编辑出版了社会抒情诗集。不知为什么,他不久被迫离开了学校。这样,卡夫卡就成了这个班级中唯一的社会主义者。卡夫卡一改以往的形象,不再像以前那样羞涩,而是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的信仰和政治立场。这种状态,与其说是他对当局的抗议,倒不如说他是对环境的反抗和对集体生活的思念。他早就有了这个想法,现在,他把他的思想和盘托出。所以,卡夫卡是一个追求信仰的人,面对周围的挑战,卡夫卡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同所有的高中生一样,他加入了预科大学联合会——“老城区同学会”,这是一个普通的德国民间团体组织。一次,这个组织在莫尔道举行活动,会上,大家唱起了《莱茵河畔的卫士》这首歌,整个活动都是按照德意志民族的习惯进行的,对此,卡夫卡做了无声的抗议,他先是默默地坐了一会,一声不吭,最后,他突然冲出会场,愤然离去。

卡夫卡十分向往集体生活,这种向往也表现在另外的方面:他希望结识朋友,他的这个愿望强烈到他都怀疑自己能否结交上朋友了。在1903年,也就是他高中毕业后的两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人与人是用绳索互相联结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松开了,那么他就会沉下去,沉到比谁都深的地方,那就糟糕透了;如果某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扯断了,这个人就会一头栽下去,那太可怕了,因此,每个人都得抓住其他人。

卡夫卡当时认为,一个人与外界的联系被阻隔之后,只有再与别人加深友谊,才能重新恢复与外界的联系。他在高中的最后几年和大学的头几年里,一直把奥斯卡·波拉克当做自己的朋友,作为自己连接世界的唯一通路。波拉克是班上最成熟、最老练的学生,他的意志十分坚强,并且富于个性,就连他的说话方式、动作都是别具一格的。波拉克很早就对艺术史和自然科学发生了兴趣,他对卡夫卡这位孤僻、内向的同学,处处加以关心和爱护,而卡夫卡则对他报以尊敬和友善,这尊敬和友善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绝后的。在卡夫卡与波拉克的友谊中,波拉克起着主导作用。卡夫卡当时还把自己的手稿送给波拉克看,请他提意见,这足以证明卡夫卡对他的信任。因为卡夫卡很少主动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只在朋友的强烈请求下,才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说,他也很少征求别人的意见。那时,卡夫卡才18岁,他已经断绝同世界的来往。所以,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友谊,在大学期间,波拉克逐渐疏远卡夫卡,这时,卡夫卡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说:“这么多的年轻人,我只跟你说过话,我同其他人说话只是应酬,这也是为了你;我通过你跟其他人说话,或者说,我同别人说话也是为了谈论你。你对我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你还像一扇窗户,通过它我才能看到外面的街道。我一个人势单力薄,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波拉克与卡夫卡的友谊逐渐淡漠,这个举动极大地伤害了卡夫卡的感情,卡夫卡只好去寻找“另外一只可爱的”,以求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同类推荐
  • 名臣的智慧

    名臣的智慧

    《名臣的智慧》讲述了中国古代名臣谋略的故事,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名扬天下、感动天下、震撼天下、引导天下、恩赐天下。《名臣的智慧》是由长安出版社出版。
  • 直系教头冯国璋

    直系教头冯国璋

    冯国璋的一生,是充满了争议的一生。他是众人皆知的文武全才。他曾跟随过袁世凯,却在袁称帝之后发布“五将军密电”,与其决裂。他倡导革命,却依旧维护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名誉。他一生追求和平统一,却又拥兵自重,成为举世闻名的江宁霸主。他一生经历两次府院之争,却总是摆脱不了居间调解人的尴尬境地。正是这一个一个的争议,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冯国璋。
  • 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

    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

    本书介绍了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西班牙、挪威、瑞典、冰岛等南北欧国家现代著名作家。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我和溥仪

    我和溥仪

    溥仪是个悲剧人物,也是个喜剧人物,因为新凤霞和全国政协的劳改队有过一段一起劳改的生活,虽然时间不长,但溥仪、沈醉、杜聿明等给新凤霞的印象都很不错,她认为应该把这段共同的经历记录下来。最终在沈醉的鼓励下新凤霞将他们在“文革”中一起劳动值得回味的故事写了出来。同时这些故事也作为溥仪传记的一些补充史料被记录了下来。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满级新手

    网游之满级新手

    此书本站停更!已签约17K,感谢大家的支持,是熙仁对不起大家啦,大家没事也可来17K搜同名小说~时下最火爆游戏——《神坛》震撼开启;宅男陆寻跟风建号,却莫名获得了当前资料片最高等级!各种头号boss,团灭无数?小事,手一挥,死一堆!S级任务,海量小怪?!小意思,腿一抬,死一排!嗯,只是,我需要小心不要暴露了!我要抓紧挣钱,然后养一屋子的媳妇儿!装新手真的好累!不对!我不是装新手,我本来就是新手嘛,我只是个满级新手!
  • TFBOYS之樱花的约定

    TFBOYS之樱花的约定

    黎茉雪,六岁父母离异.从小就过着被父母虐的生活……林依洁,因为从小父母不经常管她……心灵脆弱的她却在班级中被人嘲笑的时候故装坚强。诺青夏,只有没几个朋友的,甚至没有朋友的学生。……因为成绩优异,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黎茉雪、林依洁、诺青夏考近了重庆八中……
  • 国师逗乐:王爷,敢问您段袖

    国师逗乐:王爷,敢问您段袖

    惨了惨了,刚过来就得罪了一个变态,怎么办,急在线等!云倾陌:不怂就是上!大不了拉他下水!从此得罪了某王,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即使换了个身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还是如此的纠缠不清!某王:小云儿要拉本王下水?云倾陌:是又怎么样,你咬我啊?!某王一把捞过,袖子一挥:本王不咬你,本王跟你一起下水...洗鸳鸯浴,顺便饿了有刚出锅的肉可以吃。云倾陌:变态!你要点脸?某王做深思状:小云儿莫不是在间接的叫本王不要脸?这倒可以考虑一下....云倾陌:变态,,唔……
  • 制霸老公,请放手

    制霸老公,请放手

    她为了保住父亲生前的心血,被迫和他分手。从此他们形同陌路却又日日相见。他和别人相亲高调喊话,让众人关注。“相亲就相亲,我不在乎,我不在乎,我不在乎!”她无动于衷。正式订婚时她却意外出现,包中藏刀。“你敢和别人结婚,我就敢死在当场。”“张兮兮,是不是我把手里的股份给你,你就会和我睡。”他邪魅的问道。“你就不能把股份分几次给我,多睡几次!”捂脸~~
  • 血浴魔尊

    血浴魔尊

    何为正?何为邪?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这世间的正邪究竟由谁而定?妖魔之灵,重生异域,天生邪异无法掩藏,被正道定为邪魔外道,在正道统治的大陆,他该如何自处。是坐等审判,还是奋起抗争……
  • 重山烟雨诺

    重山烟雨诺

    苏伊诺一个什么都懂的逗B女,季曜沂一个一根筋的大好青年。携手经历了一些不敢想象的人生,出现了各种不忍直视的狗血桥段。从一个武功高强的高手,变成一个打架除了看就只能跑的逗B女,从一个天赋异禀的大好青年,变成快当配角的小男子。请看小女子和大,大,大豆腐的爱情和不同常人的人生。
  • 再到初雪时

    再到初雪时

    这是一个写满成长、理想的爱情故事。在成长中我们为爱互相牵扯,在理想中我们为爱拼搏。直待多年后的那场初雪落尽,才知道,爱是什么。原来做完最后一次任务便可以脱离阿华叔鬼魅般一直纠缠雪莉的组织,但却在这场任务中不幸遭遇车祸,开车的是刚刚出道不久的“summon”组合成员。担心事故外泄的队长只好将雪莉带回别墅照料。作为事故保密交换条件,雪莉被留下升任“summon”助理一职。从最开始的不被接受、质疑、因为阿华叔组织而频繁发生的事顾让众人的心开始走向一处,而雪莉和容一年少时的爱恋、和东澈的感情,队长熙旭誓死守护的东西。一切的一切正在讲述......
  • 问鼎神主

    问鼎神主

    简介Ps:剥夺他人的行为均是罪恶的,我们自出生之时,就一直进行剥夺,生存就是犯下罪孽的过程。2018年7月2日.著!
  • 韩娱之蝙蝠公子

    韩娱之蝙蝠公子

    原随云。瞎子。这是一个曾经是瞎子的韩娱故事。一切不合理都是合理的,一切不可能都是可能的,一切想要的都必须要得到。
  • 温柔四皇女

    温柔四皇女

    莫名穿越成了最不受宠,最不起眼的四皇女,父不疼,母偏心,姐妹欺负,下人连看她都懒得看一眼。可她又怎会是好欺的哈喽KITTY,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夺帝位,戏美男,谁说庶女难为,她偏要拨乱反正,俯瞰群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