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900000002

第2章 从小开始,为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孩子的心灵纯净得犹如一张白纸,只要我们自觉形成“心理向导角色”的意识,全面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遵循心理教育的原则,强化教育实践,就一定会培养出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好孩子。

夸奖——“营养”孩子的内心

我发现如今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都很用心,他们吸取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但也难免会有一些片面性理解。大多数家长都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单凭多多夸奖,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吗?

前一阵子,朋友对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到瑞典做访问,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进屋看到教授的小女儿,金发碧眼,乖巧可爱。她随即递给小女孩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接过礼物的小女孩很有礼貌地道了谢,朋友开心地夸奖说:“你长得真漂亮,可爱极了!”女孩听了朋友的夸奖快快乐乐地跑进自己的房间。这时,一直沉默的教授说话了:“你伤害了我的女儿,要向她道歉。”朋友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哪来的伤害?”教授摇头解释道:“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外表只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因为孩子还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如果她把天生的漂亮当成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给孩子的认识造成了误区。你为什么不夸奖她的微笑和懂事有礼貌,这些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从朋友的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夸奖要注意方法,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不能夸错了,否则孩子会把错的当成对的,因父母的错误夸奖而混淆事物的是非标准。

夸奖过度也是父母常犯的错误,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夸过了头”,不恰当的夸奖反而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孩子经常得到无原则的夸奖,久而久之,便对夸奖习以为常、无动于衷。唾手可得的夸奖,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种精神负担,一种足以使人窒息的压力,或者使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盲目自满,停滞不前。有时还会产生为了夸奖去做事、你不夸奖我就不做的错误意识。更可怕的是,不适当的夸奖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还会使孩子的人格扭曲,出现以下人格倾向:

(1)悦人型人格。在孩子心中爸爸妈妈是“权威“的代名词,父母的评价和态度是他们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家长不适宜且无针对性的夸奖会导致他以成人的好恶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为了获得更多的夸奖,搞一些小名堂来取悦父母,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悦人型的人格倾向。这样的孩子独立性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遇事不自信,常被别人的态度与评价左右,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2)追求完美型人格。不当的夸奖容易让孩子把周围的伙伴看成是“敌人”,滋生嫉妒防御心理。一旦成绩下滑,他们就可能会通过撒谎来换取夸奖。这种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的争强好胜性格,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倾向。有这种人格倾向的孩子过分追求完美,忍受不了生活中的挫折,今后他们会活得很累,时常伴有挫败感,难以快乐。

我曾听到一位家长说,“‘赏识教育’其实就是挖地三尺找出夸孩子的理由,倘若孩子本没有这些长处,你夸了他,他不好意思否认,自然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是完全错误的理解,会导致孩子的反感和不安。夸奖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夸奖应杜绝笼统,注重细节。夸奖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一旦我们指出孩子的哪些行为“有进步”,孩子以后会自觉自愿地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例如看到孩子把玩过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时,家长只说:“你今天表现不错。”表扬效果就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弄不清父母是表扬他玩具收拾得好,还是赞扬他不再玩玩具了。而父母若说:“你把玩具收拾得这么好,我真高兴。”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种行为是好的,以后还要这样做,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夸奖越及时越有效。及时地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当孩子因为某一具体的行为而得到奖励时,这种行为就被强化了,易于让孩子继续做出同样的行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出良好行为之前就给予表扬和奖励,否则会让孩子有不劳而获或者为了利益去行动的感觉,失去原本对好行为的追求。

(3)夸奖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多鼓励孩子的行为,如“你最近很用功,继续坚持,你是好样的”。而不要说“这样一定会有好成绩”。不要过分在意结果,尤其在孩子成功时,要通过夸奖告诉孩子,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若只关注成败得失,孩子极易自暴自弃,对他的成长很不利。

(4)尽量避免当众夸奖孩子。许多父母都喜欢当众夸奖孩子,甚至让孩子当众“表演”,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教育对孩子鼓励的“过分慷慨”与学校的鼓励原则形成双重标准,这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使其更乐意待在家中,不愿意到集体活动的场景中去。

(5)夸奖的方式要“实虚”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夸奖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在具体运用中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的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可以依孩子的特点和表扬内容而定,尽量让每次夸奖都能将激励功能发挥到最好。

批评——给孩子种下羞耻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批评孩子可以说是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必修课。但如果不分时间、地点,采用不适宜的方式批评孩子,甚至把批评变成对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自卑、孤僻的性格,只能引起他的反感,不论父母再怎么说他,他也不会认真改正了,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周末,我们园里的小朋友可可的妈妈和几个朋友带孩子去公园玩。刚开始几个小家伙玩得特别开心,但后来为一个玩具发生了争吵,推搡之间,可可被撞倒在地,一气之下,可可抢过玩具扔到水池中间去了。可可妈妈看到孩子的行为后,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要求他向大家认错,不料可可犯了犟脾气,脖子一扭,径自走了,谁也拉不住他,可可妈妈气得说不出话来。

第二天,可可妈妈送他来幼儿园时跟我提起这件事。其实,如何批评教育孩子的问题,不只困扰着可可妈妈,也是众多父母面对的难题。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开了个家长研讨会,目的是通过家庭和学校联合,真诚交流,使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多位家长的几点育儿经验。

1.讲清规则

对不少孩子来说,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识规矩与规则的过程。因此,孩子犯错误时,大人应该先弄清楚孩子是不是明白相关的社会规则与规矩,再据此判断应不应该批评孩子。要做到这一点与孩子及时沟通就尤为重要。

2.正面积极引导

我们应该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告诉他只要改正,仍然是讨人喜欢的孩子,引导孩子朝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3.对事不对人

我们批评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只需明白地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要注意改正,这就足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必要时,还可以强调一下这种错误行为的后果。如“要是你不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就赶不上看你最喜欢的动画片了!”

4.注意时间和场合

我们尽量不要在清晨、吃饭时、睡觉前批评孩子。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在公共场合批评孩子更是父母的大忌,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从而对父母心怀不满甚至心生怨恨,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在孩子犯错误不久就及时进行批评,对他改正错误是再有效不过的了。但有时候因为忙,或是发现晚了等原因,使得父母不得不跟孩子“秋后算账”。那么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在两个人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先让孩子自己回忆所犯的错误,如果他拒绝回忆或者回忆不出来,就由我们来将这件事情“复述”一遍。“复述”的越详细越好,让孩子充分回忆起当时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虽然批评不那么及时,也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5.批评中带有肯定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和肯定,家长批评孩子时,应该设法寻找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和成绩,批评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评,不仅可以督促孩子改正错误,还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6.用沉默代替语言

假如孩子每天处在打骂和训斥之中,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而且还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我是坏孩子,那就坏下去吧。”父母的训斥、打骂反倒筑起一堵高墙,阻断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增加了漠视和仇恨。若与之相反,在关键时刻用沉默代替语言,实际上是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无言的谴责。在这个沉默的空间里,孩子卸除了被迫自卫的武装,有了很大的自我感受和思考的空间,并且受到强烈刺激,迫使他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父母的痛心和难过产生深切体会。

7.换个立场想问题

当孩子惹了麻烦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以逃避父母的责骂。这时我们就回敬她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如此促使孩子思考,使孩子发现自己的过错,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8.一事归一事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让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样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他事情上。让他知道自己是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批评未必要义正词严,话中带刺,更不能以泄愤为目的讽刺挖苦、翻旧账、算总账。批评是为了使孩子丢弃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只要掌握了恰当的方法,批评完全可以如同夸奖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而且能起到表扬难以达到的警示作用。

约束——给孩子自律的拐杖

自律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对孩子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会常表现得自制能力比较弱。

比如妈妈不让孩子饭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当他看到香甜的点心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在家就拿来吃了,到吃饭时就不能好好吃饭了,如此恶性循环,对身体不利,还会影响生长。前几天,一位海归妈妈跟我讲起她的困扰:

“我一直很崇尚西方人的那种教子观念:尊重孩子的意志,让孩子保持个性自由。所以,儿子小宇出生后,我一直给他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他爱玩,我就给他买来各种玩具任他玩个够;他喜欢独处,我从不强迫他去交往;他出门不爱叫人,随他去,干吗要虚伪地和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打招呼呢?

“孩子3岁时,我没让他上幼儿园,主要是担心幼儿园那种整齐划一的生活会妨碍孩子个性的发展。一转眼,孩子该上小学了,我想还是让他到学前班适应一下吧。结果没想到,在家里聪明伶俐的孩子到了学前班却成了‘问题儿童’。老师三天两头地向我告状,说他很难与别人相处,还动不动因为与小朋友意见相左而冲动地将文具丢下楼、拿笔插人,甚至破坏教室的桌椅。现在,他吵着说不去学前班了,以后也不想上学了。

“我真不明白,好好的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适应集体生活呢?”

孩子的这类行为并非有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缺乏自律能力的表现。

孩子的自律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做被要求的事情,也许是他们很不情愿去做的;一方面是不去做被禁止的事情,也许是他们非常想要去做的。就像我们发现的那样,孩子对待这两个方面的态度不完全相同。在一项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将若干个1~4岁的儿童置于“被要求”和“被禁止”的情况下。在一间房间里,孩子们被要求将玩具整理好;在另一间房里,孩子们被禁止拿出柜子里有趣的玩具玩。结果表明,孩子更容易遵守“被禁止”的要求。虽然原因不是很清楚,但专家认为,可能是当孩子要说服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他们要做更多的心理斗争和思想准备。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间的积累,孩子的自控能力会不断进步,特别是在1~3岁时期,家长不要过于心急。通常来说,在12个月大时,孩子开始形成一定的约束能力,只是需要家长在旁边提醒和规范。到大约24个月大的时候,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他们也可以逐渐按照要求来做事了。大约36个月大时,他们差不多能够揣度家长希望他如何表现的想法,并且按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就可以对某些行为要求进行过滤,但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转移孩子的需求。一般而言,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2岁左右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年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口语能力已经得到发展,他们已逐渐懂得大人的语言指导,只要成人的要求合理,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在行为上就能遵循,并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

不要误认为约束只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不允许”之类的话,还要告诉孩子“可以做……”,这就是引导。对孩子进行约束可以从引导孩子建立符合规范的生活步调开始。例如,从早晨到晚间的生活常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现在该吃饭了”“现在可以玩了”“现在可以做喜欢的事”等。父母在告诉孩子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中成长。久而久之,生活步调成为习惯,而且是一种极其令人愉快的习惯。这不但有助于消除许多由吃饭、洗澡以及上床睡觉引起的困难,还可以避免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争斗和争执。

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我们是深有体会的,既然了解到这一点,对仍在最初成长阶段的孩子,我们应当更有耐心。有时候,某些事情的诱惑力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大了,在某些场合他们似乎更难控制自己,如超市、玩具店、礼品屋……这个时候过分地限制,无疑是给他们雪上加霜,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大人的帮助。

还要记得多留意孩子做好的时候,如果我们要求他们不要去做某件事情时,他们遵守得很好,在这个时刻,就应当适当地提出表扬,如此一来,孩子下次就会很愉快地接受我们的要求。

拥抱——给孩子生活的幸福感

现在的家长背负着多重压力,每日忙得不可开交。忙来忙去,就“没有空”去和孩子拥抱、聊天,只顾得上督促孩子学习,对孩子感情交流的要求更显得没什么耐心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无疑,这些孩子在家庭中缺失了太多的感情交流。

对一个孩子,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心理学家指出,拥抱有利于缓解孩子的沮丧情绪,提升免疫系统的效率,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仅如此,经常拥抱和抚摸还能使孩子更活泼,充满活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孩子好得多。

我在一本书上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孤儿院,也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教育家斯宾塞先生经常到这家孤儿院去看望那些可爱的孩子。有一天,那里的孩子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他们个个目光呆滞,食欲不振,精力涣散,连平时最感兴趣的游艺室也不去了,还时不时地发出长长的叹息。院长十分紧张,请来镇上最有名的医生斯洛克大夫,但斯洛克也没有办法。迫在眉睫时院长想到了斯宾塞先生,于是让他去试一试。斯宾塞先生在院内细心地观察了一个下午,孩子们的沉闷让他揪心。突然他想到一个办法,决定从镇上的学校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小朋友和这些孩子们一起玩耍。这些孩子的到来使孤儿院立刻变得生机勃勃。他们大声地笑、闹,把那些孤儿抱起来,亲吻,拥抱,抚摸。就这样,他们每天下午都在这里待上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会延长些。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起来,他们的眼睛发亮,胃口很好,生活得很有活力,身体也明显地好转起来。

孤儿院里生活的是一群失去父母的孩子,没有亲人的拥抱、抚慰,就像阳光下的雏菊缺少水分,日渐枯萎。当斯宾塞先生认识到这一点时,及时采取措施,请了很多镇上的小朋友到孤儿院,拥抱、触摸孤儿,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温柔的拥抱和抚触能让烦躁中的孩子安静下来,减缓他的压力。孩子只有在平静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探索环境,将周围的声、光、气味、物质结构等刺激转化为自己学习的对象。

此外,拥抱和抚摸还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疾病治疗。如果孩子是早产儿或者出生时体重偏轻,父母不妨试试对其进行有规律的抚触,这可以刺激孩子的胃口,让孩子长得更快、更健康。

但是,现今许多父母仍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拥抱孩子很不自然。这种想法已经腐朽,应该及早淘汰。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父母还抱残守缺,不接纳先进的思想,累的是自己,苦的是孩子。

所以,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勇敢地把自己最温柔的拥抱献给孩子。每天都抽出时间,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胳膊、背、头等,最好边抚摸边和他说话。亲人每抚触一次,孩子的大脑就好比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大脑细胞就会建立起更多的联结,而正是这些联结,确保了孩子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孩子就会越健康地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就越紧密,彼此也更加亲密自然。

身教——给他圈住幸福的自控力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思想品德以及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父母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防止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

我们一个邻居家有个5岁的小孩叫卿卿,他的父亲习惯在每天上班之前,先在家里喝上一杯。自己也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试图戒掉,但是屡屡失败,后来他想,反正自己只是喝一杯而已,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于是不再试图戒酒,高兴时还用筷子蘸点酒给孩子的嘴里抿一点,刚开始孩子还皱着眉头挣扎,但后来竟慢慢地喜欢上了用小嘴去碰碰酒杯,抿上一小口。

一天,大雪纷飞,他穿好羽绒服,戴上帽子,告别妻子后,和往常一样吹着口哨去上班。没走多远,他感觉身后有人在跟着他,回头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儿子。儿子踩着他留在雪地上的脚印,边跑边兴奋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儿子的话令他心中一惊,他想:“我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他还小,没有辨别对错的能力,我怎么做他便会怎么学。所以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从那以后,卿卿的父亲就戒酒了。

是的,正如卿卿爸爸所感悟的,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父母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父母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刻刻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看过一篇报道,写的是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年过八旬的柳北岸先生,他不但精神矍铄,而且记忆力好得惊人。他的儿子蔡澜先生这样评价父亲:“父亲不老,只因他终生读书。”柳北岸先生有一间书房,墙壁四周镶嵌着高达天花板的书橱,橱内密密麻麻地放满了古人和今人的书。对他来说,一日不可无书。他的几个孩子也颇有成绩,分别是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佼佼者,他们同样都是手不释卷的爱书人。这一份爱书的品质,是柳北岸先生当年颇费苦心而又不露痕迹地对他们培养而形成的。

柳北岸先生回忆起如何教育孩子时笑眯眯地说:“我买了大量的书,放在地上,任由孩子们看。他们把书翻得乱七八糟,东南西北丢得满天满地,我一声不响地替他们收拾。隔一段时间,又买进另一批新书,任由他们翻。我从来不逼他们读,但我却经常手捧着书专心致致地品读,他们见我读得津津有味,便也拿起一本书,学着我的样子开始安安静静地看,他们渐渐地喜欢上读书,一个个都自动地成了爱书人。”

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行“言教”而更重“身教”。在孩子心中,父母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是言谈举止标准的提供者,是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的。“以教人者教己”,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自己就应首先具备。

我们可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年迈的婆婆端来洗脚水,为婆婆洗脚。跳过镜头,则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端着一盆水,很费力、却很开心地朝自己的妈妈走去。然后随之传来一段话外音: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广告中智慧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如何对待父母,如何尊敬老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庭教育的好坏正如这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父母的榜样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正派上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为人正派,是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贵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不但能分辨清楚,而且疾恶如仇,该反对的反对,能抵制的抵制,绝不同流合污。让孩子看到父母鲜明的态度,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2.勤俭自律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父母是一个有毅力、肯吃苦的人,才能够要求子女严格自律,如果父母意志薄弱,自己懒散放纵,那是不可能教育好子女的。

3.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眼界,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父母本身如此,那么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之类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

4.民主乐观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父母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

总之,父母给孩子做榜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发展的过程,相信父母对以上各方面都会有自己丰富的理解。

合作——让孩子的性格更优质

可能大家都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问上帝:“为什么天堂的人很快乐,而地狱的人很痛苦?”上帝说:“那好,我带你去看一下。”他们首先来到地狱,看见很多人围坐在一口大锅前,锅里煮着鲜美的食物,可每个人又饿又痛苦,原来他们手中的勺子太长,没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口中。他们又来到天堂,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虽然人们手里的勺子也很长,可是每个人都非常快乐和满足。这个人很奇怪,等到开饭了,只见这里的人们互相用勺子把食物送到别人嘴里。

故事不乏讽刺与幽默,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警醒和启迪。“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已被改成流行歌词的古语,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离不开竞争和合作,那么,应如何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呢?这里也需要家庭与学校联手,来共同帮助孩子去尝试与人合作的快乐,使孩子的性格更加适合在社会上生存。

1.做好亲子合作的成功启蒙

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的关系是孩子形成合作精神的关键。家长应想方设法加强与子女的交往、沟通,增强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性和依存感,更好地为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1)注重积极的情感交流。子女是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受到多种暗含情感交流的影响,渐渐形成了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不失时机地以赞扬、鼓励的语言同孩子说话,孩子会感到很亲切,从而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只要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彼此间的合作就会顺畅得多。

(2)想方设法赢得合作。合作不是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味迁就,也不是要求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双方都乐意接受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所以,对父母而言,必须处处讲究合作技巧,想办法赢得孩子的合作。

A。让孩子形成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合作精神,首先应该要求孩子形成多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家长必须首先学会为孩子着想,学会设身处地、体贴入微地去理解孩子。

B。避免以命令的口吻说话。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用委婉的语调与孩子交谈,就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孩子明白我们已经考虑到了他的观点和利益,同时表明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委婉的口气可以增加协调的气氛,减低反抗心理并赢得合作。

C。全方位地接纳孩子。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皮娃夫斯卡娅提出:“父母解码子女的公式,不应该是‘我爱你,因为你是好样的’,而应该是‘我爱你,因为是你;我爱你,因为你是这个样子的’。”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容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要求子女,而忽视理解和接纳子女的意愿。批评和挑剔只会增加子女的挫折感和逆反心理,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和支持。

D。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将来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合作是一个团体成功的根本。因此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自觉地意识到与他人真诚合作的必要性。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如足球、篮球等,既有两个团队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更有团队内部的协调与合作,所以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与竞争力。对不合群的孩子更应该争取各种机会,让他们加入到伙伴群中去。

(3)适时地开个家庭会议。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庭会议是有诱惑力的。他们会觉得新鲜、有趣,并因能与父母“平起平坐”讨论家庭大事而充满自豪。召开家庭会议,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会议中应让大家共同制订计划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性和依存感。

2.唤醒孩子合作意识

合作精神的缺失首先是孩子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多孩子宁愿“单打独斗”也不愿与人合作。在“合作”这节课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个瞎子迷失在森林里,突然被东西绊倒在地。瞎子在地上摸索,发现自己跌倒在一个瘸子的身上。他们开始交谈,不约而同地悲叹起各自的命运来。

瞎子说:“我已经在这里徘徊好久了,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找不到出去的路。”瘸子说:“我也躺在这里好久了,因为站不起来,无法走出去。”

突然瘸子大叫道:“我想到了,我也是一个有困难的人,不能独自行走。你看上去身材魁梧,力气一定很大!你背着我,这样我就可以为你指路了。你坚实的腿脚就是我的腿脚;我明亮的眼睛也就成了你的眼睛。”

于是,瘸子将拐杖握在手里,趴在了瞎子那宽阔的肩膀上。两人步调一致,取得了一人不能实现的效果。

这个故事的成功有赖于团队的协作精神,而没有默契的合作,就没有“走出迷途”的成功。

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一个没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是不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的,竞争需要团队的科研智慧和能力;也让孩子理解了合作的优越性,它不是简单的“1+1=2”,而恰恰是“1+1>2”。

3.创设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教师必须把自己当做团体中的一员,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诚感染学生。师生之间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孩子的合作意识。

(1)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要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真心地欣赏他人。

(2)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让学生主动与他人相处,积极沟通,拉近关系,减少摩擦,使合作逐渐达到完美境界。

(3)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帮助学生消除自私心理,使他们感受到与别人分享的快乐。

(4)让学生了解一些合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导孩子怎样去合作。

接触自然——让孩子建立自信

随着娱乐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困”在家里,有些孩子因此得了“自然环境缺乏症”。哥伦比亚专家指出,得了“自然环境缺乏症”的孩子往往整天只盯着电视里一小群人的活动,害怕交通、害怕犯罪、害怕陌生人、害怕自然。而患“自然环境缺乏症”最严重的后果是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任务等,这些毛病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

我的建议是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生存的自信。不过,接触大自然与做运动不尽相同,前者是一种开放的游戏,不带特殊目的也没有时间限制,却能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参加挖洞、爬树、过河、洞穴探险、爬山和抓小动物等活动,都能起到充分调动五官、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研究证明,即使打开一扇能够眺望风景的窗户,也能起到安抚情绪的作用。

但现在家长的工作压力大,空余的时间不多,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引导孩子去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呢?

1.有计划地带孩子到博物馆、动物园等有意义的场所

动物园是孩子喜欢去的地方,家长应该选择时间带孩子去参观,应尽量避开节日人多的时间,每次去应该给孩子不同的讲解内容,逐渐提高讲解水平。有的孩子从小害怕动物,一进动物园就紧张,什么也不敢看,这时特别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逐渐消除孩子的紧张感,丰富其这方面的知识。

2.爱护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问家长:“这是什么?”对孩子被大自然所诱发的好奇心,家长要倍加爱护,鼓励他思考和发问,尽力解答他的问题,引导他观察探索。家长要自觉防止不耐烦地应付,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这里还要求家长有丰富的自然常识,并且要有耐心。

3.经常带孩子到街上游览

住在高层建筑里的父母可能会有体验,孩子对汽车声音很敏感,听到汽车声就趴在窗户上往下看,看到了,就兴奋地叫“嘀嘀、嘀嘀”。这是因为住在楼房里,孩子缺乏必要的刺激的表现。大人应经常抱孩子到街上游览,让其认识社会事物。2岁时孩子就能知道寄信、打电话、坐车买票等社会常识。

4.家长留足时间陪孩子走走看看

当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尤其是孩子2岁以后,会发现,孩子不肯跟家长好好走,他停留在人行道上,东张西望地玩。有时,在经过的商店或住户门前的台阶上跳上跳下,在道旁的水泥管子或其他堆积物上攀登,家长越是唤他,他越不走,甚至骂他都没用。如果家长没有事,而只是想让孩子出外见见世面,那么就应该预先准备四五倍的时间,让他到外边看看,玩玩。

家长们是不是曾有过这样一种感受,当我们徜徉在大自然的和煦阳光下,欢愉之中,不知所措,茫然不知该以何种方式享尽自然之趣。那么家长不妨借鉴以下几种方式带孩子接近大自然。

1.赏鸟活动

带着孩子到赏鸟区来一趟观鸟之旅,听听解说员分辨不同鸟的特征,认识鸟的习性。除了到野外赏鸟之外,也可以到鸟店、动物园的鸟园区,认识不同的鸟类,和孩子讨论饲养与放生的意义。

2.倾听自然

大自然单纯的聆听与欣赏,就是一种美。可以带孩子到野外,让孩子闭上眼睛,专心听听风声、雨声或是虫鸣,鼓励他寻找声音的来源。另外,也可以带着他用双眼观察自然,看看云的变化,带他上山体验第一次看雪的经历,或是看看花开花谢,听孩子说说他看到的自然。

3.种植花草、养小动物

虽然身处都市丛林中,不过还是可以和孩子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例如栽种绿豆芽,并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养小乌龟或小鱼也可以让孩子有寄托。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

4.看大自然相关资料

基本认识自然之外,也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识,因此亲子可以一起阅读相关书籍,电视上专属的自然性节目也很受欢迎,全家一起讨论,会让自然之旅变得生动有意义。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如何分类动植物,比较相似或者相异的动植物,让他们有进一步的认知。

注意带孩子户外活动时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孩子的安全。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到自然环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伤及身体的情况。因此,家长应在出发前多给孩子讲解一些保护性的常识,并且在游玩过程中时刻注意保护孩子,以防发生摔伤、溺水等意外事故。

(2)对孩子不能求全责备。孩子到了自然环境中,由于好奇和兴奋,可能会到处跑跳,有时会跑到草丛中捉昆虫,或到小河中捉鱼虾,甚至有时会趴在地上观看昆虫活动,往往会弄得衣冠不整,满身泥土。家长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或给予过多严厉的责备。

同类推荐
  • 儿童增高补钙食谱

    儿童增高补钙食谱

    《吃出聪明智慧丛书》针对不同年龄婴幼儿生理特点,系统地介绍了成长发育期婴幼儿食谱的制作方法和营养搭配知识,科学地解决了婴幼儿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等营养进食的问题。
  • 每天和孩子一起做个小游戏

    每天和孩子一起做个小游戏

    本书精心挑选了300多个妙趣横生的知识性小游戏,内容涉及语文、数学、自然、身边游戏、光的世界、声音、简单力学、电和磁、动植物等多个领域。全书旨在通过游戏让孩子享受其中的乐趣、掌握科学知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同时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记忆力。
  • 别让孩子毁在家庭

    别让孩子毁在家庭

    本书中提到两位好孩子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毁在家庭,在教子实践中探索出了这套宝贵经验。他们培养出的男孩、女孩不仅素质优、人品好,还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本市的重点高中,后又分别考进了清华北大。两位好孩子家长的66条教子金律,就像是教子路上的一盏盏明灯,一定能给千家万户的中国家长带来帮助。
  • 别让细节和习惯毁了孩子

    别让细节和习惯毁了孩子

    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是一种征兆。每个人都追求完美,都想做大事,殊不知完美就在细节之中,成就大事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伟大自会不期而至! 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儿童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乃至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孩子的巨大潜能。
  •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从小培养北大女生的24堂课

    本书按照“课堂”的方式分类,总共分为24堂课,全面分析了女生的独特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并针对女生的性别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
热门推荐
  • 修真小厨

    修真小厨

    一把神奇的菜刀,能够做出天上地下绝无仅有的美味佳肴。拥有了它,原本索然无味的生活开始多姿多彩。李灵霜:亲爱的云烟哥哥,求求你就再为我下一次厨吧!炎云烟:老规矩,一物换一物,你懂的。李灵霜:我说过几百次了,“小李飞刀”是不传绝技。炎云烟:我也说过几百次了,“炎氏美食”绝不能白吃。李灵霜:那……那……那我再考虑考虑。
  • 冯玉祥:将军传奇

    冯玉祥:将军传奇

    冯玉祥将军身经两朝数代,是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斗士。《冯玉祥将军传奇》是其“为人所不敢为,说人所不敢说”之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该书描述冯玉祥将军人生经历中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表现了冯玉祥将军艰苦朴素、严以律己的生活作风,疾恶如仇、不畏权势的高贵品质。特别是挫败侵华日军无理挑衅和维护民主、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精神,值得大力赞颂。
  • 乱世北洋

    乱世北洋

    乱世,清末民初是正逢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这就是个英雄并起的时代;北洋,由李鸿章到袁世凯,再到冯国璋,段祺瑞......这是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中正反相对的团体,他们中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国家名义上完整,但也开启了军阀混战,这是个在新旧时代,封建与民主之中诞生的矛盾团体.....这时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这个时代,他会如何对待这段历史,是随遇而安,碌碌无为,还是奋力抗争,改写国运?这个故事从宣统元年开始.....
  • 穿越千年,生生世世,只为你(全本免费)

    穿越千年,生生世世,只为你(全本免费)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每一份爱情都可以圆满,今昔,又怎么会是这般寥落的光景?一场风流后,便是玉碎云散……幸福之花却不能长久。当时只道是寻常罢。这里面的故事,是每个少女心中旖旎的梦想.同时亦是你心中的那份难言的痛。好,从现在开始。落入你眼帘的是一杯浓郁的美酒,是一首婉转悠长的曲子……我愿意用我最熟悉的文字,讲述青春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每一次的邂逅,都是一段精彩唯美的小说。不管其他的主角再怎么改变,你永远是我心中不变的,幸福的天涯海角。“云。”又听到你在梦中唤我的名字。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眶,你的身影那么近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可我却抱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影小说,跪求收藏,推荐。谢谢亲们支持。云影的新作:《妖娆王妃:嗜血王爷走着瞧》(免费)http://novel.hongxiu.com/a/271644/希望大家可以支持哈(云影保证这篇文不会很悲的,最多,要小小的虐一下……)
  • 星崩

    星崩

    “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他要么会颓废下去,要么会变得可怕。”沙尔斯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隐秘的归墟,神奇的浮空城堡,失落的王国,当然还有……你,亲爱的弟弟。当血光染红了天空之海,烈火焚烧着生命的枝桠,是谁在黑暗在狞笑,又是谁被时光遗忘?邪恶与正义真的那么显而易见吗?那一道破晓之光到底是希望?还是死亡?我叫路泽,故事开始的时候我16岁,现在请允许我用旁观者的视角来记述那段泛黄的往事。!
  • 卫校小保安

    卫校小保安

    【免费爽文,万人追读】叶天因为偷看师姐师妹洗澡被安排到一所卫校来当女生宿舍的保安,这让他相当的郁闷。“天哥!人家腿好酸啊!你来给人家揉揉腿嘛!”“天哥!人家肚肚好疼!你快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嘛!”“天哥!人家后背好痒啊!你来给人家挠挠嘛!”面对这些无理要求,叶天怒道:“你们这些小娘皮,一天不被抽就不舒服是不是?”求支持,毕竟,卫校那些事儿,你们都懂的。
  • 迫嫁豪门:小妻子,乖乖的

    迫嫁豪门:小妻子,乖乖的

    他冷漠地看着她,声音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告诉我,我为什么要娶你?”她也想知道,她为什么要嫁给他?可她能不嫁吗?就算他再冷酷,再无情,再无理取闹,她也只能对着他笑,强颜欢笑也得笑,这是她的命。
  • 艺舟双楫

    艺舟双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赢在投资

    赢在投资

    社会最底层、人生低谷、绝望边缘、天台之上等特殊场景内的“幸运”人族,皆为投资对象。——见习投资人张铭
  • 鬼司天印

    鬼司天印

    我朋友结婚当天被媳妇割破了喉咙,当晚他变成厉鬼杀了我们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