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900000004

第4章 不听话的原因——父母要做心理师

父母一味地指责孩子“不听话”是不公平的。我们曾经都是小孩,都曾有过不听话的经历,其实这些都很正常。人之所以有差别,就在于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大脑。一个人的大脑决定了他的意识、思维、情感、行为的活动。我们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有独特的思维,他们的不听话都是有原因的。家长要放下权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

乱扔东西——在“捣蛋”中长见识

我家楼下张大姐的儿子3岁的时候,她总抱怨儿子一点事儿都不懂,只会给大人捣乱。因为小家伙特别喜欢扔东西,拿起什么就扔什么,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他用小手捏菜吃,大人尝试教他学会用筷子夹菜,他就抬手把筷子扔掉,甚至连吃饭的小碗也会扔掉,除餐具外,不管是遥控器、手机、闹钟、玩具还是钱,他总会把在台子上的东西都扔到地上,扔完佐佐还会表现得很开心。他这么小,听不懂道理,跟他说又不明白,打骂他又不管用,张太太真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了。

幼儿经常会有这样的举动:总是想拿着别人手中的东西,刚得到时,表现得非常珍惜,仔细“研究”一会儿后,就会把它扔到地上,同时伴随着期待大人给他捡起来的眼神或话语,而在大人捡起来后,他又会挥舞着小手企图再次扔到地上,之后又期盼着大人帮他捡起来。开始,大人常常以为孩子是不小心掉下地的,就给他拾起来,但孩子很快又往地上扔,就这样重复地扔下去、捡起来,反复多次后,父母生气了,干脆不去理睬孩子,可是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地请求父母再次捡起或自己跑过去捡起再扔下去。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则常常气自己的孩子如此不听话。

其实,孩子喜欢扔东西并非存心捣蛋,更不是件坏事,而是这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大可不必和他生气,在我们知道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后,也许作为父母的我们反而会感觉欣慰。

孩子喜欢扔东西和敲东西其实是一种本能行为,这代表他在探索世界、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证实自己的判断。扔东西最初是孩子的一种实验行为,6个月左右的宝宝就能灵活地使用双手进行实验,他们想知道,假如自己这么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孩子需要花很多时间练习这些简单的技能,而这种练习可能会持续几年时间。

孩子在反复扔东西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情绪上的极大满足和快乐,而且还能增长很多见识和经验。他们在不断扔东西的活动中,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区别,探索自己的动作会出现什么结果和变化。比如孩子每次扔球都能让球滚动,开始这种情况是偶然发生的,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可是经过多次重复之后,相同的情况再次发生,孩子就慢慢认识到自己扔的动作能让球滚动,从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并意识到自己与客观物体之间的关系,于是,这促使孩子再次尝试用扔的动作去作用于其他东西,观察是不是能发生别的变化:扔出手帕,手帕不会响,也不会滚动;扔出遥控器,会发出声音,但也不滚动……孩子因此慢慢认识到扔不同的东西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发现物体很多新的属性,从而使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新的认识。

可以这么说,扔东西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游戏,孩子这种看似荒谬和重复的做法,其实是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他们喜欢扔东西,我们也不必紧张、烦心,这个过程只是很短暂的一个时期,当他们渐渐学会了正确地玩玩具及使用工具后,兴趣和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其他活动中时,“扔东西”的现象就会消失。

如果孩子总是不断地扔东西,不妨试试下面的办法:

(1)大人当然不可能有很多时间专门为孩子拾东西,但可以让孩子坐在铺有垫子的地板上,让他自己扔东西玩,并自己捡起来。

(2)逐步教导孩子什么东西能扔,什么东西不能扔。可以做一些沙包之类的东西或橡塑玩具等让孩子扔。

(3)不要让孩子扔易损坏的东西和食物,但不要用训斥的方式,以免强化孩子的不良动作。

孩子喜欢扔东西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孩子故意扔东西只是想要父母陪他玩,以扔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老公的同事小李的女儿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她总把玩具扔到地上,如果看没有人给捡回来,她就开始哭鼻子,直到爸爸帮她捡回来才罢休。开始小李没注意到,他以为女儿的这种行为如专家所说是在学习,可是开心地为女儿捡了几次东西后,他发现女儿根本就是在“耍”他,扔东西只是女儿的一种游戏就自顾自地去忙了,没再理女儿。

事实上,如果成人在孩子扔东西时给予过多的关注,他们则会强化这种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是一种相当好玩的“互动游戏”,仅仅是游戏,而非从中感知物体,因为他们早就熟悉了物体的属性。假如父母能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做出过度反应,他们就不太可能利用扔、敲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使这些不良行为自动消失。不过此时我们要切记,孩子这样做并不是要激怒大人,他只是在玩而已。如果父母还在为此烦恼不已,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置之不理。如果孩子已经熟悉某种东西的特性,只是扔着玩,不要总帮他捡起来,就让东西放在地上,然后给他另外一种东西。

(2)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帮他捡东西,不过也要告诉他,假如他再扔就会拿走它。当然,这不是说说而已,如果他再扔,父母真的要把东西收起来一段时间。这对那些不停扔玩具的孩子非常有效。

(3)态度坚决。当大人确定孩子是故意扔东西时,不管他扔的是什么,都要清楚地告诉他:不行。

(4)与物品“隔离”。假如大人不能把东西拿开,就把孩子抱到别处,总之,要与此物品“隔离”一会儿。

只看一本书——习惯在慢慢养成

我们园里的小朋友乐乐总喜欢翻书看,但总是一遍一遍地反复看同一本书,老师给他换一本新的,他却哭闹着不同意。

只要家长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们喜欢让妈妈把一个他已经很熟的故事或儿歌反复地讲了又讲,唱了又唱。孩子要求家长讲的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人物鲜明、想象丰富,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的故事等。孩子们生活在想象的和现实世界中,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冲突等问题都可以在故事中得到解决。因此,对那些和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故事,孩子总是百听不厌。这也是孩子习惯在慢慢养成的一个标志。

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这是因为一个人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就能自觉、自控,使智力活动坚持下去直至成功,同时还能弥补智力上的某些弱点,促进智力的发展。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实际上,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儿童从小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呢?

(1)生活习惯。生活是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

(2)文明礼貌习惯。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3)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

(4)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影响,与孩子的成材直接相关。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5)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如敢于接触新鲜事物,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和解决。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6)劳动习惯。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另外还要帮父母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同时,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增长培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进行培养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1.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幼儿时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事,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

2.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是很可怕的。要知道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养成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

自言自语——快速成长的阶梯

园里小朋友晴晴的妈妈遇到了困扰自己的事情:“我女儿3岁半了,3岁的时候开始上幼儿园,8月份就升了中班,我感觉她上中班以后话越来越多,除了跟别人交流时话很多外,还常常自言自语,玩的时候就跟玩具说话,把那些娃娃当小朋友一样跟他们聊天。但最特别的是睡午觉的时候,她躺在床上一直很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候可以这样说上一个多小时。”前一段时间,生活老师也曾跟我说晴晴在幼儿园也是这样,上课爱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不专心,在园里睡午觉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有时候会越说越大声,不知道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我们首先要明白自言自语是幼儿排除孤独和寂寞的巧妙方法。细心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在独自游戏时,常常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还常常自言自语,时而与这个角色对话,时而又与另一个角色对话,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便会担心起来,怀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种心理疾病。其实,这是儿童正常的行为表现,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儿假想的游戏伙伴,幼儿的游戏语言是其思维的有声表现,它伴随着游戏进行,反映行为过程中的问题和行动结果。家长不必过分担忧,心理学称之为“自我中心语言”。

1.什么是“自我中心语言”

人的语言可分为出声的外部语言和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属于“宣之于外”的交往性语言,内部语言属于“隐之于内”的调节性语言。内部语言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思考问题时所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只有在外部语言发展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内部语言才有可能产生。而“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介乎于有声的外部语言和无声的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实验显示,3岁前的儿童没有内部语言;4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内部语言;4~6岁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发生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这是因为,4岁的儿童虽然能够单独地思考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自觉调节功能的发展尚不完善,还不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所以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特殊情况: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说出声音来),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对自己说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孩子语言发展新的质变。

2.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两种形式

第一种,游戏性语言。这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即儿童边玩边说,用语言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为。例如,在绘画时,一边画一边说:“一个在跑步,另一个呢?他要赶上去……”儿童常常借助自己的想象,通过口头诉说来弥补自己不能画出来的情节。这种形式多半发生在3~4岁的幼儿身上。

第二种,问题性语言。即儿童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常会表现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比如,在做拼图游戏时,就会自言自语:“这是什么呢?”这种自言自语主要是用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半出现在4~5岁的幼儿身上。

6~7岁的儿童由于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语言思考,问题语言会相对减少,但这时的内部语言还很不完善,在遇到稍难些的任务时,问题性语言又活跃起来。如果儿童8~9岁时还常常自言自语,父母就该注意了,或许这是一种病态,需要去医院检查、治疗。

3.“自我中心语言”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婴幼儿时期发展语言是一个语言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幼儿最初形成的语言是未经心理内部调整的、平面发展的语言,而在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才越来越被社会化的文化模式和口语习惯同化,语言才开始向外分化,一部分转向心理内部,成为内部语言,构成一个人思想的内部基础。另一部分转向外部,成为人类之间心理与情感外部交流性语言。幼儿“自我中心语言”正是转向内部语言的前期,因此也是我们对儿童心理过程进行细致了解和更加深入的心理帮助的重要时机,抓住这一时期,关心幼儿“自我中心语言”的内容,善加帮助,可以提高幼儿的分辨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心理敏感度和善用语言处理内心活动的能力。

4.怎样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自我中心语言”期

(1)父母先做好听众。儿童的自言自语不但具有对自己说话的特点,而且也包含有对别人说话的性质。当孩子滔滔不绝地说话时,父母如果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或者根本充耳不闻,这无疑是告诉孩子:“不要再说了。”事实证明说话机会少的孩子,语言发展较迟。所以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并显露出真正的兴趣。如果父母时常不理会孩子,动辄就对孩子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这只能使孩子丧失信心,减少练习说话的热情。因此,即使知道孩子要说什么,也不要替孩子把话说出来。

孩子努力地想学大人的样说话,拼命地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可有些父母总是抢先替孩子把话说出来。例如,孩子说:“爸爸,我想看——”爸爸就打断了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爸爸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孩子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而且会使孩子丧失自我表现的欲望。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2)让孩子享受对话的乐趣。自言自语隐含了一种儿童要求与人交谈的愿望。这种语言形式往往是儿童在缺乏交谈者的情况下产生的。“自我中心语言”受外部社会影响而变化,当孩子独自一人或和陌生人交往时出现最多。所以,为了尽快促使儿童从非交际的语言向完善的交际语言发展,父母要增加与孩子对话的机会,培养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积累经验,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发现别人对自己语言的理解程度,从而不断地完善语言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的“交谈——理解——修正——交谈”的方式,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自我中心语言”是语言交际功能向自我调节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因此不必在意孩子说话的方式,用孩子能听清并理解的语言与其对话才是上策,这将让孩子时刻享受着对话的乐趣以及成功的体验,使孩子处于学习语言的最佳状态。

(3)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出声的语言思维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语言形式。而内部语言更突出表现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人的抽象逻辑思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要使“自我中心语言”迅速内化为一种能自动控制的语言系统,向内部语言迈进,则有必要提高儿童较高层次的认知处理水平。而丰富的语言环境刺激促进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和认知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能顺利地完成任何活动从出声思维到无声思维的转化,使语言发展能力日趋完美。

没事就抠鼻子——精力充沛的小家伙

常常听家长跟我说起关于孩子抠鼻子的问题,尽力劝说却不起什么作用。在家长为孩子这一习惯头疼的时候,要想想这说明孩子是个精力充沛的小家伙。当然孩子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抠鼻子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生理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很大,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例外,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体验身体器官的神奇,也许鼻孔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小山洞,一定要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

(2)缓解压力。孩子在不断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往往会有一些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的事情,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借助某种动作来排解,比如咬手指、抠鼻子等。

(3)病理原因。因为季节变化、环境卫生等因素,孩子的鼻子会出现过敏症状,总是感觉痒痒的、干干的,以致让孩子忍不住去抠。还可能因为感冒,导致流鼻涕,鼻腔充血不通气,鼻涕凝固黏在鼻孔里,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刺激他用手去抠来摆脱不适。

对待如此爱摆弄鼻子的孩子,我们做长辈的不能只甘心做个观众,要帮孩子改正这一不良习惯。以下是我提出的几点建议:

1.控制情绪别唠叨

看到孩子总在抠鼻子,对妈妈来说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于是,大多数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呵斥,甚至对宝贝采取各种各样的惩罚措施来阻止他抠鼻子的行为。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孩子抠鼻子完全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别看他抠鼻子抠得那么起劲,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况且,如果妈妈过分关注孩子抠鼻子的习惯,也会引导他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鼻子。另外,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过多的关注,他就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因此,家长的呵斥与惩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变相地鼓励他更加关注并热衷于他正在做的事情,甚至可能让孩子精神上变得很紧张,从此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2.让小鼻子舒舒爽爽

当发现孩子因为鼻涕太多或者结痂而感觉不舒服时,可以使用吸鼻器、蘸牛奶的小棉签帮孩子清理小鼻子;当孩子感冒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滴鼻液消除鼻子堵塞的不舒适感;冬天气候干燥的时候,多给孩子喝些水,多吃蔬菜水果,在房间里放一个加湿器,让空气变得湿润。如果能让孩子的鼻子舒舒爽爽,自然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他养成抠鼻子的不良习惯了。

3.给小手指缠上厚绷带

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但确实是改变孩子抠鼻子不良习惯的好办法。用一些透气性好的纱布,将孩子的小手指裹起来,他的“胖手指”就无法伸进鼻孔了。聪明的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胖手指”设计一些有趣的手指游戏,既防止孩子因为手指被裹产生对抗情绪,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逐渐忘记抠鼻子的不良习惯。

4.给孩子提供喜欢的玩具

仔细观察孩子,看他在什么时间和场合有抠鼻子的习惯,比如孩子可能坐在汽车上的时候喜欢抠鼻子,那么只要孩子一坐上车,就赶紧给他的小手里塞进一个可以捏着玩的橡皮球,或者可以玩很多游戏的手指偶等。这样,他的注意力被转移,就不会时刻想着要抠鼻子了。如果当时没有这些玩具提供给孩子,妈妈可以和孩子玩吹鼻子的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

5.耐心等待孩子长大

当孩子长大一些,能够用他的小手指完成更多复杂的任务,比如搭积木、玩橡皮泥、拼图等,他可能就会忘了自己的小鼻孔了。即便他仍然对小鼻孔情有独钟,当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小朋友说:“快看!他抠鼻子呢!”别的小朋友大惊小怪的喊叫也会促使他改变自己。这时候,妈妈就可以在一旁小声地悄悄提醒孩子“不要抠鼻子,小心小朋友们笑话你。”

6.不断地给孩子洗手

孩子不可能总是保持小手干净,因此妈妈应经常给孩子洗手,剪指甲,尽可能降低孩子被病菌侵袭的可能性。

7.教孩子恰当地处理鼻涕

给孩子的小口袋里塞上一块棉质的小手绢,或者不断地递给孩子一些纸巾,让他学习用手绢或纸巾擦鼻涕,养成爱干净的卫生习惯,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8.给孩子找点事情做

有时候,孩子抠鼻子仅仅因为他的小手闲不住,所以才给他的小手找点事情做。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抠鼻子的习惯,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看他是不是有太多闲着的时间,或者有太多的时间处在被动活动的状态。2~3岁的孩子对利用面团制作东西非常感兴趣,可以给孩子和一些软硬程度不同的面团玩耍。除此之外,当妈妈做饭、打扫卫生时,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也可以交给孩子去干或者和孩子一起干,他干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做的这些事情往往都是孩子感觉十分好奇的事情,因此他会十分热衷于去做这样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9.带孩子去看医生

如果孩子对抠鼻子过分热衷,甚至经常把鼻黏膜抠破,抠得鼻孔流血,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精神紧张或者心里焦虑,也有可能是鼻子有些问题,最好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或者咨询心理医生。

爱重复别人的话——孩子的幽默细胞在跳舞

楼下的佐佐很顽皮总爱重复别人说的话,如果哪句话他感兴趣就会反复重复,不分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唠叨一遍,但表达的不是很清楚。如果他家里去了客人就会表现得非常兴奋。佐佐还很爱看动画片,常学里面的人物对话。他妈妈对此很疑惑,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可以说这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我劝佐佐妈妈不要把孩子重复别人说话的表现看成是一种不怀好意的捣乱,其实爱重复别人话的孩子是天生的幽默家,父母千万别因为一时的不理解,而扼杀了孩子的幽默天赋。

幽默的好处很多,它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与痛苦,舒缓紧张气氛,更能带给自己和别人喜悦和希望。它展现着健康心理的风姿,凝聚着亲和力的魅力。而孩子的幽默恰恰是最自然、最纯真、最坦率、最美好的人类语言。

所以,需要细心的父母用心去发现、体会、并激发他们的幽默潜质。下面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幽默的重要性。

1.调节情绪

幽默有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以轻松的心情面对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生活。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力都比较差,很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如果孩子富有幽默感,他就可以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幽默的态度面对事情,从而乐观地看待问题。这样的一个心理自我调节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孩子自我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力的重要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人际关系

幽默有助于促进宝宝人际关系的和谐。幽默的气质能散发出一种光彩炫目的亲和力,它缩短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们多了一份信任,少了些许敌意;添了一份快乐,减了些许摩擦。因此,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良好的人缘。

3.人格的保证

幽默的情操还是完整人格的重要保证,风趣幽默的个性、乐天达观的气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富有幽默感的孩子往往乐观而自信,而且有着幽默感的孩子往往也有着张扬而富有生气的个性,阳光而富有朝气的性格。

知道了幽默如此重要后,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呢?

(1)父母首先应该是幽默的人。幽默感有先天的成分,不过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孩子身上都得到再现。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为人父母者首先要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培养幽默感。最起码,要能真正地欣赏幽默。

(2)培养孩子对事宽容的心态。幽默的心理基础是愉悦、自信、宽容的心态,父母给孩子的爱和宽容正是培养孩子这种心态的必备条件。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他不能完成,也应耐心地等待、引导,并适时给予协助。当孩子说出一些好笑的笑话和语言,或是做出一些有趣的动作时,给孩子一些掌声和鼓励,以至使他与人交往时愉悦相处,宽容待人。

(3)热爱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生活中不缺少幽默,只是缺乏发现幽默的眼睛。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其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4)在团体游戏中发展幽默。如打水仗、捏泥团、捉迷藏、打雪仗等游戏,会让孩子从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来理解社会规则,不因循守旧,对事物产生自己的看法,往往会语出惊人。同时,孩子在与玩伴的交流中,促进了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可以欣赏他人的幽默,这也是孩子幽默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常给孩子听一些轻松幽默的小故事或相声小品,不仅可以使孩子心情轻松愉快,而且无形中会形成孩子风趣的语言风格。

(6)多让孩子讲讲有趣的事。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总是很有表达的欲望。这时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幽默感,大人还可引导他们编幽默故事,给课本、电影或电视剧改变甚至添加一个令人捧腹的结局。

闲不住——小发明家的探索欲

当我们徜徉于宽阔的大街上,会发现有很多孩子不肯好好走,他们会不时地在人行道上停下东张西望,或踩在窄窄的路肩上一步步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哈,前面有堆积的水泥管和沙堆!”他们大喊着又兴奋地赶去跳上跳下,玩起攀登的游戏。有时,大人的眼镜放在桌上,叮嘱孩子别去动它,可一眨眼,孩子不仅拿到了眼镜,还将眼镜架到了他那小小的鼻梁上,饶有兴趣地研究着……

这样活泼的孩子往往会让父母感到担忧,父母甚至会采用斥责的办法,试图让孩子安静下来。如果效果不佳,一些父母便会产生“孩子可能有多动症”的念头。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快手快脚、活泼好动,是很正常的现象。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手脚运动,到处走、蹦、跳,就是游戏。专家认为,这种快手快脚的不安静、繁忙的活动,是儿童成长的内部动力所造成的,它是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的“标志”。运动中,孩子们散发出身体内充溢的活动能量,反复练习着身体的操作技能,对自己的能力不断产生自信,同时,体验和学习着适应力,发展着观察、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实现着自我的心理满足。

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点变化大,许多有趣的事物或人都会引发他们活动的兴趣。比如,前阶段孩子对小金鱼特别感兴趣,有时还会将小鱼从鱼缸里捉出来,放在手心里又看又摸,可过了没几天,变得喜欢摆弄家里的彩电,插插座、开开关,忙得不亦乐乎。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应特别注意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告诉孩子,小金鱼应该放在水里游,而不能拿在手上玩,否则小金鱼可能会活不成的,彩电不是玩具,插座更不能玩,那样很危险等,使孩子在活动中了解必要的常识,避免事故发生。

孩子在探索欲的驱使下,因为儿童的知识并不是父母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而是自己积极主动建构的成果。这就是说,任何外来的知识孩子都不“认可”,只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与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对上号”才会“认可”外界教给他的知识。因此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听、闻、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生活中的奥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让他们多玩些色彩鲜艳的或者能活动、能发声的玩具,如各种娃娃、带动力的小汽车、飞机及小铃铛、玩具乐器等,从一开始认识世界就丰富他们的眼界。也可以在节假日带他们出去郊游,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青山绿水都充满了知识的奥秘,对孩子是有着无穷吸引力的。

2.尊重孩子玩耍即学习的方式

看到孩子一些搞怪的行为,没有童心的父母总会认为孩子在故意捣蛋,然后批评他们不准这样做。如果一个人渐渐成熟了,并渐渐丢掉了童心,那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年人;如果一个人心智成熟了,还保留住了童心,那他可能是一个很富有天分的成年人。例如爱因斯坦虽然精通现代物理学的奥秘,但是孩童般的想象力让他走到物理科学的巅峰,他还深有感触地留下一句旷世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可见,如果父母帮助孩子留住他生而具有的研究激情,实际上是帮他留住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3.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好奇、好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加以爱护,并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即使产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应采取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讨论,或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索。同时,要关心他们那些在大人看来是“错误”的行为,要善于发现他们“错误”中的创造成分,帮助他们选用适宜的方法,继续展示出来,及时肯定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推动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4.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爱动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利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和乐趣。比如让孩子自己制作简单的玩具,自己设计一种游戏等。他们对自己动脑筋想出来、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偏爱和特殊的兴趣,因而类似活动有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兴趣。

5.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作为父母,我们应好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而不要随随便便地搪塞给他一些答案,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感到害怕,也很可能会使他失去再提问的兴趣。如果我们的回答既生动又活泼,无形之中就能帮助孩子建立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

喜欢玩捉迷藏——孩子富有冒险精神

自从学会走路后,玥玥就顽皮得不得了,玩滑梯不好好走楼梯,偏要从滑梯处倒爬上去,哪怕一次次摔下来,依然玩得不亦乐乎。好好地走楼梯,忽然一转身从上面跳下来。而且只要我们带她出去,就经常见不到她的踪影,不知她又躲到哪里,等着家长去寻找,这样的状况在玥玥身上屡屡上演,只要有机会,玥玥就要缠着大人玩捉迷藏的游戏。

捉迷藏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却是众多孩子的最爱,他们总也玩不腻,书上说这正是孩子富有冒险精神的重要表现。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孩子总喜欢跃跃欲试,做点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脚还够不着自行车蹬子,就想去骑车;从来没有下过水,就跳到水中去游戏,面对这类情况,做父母不要轻率地否认孩子。如果孩子有想要试一试自己能力的举动,家长就不要说“你做还早呢!”“那可不行啊!太危险!”之类的话,如此把判断强加给孩子,就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这等于是给孩子的成长泼冷水给心灵造成极大伤害。

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而这些都要从小时候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从这里产生的。既然是冒险,那么就可能存在危险性,所以,如果家长有时间,应尽量和孩子一起去冒险,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孩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孩子有了家长的陪伴会玩得更尽兴、更欢快。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勇敢和冒险精神呢?

1.到大自然中去

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想了解许多现象,但因知识贫乏往往会很害怕。例如,夏天的闪电和响雷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家长应给孩子解释这种自然现象是怎么回事,让他注意天空是怎样突然暗下来,风怎样驱使乌云,怎样卷起灰尘和树叶,增强他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勇气;冬天下雪,可以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培养他不畏严寒、勇敢机智的品格;到动物园可以让他看看相貌丑陋的动物如蛇、鳄鱼等,让孩子对它们的生活习性有所了解,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泳、划船、爬山,使孩子体察和感受自然界千万种奥秘,培养其无所畏惧、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

2.正确引导

可以给孩子讲些英雄人物的故事或让他观看电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树立高大形象,让勇敢和冒险精神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而且,对安静、内向孩子的一次积极的发言不要放过充分肯定的机会。另外,父母要有一定的胆量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比如爬树不仅要用手和脚,而且还能活动全身肌肉,是一种极有益的值得鼓励的事,即使摔下来受一点轻伤,也是一次再好不过的宝贵经验。但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安全常识,经常做出让家长害怕的事情。比如用铁丝触动插座,用棍子敲玻璃,这些都是很危险的行为。因此,家长平时要多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防止孩子胡乱地玩,不考虑后果地去冒险。

(2)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假如和孩子去海边玩,就要为孩子准备泳衣和救生圈,因为在海边玩冒险的游戏是有危险的。如果和孩子去爬山,就要跟随在孩子的身后,随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冒险不是莽撞,不是冒失,而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所以,和孩子一起去冒险的时候,要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3)让孩子学会适可而止。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冒险活动后,孩子可能会兴奋地不肯收手。比如,和孩子去爬树,孩子可能会尽力往高处爬,这时候家长应该提醒孩子:“小心一点,慢慢爬,今天就爬这么高吧,下次再往上爬。”相信孩子听了家长这样说就会适可而止的。

顶嘴——孩子在强化语言能力

先让我们来听听两个小朋友妈妈遇到的关于孩子顶嘴的事例。

到了练琴时间,儿子坐在凳子上磨磨蹭蹭,最开始我用了极大的耐心等待他做好准备,可他还是不好好合作,于是我对他说,你说吧,你选择认真练琴还是挨揍?结果儿子不假思索地望着我说:“那你还是揍我吧!”

——昊昊妈妈

有一次在超市购物,女儿非要买毛绒玩具,她已经有很多了,我不同意给她买,结果她在超市就和我顶起来:“妈妈你就不喜欢我,我让奶奶给我买。”我当时真的很尴尬,生气极了。

——思思妈妈

关于孩子顶嘴的案例很多,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孩子爱顶嘴往往被父母看做是不听话的表现。其实,有时候顶嘴正是孩子独立思想和个性的表达,他们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采取教育之前,首先要分清他们是真顶嘴还是个性表达。

孩子到两三岁经常会蹦出几句惹人捧腹的话。就在我们为此兴奋不已时,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让他去做什么事,他顺口就说出一个字:“不!”——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

据我总结,顶嘴现象的发生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没顾及孩子感受。比如孩子正在玩的兴头上,家长却让他立即停止去睡觉;二是缺乏足够的交流。孩子觉得父母是在干涉自己,就会顶嘴发表自己的意见;三是溺爱的结果。被溺爱的孩子对长辈有恃无恐,语言上出现顶撞就不足为怪了;四是反面榜样力量。如果父母经常和家庭其他成员顶嘴,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加以运用。

面对顶嘴的孩子,父母要慎重对待,对于真的顶嘴要合理应对,对于个性表达的“顶嘴”却要适当鼓励。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顶嘴的理由

孩子表达的情绪很简单,如果父母和他们站在一起,窥探一下他们的心理,就会感到那些顶撞甚至是脏话原来都有情可原。孩子的感情是相当脆弱的,他们在顶嘴的时候也害怕家长斥责,大一些的孩子还怕家长不理解自己。因此,对待孩子的顶嘴,家长要从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入手。

2.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小孩顶嘴多半是由于他们还没学会恰当地表达,家长没必要因此发火,更不能借题发挥,甚至因为自己遇到不痛快的事而迁怒于孩子。没办法有效地让孩子停止顶嘴的家长,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教育孩子时不免粗暴急躁,而这种处理方法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

3.提醒孩子改变说话方式

顶嘴实际上意味着孩子心理的成长,他们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但父母也必须明白,孩子的自我意识是相当不完整的,这表现在他们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顶嘴是一种简单的表达方式。

许多父母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顶嘴,要么哄着,要么顺着,这是十分糟糕的。因为这等于告诉孩子,顶嘴是有效的心情表达方式。以后,孩子不仅会在家里频繁地使用这个武器,而且会把顶嘴发展到幼儿园和学校。如果不想看到孩子成为一个稍不满意就顶撞大人的没家教的人,就要明确地告诉他,顶嘴是错误的表达方法。

4.用心倾听想法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顶嘴,家长先不要动怒,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到身边,抚摸他的脑袋。然后循循善诱,用温柔的话语引导孩子,倾听他辩解的理由。如果孩子说得有道理,不要端着家长架子不肯让步。如果家长强硬地把孩子的话堵回去,而不是疏导,孩子长大些,顶嘴将更严重。

5.用童话故事引导

孩子虽然顶嘴了,但也许并不明白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和后果。家长可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里的人物来引导他。如孩子最喜欢的童话人物是小王子,可以编一个小王子顶嘴的故事来教育他。

6.给孩子缓冲时间

孩子在玩或看电视时,大人如果命令他停止,马上去弹钢琴或睡觉,孩子一下子不能从原来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就会顶嘴。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比如告诉他:“妈妈现在去刷牙,等刷完牙你就要关掉电视!”或者告诉他,分针指到哪个数字就要去弹琴了。当然家长得说到做到,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再执行起来就不困难了。

7.好的互动很重要

由于目前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很多父母都将孩子交给保姆或长辈来照顾。亲子相处的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下班后再没有好好陪孩子,或是没有和主要照顾人进行良好的沟通,那么长期下来亲子互动就容易产生问题,孩子顶嘴的次数自然也就多了。

如果不能保证亲子互动的量,那么互动品质的好坏就变得很重要了。专家建议,不管家长有多么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听孩子说话,哪怕只有10分钟也好。在与孩子说话时,家长应站在与孩子相同的高度,认真、专心地看着孩子的眼睛,仔细倾听孩子想说什么,有什么问题,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总之,家长要用心营造一个亲子互动交流的良好环境,如把客厅一角布置成温馨可爱的小空间,但必须远离电视,这样才能让大人和孩子都专注在彼此的互动上。

以吓唬人为乐——顽皮的孩子并不坏

邻居家的孩子佑佑开始学会吓唬人时,顽皮得不得了,只要他心情好,顺便又看见有人正准备喝水或者吃饭,只要端起食具一接近嘴巴,他就开始发威大喊:“啊!”听见别人被他吓得“哎呦”,他就“嘿嘿”地大笑,然后接着吓唬人,总是没完没了的。

佑佑妈妈每次见到孩子调皮都会严厉呵斥。如此把调皮的孩子调教成“乖”孩子,也未必是教育的成功。现在一些大人以自己的眼光要求孩子,用他们对“乖”的解释来衡量孩子,结果孩子不该成熟的早熟了,不该老练的世故了,一开口就是“大人腔”。其实这种“乖”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的,是以大人的意志决定孩子的粗鲁行为。事实上,当孩子成为大人眼中的所谓“乖”孩子时,他们的童趣也就被“剥夺”了。

其实调皮的孩子是比较聪明的,而且做出调皮的行为说明他精力旺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调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1.正确看待幼儿的“调皮”行为

对于“调皮”的幼儿,不少大人往往把孩子的淘气、打闹、喜欢搞“恶作剧”等行为看成是有意破坏、捣乱,并随意扣上“坏孩子”的帽子,这势必给幼儿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便不难看出,“调皮”幼儿的许多行为与普通幼儿的表现并没什么两样,只是程度上更强烈一些。许多“调皮”行为还蕴涵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动、好问是探索求知的表现,不听话往往反映出孩子有主见,好争斗则体现出孩子有进取心等。只是当这些表现不分场合、时间或者强度过大时,就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2.区别对待,多给“调皮”幼儿一份关爱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过分调皮的孩子被盛怒之下的大人动用了消极的教育方式——孤立他们。实践证明,被成人或集体厌弃的幼儿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这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离我们预期的教育目标越来越远。要知道,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人要时时关注调皮孩子的言行,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宽容他的幼稚无知,尊重他的个性特点,甚至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因此,当“调皮”幼儿的行为出现问题时,首先要冷静,然后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分别对待。如果是幼儿正常的年龄特征表现,比如幼儿以为好玩而为之的“恶作剧”应给予理解与引导。

3.防患于未然,多用暗示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改正

有的幼儿表面上对自己的问题行为表现得满不在乎,但他的内心是隐藏着要求改进的愿望的。因此,当孩子的调皮行为刚冒头或出现反复时,大人要用摇头、眼神暗示其停止。如在上课时,当调皮幼儿用手戳别的小朋友时,老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或走到他跟前将他的手放回腿上,以此让幼儿自己意识到不对,并能自觉改正。

4.让幼儿在感受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感受行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其明辨是非,自觉纠正,让幼儿体验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愉快,并主动自觉地改正错误。

5.挖掘“调皮”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调皮”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有主见、较聪明等,大人要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

我以前班上有个叫童童的男孩,上课时经常不举手就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成课堂秩序混乱。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就是不善于控制自己。于是我便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喜欢你,如果你能守纪律,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结果他真的改掉了这一毛病。由于他自制力较差,以后,我又有意让他在活动区里当“交警”值班,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而使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越变越好。

6.让幼儿有充分玩乐和“发泄”的机会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玩具是幼儿的天使。大人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学具,让幼儿有东西可玩、可操作,这样,他手里有“事”干,就不会到处乱跑了。“调皮”幼儿往往精力过剩,我们应创造条件,允许幼儿把剩余精力“发泄”出来,如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允许他们跑、跳,带他们玩一些活动强度较大的游戏等。对那些有“鬼点子”的调皮幼儿,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努力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一些过分调皮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有时情况有了好转,过一阵子又会出现反复,如果一时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对待“调皮”孩子,大人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一时改不了的要耐心等待,积极引导,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孩子总有变好的一天,而暂时改变了的要注意巩固,不断强化。只要大人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最终总会收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爱问为什么——“问题”儿童不简单

孩子从3岁开始就特别爱问为什么,这其实是孩子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孩子的问题五花八门,往往遇到任何事物都喜欢“刨根问底”。此时,也正是挑战家长耐心极限的时候。看看下面一段对话,相信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

孩子:汽车为什么会跑?

妈妈:因为汽车有轮子。

孩子:为什么有轮子就会跑?

妈妈:因为轮子可以转。

孩子:为什么是轮子不是别的?

妈妈:因为轮子转得快。

孩子:为什么轮子转得快?

妈妈:因为轮子是圆的。

孩子:为什么圆的转得快?

……

此时的妈妈心里一定在说,还是给我装上轮子,让我逃跑吧!

美国研究人员针对2~5岁儿童设计了两组实验,分析儿童提出的问题、大人的回答以及儿童听到回答后的不同反馈。研究发现,儿童对知识的渴求比人们想象中强烈。他们对能够回答问题的解释性回答感到满意,对敷衍了事的回答感到不满足,往往还会再次重复提问。20世纪中叶以前,学界认为幼儿仅能认知事物间有关联,直到七八岁大时才能分辨原因和结果。后来经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幼儿从2岁开始积极向周围环境学习,3岁时即能认知因果关系,对孩子的培育家长要给予充分重视。

1.给孩子创造一个新奇、有趣的空间

幼儿的好奇心强,但并不是说幼儿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只有那些新鲜而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孩子的房间或小床边放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能促进孩子探索心理的发展。

孩子到了2岁左右,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舟。孩子到了三四岁,家长可用书籍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到书籍中去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家长要为孩子选购适合孩子特点的读物,为了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家长每天最好能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

2.积极回应孩子的问题

“天为什么是蓝的?”“太阳是从哪里来的?”“螃蟹为什么会横着爬?”“太阳怎么不掉下来呢?”“闪电和打雷是怎么回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和成人的对话中增加了许多问号,“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等五花八门的问题,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弄得大人很头疼。其实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大人应给予支持和引导。

3.保护孩子提问积极性

对待孩子的提问,家长应该给予认真及时的回应,以保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并且鼓励孩子继续提出问题。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在态度上给予肯定,能够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发展很有好处。

有些父母在自己忙于家务或者感觉很累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会表现得很不耐烦,敷衍孩子:“你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啊?总是没完没了的!这些问题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就会因为怕被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出问题了。

4.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

大自然以其绚丽多姿的景象和奇妙无比的变化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家长要经常带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虫草花鸟的变化;在夏天的夜晚,去田边追逐萤火虫的萤火;秋天,在广阔的田野驻足,让孩子去感受一番丰收的喜悦;冬天,看落英缤纷,雪花片片,孩子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

下面补充两类较难回答的问题:

1.关于死亡的问题

如果孩子在故事中接触了死亡的概念,或者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了亲人或者宠物的死亡,就会问到这个问题,这其实表示了孩子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要骗孩子,比如说死了就是睡着了,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带来恐惧感。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告诉孩子,所有活的东西都会死,人是这样,小动物、树木花草也是这样。一些孩子可能会继续问:“妈妈也会死吗?”不要直接回答“会”,因为孩子会以为马上就要发生,从而感到害怕。要告诉孩子:“妈妈会陪宝宝很长时间,要等到妈妈很老的时候才会死。”这样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2.关于性的问题

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辞。比如,当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很多妈妈都非常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对于“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可以回答孩子:“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种了一颗种子,就长出了你这个可爱的小宝贝。”这样的答案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符合科学事实。

要记住,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家长敷衍了事、粗暴制止、不懂装懂,不仅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还会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

凡事信以为真——他有惊人的想象力

一次,央视正播一个地板广告,其中有一句广告词:“好地板自己会说话。”

后来有一天正吃午饭,电视上又播这个广告,我就顺嘴说:“玥玥,地板怎么会说话呢?”

女儿瞅着电视,说:“假如把自己想象成一块地板,也许它们自己也会有家庭,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呢。”

我说:“肯定是呀,有的木头本身就是药材,这药材就是树家族中的医生,人们有了病都会去找它看。”

女儿听了我的话,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唧唧喳喳地就说开了,“有的树是歌唱家,小鸟的叫声就是它练习唱歌呢。有的树还特别有学问,人们叫它博士。”

女儿之所以凡事信以为真是源于她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想象也许有时看起来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是否想过,正是瓦特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后来蒸汽时代的到来;正是莱特兄弟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飞上天空的现实……可是看看当今的孩子们,他们的想象力究竟还有多少呢?又是什么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

1.标准答案——磨掉孩子想象力的锉刀

我在书中看过一个故事,在某个学校的考试中,有这么一个问题:“雪溶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对稍微有点常识的人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老师在后来的阅卷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雪化了是春天。”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答案被打上了一个鲜红的“叉”号,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跟标准答案不符。

判卷的老师也是言之凿凿:我们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孩子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雪化了当然就是水,虽然这个学生的答案非常有想象力,也很有诗意,但是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不管他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我们也只能给他判错。好一个跟标准答案不符!它如同一把坚硬的锉刀,毫不留情地磨掉了孩子的想象力。

2.定性思维——孩子想象力的杀手

其实,社会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着手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了,某少儿活动中心就曾经创办了一个想象绘画班,然而最后的结果却叫主办者哭笑不得。在想象绘画班开办了一段时间后,举办了一个绘画成果展,然而没想到的是,家长看到孩子们把马画成蓝色、绿色时,生气极了。“这是怎么教的?”“这不是误人子弟吗?”尽管校方再三解释这是要给孩子一个想象的创作空间,可班上80%的家长还是让孩子退了学。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世界著名作家歌德小时候,他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他母亲讲故事的方法比较独特,总是在讲到中途的时候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让他自己发挥想象,继续说下去,这就很好地激发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使歌德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事实上,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起孩子的兴趣,那么我们何不试着像歌德的母亲那样,把故事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呢?

例如:“1+1=?”答案真的只有一个吗?

不,答案其实最少有三个。第一个答案是2;第二个答案是“王”字;第三个答案是“田”字。由此可见,只要发挥想象力,许多问题不止有一个答案。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多用类似的开放式的方法提问,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孩子去寻找。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孩子越小,他的想象力培养的空间越大。那么如何做才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呢?

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

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要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启发他们认识自然事物和各种动植物。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的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孩子常把一根小棒当做调羹喂娃娃;常把一个小盒子当做小推车;常梦想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常在树上画满雪糕……他们充满了幻想,想象丰富而大胆。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大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发展想象的起点。当孩子发问时,大人一定要耐心完整地给予解释,然后还要反问:你为什么要这么问?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培养幼儿想象的主动性,特别是提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去想象。

4.善于激发幼儿想象力

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让孩子听一些能展开丰富想象的音乐,让孩子根据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尝试,别出心裁。

5.给孩子以自由

家长不要让学习充塞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导致他们厌学甚至厌生,而是要顺从儿童的天性,珍惜并热情保护他们的好奇心,重视激励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兴趣。要做到这点,需要家长改变一元化教育观,相信“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鼓励孩子多元化地自我表现,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让他们的好奇心不仅不被扼杀,而且能转化成求知欲再发展成学习兴趣。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家长一定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用这双翅膀自由飞翔。

同类推荐
  • 父母,请这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父母,请这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本书在揭示大多数孩子在情商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的同时,更给广大父母们提供了建议,帮助父母找到提高孩子情商的良方,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为孩子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一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兴趣等方面人手,将孩子与父母之问的矛盾与隔阂进行了——化解。文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既有探因,也有建议,希望能给家长带来一些启示,促成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中健康成长!
  •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选取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故事来引导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这本书可以成为家长们家教的好帮手,快来打开看一看吧。
  • 婴幼儿乳品喂养228问

    婴幼儿乳品喂养228问

    全书共分六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奶粉常识、辅食添加、问题奶粉的危害及附录。
  • 学会人际沟通

    学会人际沟通

    如何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意识?怎样提高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怎么才能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保持自信、阳光、乐观?这《学会人际沟通》将给你满意的答案。《学会人际沟通》精选的一个个关于沟通的小故事,以生动鲜活的语言介绍如何与不同的人沟通以及人际交往中应该掌握的技巧,让小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养成主动与人沟通的好习惯,领悟沟通的魅力,了解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学会更好地处理以后的人际关系。
热门推荐
  • 星空流亡

    星空流亡

    流落地球的外星文明;拥有了感情的智脑;追踪而来的强大敌人。星空之中危机四伏,杀机无限。这一切还要从奇迹时代后的公元二一二零年说起。
  • 白狐之仙灵

    白狐之仙灵

    她是洒脱自在的神界之主,为护天下而寂灭。一朝重生,怎奈命运无常,来到异世。天资非凡,容颜倾世,在最耀眼的年华遇到最耀眼的他,以兄妹相称,却似乎有一颗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这个人,是她一辈子的劫。前世,她说:“谁离了谁不能活?”今生,他再次来到她的世界,她又会如何应对?《白狐传》系列第3部,看倾世上神落潇岚如何闯荡六界,俯瞰众生。
  • 至尊剑神

    至尊剑神

    仙界崩塌,仙路断绝,天庭坠毁,神圣仙魔纷纷坠世,化为真灵。适时,魔神齐聚,霍乱天下。罗家少主罗纪,于家族覆灭之际,炼化家传六阶仙灵,一路披荆斩棘,如彗星般崛起于天下,杀敌灭魔,开启世间宏伟纷乱的大时代。状元及第,恢复家族荣光。带甲三千,鏖战天下神魔。红颜在侧,风景一路秀丽。武道之路,终成九转无敌。
  • 兵王临世

    兵王临世

    失忆的特种部队少将,在机缘巧合下住进了一对姐妹花的家中,展开了同居生活。为了亲情,友情,爱情,任务,一切与他作对的人,都下了地狱。迎战富二代、官二代、二世祖,一路收美女,成就兵王神话。
  • 最强废材异能妃:王爷勿扰

    最强废材异能妃:王爷勿扰

    她本是杀手组织的第一金牌杀手,但因为组织绑架了自己最信任的亲友的家人,让亲友杀害自己她则是魔灵大陆青龙国将军府的废材女,拥有哥哥姐姐还有父母的疼爱,却因是废柴而被人扔进魔兽森林被饿死当第一杀手穿越到废材女身上会怎么样呢?
  • 天帝异缘

    天帝异缘

    新任帝主竟是一介女流,在雪莲花里孕育而生就算了还是被几只天狼养大,有人不服怎么办?“那就打死他们!”不过在强大的女神身后也必定会有一个愿为她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护她周全的男人。看看爱是怎样让一个时而高冷时而热血的人完美蜕变的
  • 不灭狂神

    不灭狂神

    在饱受核战摧残的地球上,许杰被严重的核污染唤醒了自己身上的神性基因,一步一步走出地球,将那看似光芒万丈的星际联盟,钉在了人类文明耻辱柱上!
  • 仙道文明

    仙道文明

    蝴蝶的一个展翅可能引发一场大风暴!而未婚妻的离奇失踪却将易阳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全新的修仙体系,生动有趣的修仙体验,一切尽在《仙道文明》!
  • 与子携手,白头到老

    与子携手,白头到老

    简简单单写的一个爱情故事小说,后面还会更新
  • EXO爱那么疼

    EXO爱那么疼

    她曾经义无反顾的爱着他,为他哭,为他痛、为他做了她所了能做的一切,她的单纯她的爱,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伤害和背叛……四年后,她脱胎换骨重新出现在他的眼前,她发现四年来很多事情都变了,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自己还爱他,可是她却没有勇气在去爱他……四年前的种种是误会还是事实,她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