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94900000008

第8章 心灵营养: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更离不开心灵所需的营养。关心孩子就是要让孩子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交往的权利、玩耍的权利……给予孩子心灵的营养,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嫉妒——安抚孩子的内心恐慌

嫉妒心理是个体体验与他人之间存在强烈优越性差异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冲突。过度的嫉妒心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难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妨碍自信心的建立。专家曾发现,有的不足周岁的婴儿当看到母亲在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也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而长到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

案例一:美术课上,老师常常夸奖上中班的青青涂鸦画得好,还把她的画贴出来给大家看。贝贝趁青青画画时,三番五次地故意往她的画上乱涂几笔搞破坏。老师一再批评也制止不了贝贝的行为。

案例二:大班的手工课上,东东麻利地依着线条剪出恐龙的形状,又很快涂上了漂亮的颜色,抹上胶水,粘上彩带,最先完工,老师给了他一颗小星星作为表扬。旁边的毛毛立刻过来对老师说:今天东东没有写字母作业,不能给他星星。

以上事情在孩子身上时常发生,这都是孩子嫉妒的表现,要引起我们大人的重视。嫉妒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由于个人与他人比较,发现别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比自己强而产生的羞愧、不满、怨恨、愤怒等复杂的情绪。嫉妒是人类心因动机之一。每个人都会产生嫉妒,而且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很多人对嫉妒情绪有了认识,进行自我调控,因而表现就不一样了。这样看来,有的孩子嫉妒心强是不成熟的表现,只要引导得法,不难克服。

嫉妒心的产生与人最关心的事物相联系,因年龄而异,因人而异。孩子之间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问题上:

(1)因别人学习好而嫉妒。

(2)因别人受表扬而嫉妒。

(3)因同学之间的亲疏而嫉妒。

(4)因别人有较好的衣服、文具等而嫉妒。

(5)因别人受到老师重视或与老师关系好而嫉妒。

大人在帮孩子克服嫉妒心理前,首先要清楚嫉妒的两个最大危害:

一是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而且,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还会破坏集体的团结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是造成个人的内心痛苦。一个嫉妒心强的人,常常陷入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间长了会产生自卑感,甚至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使自己陷入更恶劣的处境。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孩子天生具有恐惧感,因此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注意。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如果婴幼儿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保护,这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对世界的认识。如果孩子缺失或没有受到大人的关注,就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嫉妒就是恐惧感加剧的结果之一。孩子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失去价值感和认同感,嫉妒心随之加剧。那么,家长怎样帮助孩子消除嫉妒心理呢?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孩子在画画方面有天赋,家长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孩子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做对了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父母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专家指出,当孩子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

2.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家长可能注意不到,在谈论其他孩子时一句无心的“××越来越可爱了”,或者只是一个微笑、一个耸肩的动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读为“比较”。尤其是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对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因此,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要拿孩子与别人对比。

有一次,园里小朋友美美的妈妈跟一位阿姨说,邻家女孩的卷发很可爱,在旁边的美美听见后一直闷闷不乐。到了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美发厅把头发烫成卷发!美美妈妈一下子就意识到是自己的评价引发了女儿的嫉妒心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评价过女儿的头发,同时非常注意不去拿女儿和别的孩子做无意义的比较。

3.让孩子换位思考

家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就此问题跟孩子谈心,让他站到被嫉妒的孩子的角度考虑。

以园里的天天为例,被嫉妒的孩子小奇只不过比天天的小红花多,并没有做危害天天的事,天天因此嫉妒小奇。天天妈妈让孩子站在小奇的角度思考:如果自己是小奇,受到这样的嫉妒,是不是非常委屈。让孩子通过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我是否应该听取爸爸妈妈的意见?同时,教育天天在班上给自己寻找追赶的榜样,看到别人的长处,告诉天天,当别人成功时要能接受现实,虚心向别人学习。

一个孩子如果能经常这样去想问题,嫉妒心理就会慢慢打消,从而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客观地评价别人。

4.静静倾听

不妨把孩子抱在怀中,安静地倾听他的感觉。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和盘托出自己的不安、烦躁,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体谅他。待家长听完孩子也许是语无伦次也许是蛮不讲理的诉说后,不必加以评论,相反可以轻松地说:“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要知道,家长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嫉妒心,使其强烈的情绪渐渐隐退。

害怕——还孩子倾诉的权利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人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反应,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先来看看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有什么不同。

(1)1~6个月。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

(2)6~12个月。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9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3)12~24个月。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这些熟悉的人可以是同龄人或兄弟姐妹)、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待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里有底。

(4)2岁以后。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个人化。对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象出来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未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并在4~6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晚上不敢关灯睡觉,不敢单独在房间里睡觉。因此,父母应尽量在睡觉前陪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或答应他们可以开灯睡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特别害怕家中进强盗,在回家后会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撩开床单看床下是否藏有坏人。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情,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5)6~12岁。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损伤、自然事件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流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关注父母。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直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些,但总有些孩子胆子很小。比如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长期下来,就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遇到这些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1.接受孩子感到害怕的东西,不要强迫掩盖他们的恐惧感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当孩子感到父母承认他们害怕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时候,他才会相信父母对解除他的害怕所做的解释。如果父母都不相信孩子,也不认同他的恐惧,孩子又怎么能相信父母理解他呢?更加不可能接受父母的解释了。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孩子所害怕的事物,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关于某些事物的知识。如有的孩子害怕猫、狗等小动物,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这些动物的小故事,并告诉他们这些动物一般不会伤害人,但要学会与它们相处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帮孩子增强安全感。

2.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害怕过

孩子特别爱模仿自己父母的言行,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影响极大,父母应该以自己无所畏惧的形象来影响孩子。另外,父母还应该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曾害怕过某些东西,但现在已经不再害怕了。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害怕这些事物的人。从父母的身上他可以知道,这些事物并不那么可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惧的心理便会得到克服。

3.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

孩子从小就从图画书和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小孩,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父母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4.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

孩子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5.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做到很多大人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害怕了,因为童年害怕的记忆对孩子一生的性格和经历都会有影响。压抑害怕永远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害怕,把自己的经历和孩子一起分享,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克服它,而不是克制。

害羞——鼓励和赞美最有效

4岁的文昊今年上幼儿园了,但是不管园里组织什么活动,他都像一只受气的小猫,躲在一边不声不响。如果我鼓励他表演节目,他就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就算那些节目他早已烂熟于心,他也好像刚刚接触到一样,一副十分生疏的模样。每天上下幼儿园,让他跟老师说再见,他都低着头,一声不吭。小朋友跟他打招呼,只要有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场,他就跟不认识人家似的,低着头一声不吭。

像文昊这样害羞的孩子很多。造成孩子害羞、胆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的遗传。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害羞个性很可能是遗传自父母,有些父母个性是比较含蓄内敛的,他们的孩子也会比较害羞怕生。

(2)缺乏社会交往的机会。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或者害怕孩子沾染别的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于是就约束孩子,不让他与周围其他孩子玩耍,造成了孩子与外界接触时害羞的性格。

(3)家长的暗示作用。有些家长在孩子一有害羞的表现时,就对他说:“你怎么那么害羞啊。”或者对旁人说:“瞧瞧,我的孩子就这么害羞。”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起到一种暗示作用,让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么害羞的人,多少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一些表现。

(4)父母包办太多。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或者因为心疼孩子,生怕他受一丁点委屈,于是凡事代劳,包办太多,剥夺了孩子自我实践的机会,妨碍了他自主性的发展。

(5)曾经有这方面的挫折。孩子曾经遭受过这方面的挫折,也会影响他自主自信活动的能力。比如曾经和父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忽然找不到父母了,孩子吓得大哭起来,这样孩子以后就再也不敢自己一个人活动了,任何时候都要在父母身边才行,自然就变得害羞怕生。

我们要明白任何人的成长都要有一个过程,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长大,等待他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很多对他来说比较陌生的东西。一开始就要接受孩子的个性,不论孩子是活泼的,还是害羞的,都要为他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可以自由表现的、不会受到打击和约束的环境,多鼓励孩子,多跟他说“可以的”“没关系”,不要干涉太多,让他能够独立自主地、越来越大胆地面对这个世界。具体方法如下:

1.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要尽可能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人交流。

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或者带孩子外出串门。家里来了客人,给孩子提供接触客人的机会,并郑重其事地将孩子介绍给客人。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去跟售货员交流,帮妈妈表达需求,鼓励他去问路等。

2.耐心教育打开心房

大人不要要求孩子去做做不到的事,当孩子遇到挫折退缩时,应给予正确引导。做到了,就要给予鼓励及赞美,增强其自信心。

在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时,尽量避免让孩子一开始接触态度不佳或讲话很大声的长辈,以免孩子被吓到,更加退缩。引导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刚开始大人可随时守在一旁,待孩子打开心房、融入活动时再离开。

3.害羞的孩子更需要鼓励

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关系。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家长就要注意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4.切忌勉强及否定孩子

有些孩子会因自身的沟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而对某些事情采取逃避的方式。此时,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对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羞的,这会造成孩子的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这也会成为他将来更加害羞的理由。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父母也不要勉强孩子,更不要惩罚或指责,否则只会打击他社交的信心。

5.通过童话故事启发孩子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开启孩子的心扉,以富有趣味的教育让孩子踏出害羞、怕生的情结。

6.通过游戏了解孩子并建立其自信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爱玩,父母应该注意孩子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让孩子参与角色游戏,从游戏中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采用枯燥乏味的说教。父母也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同时多让孩子在户外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游戏,或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游戏都需要一点勇气。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磕磕碰碰,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正是帮孩子锻炼胆量的好办法。

暴力——让孩子学会忍耐

人类从开始呼吸第一口气时就具有感觉愤怒的能力,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表达他的愤怒。等孩子长到2岁的时候,以发脾气为表现形式的暴力行动达到顶峰。到3岁时,他们的暴力行为反而开始下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从3岁开始,在一生中,人的暴力程度呈下降之势。只有大约5%的人在青年时代仍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暴力性格,他们是这个社会最危险的一群人。

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会改”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幼儿期“打人”的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3岁半时的攻击性记录都能有效地预测成年后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孩子攻击性的强弱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当宝宝第一次有攻击性行为时,父母就要想方设法来制止他,因势利导来消解他的攻击性行为。孩子出现暴力倾向,与他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发展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正是不良的环境造就了孩子暴力的心理,尤其在孩子1~3岁,这个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更应注意引起孩子暴力行为的原因。

(1)误会了家长的“称赞”。有时宝宝与家人或邻居玩得高兴时,会突然举起小手打人家的脸,看他的意思不是表达不满,也不是挑衅,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个月大的时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就像大人突然之间会了某种技能一样,很愿意使用。

家长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就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家长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很可爱,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这样就会使宝宝养成喜欢打人的坏习惯。

(2)吸引别人注意。有的孩子有很强烈的表现欲,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就喜欢做一些小的“暴力”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打别的宝宝一下,抓一下妈妈的头发,欺负一下小宠物等。

(3)模仿成人的行为。孩子的心里其实是会想很多东西的,在1~3岁的时候正是宝宝模仿行为的黄金阶段,宝宝的暴力行为有时候就是来源于模仿。别以为孩子周围的暴力行为对不懂事的宝宝没有任何影响,让宝宝处于暴力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宝宝的暴力心理,心理是行为的起因,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宝宝生活的环境。

(4)家庭不和睦。有些家庭不和睦,父母的争吵,甚至打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宝宝很容易会染上暴力的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教育宝宝的时候让他不能吃亏,在受到欺负的时候要“以牙还牙”,这样更助长了宝宝的暴力倾向。

(5)弥补语言的不足。有的孩子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不是很好,在受到别的宝宝语言上的“攻击”时,无法用语言“还击”,因此采取一些暴力行为来维护自己。

(6)要求不能满足。很多时候父母都对宝宝有求必应,突然对宝宝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一些孩子就开始发脾气,甚至出现一些暴力动作。

两岁左右的小孩会很在乎妈妈和客人是否注意到他,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有时孩子打人并非讨厌客人,而是“嫉妒”客人分去了妈妈的注意力。为了让妈妈转过头来注意他,攻击性行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使换来的是妈妈的一顿责骂。

宝宝的暴力行为往往让父母很头疼,其实不用太担心,改掉宝宝的坏习惯很简单!下面我来为父母支几招。

第1招:关爱

关爱孩子是根本。专家认为,对幼儿来说,爱远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家长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满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同时,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对他人和事物的爱心,比如当家长的一方身体不舒服时,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园游玩时,看到美丽的花,孩子都想摘下来,这时家长应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说明理由,培养孩子的爱惜之心,以从心理上防止孩子暴力倾向的形成。

第2招:教导

千万不要让孩子看一些“暴力片”,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要帮孩子选择一些健康的动画片看,父母可以陪着孩子一边看动画片,一边给他讲,让他区分好人和坏人,对于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也都要告诉宝宝。

第3招:控制

情绪在人的心理变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逐步战胜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稳定的情绪,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融合。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环境和集体活动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长可以多创造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会忍耐、宽容,加强自我约束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第4招:培养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时,父母千万不可忽视。良好的语言氛围是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父母平时要多用平和温柔的语言和宝宝交流,尽量为他提供语言表达和申辩的机会。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和需求,鼓励宝宝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他体会到用语言表达的效果和乐趣。

第5招:引导

不要惯着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都是造成宝宝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有暴力行为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成了一种无原则的溺爱,许多父母对宝宝的一些过分行为一味地迁就,这是不可取的,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孩子加以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不是很过分的要求,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宝宝对刚才的要求失去兴趣。而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心理,这样只会增强宝宝的娇气,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是非对错。

第6招:榜样

在家庭中,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千万不能打架。父母应当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当好宝宝的模范标兵。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让宝宝远离暴力就要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来感召宝宝的心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他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懂礼貌,面对矛盾时,先看一下自身是不是有错误,千万不要让宝宝用拳头去解决矛盾。

自虐——指导孩子表达情绪

一天下午,晨晨的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你的儿子正拿着塑料剪刀在手臂上划来划去,我们怎么劝他都不行,把剪刀夺过来他便大哭大闹,你赶快来幼儿园看看吧。”过了一会儿,晨晨的妈妈赶到幼儿园看到晨晨坐在地上哭闹,忙跑过去抱起儿子,抚摸着他的头问:“宝贝乖,告诉妈妈怎么了?”晨晨告诉妈妈:“我只是玩玩,想知道剪刀划多深我才会流血。”事后,晨晨妈妈很疑惑地问我:“晨晨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想看自己流血,难道真的是出于好奇吗?”

这是孩子的自虐行为,家长要警惕。孩子常见的自虐动作包括:摇头、撞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1岁以下婴儿摇头晃脑多为正常律动,有时只是习惯性动作,不一定有什么意思。通常出现于宝宝六个月大前后,此时宝宝已能感受到规律的节奏,开始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摆起舞,除了摇晃外有时也会出现大动作,如打脸、敲头,主要在宝宝想睡或受挫折时表现出来,应视为一种自我安抚。但此时大人若对其怪异行为有反应,大惊小怪,则会引起他的兴趣而乐此不疲。

此外,宝宝脾气不好生气时,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愤怒,只有以自虐行为发泄不满情绪。最常见的是生气时欲哭无声,要憋气很久换气了才发出哭声,而憋气不呼吸,时间若太久(超过30秒),脸色就开始发青,一般哭声一出来就会转危为安,脸色也红润起来。

孩子大多数自虐行为等到4岁以后才会逐渐消失,但若4岁后仍持续发生,或自虐严重到造成身体受伤,甚至出现语言、心智发展延迟的倾向,以及自虐行为发作太过频繁,或会无缘无故自虐而停不下来,就必须警觉可能有脑部的疾病,也可能是个性上或情绪上有问题,此外有些智障或自闭的孩子,也会有同样的行为。

此时,可带孩子到医院寻求小儿神经科和心理医生的协助治疗,必要时作电脑断层等检查看颅内是否有病灶。小孩打头有时是因为头痛、中耳炎等问题,可先让儿科医生检查一下有无中耳炎等情况。此外,有时过敏体质易患异位性皮肤炎,全身发痒,孩子会搔抓拉扯身体发痒的部位,若症状加剧会继而抓狂生气。家长可带孩子到皮肤科检查治疗。

对于孩子的自虐行为,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孩子缓解这种行为。

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这些行为,一般这种习惯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自行消失,此时家长所能做的就是一方面注意宝宝的安全,并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让他得到满足的关爱。对年纪幼小尚无法随心所欲的宝宝,做不好、发脾气时,要轻声告诉他不要着急,可先示范给他看,再让他自己做一次,若能完成就稍加奖励。孩子异常的行为有时只是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注意与关心。

2.认真倾听自伤孩子的心声

作为家长,如果想要了解孩子为何会伤害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关注孩子说出来的问题,更要关注那些没讲出来或讲不出来的问题。因此,父母一定要养成耐心听孩子讲话的习惯,让孩子随时能把困扰和痛苦讲出来。此外,父母要掌握好“五不”原则——不否定、不批评、不指责、不打断、不急切改变孩子,这样,孩子会比较愿意说出内心的想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能被父母接纳,也就比较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了。

以上面晨晨自虐为例,我建议他的家长不需要质疑孩子是否在说谎,甚至可以称许他的研究精神,问问孩子“实验”的感觉,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让孩子知道,要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

3.指导孩子表达情绪

如果孩子在情绪表达时,从未体验到用口语表达可以适度宣泄情绪,以及能被家长了解而不被责备,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压抑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就像正在积蓄能量的火山一样,随时有爆发的危险。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能通过自虐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让情绪有适当的出口,是使孩子走出情绪风暴的主要方法。情绪管理虽然多年以前就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在情绪表达时要符合“温、良、恭、俭、让”的原则,很少有家长能真正指导孩子符合人性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孩子不会向父母表达愤怒、委屈之类的负面情绪,造成他们在感到困惑和压力时无法让家长及时了解,进而得到帮助。

因此,要让情绪管理教育准确落实,协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父母要扮演倾听孩子心声的角色,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并指导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宣泄压力,及时处理不良情绪,让孩子心情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抑郁——帮助孩子走出死胡同

很多人都认为,学龄前儿童没有学业负担,不愁衣食,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不会有什么压力,自然也不会抑郁。

这是父母认识的一种误区,其实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如性格内向、孤僻、多疑的儿童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心理或精神的促发因素,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孩子的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成绩不良等负面影响,均可能诱发抑郁情绪。家族遗传性因素对儿童抑郁也起一定的作用,据统计50%抑郁儿童的父母中至少有一方有抑郁的倾向。

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一份研究报告里证明,易患重度抑郁症的儿童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异常,这可能表明他们大脑中化学机能紊乱。

除此之外,易患抑郁症的因素大致还有以下5种情况:

(1)大脑中的神经传导物失去平衡。抑郁症起因于脑部管制情绪的区域受干扰,比如情绪紧张,压力太大,超过其调整机能所能应付的范畴等。

(2)性格特质。自卑、悲观、完美主义者及依赖性强者较易患抑郁症。

(3)环境或社会因素。灾难影响,接连的失败,物质虐待,亲密朋友或家庭主要成员死亡、伤残等也会使人产生抑郁情绪。

(4)饮食习惯。研究发现,食物能够显著地影响脑部的行为。饮食是最常见的忧郁原因,如饮食习惯差及常吃零食等。脑中负责管理人行为的神经冲动传导物质会受人们所吃食物的影响。

(5)身体疾病因素。胃不舒服,头痛,营养不足,糖、单核白血球增多病,荷尔蒙变化,过敏症等也会导致抑郁症。

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的孩子可能出现明显征兆和症状,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孩子在压抑期的表现如下:

1.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当孩子受到太强的刺激不知如何放松时,他们就垮了下来,然后大声啼哭。随着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

2.睡眠的不安

夜晚对孩子来说是很难度过的。接受了电视或图书等传媒的影响,在想象力丰富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若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家长在睡觉前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们的睡眠状况。

3.声称有病

如果孩子叫嚷肚子疼或头疼,但又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那么他们可能就是精神紧张。作为父母,即使怀疑孩子在装病,也应该带他们去看医生。注意应首先治疗儿童的情绪和心理疾病,而不是身体。

4.有攻击性行为

心理学家说,语言能力有限的儿童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就是激怒或欺负他的伙伴。家长应该尽量少告诉孩子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否则只能增加他的压力,孩子需要无忧无虑地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减轻孩子的暴躁行为只能按一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

5.过度忧虑

孩子看到新闻中灾难的报道而害怕一些自然现象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样,孩子害怕测验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们越感到软弱无助,害怕的东西就越多。

6.说谎

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有时会撒谎,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大一点的孩子在已经能够分清真假的情况下也会撒谎,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受到很多压力。

7.拒绝吃饭

一些挑食的孩子胃口小,没有食欲;另一些孩子在饭桌上明确表示不喜欢某些饭菜,最终他们会吃掉喜欢的饭菜;而可能患有饮食紊乱症的孩子就干脆不去想自己饿不饿。

谈到饮食,简单地把食物分成“好的”或“坏的”,或过量运动以“燃烧脂肪”,可能意味着孩子正在试图通过一种不健康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控制压力的目的。

长期抑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成人后的事业,如不及时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家长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诱导,及早地帮助孩子从抑郁的泥潭中解脱出来。

1.营造温馨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充满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

2.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2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午餐吃什么,3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上街时穿什么衣服,4岁的孩子允许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5岁的孩子允许选择买什么玩具,6岁的孩子允许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享有选择“民主”权的孩子,才会感到快乐自立。

3.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各个方面,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他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快乐。试想: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他就会郁郁寡欢。喜爱读书的孩子,如果他还能热衷体育活动,或饲养小动物,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快乐。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4.教导孩子适当的宣泄

台湾作家罗兰在《罗兰小语》中写道:“情绪的波动对有些人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那是由于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也会在适当的时候控制,不使它们泛滥而淹没了别人,也不任它们淤塞而使自己崩溃。”由此可以看出,适当宣泄情绪具有积极作用,家长要教导孩子适当的宣泄。情绪的宣泄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倾诉、哭泣、高喊、运动等。

5.对孩子进行目标激励

当抑郁情绪缠绕着孩子时,孩子什么事情也不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愿想,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中。这时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不会感到无事可做。父母应教导孩子在给自己树立目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树立自己在近期内能够完成的目标。

如果用上面介绍的5种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向孩子的老师、朋友或是向心理辅导师求助,让孩子把烦恼和想法说出来,这样会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成长。同时听听别人的看法和建议,综合平衡一下就不难找到方法,然后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孩子从死胡同里走出来。

孤独——为孩子找到心理的支点

我们小区里的小孩林强小时候,他妈妈由于工作原因,将他交给爷爷奶奶抚养,6岁时,他才回到妈妈的身边。林强的父亲忠厚老实、不爱说话,母亲却脾气暴躁,常与邻居、同事发生纠纷,还经常因一些小事向老公和儿子发火。林强也因从小不在妈妈身边生活,从感情和生活习惯上都不太适应。

林强木然的表情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使周围的小朋友感到不易接近,纷纷远离他,这更使他觉得孤独无助,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理解和接受自己。

林强很少与别人说话,即使在集体活动中也会感到孤立无援。时间一长,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心中的那份孤独、寂寞和空虚时时刻刻在折磨着他。老师也反应上课时林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整日心情压抑,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怪异。

林强的表现说明他可能患上了孤独症。孤独是指人的社会交往动机、合群行为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有的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从小就将孩子封闭在“象牙塔中”,使他与外界隔离,虽然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避免外界“病毒”的侵扰,但同时也过滤掉了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这类孩子最容易体验到孤独的情绪,没有人和他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喜悦和烦恼。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都有孤僻离群、不爱与人交往的问题。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由于长期娇生惯养,家长放纵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生活中只有自己,很少想到别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人合作,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提醒父母,在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应多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以免造成终生遗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的表现,那么就应该引起关注了。

(1)表现异常。孩子对周围的人或物不感兴趣,面部也缺乏喜怒哀乐的感情表露,旁若无人。

(2)语言表达有障碍。有的孤独症患儿默默不语,有的患儿开始讲话比别人晚,讲话的内容也比别人少。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对别人说的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常无法理解,不会以提问的方式与人交谈,更不会主动与人交谈。

(3)喜欢旋转的事物。孩子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不感兴趣,喜欢圆的会旋转的东西,如瓶盖、陀螺、杯盖等,对这些东西常爱不释手,可连续玩很长时间。

(4)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有的患儿对声、光刺激过敏,有的患儿对疼痛、寒冷刺激反应迟钝,也有的患儿有特殊感觉,他们喜欢触摸或闻一些日常用品,触摸光滑的墙面和地板。

(5)发育异常。体格发育异常,常较同龄儿童矮小,也可伴有某些发育畸形。

(6)特殊爱好或依恋某种东西。患儿常对无生命物体(如铅笔)或动物有特殊的爱好,如果找不到这个东西,就会焦虑或大哭大闹,而当把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找回来时,又能平静下来。

了解了孩子患孤独症的几种表现,我们再来看看导致孩子孤独的原因有哪些:

(1)家庭氛围差。如今患孤独症的儿童数量倍增,除可能是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家庭氛围不和谐,就会导致孩子患孤独症。

(2)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概率较其他人要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更高。

(3)出生时的不幸遭遇所致。早产、难产、窒息,出生后患过脑炎、脑外伤者患此病的几率较高。

(4)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感兴趣。

(5)爱看电视。儿童电视孤独症是由常看电视引起的孤独症,多见于3~7岁的儿童。

(6)过量食用酸性食物。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强化了幼儿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

面对孤独的孩子,家长应该怎样办呢?我建议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尽量使孩子和同学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切磋人生,通过广泛的交往寻觅知音。有些孩子虽然身边朋友成群,但是真正能与其分享快乐和忧愁的却没有几个,所以也会感到孤独。就像培根说的:“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有了知心朋友,孩子彼此之间就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高兴时有人分享快乐,悲伤时有人分享苦闷,感情有所寄托,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2.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孤独的孩子往往兴趣狭窄,如果兴趣广泛,孩子便能在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活动中寻找乐趣,充实生活,当一种活动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还可以进行另一种活动。另外,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人,也容易广泛地交友,这是治疗孤独的良药。

3.让孩子正确看待孤独

有的孩子喜欢嘈杂的环境,总希望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即使是很短暂的孤独也不能忍受。其实,作为正常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孤独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以使模糊的思想变得清晰起来。就像心理学家说的,独处是人的需要。家长要让孩子把孤独看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设法去战胜它、超越它,那么孩子就会在短暂的孤独中享受到某种欢乐。

4.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选择适合孩子看的节目,如动画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节目。家长应尽量陪孩子看电视,同时要给孩子解释节目中有教育意义或启发性的内容。家长还应控制自己看电视的时间,避免孩子跟着家长长时间地看电视。家长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和进行户外运动等方式,扩大孩子的兴趣范围,转移孩子对电视的注意和依恋。

5.食疗

要让孩子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油菜、空心菜、香菜等深色蔬菜,这些蔬菜最能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维生素A,同时要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品的摄入。

自卑——肯定孩子做的努力

不少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幼儿整日嬉戏、玩耍,哪有什么自尊、自卑?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幼儿不但有自尊心,而且有自卑心理。

同事的女儿丝丝是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却并没有阳光般的笑容,她从来没邀请过同学到家中做客,几乎班上所有的人都说不清楚她家的确切位置。她的同学称,下课时丝丝很少和大家一起玩,放学时也是一个人往家走。同事家的一位邻居也说:丝丝就连走路都是贴着墙根,好像很害怕的模样,无精打采。

丝丝的这种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导致的。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孩子如果过分自卑就会什么事都不敢尝试,那么他会与成功越来越无缘。

造成孩子自卑固然有许多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但是作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成员——父母,对孩子自卑感的产生与消除都有密切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评价、与孩子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及日常的接触,对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恢复或增强自信都具有重要影响。

1.帮孩子弄清自卑感产生的原因

只有找到了孩子自卑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很多孩子自卑是由于自己的身体特点、家庭因素、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因此需要得到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引导。针对个人的原因,家长可以利用面质法、理性情绪法等帮助孩子消除自卑感。

2.建议孩子使用小目标积累法

很多孩子自卑往往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把自己已经取得的小成绩淹没在对大目标无法实现的焦虑中,心理上就常常笼罩着悲观、失望的阴影。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制定一些能在短期实现的小目标,引导他向后看,从已经实现的小目标中得到鼓舞,增强自信。随着已实现的小目标的增多,不仅会积累成一个实现大目标的动力源,还会使孩子形成足以克服自卑的信心。

3.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活。譬如夜间让孩子独立上厕所;当发生意外事情时,教育孩子不惊慌、不哭泣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4.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5.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在孩子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孩子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家长要鼓励孩子在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6.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父母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父母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7.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健康向上的基石。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父母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打骂,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逐渐恢复自信。

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应该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逐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任性——收起多余的溺爱

我表姐的儿子小明上小学三年级了,一次,表姐带他到商场给奶奶选生日礼物,谁知一路过玩具柜台小明就不挪步了,指着一款几百元钱的机器狗非让妈妈买给他。表姐说家里已经有两个小的了,这回就不买了,要赶快去给奶奶买东西。小明不肯听,表姐又许诺说下回过生日时把这款机器狗送给他做生日礼物,谁知小明还是不为所动,干脆坐到地上。表姐一生气掐着他的胳膊想把他拉起来,而小明使劲挣脱开便开始躺在地上打滚儿。许多逛商场的人都围过来看,表姐尴尬极了,只好赶快掏钱买下机器狗带着孩子“逃离”了众人的视线。

现如今有许多孩子都很任性,不管是非规矩,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就非做不可。然而周围的一切并不都是为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和要求而存在的,周围人不会完全听从他们的“支配”和“调遣”,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因此,任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受到打击,遭受挫折。他们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感到非常痛苦,而他们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武断、专横、霸道、一意孤行的人,而这种人最终会摔跤,惨遭失败。

其实,孩子的任性不是天生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孩子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善于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尤其是3~4岁的孩子,由于活动能力比3岁前大有进步,于是在活动中追求自主,力图表达自己的意志,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常常不肯按家长的意图办事。

二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直到家长让步为止。孩子很快发现,只要自己坚持,家长总会让步,于是养成了任性的性格。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事要对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懂得办事要尊重别人的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摆脱任性。

1.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耍赖。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他去商场。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可以表扬他,甚至可以给他买个小礼物以示对“不任性”的奖励。

2.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孩子的生活中会面临许多选择,对此父母不能一锤定音,应该让孩子充分表达看法。因为孩子和大人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

表哥家刚搬家时,他的女儿何燕刚好该上初中。在选择上哪所学校上一家人举棋不定。何燕自己拿主意并陈述了理由,表哥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反对;中考结束后再次面临报考哪所学校的选择,这次仍是何燕自己做出选择。两次选择,何燕都有充分的理由。这以后,表哥发现女儿自信心越来越足了,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她独立自主的意识更强了。

3.家长训斥孩子要得法

由于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事故。出现这些情况时,家长要进行适当的训斥。如果家长训斥孩子不得法,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从而使训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让孩子学会自律

该放手时就放手能锻炼孩子自主管理的能力。因此,在家里,家长要给孩子提出原则,让他自己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放学回家就说:“今晚有好电视,我想看。”家长不要马上拒绝,应该说,“可以啊,你自己安排时间,不要耽误写作业。”注意孩子是不是关了电视去写作业。如果孩子想贪看,就提醒说:“如果说话不算数以后就没人肯相信你了。”这时候,孩子会不好意思,觉得妈妈批评得对。

5.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里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效果要好一些。我们园里一个小朋友受到同学的欺负,她回家向父母谈起这件事,她的父母不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理那些调皮的小朋友,而是启发她应如何对付这类事情,使她增强了是非能力,悟出了保护自己的方法。之后,她向老师反映了这件事情,使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处理。

6.有的放矢,主题明确

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家长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问题,例如政治事件、父母之间的感情问题、孩子的生理问题等,也不要回避。对不宜直接说的问题,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不明确,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生气——给孩子一个好榜样

豆豆是个3岁半的小男孩,他的脾气有些犟,在家也经常会发脾气,而且一生气就很长时间,有时和小朋友玩也是这样。他很喜欢玩幼儿园的大球,一次,另外一个小男孩拿了两个大球,我远远地看见他和那个男孩说了什么,可能是想让男孩给他一个球玩,那男孩不给,他就动手抢了起来,可是没抢到,于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地生气。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师走过去问了问,给他另一个小球,可他还是站在那儿不动,还是很生气的样子。

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差,常常生气的程度和问题的严重性不成正比,往往为一点小事闹别扭。做家长的不能认为孩子生气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孩子生气时还会伴有攻击性行为,大人一定要引以为戒,对孩子生气不能姑息纵容。那么是不是该把生气的孩子痛打一顿?当然不是,狠狠地惩罚和责打不但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他产生对立情绪,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教育。那么,应该怎样做呢?我提出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转移他的注意力

家长不要在孩子生气时不停地训斥,尤其不能“翻旧账”,而应该正面引导他,如表扬孩子好的行为,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产生好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可以马上给他玩一些需要动手的玩具,如搭积木、拼图、串珠等,也可以和他一起看图画书,让他把兴奋的情绪转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责备孩子小心眼、没出息,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沮丧。

2.主动亲近他

孩子生气时成人要主动亲近他。因为亲人的抚摸与搂抱会使他感受到爱的温暖,孩子的情绪常常就会稳定下来。成人这时可以开点玩笑逗乐孩子,他的情绪会随之好起来。

3.教给他表达愤怒的方式

孩子由于受生活经历和能力的限制,常常不知该如何表达和平衡自己的情绪,认识不到只有在不侵害他人的情况下,才能适当地发泄自己的不满。父母要教会孩子使用正确的宣泄方式,如通过唱歌、大声说话等将愤怒表达出来。

4.和他讲道理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大人应与他分析导致生气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好孩子是不能为所欲为、随便发脾气的,伤害别人就不好了。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榜样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有修养、有幽默感、有宽阔的胸怀。

家长要跟孩子讲一些他可以懂的道理,态度要温和,不能被孩子的坏情绪带动,继而做出过分的反应。

5.给他愉快的生活环境

轻松的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哪怕父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生活环境会感染孩子的情绪,轻松的气氛使他随时能够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6.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在孩子心情好时尝试一些新的游戏活动。有时,孩子不喜欢某些游戏是因为不熟悉游戏规则或不擅长,父母的引导会改变孩子对这些游戏的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尝试新游戏时,家长要尽可能陪在他身边,给他鼓励。

7.让他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参加儿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动,并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怎样结识新朋友,如何与小朋友在游戏中合作,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分歧等。

8.防止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1)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知道每周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谈及自己的烦恼,父母会倾听他们的倾诉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要在一定范围内给予他们选择权,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3)制订日常家规,让家规而不是家长成为指挥者。“现在是吃饭时间”要比“赶快过来吃饭”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如果家长能用“按照作息表,现在到了睡觉时间,我们该干什么”这类方式提问,孩子会感受到更多的信任。

(4)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对他说:“我注意到你常常生气,咱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既能发泄愤怒而又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呢?比如打枕头、听你最喜欢的音乐或找个最能让你冷静下来的地方。”大一点儿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写下愤怒的原因或者画出他们的怒气。

(5)如果是单亲家庭,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贬低另一方。

(6)父母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能提醒人避免进行身心自我摧残的情绪。家长应学会说:“我现在很生气。”这样家长很可能为孩子做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们将学会通过语言而不是情绪的宣泄来表达愤怒。

要知道孩子发脾气,肯定有一定的原因,即使在我们看来是孩子不好,也要先和孩子产生“同感”,体会他的痛苦,告诉他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感情,然后再谈为什么父母不能同意他的决定,或者做适当的让步,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这种“同感不同意”的态度,在现实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效果。而且,父母一旦愿意和孩子产生同感,孩子也能学会分享父母的快乐,分担父母的痛苦。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以通俗浅显的文字和一系列脍灸人口的故事编写而成。同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及家教特点等,作了简明的介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家庭教育不仅有历史的时代性,而且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当我们阅读《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时,对家教的历史遗产要注意剔除其封建糟粕,并有批判的精神和阶级分析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吸取其精华。
  • 孩子素质教育:哲理篇

    孩子素质教育:哲理篇

    在一条马路上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一家,右边一家。两家相隔不远,每天的顾客也相差不多,生意都很红火,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家总比右边那家粥店多出几百块钱的收入。一年之后,左边的小店变成了大店,扩大了规模,而右边的那家还是一年前的老样子。
  • 养胎保胎育儿

    养胎保胎育儿

    “想要孩子的夫妇,在孕前或孕初了解养胎、保胎方面的知识,对生育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非常重要。虽然后天的喂养和教育与宝宝的智商、身体素质密不可分,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先天的各项条件,如孕前夫妇双方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孕前和孕期营养的补充、孕中的生活调理和防病治病等等。只有先天遗传素质较好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后天的培养教育下,获得较高的智力和强健的体魄。本书对准备怀孕的夫妇应具备的养胎知识、饮食营养和孕妇应该注意的养胎、保胎以及新生儿护理与喂养等方面的知识分别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准备要孩子的夫妇答疑解惑。”
  • 女孩,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

    女孩,走好青春期的第一步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通常,人们把青春期与儿童期加以明显区分,区分的界限是性的成熟。对于女孩来说,性成熟的标志是月经初潮,即第一次来月经。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青春期女孩具有了与儿童时期所明显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特征。而这一时期女孩在面对内在和外在的种种变化时,内心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安。有的害怕孤独,有的不与人交往,有的过于自卑等等。
  • 搞定难搞的孩子

    搞定难搞的孩子

    《搞定难搞的孩子》收集了孩子身上最令家长头痛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词条的形式进行解释,并提供解决方案。每个词条都包括:释义——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专业解释;典型表现——列举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表现;多发情形——这种行为在怎样的情形下更加多发;错误成因——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心理原因;解决方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具的实用药方;误区警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此种行为时需要绝对避免的做法。
热门推荐
  • 殷商皇朝

    殷商皇朝

    中原大陆,大乱大治,循环反复,诸神的意志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商周却要逆天改命,破开神迹的迷雾,摘下诸神的皇冠!千年皇朝将在他的手里再度崛起!
  • 炎魂记

    炎魂记

    三年前他是天才少年。三年后他觉醒的火焰星魂被称为废星魂,并一夜之间修为跌落,成为同族、同城眼中的废材,面临被退婚,被赶出家族的危险……看少年如何运用火焰废星魂解决一切困难,碾压敌人,崛起成为天才……成为星空中最亮的星星。
  • 倾颜女神恋豪门:101次转身

    倾颜女神恋豪门:101次转身

    他,堂堂帝国继承人,冷漠冰山,转身却缠上一个人。因为喜欢,她爬上他的床,吃干抹净了不说还被抛弃在了外头。“女人,恭喜你站在队尾也能得到我的宠幸。”“……”结婚前,她惦记着他家柔软的大床;结婚后,她琢磨着怎么逃跑。“夜色那么美,我想去看北极光好不好?”“看你。”“天气那么冷,我想去溜冰好不好?”“溜你。”小流笙遁地溜走,在外摸爬打滚一圈,转身竟又遇见他。“做我的女人吧。”她撇撇嘴,一脸黑线:“我的堇言大人,您什么时候能不食言?”
  • 穿越之傻子皇后

    穿越之傻子皇后

    苏伈瞳颠覆了自己的世界,却在他人的世界沦陷。无爱、无泪、无欲,只因他的一世柔情,化成一滩清水。情到深处,一道属于他温柔背后的芒剑无情的将一切化为乌有。她仰天大笑,笑到,眼泪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落在自己血迹斑斑的衣服上。“瞳,你错,便错在,不该动情!你看看自己现在,你看看自己现在是何等的狼狈,如若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敢爱吗?还敢吗?!”她的声音穿透整个天际,凄凉,空灵。。。【强推新文,<逆女成凰:废柴二小姐>读者大大们欢迎撒花吐槽~】
  • 绝色混不灵之全系元素师

    绝色混不灵之全系元素师

    艾梦,宅女一枚,喜欢钱,是很喜欢钱的那种,突然她穿越了,见到会说人话兽,看到飞行的人,这是什么世界啊。她悲催的发现,她又小又丑,风飘过,恶臭起。啊啊...说好的会有财运呢!老天,你就是个坑啊,坑妹有么有!......君灵御看着天空突然出现七星连珠,直指向南方。神域大陆,神殿中央的石碑上突然凭空出现“异星出世,风云天下”。
  • 王俊凯之凯的若曦梦

    王俊凯之凯的若曦梦

    王俊凯的梦:一位口罩的男孩匆匆走过,不小心撞到了若曦,一个温柔的声音传入若曦耳中:”你没事吧?”若曦花痴的看着那位少年回过神来:“哦~哦,我,我没事!”他们结下来会发什么呢?敬请期待!!!请勿上升至真人!
  • 夏日熏衣草

    夏日熏衣草

    在初中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但是我希望我一回头你还在我的身后守护这我,不离不弃,终于我鼓起勇气想对你说我爱你,而你的回答却是傻瓜,我已经喜欢你很久了,你不知道吗?
  • 侯门·美人谋

    侯门·美人谋

    别人穿越要么是嫡女,要么是庶女,而自己却是嫡庶不分了。一出生就被掉包,与另一个女孩配成了一对双胞胎。
  • 雷杰多之无尽传说

    雷杰多之无尽传说

    ????????25世纪初期,整个宇宙遭受了巨大的危机,不知名的敌人突袭光之国,在那一瞬间,所有的奥特曼包括不知名的敌人全部都消失不见了,宇宙中因为没有了奥特曼的守护而变得混乱不堪,无数邪恶的宇宙人带领数千头怪兽横行无忌,最终大宇宙的守护神诺亚和雷杰多终于现身平定了宇宙的暴乱,为了找回所有的奥特曼雷杰多自告奋勇穿梭时空回到21世纪,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打破奥特曼消失的命运,就这样,专属于雷杰多的传奇开始了……????????21世纪初期,人类之间的争斗正在逐渐的减少,所有人心中共同的愿望——和平似乎终于到来了,殊不知就在此时大变动开始,与此同时一个时空虫洞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世界的格局……??????
  • 纪元残说

    纪元残说

    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未知的恐怖犹如死神般地降临。原本应该充满浪漫的狮子座流星雨却带来了恐惧,带来了死亡,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个本该平庸度过大学,找一份平庸工作,平庸地度过一生的平庸普通重点大学的少年,却先人一步,拥有了问鼎世界的实力。“只要我成为最强的人,我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一切!”这是他变强的信念。“曾经你对我爱搭不理,现在我要你高攀不起!”这是他变强的源动力。但是这犹如末日般的世界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庞大计划的冰山一角而已······